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可勝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理學家)

鎖定
林可勝(Robert K. S. Lim,1897年10月15日—1969年7月8日),出生於新加坡,原籍福建海澄縣鰲冠村(今廈門市海滄區),新加坡籍華人,生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2-3] 
林可勝於1919年連續獲得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醫學內科和醫學外科學士學位,並留校任生理學講師;1920年—1924年又先後獲得哲學博士與科學博士學位;1925年—1935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1935年—193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三人領導小組成員,執行院長職務;1944年底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醫署署長;1949年赴美國;1969年7月8日因患食道癌在拉丁美洲牙買加逝世,享年72歲。 [2-3]  [5] 
林可勝一生致力於消化生理學和痛覺生理學研究。 [7] 
中文名
林可勝
外文名
Robert K. S. Lim
國    籍
新加坡
出生地
新加坡
出生日期
1897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
1969年7月8日
畢業院校
愛丁堡大學醫學院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可勝人物生平

1897年10月15日,林可勝出生於新加坡。 [3] 
1913年,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院。 [6] 
1919年,連續獲得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醫學內科和醫學外科學士學位,並留校任生理學講師。 [2] 
192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0] 
1921年,獲得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博士學位。 [10] 
192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愛丁堡分會會員,同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赴美國留學一年,在芝加哥大學生理系卡爾森實驗室,對胃液分泌的調節機制進行研究。 [6] 
1924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10] 
1925年—1935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 [2] 
1935年—193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三人領導小組成員,執行院長職務。 [2] 
1937年,任中國紅十字會臨時救護委員會總幹事。 [5] 
林可勝 林可勝
1938年春,在漢口組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並出任隊長。 [5] 
1942年—1944年,隨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 [7] 
1944年底,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醫署署長。 [5] 
1949年,赴美國,在芝加哥伊利諾大學與老友艾維教授第二次合作,任客籍研究教授。 [6] 
1950年,任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生理學和藥理學系主任、教授。 [6] 
1952年—1967年,任印第安那州麥爾斯實驗室醫學科學研究室主任和高級研究員。 [6] 
1967年,退休。 [6] 
1969年7月8日,因患食道癌在拉丁美洲牙買加逝世,享年72歲。 [3] 

林可勝主要成就

林可勝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林可勝取得的學術成就,主要有三方面:
  1. 胃液分泌的體液控制:他和同事們發現了進食脂肪可抑制狗移置小胃的胃液分泌,這種抑制性影響是通過血液傳遞的某種物質激素實現的。
  2. 阿斯匹林的鎮痛作用:他用動物交叉灌流實驗,證明阿斯匹林能阻斷傳遞痛覺的感覺神經末梢中衝動的發生。
  3. 自主神經系統的中樞聯繫,發現第四腦室外側部有增高血壓中樞。 [3] 
  • 學術論文
1920年—1936年,林可勝和他的同時共發表論文近50篇。1956年—1969年,結合鎮痛藥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共發表論文約20篇。 [6] 

林可勝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林可勝在北京協和醫學院12年的教職期裏,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生理學青年才俊。如:馮德培盧致德、柳安昌、徐豐彥沈其震、賈國藩、易見龍李茂之、王世浚、沈詩章、徐慶祥、陳梅伯、黃仁若、李落英、汪堃仁、李宗漢、謝維銘、孟昭威、呂運明、周宗琦、劉曾復、丁延介、王志均等。 [2] 
  • 平台建設
抗戰勝利後,林可勝將各軍醫學校和戰時救護人員訓練所改組為國防醫學院。此外,他還負責籌建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和軍醫中心。 [9] 

林可勝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4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4] 
1943年
羅斯福總統授榮譽勳章 [4] 
1946年
美國自由勳章 [4] 
1948年
1961年
香港大學榮譽博士 [11] 

林可勝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24年
北京協和醫學院客座教授 [1] 
1926年
中國生理學會首任會長 [2] 
1927年
《中國生理學雜誌(英文版)》主編 [2] 
1928年
中華醫學會會長 [10] 

林可勝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林可勝 林可勝
林可勝的父親林文慶是新加坡醫生和社會活動家,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私人醫生,是廈門大學的創校校長。母親黃端瓊是最早赴美留學的中國女星之一。 [1-2] 
  • 早年經歷
7歲時,林可勝被一位傳教士帶至蘇格蘭,常年過着遊蕩不定的生活,直至27歲回到中國,因此林可勝不會講中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林可勝志願入伍,任英國印度遠征軍廓爾喀團准尉軍醫,教授新兵戰地救護訓練工作。 [1] 
  • 投筆從戎
七七事變”前夕,協和校方建議林可勝去英國度假,但林可勝選擇了投筆從戎,走到了抗戰的前線。 [1] 

林可勝人物評價

林可勝 林可勝
林可勝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中國生理學的主要奠基人,在消化生理學與痛覺生理學領域成就卓越,為中國生理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林可勝作為忠誠的愛國華僑,在長城抗戰,特別是“七七事變”後,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毅然擔起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長的歷史重任,為抗戰救護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中國科學報》張思瑋評) [2] 
(林可勝)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時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評) [2] 
林可勝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洋評) [1] 
林可勝是最早為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是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是協和初期主要的醫學教育家之一,是規劃了全中國軍醫培養體系的將軍。饒毅評) [4] 
林可勝可謂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提燈天使”,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醫師與紅十字會志工,“今日,緬懷林可勝的精神顯得彌足珍貴”。(台灣紅十字組織前會長、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評) [8] 

林可勝人物紀念

  • 建築命名
2021年9月1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北京舉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建系100週年紀念活動,併為新命名的“可勝大樓”揭牌,共同回顧協和生理學系百年發展歷程和精神傳承,致敬以林可勝為代表的幾代生理學系人為中國醫學科學事業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 [2] 
“可勝大樓” “可勝大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