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長樂

(清朝淮軍名將)

鎖定
李長樂(1837~1889),字漢春,江蘇盱眙人,清朝淮軍名將。
李長樂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官至湖北提督、湖南提督、直隸提督,卒諡勤勇。
本    名
李長樂
漢春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盱眙
出生日期
1837年
逝世日期
1889年
主要成就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
賜    號
侃勇巴圖魯、尚勇巴圖魯、博奇巴圖魯
諡    號
勤勇

李長樂生平經歷

李長樂鎮壓太平天國

同治元年(1862),李長樂以外委跟隨郭松林隸屬淮軍,擔當營官。攻克柘林奉賢、南匯、川沙金山,解松江之圍,收復青浦,擢千總。戰於四江口,郭松林屯軍方泰鎮,李長樂率軍深入,靠近賊堡。半夜,李長樂叫醒部下,説:“如今陷於賊中,明早就會被賊發覺,無得脱者。只有出奇計劫營”,於是投火燒燬敵人的帳篷,鼓角襲擊,敵軍驚擾,李長樂奮勇出擊,大破之。又設伏黃渡,等到敵軍渡過一半的時候進攻,又擊敗太平軍吳淞江南。解四江口之圍,擢都司,賜花翎
同治二年(1863),進屯常熟王莊,敵人的援軍至陳市,阻擋官軍的進軍之路。李長樂跟隨郭松林自南漍攻擊敵軍右,連破敵營,直趨長涇。李長樂陷陣傷脛,裹創力戰敗賊,擢參將,賜號侃勇巴圖魯。李長樂攻克江陰,直取無錫,出新塘橋。太平軍憑藉堡壘鳴炮俯擊,李長樂將身上的衣服打濕,裹身越溝而進,敗之;追逐敵軍至亭子橋,刺中敵軍首領黃子隆的肩膀,又設伏兵擊敗援兵。李秀成圍大橋角營,李長樂隨郭松林救援,奪其舟,太平軍退走,盡平梅村諸壘。圍攻無錫,李長樂率輕騎殺到城下,靠着梯自爬城而入,黃子隆被擒,李長樂擒獲其子黃德懋。後因失察部勇,免職留在軍中。進攻常州,李長樂救援總兵唐殿魁奔牛鎮,解其圍困。
同治三年(1864),敗太平軍於上湖橋,攻克宜興,官復原職。進攻溧陽金壇,屢戰屢勝。回援常熟,解其圍困,連破敵於楊舍、華墅、周莊、三河口,會攻常州。四月,合圍,李長樂率先登城,陳坤書、黃和錦被擒,收復常州,擢副將,賜號尚勇巴圖魯。李長樂隨郭松林攻克浙江長興,以總兵記名。進攻湖州,大敗呂山的太平軍。攻打黃文金於尹隆橋,官軍不利,李長樂率三營別屯李家港,保護糧道。太平軍傾巢來爭,李長樂和易用剛夾擊之,斬黃十四,破尹隆橋,收復湖州。
同治四年(1865)春,隨郭松林援救福建,戰於海澄赤嶺。郭松林分兵為八隊,李長樂居中,擊敗李世賢,李世賢被迫竄逃漳州。李長樂進屯古田,收復漳浦、雲霄。南至詔安,收復梅村,加提督銜。福建平定,回師江蘇,屯鎮江

李長樂鎮壓捻軍起義

曾國藩督師圍剿捻軍,郭松林歸鄉,李長樂代替他統領軍隊跟隨曾國藩,兼統忠樸三營,為遊擊之師,轉戰河南、山東之間。
同治六年(1867),李鴻章代替曾國藩督師,郭松林回到軍隊,李鴻章增加郭松林的軍隊至二十餘營,號武毅軍,李長樂所部是武毅軍前軍。郭松林破任柱贛榆,截擊賴文光濰縣,李長樂等併力奮擊,捻軍渡河東走,追至餘家寨,捻軍傷亡很大,又截擊於壽光,擒斬三萬人,賴文光逃竄至揚州被擒,賜黃馬褂
同治七年(1868),從剿西捻,戰於安平,馬軍失利,李長樂等以步卒馳援,捻軍大潰;追至饒陽楊家村,又截擊於深州李家村,破其馬隊,斬獲無數。三月,敗敵於大坯山。援救提督陳振邦於大河村,解其圍困,追敗捻軍於茌平滄州,援救副都統春壽海豐郝家寨。六月,追至樂陵,擒張宗禹之子張正江、弟張得華,戰於商河,槍傷張宗禹。西捻平定,以提督總兵遇缺題奏,晉博奇巴圖魯。

李長樂晚年經歷

同治十年(1871),署湖北提督,不久實授。
光緒五年(1879),調任湖南提督。
光緒六年(1880),調任直隸提督。近畿海防重要,奏令李長樂駐守蘆台,扼守大沽北塘門户。
光緒十五年(1889),卒於官,諡勤勇。 [1] 

李長樂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一·列傳二百十八》 [1] 

李長樂人物評價

《清史稿》:郭松林、李長樂、楊鼎勳滕嗣武皆由湘、楚舊部改隸淮軍,平吳、平捻,卓著聲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