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秦爭霸戰爭

鎖定
東周春秋時期,晉國為獨霸中原,阻止秦國東進中原圖霸,兩國間進行的系列爭霸戰爭。
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間,秦晉經過崤之戰彭衙之戰王官之戰新城之戰河曲之戰輔氏之戰麻隧之戰櫟之役遷延之役等重要戰役 [1-3]  ,秦國被晉國牢牢封鎖在函谷關桃林塞以西,晉國控制了河西地區(秦晉大峽谷中下段的黃河西部區域)的諸多城池。 [4-5]  晉國得以長期稱霸中原,秦國則獨霸西戎。 [6-7] 
在秦晉爭霸戰事的同時期,晉國不得不南下與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展開晉楚爭霸。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將其先前在秦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釋放 [8]  ,與楚國結盟,共同對抗晉國;晉國為了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時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 [9]  ,最終晉國將秦、楚兩個大國完全壓制,實現了長期獨霸中原。 [7] 
名    稱
晉秦爭霸戰爭
發生時間
公元前 627年
參戰方
秦國、晉國
結    果
晉勝秦敗,晉國霸中原,秦國霸西戎

晉秦爭霸戰爭歷史背景

晉秦爭霸戰爭晉國稱霸

晉獻公在奉攻茅津後不久,即“假途滅虢”,一舉兼併北虢、兩國。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塞和崤函關地區,搶先佔領了這一戰略要地。獻公死後,晉國內亂,公子夷吾逃秦。夷吾深知秦穆公有控制河西、桃林等地之企圖,願獻虢略(今河南靈寶)至華山間“河外五城”(一説為“河西八城”),以換取秦國對其爭位的支持。在秦國協助其返回晉國,為晉惠公後,他背約不肯將許給秦國的土地拱手送秦。秦穆公曾謀劃殺夷吾另扶重耳為君,因事泄未果。 [10] 

晉秦爭霸戰爭秦勢漸強

秦是西周初年嬴姓氏族,遷至西垂(今甘肅天水南),以遊牧經濟為主的一個分支,後成為室附庸。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並將已被戎狄佔據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賜秦。秦正式建國。文公時(前765年—前716年),秦擊敗據岐之戎,收撫未隨平王東遷之“周餘民”,大力發展農業及畜牧業,國勢逐漸壯大。至穆公時,秦已建立一支由戰車、步兵、騎兵三兵種組成的軍隊,兵力達10萬,並先後征服蕩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戲氏等,控制了西垂至華山間整個渭水流域,成為西方大國。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處關中一隅,急欲爭霸中原。桃林、崤函是晉、秦兩國向外發展必經的戰略要地。秦穆公繼位第一年(前659年)即率軍進攻茅津之戎(今山西平陸一帶),企圖控制該地。因該地北有虞國、南有虢國,暫無力長期佔據,遂於取勝後撤回。

晉秦爭霸戰爭爭霸過程

晉秦爭霸戰爭重耳興晉

西周青銅裝甲戰車(晉候陪葬車馬坑) 西周青銅裝甲戰車(晉候陪葬車馬坑)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發兵攻晉,在韓原(今山西河津、萬榮間)擊敗晉軍,俘惠公,迫其以太子為質,並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釋其返國,致秦疆域擴展至黃河西岸。晉惠公死時,晉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國繼位為懷公。秦穆公接晉公子重耳來秦,準備助其與懷公爭位以控制晉國。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擁護穆公東進中原稱霸,如能助其返國為君,當使晉以秦封國之位追隨秦後。穆公遂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韓非子·十過》)護送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文公流亡”年,經多識廣,才智出眾,爭霸雄心較穆公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肯真正奉秦為霸主,但又盡力維持晉秦聯盟,採取措施使秦不僅不成為晉爭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為助力。當週王出現權力危機向秦、晉求援時,晉文公堅決拒絕秦軍參與勤王,高舉尊王旗幟獨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帶之亂。為此獲得了南進中原的另一戰略要地——南陽(今河南沁陽以南,温縣、孟縣地區),並在中原諸侯中提高了威望。為鞏固秦晉聯盟,晉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穆公認為晉擁護秦國爭霸,而真實意圖則在誘導秦南進攻楚,以利於晉在中原與楚爭霸。

晉秦爭霸戰爭秦晉之好

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後, [11]  秦穆公感到晉秦聯合結果只利於晉國,遂在二十二年(前630年)與晉國聯合攻打鄭國時,背晉而與鄭盟。 [12] 
晉文公從戰略全局着眼,立即由鄭國撤軍,並繼續與秦國結好,以避免在晉楚爭霸戰爭中,與秦國交惡而陷入兩面受敵之不利境地。 [13] 
鄭國是中原各國中位置適中且農業、商業經濟均較發達的國家,為大國爭奪之焦點。不論晉國、楚國或秦國,欲稱霸中原必先控制鄭國秦穆公在背晉盟鄭時,已預有安排,以協助鄭國加強防務為名,留部分兵力於鄭國都城新鄭。 [14] 

晉秦爭霸戰爭秦晉決裂

前628年,晉文公鄭文公先後去世。秦國乘晉、鄭兩國新喪之機,於次年前627年,派遣大軍潛越晉國桃林、崤函,遠程奔襲鄭國國都。因途遇鄭商人弦高犒師,以為鄭國已有防備,遂滅晉國邊邑小國滑(今河南偃師南)撤軍。 [15]  晉國先軫等認為,秦國系晉爭霸中原之潛在敵人,雙方戰爭在所難免。 [16]  為挫敗秦國東進中原之戰略企圖,消除隱患,晉軍聯合姜戎於崤山(今河南陝縣東)設伏,全殲秦軍,史稱“崤之戰”。 [17]  (詳參見詞條崤之戰
前627年崤之戰後,晉秦聯盟破裂。 [18] 

晉秦爭霸戰爭秦楚抗晉

崤之戰後,前626年,秦國立即將其先前在秦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國結好,共同對抗晉國。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 [8] 
秦晉雙方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前626年,秦晉爆發彭衙之戰。二十七年,秦派軍開始攻晉。晉襄公親率主力迎戰,在彭衙(今陝西白水北)附近擊敗秦軍後,即率宋、陳、鄭聯軍反擊,攻佔彭衙及汪(今陝西澄城)。 [19]  (詳參見詞條彭衙之戰
前624年,秦晉發生王官之戰。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親自統帥攻晉,渡過黃河,攻佔王官(今山西聞喜南)及鄙(今山西臨猗西南)。晉軍為避免決戰,堅守城池,拒不出戰。秦軍遂轉由茅津渡河,進至崤山,積土立封(標誌),“發喪哭之三日”(《史記·秦本紀》)。 [20]  (詳參見詞條王官之戰
王官之戰此役中,秦軍雖獲勝,並深入晉腹地,但並未與晉主力決戰。秦孤軍深入,難以長期立足,只得經桃林返國。秦穆公有鑑於此,為進一步擴大疆域、充實軍力,暫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西方,盡滅綿諸(今甘肅天水)及犭原(今甘肅隴西東)等西戎各國,“闢地千里”(《新序.善謀》),“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史記.李斯列傳》)。此後,秦國再將進攻矛頭轉回東方,繼續對晉作戰。但規模均不大,互有勝負。 [21-22] 
前623年,秦晉爆發新城之戰。晉國出兵攻入秦國,圍攻秦國河西地區的刓和新城,以報復秦國在前624年,攻打晉國的王官之戰 [23]  晉軍攻佔了秦國的新城。 [1]  (詳參見詞條新城之戰

晉秦爭霸戰爭晉合攻秦

前620年,護送晉國公子雍歸國繼位的軍,因晉國把持朝政者改變主意,在令狐被晉軍伏擊,史稱令狐之戰 [24] 
前619年,秦為報復令狐之戰,攻打晉國,攻佔了武城,史稱武城之役 [25] 
前617年,晉為報復武城之役,攻佔了秦國的少梁,秦亦攻佔了晉國的郩。 [5]  [26] 
前615年,即周頃王四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晉,曾連續攻佔羈馬(今山西永濟南)及瑕(今河南靈寶西),企圖奪取桃林、崤山,控制東進中原的戰略走廊,但後被晉軍擊退,未達目的,史稱河曲之戰(詳參見詞條河曲之戰)。 [27] 
晉在戰後立即增加駐瑕兵力,並在桃林建築城塞,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與防守能力。由於晉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塞函谷關崤山等戰略要地,又有號召諸侯的威望及實力.能聯合多國軍隊與秦作戰,所以秦軍始終被阻於關中,未能將勢力伸入中原。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晉與赤狄、潞氏作戰之機,曾發兵攻至河東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縣附近),但在晉軍反擊下,敗於輔氏(今陝西大荔東),此戰稱為(參見輔氏之戰)。
周簡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國再次努力,準備聯合狄和楚國共同攻晉。晉得知後,先發制人,晉厲公親率主力及齊、魯、宋、衞、鄭、曹、邾、滕聯軍攻秦,深入關中,在麻隧(今陝西涇陽北)擊敗秦軍後撤回(參見麻隧之戰)。 [2]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國乘晉國主力南下與楚交鋒在鄭國,後方空虛之機,以援鄭為名,發兵進至河曲,在櫟(今山西永濟西南黃河東岸)擊敗晉軍,稱為櫟之役 [28-29] 
晉為報櫟之役,於周靈王十三年(前559年)率魯、齊、宋、衞、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國聯軍攻秦,渡過涇水,大敗秦軍,秦國在涇河上游下毒,諸侯盟軍飲水很多將士中毒,晉軍率領諸侯聯軍推進至棫林(今陝西咸陽北),後因晉軍將領內部矛盾而撤軍,此戰稱為秦晉棫林之戰遷延之役(參見詞條秦晉棫林之戰遷延之役)。 [3] 
此後,雙方未再交戰。

晉秦爭霸戰爭爭霸結局

周靈王十三年(前559年)的晉秦麻隧之戰後,秦國數世不振,不再對晉國西部構成威脅。而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戰略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之屬國。 [30]  公元前575年,解除了西側秦國、東側齊國、北部狄人部落威脅隱患的晉國,在晉厲公率領下南下與楚國爭霸,於鄢陵之戰中再度大勝楚國,實現了晉景公重新獨霸中原的願望。 [31] 

晉秦爭霸戰爭戰爭評價

晉、秦對地理形勢在戰爭中的作用有所認識,均力圖控制桃林、崤山。由此可看出,先佔戰略要地者可在戰略形勢上居於優勢,為後來《孫子兵法》“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的戰略理論,提供了實踐依據。
參考資料
  • 1.    《史記·晉世家》“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 2.    《左傳·成公十三年》“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欒金鹹為右。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於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迓晉侯於新楚。”
  • 3.    《左傳·襄公十四年》“ 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之役也。晉侯待於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不濟。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鄭子蟜見衞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説。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於棫林,不獲成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欒□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餘馬首欲東。」乃歸。下軍從之。左史謂魏莊子曰:「不待中行伯乎?」莊子曰:「夫子命從帥。欒伯,吾帥也,吾將從之。從帥,所以待夫子也。」伯遊曰:「吾令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 4.    《史記·晉世家》“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餚之敗,取晉汪以歸。四年,秦繆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餚屍而去。晉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 5.    《史記·秦本紀》“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
  • 6.    《史記·秦本紀》“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 7.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由於有晉國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的存在(梁惠王説“晉國天下莫強焉”),所以北面可以阻止狄人的南侵,南面可以阻止楚人的北上,而西面也可以阻止秦人的東進(在那個時代秦經常是晉的同盟國而且只能以“遂霸西戎”為滿足)。
  • 8.    《左傳·文公十四年》“初,鬥克囚於秦,秦有餚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
  • 9.    《左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 10.    《史記·秦本紀》: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裏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裏克。
  • 1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經】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衞。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楚人救衞。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 12.    左傳·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 13.    《左傳·僖公三十年》“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於東。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為大子,以求成於晉,晉人許之。”
  • 14.    《左傳·僖公三十年》“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 15.    《史記·秦本紀》: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
  • 16.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先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 17.    《史記·秦本紀》“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脱者。”
  • 18.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經】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齊侯使國歸父來聘。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餚。”
  • 19.    《左傳·文公二年》 【傳】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餚之役。二月晉侯御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
  • 20.    《史記·秦本紀》“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餚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餚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譁,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髪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
  • 21.    《史記·晉世家》“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餚之敗,取晉汪以歸。四年,秦繆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餚屍而去。晉恐,不敢出,遂城守。”
  • 22.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餚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 23.    《左傳·文公四年》“秋,晉侯伐秦,圍刓、新城,以報王官之役。”
  • 24.    《史記·秦本紀》“康公元年。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
  • 25.    《史記·秦本紀》“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
  • 26.    《史記·晉世家》“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晉之郩。”
  • 27.    《史記·秦本紀》“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於河曲,大敗晉軍。”
  • 28.    《左傳·襄公十一年》“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如楚,告將服於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楚人執之,書曰「行人」,言使人也。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十二月戊寅,會於蕭魚。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納斥候,禁侵掠。晉侯使叔肸告於諸侯。公使臧孫紇對曰:「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寡君聞命矣。」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軘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鏄磐,女樂二八。”
  • 29.    《左傳·襄公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 30.    《左傳·成公十六年》“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強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 31.    《左傳·成公十六年》“【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鄭公子喜帥師侵宋。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晉侯使欒□來乞師。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楚子、鄭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公子側。...【傳】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