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情感暴力

(全面性教育名詞)

鎖定
情感暴力又稱心理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形式,施害者常通過非身體攻擊的手段對受害者進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攻擊 [1]  。情感暴力因其自身的特點,難以進行識別與裁定。它可能發生在家庭、校園、職場等各種場合,施害者可能採取“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來進行情感暴力 [2]  。我國的多部法律涉及到了情感暴力的相關問題和處理辦法。全面性教育中也涉及情感暴力的相關教學內容與目標,以便學習者能夠及時識別與干預情感暴力的發生,減少情感暴力的危害 [3] 
中文名
情感暴力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violence
別    名
心理暴力
別    名
精神暴力
冷暴力
情感虐待

情感暴力定義

情感暴力又稱心理暴力,包括限制行動、詆譭、嘲弄、威脅和恐嚇、歧視、排斥和其它非身體形式的敵意對待 [1]  。按照發生場合分類方式,常見情感暴力類型有:家庭情感暴力、校園情感暴力和職場情感暴力;按照施害者是否“作為”,情感暴力可分為:“作為”的情感暴力和“不作為”的情感暴力 [2] 

情感暴力常見類型

情感暴力按發生場合劃分

家庭情感暴力
家庭情感暴力是指在家庭關係中發生的,包括限制行動、詆譭、嘲弄、威脅和恐嚇、歧視、排斥和其它非身體形式的敵意對待。它可能發生於親密伴侶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或子女和父母之間 [4] 
校園情感暴力
校園情感暴力又稱校園心理暴力或校園冷暴力,是指在與校園環境有關的情境中發生的,包括限制行動、詆譭、嘲弄、威脅和恐嚇、歧視、排斥和其它非身體形式的敵意對待。它可能發生於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可能發生於學生與學生之間。校園情感暴力具體包含以下五種形式:冷漠型、孤立型、教訓型、威脅型、嘲諷型 [2] 
職場情感暴力
職場情感暴力是指在工作場合發生的,包括限制行動、詆譭、嘲弄、威脅和恐嚇、歧視、排斥和其它非身體形式的敵意對待。它可能發生於領導者與下屬之間,也可能發生於同事與同事之間 [5] 

情感暴力按施害者是否“作為”劃分

“作為”的情感暴力
“作為”的情感暴力是指通過具體的言行來對受害者進行心理攻擊的行為。例如:教師對學生的過度批評和全盤否定;丈夫對妻子的侮辱和謾罵;上司對下屬的刻意刁難與侮辱等 [2] 
“不作為”的情感暴力
“不作為”的情感暴力是指施害者本身不採取行動,而是通過對受害者的冷淡漠視來達到心理攻擊的目的,這種情感暴力常常會使受害者喪失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親密伴侶對另一半的冷漠與無視;班集體對某位同學的冷淡與排擠;職場中對某位同事的孤立與排擠等 [2] 

情感暴力現狀

情感暴力家庭情感暴力現狀

2000年,一項關於虐待老年人的研究結果顯示,10.5%的被調查者是“情感/心理虐待”的受害者,這種虐待最常發生在受害者的兒子或其他親屬身上 [6] 
2007年,一項針對18~27歲西班牙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情感暴力在約會關係中如此普遍,以至於可以被視為約會中的常態元素,而且女性更有可能表現出情感攻擊 [7] 
有報告稱,心理攻擊是美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特徵:“對孩子的言語攻擊,就像身體攻擊一樣,非常普遍 [8]  。”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在語言上對孩子具有攻擊性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9] 
2009年,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一部關於家庭虐待(包括情感暴力)的廣播紀錄片報道稱,20%的男性和30%的女性曾遭受過配偶或其他親密伴侶的虐待 [10] 
2012年,一項評估親密伴侶暴力風險因素的研究指出,心理虐待已被證明與親密伴侶暴力有關,密集的言語攻擊和關係衝突“幾乎類似於心理攻擊” [11] 
根據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佔24.7% [12] 
一項針對我國2016~2018年涉及家庭暴力的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的研究分析顯示,400份民事判決書中,13.35%的受害者曾遭受家庭成員的精神暴力 [13] 

情感暴力職場情感暴力現狀

一項基於網絡的調查顯示,51.4%接受調查的工作人員曾經遭受過言語虐待,29.8%的人遭受過職場霸凌。其中,職場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更多的是年輕員工,而受教育程度較低是遭受職場情感暴力的一個風險因素 [14] 

情感暴力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我國許多法律都包含對“情感暴力”相關內容的規定,這些法律文件從人權、未成年人保護、弱勢羣體保護等角度出發,對“情感暴力”可能涉及的方面進行了規定和要求。

情感暴力《憲法》(2018修正)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四十九條
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15] 

情感暴力《刑法》(2019修正)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第二百六十條 虐待罪
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除外 [16] 

情感暴力《民法典》(2020)

第一百零九條 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九百九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第一千零七十二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者歧視。
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本法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規定。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
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17] 

情感暴力《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履行下列監護職責:
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
第十七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虐待、遺棄、非法送養未成年人或者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
第二十七條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四十九條
新聞媒體應當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宣傳,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新聞媒體採訪報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應當客觀、審慎和適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譽、隱私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七十七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絡欺凌行為。
遭受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網絡欺凌行為,防止信息擴散 [18] 

情感暴力《婦女權益保障法》(2018修正)

第三十八條
婦女的生命健康權不受侵犯。禁止溺、棄、殘害女嬰;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的婦女和不育的婦女;禁止用迷信、暴力等手段殘害婦女;禁止虐待、遺棄病、殘婦女和老年婦女 [19] 

情感暴力《反家庭暴力法》(2016)

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第五條
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原則。反家庭暴力工作應當尊重受害人真實意願,保護當事人隱私。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
第三十三條
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負有反家庭暴力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翫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 

情感暴力《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國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 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有參與社會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 禁止歧視、侮辱、虐待或者遺棄老年人。
第二十五條
禁止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 [21] 

情感暴力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情感暴力作為暴力的常見形式之一,在教育中往往會從安全保護意識培養、法制觀念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進行呈現。我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強調了青少年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從事件預防和自我保護的角度強調了針對情感暴力行為開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從法律角度強調了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從心理健康、情緒調節和社會適應等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情感暴力《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七、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六)過早發生性行為、早孕或人工流產,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極大傷害。不安全性行為可帶來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拒絕性騷擾、性誘惑和性暴力 [22] 

情感暴力《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範;
· 瞭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模塊四:預防和應對網絡、信息安全事故
· 初步認識網絡資源的積極意義和了解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
· 初步學會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形成和解同學之間糾紛的意識;
·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時及時向教師、家長、警察求助的意識。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3] 

情感暴力《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

初中生法制教育
· 懂得未成年人權益應當受到國家保護,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的主要內容,掌握自我保護和維權的方法,學會採用訴訟或者非訴訟方式維護合法權益 [24] 

情感暴力《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四(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 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
·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 異性交往的原則。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 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 [25] 

情感暴力《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

水平四(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 認識不良情緒影響健康;
· 學會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學會宣泄,學會傾訴,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事件;
· 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衝突,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26] 

情感暴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學階段
人際交往教育
· 學會從他人角度想問題,能對他人同情、諒解;
· 學會自己處理與同學交往中的矛盾與挫折。
社會適應教育
· 懂得和遵守基本的社會生活規則,親近社會生活;
· 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有向師長求助的意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性心理教育
· 瞭解其成長階段性心理特點和自我調適方法,悦納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瞭解男孩女孩兩性的心理差異,加強男女生之間的理解、溝通、合作與互助的意識;
· 認識本年齡階段正確的性角色內容和性角色的行為規範。
中學學段
人際交往教育
· 認識到人際關係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瞭解成功的人際交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掌握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與方法,排除社交恐懼等心理問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 瞭解青春期性生理的變化過程,認識性成熟和性心理活動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意義,掌握與異性交往的方式,理解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
· 初步瞭解性倫理、性道德。
大學學段
情緒管理教育
· 認識情緒的功能,瞭解情緒變化特點,學會體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 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檢測、評估、調整;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克服自卑、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
· 掌握科學地調控情緒能力,合理疏泄消極情緒,避免心理失衡;
· 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
人際交往教育
· 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基本規範和技巧。
戀愛心理教育
· 加強性道德、性審美教育,指導戀愛心理適應,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正確處理好異性矛盾與挫折 [27] 

情感暴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 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 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係。
初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
· 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着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28] 

情感暴力《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五
表現出調控情緒的意願與行為
· 懂得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危害;
· 瞭解自己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情緒變化特徵;
· 努力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運用適宜的調控情緒的方法。
水平六
具有幫助同伴調控情緒的意願與行為
· 幫助同伴選擇調控情緒的適宜方法 [29] 

情感暴力《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 維護良好人際關係與有效交流的方法;
· 心理諮詢與服務利用,常見心理問題或危機的辨識與求助 [30] 

情感暴力全面性教育中情感暴力的相關教學內容

情感暴力學習目標

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情感暴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下的第1個主題“暴力”和第2個主題“許可、隱私及身體完整性”,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1個主題“家庭”和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下的第2個主題“人權與性”,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核心概念 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5個主題“尋求幫助與支持”。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 [3] 
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
主題1: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能夠識別欺凌和暴力,並認識到這是錯誤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取笑欺凌暴力(知識);
► 明白來自家庭成員或其他成年人的欺凌和暴力是錯誤的,且欺凌和暴力並非受害者的過錯(態度);
► 示範如何安全應對同伴間的欺凌或暴力(技能) [3] 
要點:能夠認識到父母或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可能發生在父母或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類型(例如:身體傷害,惡毒的言語,或強迫做某些事)(知識);
► 認識到父母或者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態度);
► 描述當在家庭中目睹這種暴力時將如何向可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3]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在目睹這種暴力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親密伴侶暴力(知識);
► 列舉親密伴侶暴力的例子(知識);
► 認識到親密伴侶暴力是錯誤的,兒童在目睹這種暴力時主動尋求幫助將對他們有益(態度);
► 示範如果在家庭中經歷這種暴力,將如何向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和對比欺凌、情感暴力、身體暴力、性虐待、性侵害和親密伴侶暴力(知識);
► 認同遭受由成年人、年輕人或權威者實施的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並非受害者的過錯,並認同這些行為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示範如何舉報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等現象(技能);
► 示範如何向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機構尋求幫助,以防止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的發生,併為倖存者提供支持(技能) [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人人享有健康與福祉並且不受暴力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效減少身體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等暴力行為的成功範例(知識);
► 體會到公開反對所有場合下(包括學校、家庭、網絡和社區)的暴力和侵犯人權的行為非常重要(態度);
► 倡導創建安全環境,以鼓勵每個人都能獲得尊嚴和尊重(技能) [3] 
主題2:許可、隱私及身體完整性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瞭解是哪些因素在影響人們解讀或給予許可的能力
學習者將能夠:
► 討論在決定是否發生性行為時,聽取和尊重他人的許可意味着什麼(知識);
► 比較和對比在認同或表達性許可方面的成功和失敗的事例(知識);
► 分析可能影響表達和認同許可的能力的因素(比如酒精和其他物質、社會性別暴力、貧窮、權力關係)(知識);
► 認識到規避可能損害性許可有效性的因素很重要(態度);
► 展現出表達許可和拒絕的能力(技能);
► 展現出認同別人的許可或拒絕的能力(技能) [3]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1:家庭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十分常見,尤其是青春期階段,但通常都是可以解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常見的衝突和誤解(知識);
► 描述解決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或誤解的方法(態度);
► 認識到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十分常見,尤其是青春期階段,但通常都是可以解決的(態度);
► 應用各種方法來解決父母/監護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和誤解(技能) [3] 
主題3:寬容、包容及尊重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 舉例説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 列舉嘲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3]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閉)(知識);
►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3] 
要點: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3] 
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瞭解和促進性與生殖健康人權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探究在朋友、家庭、學校和社區中促進人權的方法(知識);
► 認識到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 ,以及在無歧視、非強迫和非暴力的情況下進行生育決策的重要性(態度);
► 採取行動以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技能) [3]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戀愛關係可能會受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男性氣質規範和傳統的女性氣質規範)(知識);
► 説明戀愛關係中的虐待和暴力與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有着怎樣的緊密聯繫(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態度);
► 質疑戀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技能) [3]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家庭、朋友、戀愛關係、社區和社會中存在着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不平等(知識);
►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區和社會中,社會性別不平等與權力差異有着怎樣的聯繫(知識);
► 回憶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帶來的消極後果(如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知識);
► 培養每個人都有責任克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態度);
► 展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方法(技能) [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3]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該遭遇(技能) [3]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 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 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技能) [3]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這種暴力可以尋求相應的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層面、身體層面、性層面)(知識);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並且可以擺脱這種虐待關係(態度);
► 展示在自己經歷此類暴力時如何向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3]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3]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5:尋求幫助與支持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對服務機構和媒體等提供的幫助和支持進行評估非常重要,這有助於獲取優質的信息和服務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提供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方面的幫助和支持的個人或機構(知識);
► 描述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的個人或機構的特徵(包括保密性和隱私保護)(知識);
► 理解人們可以從一些機構獲取有關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例如:進行性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諮詢、測及治療;現代避孕、性虐待、強姦、家庭暴力和社會性別暴力,人工流產和人工流產後護理,以及污名與歧視等方面的服務)(知識);
► 列舉能提供幫助和支持的可靠的媒體資源(例如:網站)所具有的特徵(知識);
► 意識到對健康和支持來源進行批判性評估的重要性(態度) [3] 

情感暴力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情感暴力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與情感暴力有關的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情感暴力的性教育可以分為人際關係和預防與應對暴力兩條主題線索。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好秘密壞秘密》兩冊中涉及暴力相關的教育內容,《彩虹心情》《我愛我家》兩冊中則談及家庭中的矛盾和衝突這一話題 [31]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並且在感覺到不舒服時要及時地表達出來,並向可信任的成年人尋求幫助 [32] 
繪本《奇妙的感覺》 繪本《奇妙的感覺》
《好秘密壞秘密》則在鞏固關於身體隱私部位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會幼兒對令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勇敢説“不”,並且知道當自己的身體隱私受到侵犯時如何應對,該向哪些可信賴的成年人尋求幫助。這一冊中還特別強調,絕對不要幫傷害自己的壞人保守秘密 [33] 
繪本《好秘密壞秘密》 繪本《好秘密壞秘密》
《彩虹心情》中提到,我們可能會和家人產生矛盾,但是矛盾都是可以通過恰當地溝通來化解的 [34] 
繪本《彩虹心情》 繪本《彩虹心情》
《我愛我家》中提到,爸爸和媽媽有時候也會吵架,但每個家庭都可能會出現爭吵,爭吵過去後,還是親密的一家人 [35] 
繪本《我愛我家》 繪本《我愛我家》
小學性教育中與情感暴力有關的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在講到“情感暴力”時,會分為“家庭內人際關係”“家庭外人際關係”和“暴力”三條主線。
第一是關於“家庭內人際關係”的教學內容。
一年級“熱愛家庭”主題中,通過“家庭有關愛”“家庭有信任”“家庭有規矩”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家庭成員相互關愛;能夠理解家庭成員相互信任;能夠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
二年級“家庭是愛的港灣”主題中,通過“家庭有不同類型”“每個家庭成員都重要”“家庭成員共享幸福,分擔憂愁”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家庭類型,如大家庭、小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領養家庭,無論哪種家庭,每個人都可以在家庭裏享受愛和幸福;能夠懂得爸爸媽媽有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在家庭裏需要得到關愛和保護,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盡責任,做貢獻;能夠理解幸福的家庭也會有憂愁和爭吵,要靠每個家庭成員的努力去排解,幸福才能常駐和持久。
三年級“結婚與離婚”主題中,通過“結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確立”“離婚是兩個人親密關係的解除”“父母離婚了,孩子怎麼辦”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無論選擇結婚還是選擇不結婚,都是個人的權利,都應受到尊重;能夠理解父母離婚會讓人感到難過,但也許是新生活的開始;能夠相信父母依然愛着自己,自己也依然愛着父母。
四年級“家庭成員的角色和責任”主題中,通過“家庭成員的角色”“家庭成員的責任”“疾病對家庭的影響”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每個人都要在家庭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家庭的幸福做貢獻。
第二是關於“家庭外人際關係”的教學內容。
“友誼、愛情與人際關係”這一主題目標下包含“能夠給朋友下定義”“能夠確認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所需的技能”兩個學習目標,細化之後的要點如“朋友有很多種(如好朋友和壞朋友、男朋友和女朋友)”“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同情和團結基礎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愛,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殘障或健康狀況不是建立友誼和人際關係或表達愛的障礙”“表達友誼與愛可以有不同方式”“性別角色會影響人際關係”“性別平等是更加健康的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虐待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等。
一年級“珍視朋友”主題中,通過“我們需要朋友”“我們多交朋友”“我們和朋友友好相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有朋友會很快樂;能夠理解朋友多真幸福;能夠做到朋友間相互欣賞、尊重、分享、關心、幫助和諒解。
二年級“友誼是常青藤”主題中,通過“朋友需要信任”“朋友需要真誠”“朋友需要温暖”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信任讓友誼更牢固;能夠理解真誠讓友誼更純潔;能夠懂得温暖讓友誼更美好。
四年級“認識人際關係”主題中,通過“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健康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能夠理解緊張、對立、貶低、衝突、欺凌、暴力都是不健康人際關係的表現;能夠懂得健康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快樂成長的沃土。
五年級“建立並增進健康的友誼”主題中,通過“友誼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發現共同點建立友誼”“殘障不是建立友誼的障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朋友在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能夠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成為朋友;能夠懂得年齡、性別、地域、文化、是否殘障,都不能成為建立友誼的障礙。
“寬容和尊重”這一主題目標下包含“寬容、接納和尊重等是健康人際關係的關鍵”“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和有價值的,都能夠通過一種朋友身份、一種人際關係,以及付出自己的愛而對社會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取笑他人是有害的”“因為健康狀況、膚色、出身、性傾向或者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或欺凌是無禮的、有害的,也是一種違揹人權的行徑”“基於差異的羞辱和歧視有違人權”“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在遭受騷擾或欺凌的人”等。
三年級“寬容、接納與尊重”主題中,通過“寬容是美德”“接納是胸懷”“尊重是修養”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寬容需要理解和體諒,寬容別人,也是善待自己;能夠理解接納自己,會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接納別人,會讓人際關係更和諧;能夠體會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和個性,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為家庭、朋友、社會做出貢獻,包括殘障人。我們在很多主題中都涉及到殘障的話題。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意識到,我們周圍生活着許多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造成的殘障者,這個社會要為殘障者提供各種無障礙設施,使他們不再感到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有“障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到這個行動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五年級“消除歧視”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歧視”“歧視的危害”“應對歧視”“反對歧視”四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社會中存在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年齡歧視、健康狀況歧視、性傾向歧視等,這些歧視是違反人權的,必須禁止;能夠理解歧視會傷害他人的尊嚴,打擊他人的自信心,影響個人的發展;能夠學會面對歧視維護自尊和自信,尋求幫助;能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樹立平等對待他人的態度,保護遭受歧視的人。在這個主題中,我們提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公務員錄用規定(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還有國際公約如《世界人權宣言》《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就業政策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
學習這些國內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我們相信,性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且這樣的法制教育離學生的生活很近,與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
第三是關於“暴力”的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性與健康行為”單元“身體接觸”主題中講解了舒服和不舒服的身體接觸,教兒童堅決拒絕不舒服的身體接觸,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在此基礎上,“身體的隱私部位”主題主要強調了認識身體的隱私部位對於兒童身體保護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通過“哪裏是身體的隱私部位”“誰可以觸摸身體的隱私部位”“保護好身體的隱私部位”三個知識點的講述,幫助學生了解身體隱私部位的準確位置;説出身體隱私部位器官名稱;懂得誰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觸摸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誰不可以觸摸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保護好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尋求信任的成年人的幫助。學習這個主題,兒童可以科學認識人體的隱私部位,明白背心褲衩覆蓋的部位是身體的隱私部位,是不能給別人看的。只有爸爸媽媽和醫生在我們身體需要清潔和檢查時,才可以觸摸我們的隱私部位。如果有人要觸摸你的隱私部位或者讓你觸摸他的隱私部位時,要堅定地説“不”,並學會及時告訴信任的成年人。
這樣,當遇到性侵害事件時,兒童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積極面對風險,謹慎對待可能的侵害者,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隱私部位是不是被侵犯,是否有不舒服的身體接觸來分辨自己是否遭遇性侵害,及時提出拒絕或主動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從而減少性侵害現象造成的危害。
五年級,讀本首次明確談及性暴力相關的話題。兒童會學習如何分辨不同類型的兒童性侵害,遠離兒童性侵害的危險情景,時刻保持警惕,並且掌握預防及應對兒童性侵害的方式,遇到危險時及時向可信賴的成年人求助。這些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性暴力,特別是與兒童相關的性暴力,更好地進行預防和應對。
除此以外,讀本中還有涉及到友誼、婚姻、尊重差異與消除歧視、兒童權利、校園欺凌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都為初中階段進一步探討“暴力”話題進行了鋪墊。
初中性教育中與情感暴力有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七年級的教學內容中正面探討了“暴力”話題。在這一學段,不同的暴力類型被作為獨立的話題進行討論,不僅僅是情感暴力,還涉及到欺凌、性暴力、家庭暴力、網絡暴力、基於性別的暴力、性剝削、性虐待等等多個話題。八年級則可以進一步探討與許可和拒絕相關的內容,幫助青少年識別可能存在情感暴力的場景,並練習應對方式。除此以外,初中的性教育在不同年級分別探討了友誼、親密關係、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其中就包括可能存在於這些關係中的情感暴力 [36] 

情感暴力相關研究

情感暴力情感暴力的成因

社會因素
貧困、人口密度高、社會凝聚力低和人口流動頻繁、酒精和槍支便捷可得、團伙和非法毒品交易高度集中的社區會面臨情感暴力發生的高風險。
其他社會因素也可能帶來情感暴力的高發生率,例如:社會和性別規範導致情感暴力正常化,衞生、經濟、教育和社會政策使社會不平等現象得以持續,社會保護不存在或不足,由地區或國家衝突造成的社會治理不善和執法不力等 [37] 
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結構、消極的教養方式、父母較低的文化程度等都會增大情感暴力發生的風險 [38] 
個人因素
自身性格暴躁、教育程度較低、收入低、有害使用酒精和毒品的個體易成為施暴者 [37]  ;在情感暴力事件中遭受暴力傷害的一方,可能出於報復心理,或對暴力行為本身產生認同感,從而成為新的施暴者 [39] 
其他因素
情感暴力本身的識別與預防難度也可能導致情感暴力的持續發生。例如,以情感虐待為唯一形式的虐待兒童行為往往難以識別和預防,因為兒童保護服務機構在進行干預之前,必須有明顯的證據證明某些行為對兒童造成了傷害。由於情感暴力不會導致瘀傷或營養不良等物理證據,因此很難進行診斷 [40] 

情感暴力情感暴力的危害

危害心理健康
情感暴力可能導致受害者產生認知障礙,也可能導致受害者產生情緒障礙(例如:抑鬱、焦慮、感到羞愧和內疚、過度興奮等),還可能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理疾病 [4] 
情感暴力還可能使被害者產生反社會心理,甚至成為下一個施暴者,導致暴力行為的不斷增多;情感暴力行為也可能導致人(既包括受害者也包括施暴者)的價值觀扭曲,導致社會崇尚暴力、蔑視法律的不良風氣 [41] 
導致危險行為
情感暴力會導致部分危險行為(吸煙、酗酒、吸毒、自殺行為和自虐等違法的、暴力的和其他危險的行為)的發生概率增大,對個人和社會帶來消極影響 [4] 
造成社會負擔
情感暴力行為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醫療壓力和財政壓力,也會危害社會的穩定與安全。
情感暴力對人造成精神傷害,社會不得不提供大量的醫療資源對受害者的精神損傷進行治療,醫療負擔加重。
對情感暴力行為的處理會消耗大量資源,從而加重了社會與政府的財政負擔。治療、就醫及其他保健工作中的花費所產生的直接成本、勞動力喪失、殘疾、生活質量的下降和未成年人死亡、司法系統運轉和其他機構運轉所產生的間接成本都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4] 
情感暴力所帶來的人的精神與行為問題、價值觀的扭曲也會對社會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造成威脅,影響社會和諧發展 [40] 

情感暴力如何預防和應對情感暴力

政府層面
第一,政府應通過立法形式明確傳達反對情感暴力的信號,為干預和打擊情感暴力行為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
第二,在有關暴力防治的政策中,充分納入關於情感暴力防治的規定。政府應聯合相關行政部門制訂干預情感暴力行為的專項政策,促使對情感暴力行為的干預工作的有效實施。同時,各行政部門管理者應確定適應於自身的情感暴力行為干預制度和行為準則,表達堅定的反暴力立場,懲處因情感暴力而違法違規的行為。
第三,相關行政部門應建立暢通的、適合各類受害者年齡和性別特點的上報機制,讓受害者確信,相關人員在知曉此類事件後會採取積極行動並保護,且受害者不會遭到報復。
第四,有關政府機構等應做好持續的數據收集工作,應用精確可信的數據為情感暴力行為的防治制訂合理的干預機制 [42] 
社會層面
社區組織應加強自身對於情感暴力行為的干預之緊迫性的認識,社會相關機構應基於各方的合作,儘可能改變不利於社會安全的社會規範與運行機制,營造共同反對情感暴力的社會氛圍 [41] 
學校層面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在預防情感暴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學校應構建和諧、温馨、健康的校園環境。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德育,通過性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安全自護教育、生活指導教育、法治教育等課程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杜絕情感暴力的發生;另一方面,學校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並主動組織教職工進行專項培訓與學習,提高其對情感暴力行為的認知敏感度,瞭解其產生的原因,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減少情感暴力事件的發生。
學校還應不斷完善校園管理制度,制訂明確的規章制度,明確教職工在預防、應對情感暴力行為方面的責任;健全應急處理預案,設立資料組、外聯組、法律組、心理諮詢組,做好事前預防、事中處理和事後干預工作 [40] 
家庭層面
父母應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温馨愉悦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習得陽光、積極的處事方式;非原生家庭的父母應更加註意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情況,為孩子提供適時適宜的指導;家長應採取合理的教養方式,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孩子的關愛與尊重,並注意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助孩子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態 [37] 
個人層面
個人應加強對情感暴力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對情感暴力行為及其原因的認識,掌握識別與迴應情感暴力行為的合理方法。一方面,個人應加強自我保護,使自己免受情感暴力的傷害,如果不幸成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應學會尋求他人或機構幫助;另一方面,個人應培養自身情緒管理能力,在遭遇與他人摩擦或衝突時,採取積極溝通的方式,和平解決矛盾 [37] 

情感暴力典型案例(阮巧雲故意殺人罪案)

情感暴力基本案情

2016年6月,被告人阮巧雲發現其丈夫王某2與他人有婚外情,且非婚生子已十多歲,後兩人多次發生爭吵。2016年9月,阮巧雲因抑鬱症復發兩次入住南京腦科醫院就診治療。證人張某的證言證明:2016年父親節後,阮巧雲告訴其王某2在外面有女人和兒子的事情。2017年2月4日下午兩點左右,阮巧雲打電話説要與張某視頻聊天,阮巧雲哭的很兇,説王某2早上和她吵架。阮巧雲還説從過年到現在王某2一直在家裏冷暴力,不和她説一句話。
2017年2月5日中午,在南京市棲霞區紫東路9號朗詩鐘山綠郡10幢4單元407室的家中,被告人阮巧雲與其丈夫王某2再次發生爭吵。當日14時許,在扭打過程中,阮巧雲將王某2按在客廳地面上,用數據線勒住王某2頸部致王某2死亡。經法醫鑑定,王某2符合被扼頸致機械性窒息而死亡。經南京腦科醫院司法鑑定所鑑定:阮巧雲作案時患複發性抑鬱症,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 [43] 

情感暴力法律裁定

原審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阮巧雲用數據線緊勒被害人頸部,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被告人阮巧雲對其犯罪行為給被害人的親屬所造成的物質損失應予賠償。但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楊某(系被害人王某2之非婚生子)訴請的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教育費均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的賠償範圍,依法不予支持。依據相關法律,法院認定被告人阮巧雲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法院在二審中維持原判,並駁回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楊某的訴訟請求 [43] 

情感暴力教育意義

由於情感暴力行為的取證和裁定難度大,很少有法律案例專門對情感暴力進行裁定,多數案例會將其作為其他暴力行為的補充或是作為案情背景的補充進行法律裁定。在本案中,王某2是這起身體暴力的受害者,卻也是家庭生活中情感暴力的施害者;阮巧雲作為長期以來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終對王某2進行身體暴力,從受害者轉變為施害者。這一案例提示我們,各類形式的暴力行為及其受害者與施害者是會隨時轉變的,施害者在實施情感暴力的同時,可能正把自己推向下一場暴力行為的受害者的位置。為了警惕此類悲劇的發生,人們應注重相互的溝通與理解,不對他人實施情感暴力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暴力,因為暴力不僅不能解決矛盾,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悲劇 [43] 

情感暴力相關影視作品

情感暴力《優雅的謊言》(2014)

電影《優雅的謊言》海報 電影《優雅的謊言》海報
劇情介紹:賢淑靠着在超市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艱難撫養着兩個女兒萬智和天智,兩個女孩雖然身為姐妹,卻擁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萬智個性孤僻而叛逆,和家人之間關係十分冷淡;天智則乖巧可愛,常常想着法子逗媽媽開心。讓賢淑和萬智沒有想到的是,樂觀開朗的天智竟然在某一日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噩耗猶如一道晴空霹靂打響在賢淑一家人的頭頂之上,使得本就辛苦的生活變得更加舉步維艱。然而,即便如此,賢淑和萬智還是堅強的維繫着正常的生活。一次偶然中,萬智意外的得知了有關妹妹生前的一些訊息,這些訊息讓她發現妹妹生前竟一直在學校遭受着來自同學的校園冷暴力,並最終被這種冷暴力折磨致死 [44] 
這部影片反映了校園中的冷暴力現象,這種產生於無形的暴力能摧殘一個人,卻很難被外人察覺。這提醒人們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暴力的殺傷力,並嘗試去關注那些可能被羣體孤立的個體的心理狀態,對校園冷暴力防範於未然 [44] 

情感暴力《無問西東》(2018)

電影《無問西東》海報 電影《無問西東》海報
相關劇情介紹:在影片1962年的故事中,刻畫了中學教師許伯常和他的妻子劉淑芬兩個人物形象。因為兩人有婚約,劉淑芬用自己的工資供許伯常讀大學。許伯常在大學畢業後不再愛劉淑芬了,劉淑芬拿刀逼着許伯常和她結了婚。婚後,許伯常用無盡的冷漠對待劉淑芬,劉淑芬性情大變,開始不斷地對許伯常實施家暴,或打或罵。在旁人眼裏,許伯常忍受着妻子的打罵,從不還口也不還手,以致於他曾經的學生王敏佳看不過去,寫信控訴劉淑芬對許老師的態度。劉淑芬卻對許伯常説:“外人只看到我打你罵你,卻不知道,你是如何打我的。”許伯常不服道:“胡説,我何時打罵過你。”劉淑芬則説:“你不是用手打的我,你是用你的態度。你讓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 [45] 
情感暴力並非此部影片反映的主題,但許伯常和劉淑芬的婚姻悲劇卻深刻詮釋了看似無關緊要的情感暴力是如何對人產生巨大傷害和影響的。許伯常作為強迫婚姻的受害者,在之後對妻子實行情感暴力,成為施害者,而後又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作為多次家庭暴力的施害者,劉淑芬卻同時也是無聲的情感暴力中的受害者,並且她同時遭受着來自丈夫的冷漠和來自輿論的不理解與指責的雙重情感暴力。這提醒人們,產生於無形之中的情感暴力可能對人產生重大打擊,而情感暴力的施害者可能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在實施暴力 [45] 
參考資料
  • 1.    聯合國. 改進關於兩性問題的數據統計工作: 測量婦女遭受暴力行為侵害的程度[C]. 曼谷, 2008: 6-15.
  • 2.    田麗.關注學校冷暴力[J].當代青年研究,2009(10):56-59.
  •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33-114
  • 4.    世界衞生組織. 世界暴力與衞生報告[M]. 日內瓦: 世界衞生組織, 2002: 66-210
  • 5.    周錦獅.領導者在情感管理中如何避免“冷暴力”[J].領導科學,2017(12):54-56.
  • 6.    Choi, Namkee G.; Mayer, James (August 2000). "Elder abuse, neglect, and exploitation: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33 (2): 5–25.
  • 7.    Muñoz-Rivas, Marina J.; Gómez, José Luis Graña; O'Leary, K. Daniel; Lozano, Pilar González (2007).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in Spanish university students". Psicothema. 19 (1): 102–107.
  • 8.    Straus, Murray A.; Field, Carolyn J. (November 2003).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by American parents: national data on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sever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4)
  • 9.    English, Diana J.; Graham, J. Christopher; Newton, Rae R.; Lewis, Terri L.; Richard, Thompson; Kotch, Jonathan B.; Weisbart, Cindy (May 2009). "At-risk and maltreated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aggression/violence: what the conflict looks lik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ld outcomes". Child Maltreatment. 14 (2): 157–171.
  • 10.    "Boys don't cry". BBC Radio 1Xtra. BBC. 27 February 2009. Retrieved 6 July 2009. A BBC radio documentary.
  • 11.    Capaldi, Deborah M.; Knoble, Naomi B.; Shortt, Joann Wu; Kim, Hyoun K. (April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Factor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artner Abuse. 3 (2): 231–280. doi:10.1891/1946-6560.3.2.231
  • 12.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  .全國婦聯[引用日期2020-12-27]
  • 13.    蔣月.我國反家庭暴力法適用效果評析——以2016—2018年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為樣本[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9,31(03):13-22.
  • 14.    Namie, Gary (October 2000). U.S. Hostile Workplace Survey 2000. 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 (WB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England Conference on Workplace Bullying, Suffolk University Law School, Boston.
  • 1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1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9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9.
  • 1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Z]. 2020-05-28.
  • 1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20.
  • 1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18修正)[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6.
  • 2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8修正)[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Z]. 2018-09-25.
  •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Z]. 2007-02-07.
  • 24.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7-24.
  •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Z]. 2011-12-30.
  •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Z]. 2012-12-31.
  •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Z]. 2017.
  •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06-14.
  • 3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3.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好秘密壞秘密[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愛我家[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37.    世界衞生組織. 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EB/OL]. 2019-6-7[2020-5-6].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violence-against-children.
  • 38.    陳伊婷, 葉運莉, 李鑫, 鄒豔莉, 常豫紅, 遊光富, 劉熹潤, 方泉, 張容. 家庭與個人因素對小學生實施校園暴力行為影響[J/OL]. 中國公共衞生: 1-5. [2020-04-2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234.R.20200110.1405.018.html.
  • 39.    劉小寧, 肖永成, 曲靈心, 唐千灣, 姚志英, 劉珍珍, 賈存顯. 中學生校園暴力中施暴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衞生, 2018, 34(08): 1129-1133.
  • 40.    Schechter, Daniel S.; Myers, Michael M.; Brunelli, Susan A.; Coates, Susan W.; Zeanah, Jr., Charles H.; Davies, Mark; Grienenberger, John F.; Marshall, Randall D.; McCaw, Jaime E.; Trabka, Kimberly A.; Liebowitz, Michael R. (September–October 2006). "Traumatized mothers can change their minds about their toddlers: understanding how a novel use of videofeedback supports positive change of maternal attributions".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7 (5): 429–447.
  • 41.    王志祥. 驅散校園暴力的陰霾[J]. 人民教育, 2017(08): 42-45.
  • 42.    羅怡, 劉長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校園暴力和欺凌干預的建議及啓示[J]. 教育科學研究, 2018(04)
  • 43.    阮巧雲故意殺人罪二審刑事裁定書  .中國裁判文書網[引用日期2020-12-27]
  • 44.    優雅的謊言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0-12-27]
  • 45.    無問西東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0-12-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