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雲龍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鎖定
李雲龍(1919年-1965年),福建長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於1933年跟隨紅三軍團參加了長征,1936年入黨。
抗日戰爭時期,在林彪指揮的115師343旅686團2營,在平型關戰役裏曾中彈負傷。解放戰爭時期,李雲龍曾擔任100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在部隊改編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師。1951年1月,所在部隊再次改編為炮兵第63師,並於三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期間擊落敵機數架。
1965年李雲龍因病逝世,安葬於南京雨花台功德園。 [1] 
中文名
李雲龍
外文名
Li Yunlong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長汀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職    業
軍事指揮員
主要成就
跟隨紅三軍團參加長征
參加抗美援朝作戰

李雲龍人物生平

李雲龍紅軍時期

1919年,李雲龍出生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他是客家人,祖輩一直很重視文化。小手工業者出身的李家,雖然經濟條件並不好,但依然將李雲龍送進私塾學習。
長汀是福建的邊年李雲龍萌發了參加紅軍的想法。1933年2月,十四歲的李雲龍來不及與親人告別,就跟着紅三軍團走了。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在紅三軍團裏,李雲龍曾擔任過司號員。後來因為他上過私塾,還寫得一手好字,上級便安排他去當宣傳員。
1934年初冬,紅軍戰略轉移,離開中央蘇區。李雲龍也跟隨紅三軍團北上。
長征途中,李雲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湘江戰役湘江戰役發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八萬多人鋭減到三萬餘人。
長子李冀閩記得,父親生前曾跟他談起過湘江戰役,“説起那些犧牲的戰友們,説起鮮血染紅的湘江,他那種凝重肅穆的表情我永遠無法忘記。”
長征途中,李雲龍跟隨紅三軍團參加了遵義戰役、土城戰鬥、會理戰鬥等許多重要戰役。除了慘烈的戰役和戰鬥,長征途中李雲龍還時刻要準備與病魔搏鬥——部隊進入四川以後,由於條件惡劣,再加上水土不服,李雲龍全身潰爛,幾乎失去了行動能力。但是,頑強的毅力一直支撐着李雲龍。
1935年8月底,部隊進入了環境險惡的草地,《第三軍團史》中這樣記載草地行軍的情景,“天空不見飛鳥,地上沒有走獸,到處是一叢叢野草,一個個泥潭,一片片散發腐臭氣味的黑色污水。時而驕陽似火,熱浪襲人;時而濃霧瀰漫,天昏地暗;時而狂風四起,大雨滂沱;時而漫天飛雪,冰雹驟降。紅三軍指戰員就是在這樣惡劣的地理和氣象條件下,艱難地在草地上行進。稍一不慎,踩進泥潭,就很難拔出腳來,有的指戰員甚至被泥潭吞沒,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種強度的行軍,對於瘦小體弱的李雲龍來説,更顯得艱苦,時任十團政委的楊勇,“命令”李雲龍拉着他的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挪,終於挪出了草地。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長征順利結束,李雲龍所在的紅三軍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四師,為實現新的任務而戰鬥。
此時的李雲龍,雖然年僅十六歲,但戰爭和苦難已經將他錘打成一名優秀的軍人。而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也化作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達陝北的第二年,李雲龍如願以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雲龍抗戰時期

1937年8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七十四師合編而成115師,李雲龍成為115師的一員,於1937年8月30日由陝西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
當時,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在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1937年9月25日零時開始,戰士們頂着狂風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曉前到達了指定地區,把全師主力佈置在平型關到東河南鎮10餘里長的公路南側山地邊緣。343旅的686團位於白崖台附近,左側是685團,右側是687團,口袋底是第33軍的獨立8旅,115師第344旅、687團斷敵退路並打援敵,688團作為預備隊。這一部署使得進攻平型關的敵人完全處於包圍圈伏擊之中。
25日晨5時半左右,敵第一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聶榮臻傳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等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及汽車、大車300餘輛進入伏擊圈後,115師某團5連連長曾賢生率全連首先向敵衝殺,用手榴彈炸燬敵人最後一輛汽車。敵人拼命衝殺,反覆爭奪公路兩側制高點——老爺廟。激烈的戰鬥持續到27日白天,板垣師團21旅遭殲滅性打擊。
平型關戰役中,李雲龍跟隨115師343旅686團2營參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幸胸部中彈。戰鬥結束後,人們將李雲龍送到後方醫治。由於醫療條件有限,醫生為了防止傷口感染,就將紗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覆覆,直到傷口最終癒合。

李雲龍抗美援朝

解放戰爭中,李雲龍曾擔任100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100師師部與淞滬警備司令部高射炮指揮所合併改編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師。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師機關及直屬隊和華東高炮第12團為基礎,補充其他單位和部隊組建炮兵第63師。
1951年3月, 63師接到緊急入朝的命令,李雲龍率領63師的戰士們,離開了繁華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達朝鮮後便擔任了保衞永柔機場的任務。4月7日夜裏,部隊剛剛進入陣地,就擊落了一架美式B-26轟炸機。首戰告捷,使全師上下士氣大振。 4月8日,63師又擊落敵機五架,擊傷二架。
此後,為保護交通運輸,上級下令將高炮63師調往中坪和閣巖一線執行防空任務。在這裏,63師同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52年3月,63師轉戰“東線”,再次與敵人的“空中絞殺戰”展開較量,一舉擊落敵機13架,擊傷95架。1952年4月24日,李雲龍配合20兵團參加“夏季戰役”,擊落敵炮兵校正機六架。63師在戰鬥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強,取得了擊落敵機233架的輝煌戰績。

李雲龍親人回憶

回憶起父親,長子李冀閩感慨,與父親相聚的歲月實在太短,“我的童年時代,父親南征北戰,無暇照顧家庭。到了十幾歲,我外出求學,與他也是離多聚少。”
李冀閩對父親的記憶定格在1965年。
如今距離父親去世已經整整四十八年了,但讓李冀閩覺得安慰的是,父親的形象從來不曾模糊,“他説過的話,他走路的樣子,他微笑的樣子,我都清晰地記得。”
空暇的時間,李冀閩蒐集着和父親有關的點點滴滴,他將那些資料收集起來,一段一段拼接起來,不經意間,竟然也有十幾萬字了。每讀這些文字,李冀閩都彷彿看到了父親——那個瘦弱的福建少年,懷着革命理想參加了紅軍。從此,他一往直前、義無反顧,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終於盼來了革命的勝利。他寫信到千里之外的家鄉,詢問親人的消息。年邁的母親得知兒子還活着,顧不上寫一封信,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趕來團聚。見面時,千言萬語卻都化作了靜默和淚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