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地柏

鎖定
小地柏是卷柏科卷柏屬植物伏地卷柏的全草。莖纖細,匍匐蔓生,處處生根,植株呈苔蘚狀羣落;葉在枝兩側及中間各2行,排列稀疏,側葉為斜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斜心形,邊緣有細齒,中葉與側葉相似而較狹,生孢子的小枝直立,孢子囊生在枝上部葉腋,不形成特化的孢子囊穗,孢子囊卵圓形,大孢子囊位於下部,小孢子囊位於上部。孢子二型。 [5] 
小地柏分佈於中國華東、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多生於溪邊濕地或石上。 [6] 
據《中國藥用孢子植物》記載小地柏:“微毒”。 [7]  全草均可藥用。味淡,性平。入心、肺、肝、小腸、大腸五經。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利濕舒筋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咽喉炎,氣喘,咳嗽,目赤腫痛,肝炎,腸炎,痢疾,痔瘡等病症。 [8] 
別    名
六角草
寬葉卷柏
接筋藤
補地雲
石打穿 展開
別名
六角草
寬葉卷柏
接筋藤
補地雲
石打穿
鋪地蜈蚣 收起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石松綱
卷柏目
卷柏科
卷柏屬
伏地卷柏
中文學名
小地柏
採收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微毒

小地柏形態特性

卷柏科卷柏屬植物伏地卷柏的全草。土生,匍匐,能育枝直立,高5-12釐米,無遊走莖。根託沿匍匐莖和枝斷續生長,自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1-2.7釐米,莖纖細,直徑1-1.5mm,根少分叉,處處生根,無毛。莖自近基部開始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莖下部直徑0.2-0.4毫米,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側枝3-4對,不分叉或分叉或1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莖上相鄰分枝相距1-2釐米,葉狀分枝和莖無毛,葉在枝兩側及中間各2行,背腹壓扁,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4.5-5.4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2.8-4.2毫米。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質,表面光滑,邊緣非全緣,不具白邊。分枝上的腋葉對稱或不對稱,1.5-1.8毫米×0.8-1.0毫米,邊緣有細齒。中葉多少對稱,分枝上的中葉長圓狀卵形或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1.6-2.0毫米×0.6-0.9毫米,緊接到覆瓦狀(在先端部分)排列稀疏,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具尖頭和急尖,基部鈍,邊緣不明顯具細齒。側葉為斜卵形,不對稱,側枝上的側葉寬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常反折,1.8-2.2毫米×1.0-1.6毫米,先端急尖;上側基部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具微齒。孢子葉穗疏鬆,通常背腹壓扁,單生於小枝末端,以分枝多、葉色綠者為佳。或1-2(3)次分叉,18-50毫米×2.0-4.6毫米;孢子葉二形或略二形,正置,和營養葉近似,排列一致,不具白邊,邊緣具細齒,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漸尖;大孢子葉分佈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大孢子橘黃色;小孢子橘紅色;小孢子囊位於上部。孢子二型。 [5]  [5] 

小地柏產地生境

小地柏分佈於中國華東、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多生於溪邊濕地或石上。 [6] 

小地柏主要價值

小地柏藥用價值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止咳平喘,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咳嗽氣喘,吐血,痔血,外傷出血,淋證,燙火傷。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記載小地柏:“微毒”。 [7]  全草均可藥用。味淡,性平。入心、肺、肝、小腸、大腸五經。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利濕舒筋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咽喉炎,氣喘,咳嗽,目赤腫痛,肝炎,腸炎,痢疾,痔瘡等病症。 [8]  “止血。治吐血,痔瘡出血,淋病,外傷出血等。”
[1-4] 

小地柏藥理價值

治吐血:寬葉卷柏15g,景天三七15g,仙鶴草9g。煎服。
治淋病:寬葉卷柏15g,瓜子金9g,石韋12g。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治燒傷:六角草適量,研細末。先用生理鹽水洗淨傷口,然後將藥粉撒於傷面,用紗布包紮,每日換1次。(《湖北中草藥志》)
治外傷出血:寬葉卷柏曬乾,研末外敷。(《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2.    潘遠根、謝照明.《湖南藥物志 第1卷》: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 3.    羅獻瑞.《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6冊》: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5.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294頁
  • 6.    小地柏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2]
  • 7.    夏麗英主編;馬明等編寫,現代中藥毒理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0,第816頁
  • 8.    陳遇春主編,青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4,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