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培庭

鎖定
朱培庭,(1939年-),男,漢族,上海市人。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膽石病醫療中心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腹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文名
朱培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9年
畢業院校
上海中醫藥大學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理事

朱培庭人物簡介

朱培庭,國家教委重點學科——中醫外科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醫學領
朱培庭 朱培庭
先專業重點學——中醫外科負責人,上海市中醫膽道疾病醫療協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理事,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醫藥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西醫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膽道外科主任、膽道研究室主任,國際華夏醫學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編委、上海中醫藥雜誌編委、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編委。享受國務院國家特殊津貼,曾獲全國衞生系統模範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等獎項,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朱培庭教授1965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醫療專業,畢業後分配至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師從中西結合外科專家徐長生,中醫外科專家顧伯華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外科急腹症,潛心鑽研膽道感染,膽石病30餘年,在中西醫結合防治急、慢性膽道感染、膽石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病、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領域卓有成就,學驗俱豐,治人無數,操刀30年,無一失手。成功地開發出上海地區第1個國家級中藥三類新藥膽寧片,使眾多膽石患者免受開刀之苦。先後承擔國家委攻關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上海市科委、教委、衞生局課題十多項,獲得科技成果與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上海市優秀新產品獎1項。上海市優秀產學研工程一等獎1項,上海市優秀科技檔案獎1項。培養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8名,指導本科生數以千計。為全國各地培養中西醫結合膽病骨幹百餘名,桃李滿天下。完成學術著作4部,發表論文50餘篇。大型專著《實用中醫膽病學》問世,開中醫膽病學術之先河,使中醫膽病學從中醫外科、內科等體系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新型學科。 首倡膽病從肝論治,認為手術並非西醫獨有,中醫也要大膽開展外科手術。

朱培庭膽病從肝論治

朱培庭基本原則

“膽病從肝論治”是中醫藥治療膽道疾病的基本原則,內涵豐富,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廣泛的臨牀基礎。

朱培庭理論依據

朱培庭著作 朱培庭著作
中醫認為,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有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裏關係,膽汁來源於肝之餘氣,膽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發揮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靈樞·本輸》稱“ 膽者中精之腑”,“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慮後則必決斷,而決斷又來自謀慮。可見肝與膽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關。現代解剖、生理學認為,膽囊借疏鬆結締組織附着於肝臟面的膽囊窩內,其血管、神經均來源於肝臟的分枝;膽道系統由膽囊、肝外膽管、各級肝內膽管、肝臟毛細膽管組成;膽汁由肝細胞和膽管分泌而成,膽紅素、膽酸等膽汁成份通過肝細胞進行代謝;肝與膽共同發源於前腸末端腹側壁內胚層細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可見,肝與膽密不可分。

朱培庭臨牀基礎

膽病多由肝而生: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而形成膽道疾病。膽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膽石病即是一種由肝而生之病。中醫學認為,情志不舒,或鬱怒日久。以致肝氣鬱結。膽腑氣機不利,濕熱內盛,藴結肝膽,濕熱與膽汁膠結,痰濁瘀血內結於肝膽等均可致膽汁排泄不暢,凝結而為石。膽石病的成因現代醫學雖未完全闡明,但肝臟是膽石病病理性膽汁發源地的觀點已為大家的共識。各種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由於膽酸分泌減少,常有脾功能亢進致細胞破壞使膽紅素產生增多,且結合膽紅素載體蛋白減少及酶活性障礙不能酯化未結合膽紅素,其膽囊因慢性炎症水腫及收縮減弱,這些都有利於膽石的形成。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組織學改變除肝細胞受損外,主要發生在匯管區的膽管,膽管上皮細胞內可見甲型肝炎病毒
膽病易累及於肝:膽汁排泄不暢,會影響肝之疏泄,膽病常波及於肝。例如。急性膽道感染時受損最嚴重的器官便是肝臟。如果失治、誤治可形成細菌性肝膿腫,膽石病遷延日久可致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膽道狹窄不解除終成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原發性膽管癌直接生於肝內而常歸於“肝癌”之列。
朱培庭著作 朱培庭著作
膽病常有肝病徵:肝病及膽,膽病及肝,肝膽病臨牀互見,但是膽病常缺乏特異性症狀、體徵,同肝病相似。膽石病多表現為脅肋部疼痛、右上腹不適、食後飽脹、打呃噯氣、口乾口苦、大便乾結,進食油膩後症狀加重,症屬肝氣鬱結或肝陰不足,急性膽道感染時,可出現發熱、腹痛、 噁心、嘔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AST、ALT升高等肝功能損害,症屬肝膽濕熱,膽汁性肝硬化則可表現為腹大堅滿、脅腹刺痛、脈絡怒張,手掌赤痕、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紫斑、脈細澀,症屬肝脾血瘀,這些都説明膽病常表現為肝病的症狀。
治膽必依賴於肝:肝五行屬木,主疏泄與脾胃升降密切相關。《血證論》説,“木之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症,在所不免”。藥食同性,藥物發揮作用必依賴肝之正常疏泄以維持脾胃的運化,否則,藥物難以見效。現代研究表明,肝臟是人體的“化學工廠”。藥物主要通過肝臟代謝而發揮作用,最後需經肝臟之“解毒”以排出體外,治療膽病的藥物亦不例外,只有通過肝臟才能起作用。
膽病直接從肝治:由於肝與膽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着非常密切而直接的關係,因此,某些膽病可直接治肝。例如,肝內膽管結石可行肝段或肝葉切除;硬化性膽管炎發展到嚴重階段需進行肝移植,據報道,世界37個移植中心1469例肝移植病人主要為膽道疾病者佔42.8%;膽汁性肝硬化須保肝治療。

朱培庭外科手術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談及手術,許多人便以為是“西醫”,同中醫背道而馳,因而,一些中醫人走極端,或視手術為“異己”,用所謂“純中醫”;或拋棄中醫藥,以手術論英雄。朱培庭教授認為, 中醫在華佗年代即開展剖腹、開顱手術,手術有時能取得非手術方法難以想象的療效,現代中醫不僅不要拒絕手術,還應虛心學習,掌握手術方法。但對手術的適應證、術前術後處理等不照搬西醫,形成了中醫特色,茲以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為例介紹如下。
手術與非手術療法的選擇
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的治療方案大體可分為手術與非手術兩大類,由於手術存在着一定的風險性和結石殘留、再發率,因此,朱培庭教授主張慎重選擇手術療法。對於無症狀者,一般選擇非手術治療,重在維持“和平共處”狀態,防止急性發作,不主張一概行預防性手術。有症狀的膽囊結石、膽囊炎患者,朱培庭教授主張區別對待。口服膽囊造影示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者,服中藥可望穩定病情,減少或防止急性發作,甚至治癒,一般非手術治療。口服膽囊造影示膽囊有功能,但功能不良者,可進行3-6個月的試探性治療,功能逐漸恢復者繼續中藥治療,功能無改善者考慮手術治療。對於膽囊嚴重萎縮,功能喪失,或膽囊充滿結石者,首選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案依結石大小、膽總管擴張程度及肝功能狀態而定。結石最大徑小於膽總管內徑,無阻塞性黃疸及嚴重肝功能損害者,採用非手術治療。如果結石最大徑大於膽總管內徑,或膽總管已擴張,有肝功能損害及阻塞性黃疸者宜手術治療。對於肝內膽管結石,只要不出現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嚴重併發症,朱培庭教授一般主張採用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措施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對於非手術治療患者,朱培庭教授制定因人而異的綜合性非手術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中醫辨證施治、衝擊波碎石、針灸及飲食調節等,其中中醫辨證治療是其精髓。朱培庭教授在總結了274例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的發病規律後發現。屬於肝陰不足型者佔55.47%,表現為脅痛隱 隱。頭暈眼花,口乾欲飲,腰痠不適,舌幹少苔,或中有裂紋,脈弦細,而且,50歲以上年齡組中。肝陰不足型的比例佔72.37%,符合《內經》所謂“年過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及朱丹溪“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的觀點。另有44.53%。屬肝膽氣鬱型,遣方用藥特點後作評述。衝擊波碎石雖是一種非侵入性療法。但同樣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朱培庭教授常謂,膽囊結石即使是碎成泥砂樣,也不一定能排出。因此,主張除嚴格掌握適應證外。還在碎石前後予利膽排石中藥,以期提高排碎率。至於針灸治療及飲食調節在此不予贅述。
術後調養
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手術後症狀持續和結石再發現象均較為常見。常令病人痛苦,醫者棘手,朱培庭教授研究。膽囊術後肝膽管殘餘結石患者中,表現為肝陰不足者佔77.72%。究其因在於手術直接損害肝臟的正常形態結構,因此,朱培庭教授每於術後採用養肝柔肝中藥調理,喜用滋養肝腎之品,如桑椹冬蟲夏草、熟地等,蓋取“形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意,臨牀療效十分顯著。術後除藥物調養外,朱培庭教授主張注重飲食情志調養,凡事講“度”,而反對過分忌嘴,更反對盲目進補,強調藥補不如食補。

朱培庭證治經驗

朱培庭教授臨證經驗豐富,尤長於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及外科炎性急腹症的中西結合治療。
治結石喜用養肝柔肝,療感染善清熱通下。
養肝柔肝法治療膽結石
(1)膽石患者多陰虛 朱培庭教授臨證30餘年,發現膽石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常表現為脅痛隱隱,頭目眩暈,口乾口苦,大便乾結,舌尖紅起刺,或有裂紋,舌苔光,脈細數,證屬肝陰不足。朱教授曾總結了274例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的辨證規律,發現屬肝陰不足者有152例,佔55.74%,而且,50歲以上年齡組中,肝陰不足型所佔比例達72.37%,究其因,大致有三,一是自然因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男子“64歲而精絕,女子47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30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衰矣”。二是疾病發展使然。膽石病間歇期,邪濁留戀,易暗耗陰血,在急性發作期,邪從燥化,燥熱傷陰,此所謂“久病必虛”、“陰精難成而易虧”之理。三是醫者治療使然。對於膽石病一般分為氣鬱、濕熱、膿毒三型,施以大量疏肝理氣、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品,然而辛燥苦寒之品最易傷津耗血。劫傷肝陰而留肝陰不足之患。另有手術一法,更易直接損害肝臟的正常形態結構而至肝陰不足。據朱培庭教授統計,膽道術後肝膽管殘餘結石患者中,肝陰不足型佔77.72%,足以説明手術可損傷肝陰。
(2)養陰益氣是基礎
既然膽結石患者多表現為陰虛,治療膽石病自然不能囿於“疏肝利膽”之陳規,朱培庭教授獨闢蹊徑,倡“養肝柔肝”之法,養陰益氣則是養肝柔肝的基礎。肝陰不足,宜採用“補其不足”的方法治之,朱培庭教授遣生地、枸杞子、首烏滋養肝陰。然而,朱培庭教授知常達變,深知“陰陽相濟之妙用也,善補陰者必於陽中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每於方中加黃芪、太子參,前者補氣昇陽,以助陰生,後者氣陰雙補。對於肝陰不足型膽石病如此,對於肝膽氣鬱型膽石病,朱培庭教授亦注重養陰益氣,是為“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脾”之理,體現了葉天士倡導的“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
(3)肝為剛髒不可伐
朱培庭教授常謂,膽石病病在膽而根在肝,膽病當從肝論治。然而,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肝氣肝陽常有餘,肝血肝陰常不足,從肝治膽切不可伐劫肝陰。一般認為,膽石病多屬肝膽氣鬱,“疏肝解鬱”法切中病機,柴胡、枳實、木香、陳皮、青皮為必用之品。朱培庭教授認為,即使是“肝膽氣鬱”型膽石病,疏肝解鬱之品仍當慎用,此類藥物辛燥居多,易耗氣傷陰,用之失度,於病無益,反而加害。柴胡性能升發,易於耗氣而劫肝陰,朱培庭教授基本不用,枳實味辛苦,能破氣,木香辛温香燥,有傷陰之嫌,兩者朱教授很少使用,陳皮、青皮,辛温苦燥,性烈耗氣,朱教授雖每每同用,但劑量很小。當患者有肝氣鬱滯之徵時,朱培庭教授多用玫瑰花、綠萼梅、香附等甘酸性平力緩之品,對於肝陰不足型者,朱培庭教授置“疏肝解鬱”之常法於不顧,重用養陰益氣之品,真可謂絲絲入扣,步步可法。
(4)先天后天宜兼顧
肝與腎,肝與脾,關係均十分密切,有“肝腎同源”、“肝病傳脾”之説。腎為先天之本,肝腎陰陽息息相通,腎精不足。無以滋養肝陰,可致肝陰虧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氣血生化無源,必至肝陰不足。因此,朱培庭教授在滋養肝陰時。不忘益腎健脾,益腎用熟地、山茱萸、山藥,是取“六味地黃”之意,健脾用茯苓、白朮、炙甘草,是為“四君”之法。朱培庭教授認為,脾胃於患者最為要緊,不管是什麼靈丹妙藥,如果倒胃口,大概不會有效果,因此。朱培庭教授用藥絕無敗胃傷脾之品。朱培庭教授常讓患者少量進食後徐徐“品”藥,如同品咖啡一般,實為經驗之談。
清熱通下法治療六腑之病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因此,朱培庭教授不僅對於外科炎性急腹症多用清熱通下之法,即使是慢性炎症疾病,只要病在六腑,總以“通下”法為基本治則。

朱培庭科研成果

防治膽色素結石中調節肝膽汁代謝
“中藥膽寧湯在防治膽色素結石中調節肝膽汁代謝的研究”
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批准號為39070989,於1989年12月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鑑定。論文發表於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6):1-7。該研究應用豚鼠膽色素結石模型對疏肝理氣中藥膽寧湯進行防石作用、對致石性膽汁影響的觀察,證實膽寧湯能顯著降低肝臟、膽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膽汁中游離膽紅素與鈣離子含量,逆轉成石趨勢,使實驗動物的成石率由86.66%下降至26.66%,(p<0.01),有明顯的防石作用。膽寧湯能作用於肝細胞水平,使變性的肝細胞超微結構恢復正常,肝臟脂肪變性由93.21%下降至35.72%(p<0.01),有非常顯著的抗脂變能力,可增加膽囊上皮細胞吞飲活動,使細胞腫脹變性消退,能顯著提高肝Na.K-ATP酶活性與顯著降低Mg-ATP酶活性。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開發出上海地區第1個國家級三類中藥新藥膽寧片。
“養肝柔肝法防治膽色素結石的研究”
於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批准號為39070989,已於1992年12月5日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託上海市衞生局主持的鑑定。論文發表於上海中醫藥雜誌1991年第10期46頁、第11期47頁。 該研究通過複製豚鼠膽色素結石模型,證實肝細胞水平是膽石病發生和發展的樞紐環節。應用該模型對養肝柔肝中藥與養肝柔肝 疏肝利膽中藥進行防治膽色素結石的觀察,結果顯示兩種方法都能降低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膽汁中游離膽紅素百分比與膽汁中鈣離子含量,具有明顯的防石作用。通過對豚鼠肝質膜ATP酶活性改變與肝組織病理及超微結構觀察,發現兩種方法都能作用於肝細胞水平,具有抗肝細胞脂肪變性和逆轉肝細胞超微結構異常變化的作用。根據這一研究成果開發的“養肝利膽沖劑”在臨牀應用收到了很好的療效,提示“肝陰不足”反映了膽石病的部分本質。

朱培庭從醫醫案

案1、褚××,男性,64歲,於96年3月下旬初診。
患膽石病十餘年,3年前行膽囊切除術,術後1年,右中上腹痛再次發作,一如術前,B超示肝總管及左肝內膽管結石,多方求治無效。就診時症見脅痛隱隱,腰痠乏力,口乾不多飲,頭暈眼花,納呆便結,舌紅少苔,脈細,證屬肝陰不足,予養肝益氣、疏肝法,藥用生地、熟地、黃芪(各)15g
枸杞子、首烏、太子參、茵陳、白芍12g陳皮、綠萼梅各6g7帖後,訴脅痛減輕,精神好轉,上方加白朮、山茱萸肉各12g,14貼後脅痛已除,口不幹,頭不暈,繼服上方半年,中途急性發作1次,經治緩解,B超複查示肝總管及左肝內膽管結石較前減少,後堅持服藥1年,腹痛未再發作。
案2、馮××,女,37歲。
因反覆右中腹隱痛6年,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咽乾口苦,夜寐欠安,大便乾結,舌淡紅少苔,脈細,B超報告膽囊內充滿結石。膽囊造影示膽囊不顯影,肝功能正常,因懼怕手術而求治。證屬肝陰不足,治以養肝柔肝,佐以疏肝利膽。處方:生大黃、何首烏、黃芪、太子參、枸杞子(各)15g白朮、山茱萸、鬱金、茵陳、綠萼梅(各)9g生大黃6g每日1劑,水煎服。服14劑後上腹隱痛減輕,精神好轉。大便正常,繼以原方加減治療3個月。經膽囊造影示膽囊已顯影,B超報告結石較前減少,持續治療1年後,諸症全消,膽囊功能恢復正常,膽囊內未見結石。隨訪1年無復發。
按此二例均為肝陰不足型膽石病,臨牀症狀、體徵基本相同,治則、方藥相近,前一例年愈花甲,肝腎已虛,正氣不足,故用熟地補肝腎,而未用大黃、鬱金等通下理氣之品,後一例雖表現為“肝陰不足”,但年僅“五七”,尚可通利,且未經手術,病在膽囊,故加用大黃、鬱金。病不同而治基本相同,遣藥稍異,均獲良效。

朱培庭經驗驗方

朱培庭膽寧湯

組成:青皮、陳皮、枳實、厚朴、生大黃等 藥方
主治:肝氣鬱結型膽石病、慢性膽囊炎
方解:青皮、陳皮疏肝理氣,為方中君藥,大黃清熱通下,利膽通腑,枳實、厚朴通氣止痛,共為臣藥。

朱培庭養肝利膽湯

組成:枸杞子、白芍、生地、首烏等主治:肝陰不足型膽結石、慢性膽囊炎
方解:枸杞子補益肝腎,為方中君藥,生地養肝腎、白芍柔肝止痛、首烏補腎填精,共為臣藥。

朱培庭錦紅湯

組成:生大黃、紅藤、蒲公英等主治: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等
方解:生大黃清熱通下、利膽通腑,為方中君藥,紅藤化濕解毒、蒲公英清熱解毒,共為臣藥。

朱培庭名醫論文

標題:一例罕見的術後麻痹性腸梗阻治驗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85年12期17頁
標題:治療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274例的總結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86年9期15頁
標題:膽道感染、膽石病的中醫治療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年3期33頁
標題:急腹症患者齶粘膜徵141例觀察
出處:天津中醫1988年3期21頁
標題:膽道感染、膽石病的辨證論治
出處:中醫藥研究1988年6期5頁

朱培庭獲得榮譽

“養肝利膽合劑防治肝陰不足型膽石病臨牀與實驗研究”獲1990年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上海市重點攻關項目優秀檔案管理三等獎。濟“中藥膽寧片”獲199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上海市優秀產學研工程一等獎。專“膽石病防治臨牀與基礎研究”獲200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其“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