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派

鎖定
唐代的揚州是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説(揚,揚州;益,益州,即今成都)。揚州傳統工藝美術素以歷史悠久,品種齊全、技藝精湛,地方特色鮮明著稱於世,是揚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文名
揚派
外文名
YangPai
發源地
揚州
起源時期
戰國
興盛時期
秦漢

揚派簡介

據史料記載,揚州琢玉工藝已有五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揚州漆器則起源於戰國興於秦漢;西漢時期,漆器玉器銅器等產品的生產已具一定規模;唐代,青銅鏡,金銀飾品,漆器,玉器,雕刻,刺繡,絨花等工藝美術品的生產都獲得了高度發展;元代,鏨胎琺琅生產興起,山子雕產品已經出現;明代,是揚州創立百寶鑲嵌、軟螺鈿鑲嵌(現稱“點螺”)、剔紅雕漆等名貴漆器新品種形成特有風格的重要時期;清代,揚州工藝品生產達到了鼎盛;後伴隨着揚州的經濟蕭條,曾一度衰落;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揚州經濟文化事業的成就,又為揚州傳統工藝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江蘇省人民政府保護的傳統工藝45個品種中,揚州就有15個,佔全省總數的1/3。揚州工藝美術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大批工藝精品珍品相繼問世,多次在國家評比中榮獲大獎。現有10多件工藝精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在市政府大力扶持下於2003年建成的揚州工藝美術館現陳列有8大類200多件工藝精品,實現了揚州工藝幾代人的夢想。堅持實施精品戰略,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湧現出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藝術精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創下了連續三年全國24個特等獎中獨得10個的驕人業績,被譽為“揚州現象”的突出表現之一,贏得了全國同行的高度讚譽。揚州工藝名家薈萃,人才濟濟,傳統工藝人才隊伍不斷擴大。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0人,省工藝美術大師25人,省工藝美術名人16人,市工藝美術大師40人(以上人數含已故大師)。國大師,省大師和省名人約佔全省總數的五分之一。大師們在工藝美術的各個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以及很多的建樹,為傳統工藝的保護髮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揚派傳統工藝分類

揚派揚派玉雕

揚派玉雕是我國四大玉雕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底藴深厚。古進便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玉雕中心,因而有“天下玉、揚州工”之説。在前代豐厚的積累下,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揚派玉雕展現出蓬勃的生機。揚派玉雕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在玉石各類、工藝造型、題材寓意等等逐漸形成獨到到藝術特點和地方風格。現代揚派玉雕更是兼具“南秀北雄”,細膩秀美、玲瓏典雅的同時,又格局開闊、雄壯氣派,成為現在玉雕流派中一枝獨秀。
現代揚州玉雕師在繼承吸收傳統工藝特點的同時,又開拓創新。秉承“因材施藝、量料取材”的傳統理念,又做到“物盡其用”,好料用重工,小料大用、廢料再利用等等觀念亦深入雕師們的創作之中。揚州玉雕門類齊全,從人物、花鳥山水、神佛瑞獸等等題材不足,從掛件到擺件及至玉雕作品皆齊備。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山子雕”。古時揚州的“山子雕”便名揚天下,雖説其後因為社會動亂等等原因,此技藝逐漸失傳,但在近代玉雕大師的努力之下,山子雕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傳統基礎上又採用理先進的工藝技術,雕琢更細緻,題材更廣泛,且融合和時代精神,契合現代人審美觀念。

揚派揚派盆景

揚派盆景以揚州為中心,包括泰州泰興泰縣興化高郵東台鹽城寶應等蘇北縣市,是以揚州命名的盆景藝術流派。揚派盆景是全國五大流派之一,它那一寸(一寸為3.3.米)三彎的製作技藝可謂獨步天下。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種套特殊的盆景製作技藝,揚州盆景博物館已經向有關部門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受理。 揚派盆景源遠流長,它層次分明、嚴整平穩的獨特造型,關鍵就在於精巧的剪扎技藝。 據瞭解,揚派盆景正是憑着這套嚴謹的製作技藝,屢屢在全國盆景大獎賽中摘金奪銀,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又被確定為全國五大盆景流派之一。

揚派揚派刺繡

揚州刺繡與蘇州刺繡的技藝雖屬於同一門類,但由於受揚州歷代文化的影響和揚州八怪畫派的薰陶,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逐步形成揚州刺繡的兩大特色。揚州刺繡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於歷代諸多名家的優秀山水、人物之作,畫稿意境深邃,構圖層次清晰,色彩雅緻柔和,並以此開創了富有詩情畫意的仿古山水繡和神韻天然的水墨寫意繡,其特點是追隨優秀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形成了格調高雅、雅逸傳神的藝術風格,在繡壇上獨樹一幟。揚州刺繡素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色彩豐富、表現力強的精細繡著稱,每件作品針法縝密、豔麗、工整、光潔。繡師們以精湛的技藝極力表現我國寫意畫瀟灑傳神的筆墨神韻和工筆畫的精緻嚴謹。多年來,版權之爭一直是刺繡這項傳統工藝的“新傷”。但值得一提是,雖然以仿古為主題的揚派刺繡,一直都沒有遭遇到過版權危機,20年來,揚派刺繡很好地規避了這個問題。

揚派揚派剪紙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製紙錢、紙馬等,專門用於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羣,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繡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繡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揚派揚派漆器

揚州漆器起源於戰國,興旺於漢唐,鼎盛於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品種。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主要博物館均有揚州漆器傳世作品收藏。例如,故宮博物院已知20餘件,南京博物院已知4件,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洛陽博物館避暑山莊、日本、英國、美國等地博物館均收藏有傳世揚州漆器。
在揚州諸多工藝藝術中,漆器擁有令人炫目的光環。揚州漆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1976年,在邗江區胡場戰國墓葬中出土了一隻漆器壺。這説明,揚州漆器製作的歷史已逾2000多年。唐代揚州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漆器工藝的突飛猛進。南北商品交流,東西文化碰撞,使得揚州的漆工眼界大開。彩繪、雕漆、夾紵脱胎和金銀平脱等技法日益精細,而且漆器還被列為當時揚州二十四種貢品之一。據説唐僖宗時,高駢曾一次向長安運送去揚州漆器逾萬件。當時,不僅長安人對揚州漆器情有獨鍾,揚州漆工技藝甚至傳播到了日本等東方國家。
揚州漆器的再次輝煌,是在明清時代。這個時期的揚州漆器,不但恢復了宋宣和以後一度失傳的漆砂硯工藝,以彩貝鑲嵌在漆面上的點螺工藝也異軍突起。更有一種集大成式的漆藝,“其法以金銀、寶石、珊瑚珍珠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硨磲青金、綠松、螺鈿象牙蜜蠟沉香等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台、花卉翎毛,嵌於檀梨漆器之上。”這一工藝因為是周姓漆工發明的,故稱“周制”。普天之下,除了揚州,沒有第二個地方有此技藝,所以錢泳《履園叢話》説:“周制之法,唯揚州有之。”
梁福盛是創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的一家老字號。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六十壽辰而進貢的一堂花鳥屏風,就是由梁福盛製作的。這堂屏風由六十多名漆工,耗時兩年才完成,價值白銀兩萬兩之巨。那時候,梁福盛一年要生產上萬件漆器。這些打着揚州文化印記的漆器,每一旬至半個月就裝滿一船運往上海,再從上海銷往西歐北美,年銷量達到二三萬件。在國內,揚州梁盛福與福州沈紹安齊名,並稱“南沈北梁”。
上世紀60年代初揚州製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受到過毛主席的讚揚。
2006年5月20日,漆雕和玉雕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