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籽羊肉

鎖定
柏籽羊肉是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羶味而聞名,被當地人譽為“土人蔘”“補心丸”。柏籽羊肉,肉油分明,肥嫩細膩,肉質呈紫紅色,油色潔白如玉,較其它羊肉大不相同。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餡,不羶不膩,而且有一種柏樹的馨香,風味獨特,回味無窮,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勇飛等專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萎論》“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以中藥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葉等多味中藥組成的“JFZ—濃縮柏籽飼料”的風味添加劑,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飼餵“JFZ—濃縮柏籽飼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轉化為柏籽羊肉。這種生產柏籽羊肉的技術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文名
柏籽羊肉
原產地
山西省中陽縣
特產特點
譽為補心丸,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特產風味
鮮嫩清香、無腥羶味而聞名
特產外觀
肉油分明細膩,肉質呈紫紅色
生產新技術
JFZ—濃縮柏籽飼料風味添加劑
新技術發明人
張勇飛
其他產區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忻州市岢嵐

目錄

柏籽羊肉簡介

柏籽羊肉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羶味而聞名,被當地人譽為“土人蔘”“補心丸”,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 

柏籽羊肉產地

柏籽羊 柏籽羊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境內的柏籽山一帶。由呂梁中陽東山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申請,2011年第三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示:柏籽羊肉出產於中陽縣的柏子山區內,該區位於中陽縣寧鄉鎮張子山鄉下棗林鄉三個鄉鎮的18個行政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11°06′00〞~111°18′00〞,北緯37°15′00〞~37°28′00〞,縱橫50多華里,漫山遍野地生長着小地柏和大量參天的古柏林。 山岩之間,溝溪常流,綠茵覆地。生活在這種極為特殊環境中的羊羣,一年四季食用漫山柏樹籽,唱着柏汁水,人稱“柏籽羊”。柏葉、柏籽本身具有安神、養心、潤燥的藥用功能。羊吃了這些具有藥性的柏籽,便使羊肉也具備了同樣的藥用功效。

柏籽羊肉技術

山西省科技進步獎 山西省科技進步獎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勇飛等專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萎論》“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以中藥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葉等多味中藥組成的“JFZ—濃縮柏籽飼料”的風味添加劑,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飼餵“JFZ—濃縮柏籽飼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轉化為柏籽羊肉。這種生產柏籽羊肉的技術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柏籽羊肉成分

柏籽羊肉營養成分和風味物質表 [3] 
項 目
指標(X±S)
蛋白質(%)
22.20±1.00
脂肪(%)
5.80±1.90
礦物質(%)
1.10±0.03
蘇氨酸(%)
1.38±0.11
纈氨酸(%)
1.40±0.33
蛋氨酸(%)
0.90±0.27
1.94±0.71
0.94±0.58
賴氨酸(%)
2.71±0.18
色氨酸(%)
0.18±0.01
亮氨酸(%)
2.11±1.23
八種必需氨基酸(%)
11.57±1.33
2.00±1.66
鮮味穀氨酸(%)
5.39±0.29
(㎎/100g)
3.04±0.28
(㎎/100g)
3.61±0.32

柏籽羊肉特色

柏籽羊肉,肉油分明,肥嫩細膩,肉質呈紫紅色,油色潔白如玉,較其它羊肉大不相同。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餡,不羶不膩,而且有一種柏樹的馨香,風味獨特,回味無窮。“柏籽羊肉”,除具有一般羊肉所包含的營養成分外,還含有八種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吃了這種肉,能調血理氣,安神補心。
柏籽羊肉行銷範圍逐步擴大,名聲日益增大,購買者日漸增多,這種羊肉已成為羊肉中的精品、珍品。 [4] 

柏籽羊肉名品

葱爆柏籽羊肉 葱爆柏籽羊肉
葱爆柏籽羊肉燜柏籽羊肉大蒜羊肉清蒸羊肉都是山西菜菜譜之一,他們都是以柏籽羊肉為主料烹製的,非常受歡迎。

柏籽羊肉其它

山西省呂梁市也出產興縣柏籽羊肉、交城柏籽羊肉 [7]  ,山西省忻州市也出產岢嵐柏籽羊肉 [5] 

柏籽羊肉典故

從西漢起,中陽縣至今2200餘年間,以柏窪山為中心的柏籽羊飼養綿延不斷,柏籽羊肉始終是中陽縣最著名的特產。
柏葉柏籽柏根水,長成羊肉香又美。
傅山喜歡並宣傳,從此天下廣求買。
這是中陽一帶流傳的一首小詩,記敍宣傳了中陽特產柏籽羊肉,也讚揚了傅山先生介紹宣傳柏籽羊肉的功績。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多次來中陽,與當地“三進士”之後處士王珸切磋醫學,以行醫為掩護,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在中陽柏窪山介石房隱居期間,他們對柏籽羊肉有了深入的研究。傅山先生經常帶柏籽羊肉回太原宴請賓朋。有一次,顧炎武北上太原來訪傅山,傅山從中陽柏窪山帶柏籽羊肉回太原,製成柏籽羊肉包子款待顧炎武,顧炎武食之大讚。
後來,傅山為敬孝道,在八珍湯的基礎上,以柏籽羊肉為主要原料母親研製了柏籽羊肉雜割湯—— “頭腦”,其母陳氏常飲此湯,高壽八十有四。後來傅山將食方傳於清真店,易名“清和元”,又寫“雜割頭腦”四字,意為民族失國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着燈籠來吃,取“天不明人慾明”之意,融入一份晉陽文脈、“忠孝”氣節。但是,那時由於交通運輸不便,太原品嚐之人眾多,柏籽羊肉就被其它羊肉代替,盛行至今300餘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