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雲龍

(民國將領、陝西督辦)

鎖定
李雲龍(1889年~1954年),字虎臣、虎丞,陝西臨潼人。早年任職於西北軍。1925年8月任陝西軍務善後事宜兼河南國民軍第二混成旅旅長,後任甘肅軍務善後事宜幫辦,陝西陸軍第一師旅長、補充旅旅長。1926年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十師師長,參加解西安之圍一役。1927年1月任駐陝軍第八路軍司令,幫辦、督辦陝西軍務善後事宜,12月任國民革命軍東路副指揮。1928年任第二集團軍第五方面軍第二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同年3月9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後任新編第三師師長、第四師副師長。1931年任第三十四師副師長。1932年1月2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36年1月31日授少將銜。1946年5月16日晉中將銜。 [1] 
中文名
李虎臣
別    名
李雲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職    業
軍人、民主人士
主要成就
與楊虎城一起創造了“二虎守長安”的軍事傳奇
出生地
陝西臨潼
實生
原    名
李秉信
最高職務
陝西陸軍總司令
軍    銜
陸軍中將
榮    譽
勝利勳章

李雲龍人物生平

李雲龍(1889-1954),原名秉信、虎臣,字實生,後改名雲龍,字虎臣。陝西臨潼房村(今屬西安市閻良區武屯)人。自幼家貧少時給財主家打長工。
1910年到西安,在張雲山部當兵,翌年10月參加了西安起義,並參加西路作戰。
1912年春退伍還鄉,時渭北地區刀客蜂起,李藉機組織起刀客隊伍,除暴安良,劫富濟貧,隊伍很快發展到三四十人,成為“渭北十八娃造反”中力量最強的一支農民武裝。
1916年,李投靠西北護國軍郭堅部,任警備第六營營副,不久又投奔胡景翼,任胡部第四營營長。1918年1月,李率部參加張義安等領導的三原起義,任陝西靖國軍右翼步兵第二團團長,2月隨第二遊擊司令張義安出兵討伐陳樹潘。是年8月,于右任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李任胡景翼第四路第四支隊司令。
1921年8月馮玉祥督陝,李任陝西陸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通電討奉,李率3個營隨馮東出潼關。1924年10月北京政變,李率部在豐台、通州一線佈防,拱衞京師以南防線,給直係軍閥吳佩孚以沉重打擊。國民軍成立後,李任胡景翼國民軍第二軍第十師師長,並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
1925年5月,李和國民軍第三軍孫嶽部入陝協助驅吳(新田),大破吳新田主力。8月北京政府任命孫嶽為陝西軍務督辦,李為軍務幫辦,12月李繼任陝西軍務督辦,執掌大權。國民軍第二軍在與直魯聯軍的作戰中失利後於1926年初敗退豫西,李在與劉鎮華鎮嵩軍決戰中也因寡不敵眾敗於豫西,隻身繞道山西回陝。劉鎮華趁勢率鎮嵩軍8個師號稱10萬人馬企圖攻佔西安,同時吳新田從陝南經寶雞向西安進攻,甘肅軍閥孔繁錦由隴縣襲擊鳳翔,時西安形勢吃緊。李虎臣3月趕赴三原召集軍事會議,決定辭去陝西軍務督辦職務,向劉鎮華讓步,使其放棄入陝意圖。但劉鎮華卻得寸進尺,志在奪取陝西,5月15日將西安城四面合圍。時西安城內李部和國民軍第二軍第十二混成旅衞定一部兩個團5000人與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楊虎城部5000人共計萬餘官兵共守城池,“二虎守長安”的戰幕由此拉開(圍城經過詳見本書《附錄》第674頁《圍城紀事》)。
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出潼關北伐,李為該集團軍第八路(下轄4個師)總司令。7月寧漢合流後,馮玉祥解散了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駐陝總司令部。10月陝軍將領在三原公推嶽維峻為總司令、李虎臣為渭河以南總指揮,共同反對馮玉祥,後被擊敗。1928年12月李攜家眷移居上海賦閒。
1930年,李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師師長,駐兵湖北沙市,後藉故通電下野,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30年之後,李先後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客居,1935年返回故里。
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楊虎城邀李到西安,就“兵諫”之事與其談商,李盡力支持楊虎城、張學良的抗日愛國行動,後楊虎城被迫辭職出國,李於1937年5月親自將楊送至上海。抗日戰爭時期,李積極聯絡舊部,以應日寇侵陝之危,並資助張飛生等人在渭北一帶組織抗日義勇軍,還將自己的子侄送往延安抗大、成都黃埔軍校和西安黃埔第七分校學習軍事。其間,李先後任陝西省第一、二屆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和國民政府顧問職。1946年5月,國民政府晉升李為陸軍中將,並授予勝利勳章。
解放戰爭時期,李常住臨潼老家,1948年胡宗南任命李為陝西自衞總團司令,李始終託病拒不到任。西安解放前夕,胡宗南潰逃時圖謀將其劫走未能得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曾任西安市第二、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1954年年底在西安病逝。 [2] 

李雲龍主要事蹟

二虎守長安
1925年冬,直奉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在日、美、英帝國主義的策動下,向北方傾向革命的國民軍發動了全面進攻,國民二軍嶽維峻所部在魯西南作戰失利。李虎臣率其精鋭前往救援,敗於豫西,隻身繞道山西回陝。鎮嵩軍首領劉鎮華趁火打劫,經吳佩孚派充“討賊聯軍陝甘總司令”,率鎮嵩軍八個師號稱十萬人馬,西向潼關,殺進陝西,企圖攻佔西安,重新統治陝西人民。東望華嶽,戰雲密佈。十萬敵軍滾滾而來,城內守軍只有殘兵五千。是走,是守?是戰,是降?誰來支撐危局?李虎臣面臨着嚴峻的考驗。鎮嵩匪軍的暴行,激起了他的滿腔仇恨;三秦父老的請求,堅定了他與古城共存亡的決心。
李虎臣一面積極備戰,加強西安城防工事;一面派國民二軍後方留守司令朱子敏星夜馳奔三原,與國民三軍三師師長楊虎城共商守城大計,制定了聯合抵抗鎮嵩軍進攻,分兵堅守西安、三原和咸陽等關中重鎮的戰略決策。4月12日,敵軍在佔領陝西東部各縣後,進抵西安城下。4月18日,楊虎城率部五千進入西安,受到李虎臣和西安人民的熱烈歡迎。李、楊兩部聯合反攻,終於挫退了東城敵軍的進攻鋒芒,粉碎了劉鎮華速戰速決的夢想。“二虎守長安”的戰幕由此拉開。
劉鎮華在猛攻失敗後,於5月15日佔領城西三橋,將城四面合圍,企圖使用久困的方法,使西安不攻自破。自此,西安與外縣各軍聯繫彼此不通,反圍城鬥爭進入了更加艱苦的階段。為了加強守軍團結,統一軍事指揮,堅持反圍城鬥爭,李虎臣和楊虎城商定,將城內守軍萬餘人一律改稱陝軍,取消國民二、三軍番號。守軍將領公推李虎臣為陝軍總司令,楊虎城任副司令。5月20日,李、楊宣佈就職,並任命李部衞隊團長史鑄兼西安城防司令;任命李部旅長丁增華為軍警聯合督察處處長,楊部旅長姬匯百為副處長,負責維護城內社會秩序、監督守軍紀律;決定由李虎臣部守南城、西城,楊虎城部守東城、北城,另一支守軍衞定一部守西關,分頭抗擊敵人的進攻。守軍通電昭告全國,決心“堅持到底,誓殲嵩匪,以期吾陝父老子弟之安全而後已”。
在整個守城戰鬥期間,李虎臣和楊虎城同住在西北城隅喇嘛寺內,共負守城重任。哪裏有戰鬥,他倆就會在哪裏出現。平日,兩人不分大小,不叫姓名,互稱“對點”(虎臣與虎城音同)。他們的舉動,為城內守軍團結戰鬥樹立了典範。在李虎臣、楊虎城的指揮下,守軍與敵人展開了頑強的戰鬥。6月上旬,粉碎了鎮嵩軍的東城地道爆破陰謀;中旬,經過四晝夜拉鋸戰,奪回南關咽喉陣地小雁塔;7月,鎮嵩軍對東北城角的偷襲又被擊潰。9月,劉鎮華在多次強攻失敗後,企圖引誘城內下層軍官投降。李虎臣將計就計,令其所部連長戴萬錳在西北城角假意獻城,誘殲敵人偷城敢死隊近五百人。
隨着守城時間的延長,城內困難越來越大,彈藥缺乏,燃料不足,饑荒尤為嚴重。劉鎮華在加緊攻城之際,又散發傳單,懸賞李、楊首級。城內的投降勢力也愈加。在共產黨的真誠幫助和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李虎臣和楊虎城表示絕不與劉言和,二人相約城破之日即在鐘樓自殺。他們處決了主和最力的大紳褚小感,鎮壓了投降活動,並採取具體措施解決城內的實際困難:號召部隊愛惜彈藥,以舊式的弓箭、大刀、石頭和敵人進行短距離作戰;實行計口授糧,嚴厲打擊圍積糧食的豪紳;派出糾察,嚴禁部隊私自徵糧。李虎臣還將自己的坐騎“黑老虎”殺掉充當軍糧。李虎臣的貼身隨從王正林,跟隨李虎臣出生入死多年,兩人又是同鄉,關係十分密切。王正林因搶了劉鎮華部下在城裏的家着,被軍警督察處查獲。李虎臣得知後,為嚴厲軍紀,忍痛將王正林槍斃了,全軍上下為之震驚。由於各方的共同努力,城內軍民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着反圍城鬥爭。
11月,馮玉祥部國民聯軍進抵西安城下,李虎臣、楊虎城見機主動率部出擊,鎮嵩軍紛紛潰逃,被圍近八個月之久的西安城終於在11月28日完全解圍了。李虎臣、楊虎城率部乘勝追擊,於12月初將劉鎮華完全趕出陝西。堅守西安的鬥爭,守住了西北革命的根據地,拖住了十萬之眾的北洋軍閥鎮嵩軍部隊,在戰略上策應與支援了廣東革命政府的北伐,是全國國民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西安城內戰餓而死的達五萬之眾(佔全城人數的1/3)。解圍後,李虎臣在西安革命公園內樹碑,表達自己對死難軍民的哀思。 [3]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上,團結出版社,2005.12,第829頁.
  • 2.    西安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  第七卷  社會  人物,西安出版社,2006.12,第479頁.
  • 3.    袁武振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史重要問題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17.02,第176-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