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派盆景

鎖定
揚派盆景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之一,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始於唐朝,以江蘇揚州市命名的盆景藝術流派。它那一寸(一寸為3.3.cm)三彎的製作技藝可謂獨步天下。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種套特殊的盆景製作技藝,揚州盆景博物館已經向有關部門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並已獲得受理。 揚派盆景源遠流長,它層次分明、嚴整平穩的獨特造型,關鍵就在於精巧的剪扎技藝。 據瞭解,揚派盆景正是憑着這套嚴謹的製作技藝,屢屢在全國盆景大獎賽中摘金奪銀,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又被確定為全國五大盆景流派之一
中文名
揚派盆景
性    質
優秀傳統藝術
起    源
唐朝
意    義
全國五大盆景

揚派盆景簡介

揚派盆景唐、宋時已有製作,至清代,揚州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户户養盆景”之説,並形成流派。1949年,揚派盆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50年初,揚州曾調36盆松柏盆景送北京中南海,1973年揚派盆景與嶺南派、川派、蘇派、海派盆景被國家城建總局園林綠化局列為全國樹樁盆景五大流派。揚派盆景技藝尤以觀葉類的松、柏、榆、楊(瓜子黃楊)別樹一幟,具有層次分明、嚴整平穩、富有工筆細描裝飾美的地方特色和中華文化韻味,飲譽海內外。

揚派盆景發展歷史

揚派盆景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高郵泰州泰興泰縣興化、東台、鹽城、寶應等蘇中蘇北縣市,是以揚州命名 的盆景藝術流派。
揚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曾稱過廣陵、江都等名,6世紀末的隋代稱揚州。揚州位於長江下游北岸,南隔江與鎮江相望,北靠蜀崗,東沿京杭大運河,長江與大運河在此處交匯,是蘇北水陸交通樞紐。自古以來 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隋唐時期就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都市。清 代為兩淮鹽運中心。市內有春秋時代開鑿的古運河;有1 500多 年曆史的古剎大明寺;有隋唐時代的瘦西湖;有明代古建築文昌 閣;以及清代園林。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杭州以湖 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 觀賞揚州園林,則有湖石假山,迴廊曲徑,波光月影,橋畔簫聲,景色宜人;無論春蘭夏荷,秋菊冬梅以及長堤春柳,均得園林之趣,景色迷人。
古代揚州曾是人文薈萃,風流人物輩出之地,許多帝王將相,騷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他們的蹤跡和美好詩句,如:“故人 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等。清代中葉,“揚州八怪”畫派的大膽、潑辣的藝術風格對揚州盆景藝術的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大畫家石濤和尚,又是著名的園林專家,他善於壘石植樹,他的作品至今令人讚美和推崇。
揚州盆景相傳在唐代就在社會上流傳。元、明兩代就有了扎片的造型技藝。清代揚州盆景進一步地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的 盆景。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有多處記載揚州盆景的內容。“揚州八怪”畫家鄭板橋曾繪過梅花的盆景。現在陳設在揚州盆 景園的一盆古檜柏盆景,是明朝末年的盆景,幾經轉折,保存在 揚州天寧寺,後轉至園林。樹幹高二尺許,枝幹屈曲,形如虯龍,樹皮僅存l/3,枝片為雲片,形若傘蓋,枝繁葉茂,蒼翠欲 滴,此型是揚州盆景的代表作品,由此可見,揚派盆景的形成, 一定在明代之前。

揚派盆景特色簡介

揚派 [1]  盆景的藝術特點是“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揚派盆景採用棕絲“精扎細剪”的造 型方法,如同國畫中的“工筆細描”。揚派盆景還特別講究“功 力深厚和自幼培養”,這就是“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由於受揚州經濟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揚州盆景和揚州園林一樣,既有北方雄建的特點,又有南方秀美之特徵。這也是形成揚州盆景藝術特點的原因。

揚派盆景史料記載

揚派盆景的史料雖少,但並不是沒有。例如明人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卷一里,記作者與友人經過一家花圃時,看到一種天目小松,松針很短,樹幹卻並無偃蹇之勢。本來這種細葉松樹,只要略加捆紮,就可以做成盆景的,但主人沒有這樣做。於是作者聯想到揚州豪門常以歌舞彈唱強行調教貧家女子,這種現象與工匠對花木施行砍削綁紮十分相似:“圃人習燒鑿捆縛之術,欲強松使作奇態,此如揚州豪家收畜稚女盈室,極意剪拂。”明代工匠已習慣於用火燒、斧鑿、捆綁、縛扎等技術,強迫松樹呈現出各種奇異姿態,這與揚州豪門收養幼女、恣意加以調教沒有兩樣。揚州人既然善於對稚女“極意剪拂”,自然也善於對花木“燒鑿捆縛”。作者以為,人和樹一樣,經過特殊剪裁之後,固然也有賞心悦目者,可供達官貴人一時之需,但世間最美的往往藏在深山,要像西施那樣等待范蠡去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實際上是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這比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更早。
人工美也許永遠不及自然美,但從盆景發展史的角度看,《味水軒日記》依然不失為揚州盆景的重要史料。又如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二里,談到當時揚州已用盆景作為貴重物品送禮,但他十分懷疑揚州商人的審美水平:“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遊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餘未見其可也。”作者認為,作為盆栽植物,如若一味追求將枝葉盤如寶塔,把樹幹曲如蚯蚓,便成“匠氣”。點綴盆中花石,最好是小景入畫,大景入神,一甌清茗在手,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作者談自己親手製作盆景的經驗尤為可貴:“種水仙無靈壁石,餘嘗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黃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長方盆內,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頗有意思。以此類推,幽趣無窮,難以枚舉。如石葛蒲結子,用冷米湯同嚼噴炭上,置陰濕地,能長細菖蒲,隨意移養盆碗中,茸茸可愛。以老蓬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搗爛拌勻,植於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沈復來自蘇州,寓居揚州大東門,他的記述對我們瞭解清代揚州盆景製作實況及文人情趣,極為寶貴。
記述揚州盆景的文字,以《揚州畫舫錄》最為豐富,但很少有人仔細蒐羅。李鬥談盆景的文字,至少有五處:清代湖上園亭,都有花園,為蒔花之地。“養花人謂之花匠,蒔養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當時的揚州盆景,以景德盆、宜興土、高資石為上等,取材講究。種類則有以樹根、青苔為主的“花樹點景”,以石頭、水沼為主的“山水點景”。此見卷二。古代的盆景匠人,極少有記載。但揚州有一位張秀才,卻以製作梅樹盆景出名。“秀才名 ,字飲源,精刀式,謂之‘張刀’。善蒔花,梅樹盆景與姚志同秀才、耿天保刺史齊名,謂之‘三股梅花剪’。”其後又有張其仁、劉式、三鬍子、吳松山等人效其法,這都是非常珍貴的人物史料。此見卷四。現在的荷花池為清代九峯園舊址,園中曾有風漪閣,閣後池沼旁建小亭、門洞、長廊,“中有曲室四五楹,為園中花匠所居,蒔養盆景”。九峯園的花匠,為園主人所蓄,當與張秀才等人身份不同。此見卷七。揚州多徽人,其中也有盆景高手。“吳履黃,徽州人,方伯之戚。善培植花木,能於寸土小盆中養梅,數十年而花繁如錦。”文中的“方伯”,即康山草堂主人江春。江春精鹽務、善交往、愛戲曲、喜園林,吳履黃隨他來揚,則江春也必然好盆景無疑。此見卷十二。蘇揚盆景在清代已有交流。有個蘇州和尚,俗姓張,法號離幻,因唱崑曲得罪御史,憤而出家。他喜歡收藏宣德爐、紫砂壺。“自種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來揚州,玩好、盆景,載數艘以隨。”他插瓶花崇尚自然,不用針線和鐵絲之類的輔助材料,與揚派迥異。此見卷十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