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鵲心書

(宋代竇材編撰的綜合性醫書)

鎖定
《扁鵲心書》是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的綜合性醫書。託名扁鵲所傳,故名。
《扁鵲心書》是宋代醫家竇材晚年總結自己的臨牀經驗,並集其師授之法所作。全書共三卷,上卷論理,有“當明經絡、須識扶陽、大病宜灸、禁戒寒涼、要知緩急”等十三篇,強調寒涼之害及治病用灸之要,中下卷論述傷寒、內、外、婦、兒等各科共123個病證的病因、病機及治則、治法,部分病證後還附有驗案,另有神方一卷,載有94方,詳細記述了方劑的主治、組成與煎服法。
總之,該書是一部集理、法、方、藥為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及臨牀應用價值。 [6] 
中文名
《扁鵲心書》
作    者
竇材
成書年代
南宋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扁鵲心書內容簡介

《扁鵲心書》全書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計有論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載病64種,計64篇;下卷載病53種及周身各穴,計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詞》及《進醫書表》各1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線重樓治證》《服金液丹各種引藥》《神治諸般風氣靈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跋1篇。其中上卷突出體現了竇材的學術指向,其五臟辨證上承錢鍾陽,下啓張元素、李東垣,温補思想貫穿始終,自温補諸家上溯易水學派而至《扁鵲心書》。 [11] 

扁鵲心書章節目錄

捲上
當明經絡
須識扶陽
住世之法
大病宜灸
三世扁鵲
時醫三錯
忌用轉下
禁戒寒涼
要知緩急
五等虛實
黃帝灸法
扁鵲灸法
附∶竇材灸法
卷中
傷寒
傷寒四經見證
太陽見證
陽明見證
太陰見證
少陰見證
傷風傷寒
挾食冷物
中濕
陰毒
老人傷寒
陰陽換氣
傷寒譫語
傷寒衄血
勞復
汗後大便下赤水或膿血
汗後發噫
肺傷寒
疽瘡
喉痹
虛勞
中風
風狂
口眼斜
洗頭風
牙槽風
水腫
臌脹
暴注
內傷
傷脾發潮熱
嘔吐反胃
痞悶
暑月脾燥病
兩脅連心痛
消渴
着惱病
死脈見
腰痛
中風人氣虛中滿
老人兩脅痛
脾瘧
邪祟
心痛
神痴病
下注病
便閉
溺血
腸癖下血
卷下
陰莖出膿
腸痔
噎病
咳嗽
咳病
失血
腎厥
眼病
夢泄
肺膈痛
骨縮病
手顫病
老人便滑
老人口乾氣喘
三蟲
癇證
婦人
子嗣
血崩
臍中及下部出膿水
婦人卒厥
產後虛勞
小兒
驚風
小兒午後潮熱
吐瀉
面目浮腫
溏瀉
痢疾
胎寒腹痛
下血
周身各穴
神方

扁鵲心書成書背景

竇氏家族世代從醫,據《心書》序言知其曾習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等,後從師於“關中老醫”,精究《內經》,積數十年臨牀經驗,著成《扁鵲心書》3卷,附“神方”1卷。《扁鵲心書》成書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共3卷。 [9] 

扁鵲心書醫學思想

扁鵲心書重視扶陽 提倡灸法

《扁鵲心書》曰:“蓋熱病屬陽,陽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屬陰,陰邪易伏,故令人不覺,久則變為虛寒,侵蝕藏府而死”,“且舉傷寒之證,真邪相傳,真氣盛則病癒,邪氣盛則病死;陽證無死人之理,陰證害人甚速,須加艾灸,方保無虞。”竇氏認為陽證無患,陰證害人。《扁鵲心書》雲:“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陽化氣,氣為陽,人無氣則死,有氣則生,陰盛陽傷,扶助陽氣,方可以挽後生。
竇氏雲:“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竇氏擅用附子,喜用丸劑,然艾灸為其扶陽第一法。“灸,灼也,從火久聲”(《説文解字》),灸字上久下火,如人側卧而後背或下肢皮膚用火燒灼之狀。《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三》中講述了灸法的來源:“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王冰注:“火艾燒灼,謂之灸焫。”艾葉作為灸法最主要材料,《本草新篇》雲:“艾葉,味苦,氣温,陰中之陽,無毒。”《本草從新》中説:“艾葉苦辛,生温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温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具有温經散寒,除濕補中,回陽固脱的作用,寒者熱之,虛則補之,故竇氏認為艾灸是扶陽第一大法。 [7] 

扁鵲心書擅灸關元 引火歸元

《扁鵲心法》中“黃帝灸法”篇共有25條灸法,其中言涉及“灸臍下(即關元)”有15 條,所佔比例為60.0%;“扁鵲灸法”篇中言灸法9 條,涉及“灸臍下”1 條,所佔比例為11.1%;“竇材灸法”篇中,言灸法48 條,其中“灸關元”24 條,所佔比例為50.0%,可見關元為竇氏最常用穴位;卷中、卷下共講述120 餘種病,而涉及“灸關元”的病症有40 餘種,包括傷寒、水腫、虛勞及中風,可見運用“灸關元”的病症範圍之廣。
關元,關,關藏;元,元氣,即關藏人身元氣之處。關元又稱“下丹田”“下紀”,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 寸。關元屬任脈,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之處,不僅能主治任脈的疾病,也能調節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的病症。故灸關元可以達到振奮元氣,引火歸元,温腎壯陽的作用。 [7] 

扁鵲心書注重脾腎 保身長全

竇氏認為治病需審元氣虛實,“虛病多般,大略分為五種,有平氣、微虛、甚虛、將脱、已脱之別”。平氣者,正可敵邪,温平藥即可;微虛者,邪氣旺,正氣不能敵,以辛温散邪補助元氣;甚虛者,元氣大衰則成大病,須辛熱厚味大助元氣;將脱者,“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固其脾腎”;若至已脱,脈無胃氣則無救。可見“固其脾腎”為保全生命之重要關卡,此正如傷寒病六經傳變,表邪入裏,若太陰、少陰病不治,傳至厥陰,危證難治也。 [7] 

扁鵲心書艾灸思想

竇材主張艾灸取穴少而精,全書記載應用的穴位只有二十餘個,其中以關元、命關使用最多,關元護腎氣,命關顧脾氣。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一身之陽氣有賴於此,艾灸扶助陽氣,更是以扶助脾腎之陽為側重。關元為一身元氣之所在,屬任脈,居臍下胞中,又稱“丹田”,為生化之源,一源三歧,任、督、衝三脈發源於此,又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穴,能培腎固本、補益精血、調氣回陽。命關補脾,“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一切大病屬脾者並皆治之”。
竇材艾灸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灸量特別多。全書灸量少則10壯,多則600壯,一般病證灸為百餘壯。他認為大量施灸可補接真氣,以固性命,若施灸量不夠,無法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塗受火灼之苦。“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
臨牀診療應用艾灸也應儘早開始,以免疾病生變,“若灸遲,真氣已脱,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書中反覆以病證強調誤失時機的後果:治陰毒,灸“若遲則氣脱,雖灸亦無益矣”;治氣脱,“灸遲亦無用矣”;治破傷風,“速灸關元三百壯可保,若真氣脱,雖灸無用矣”;治暴注,“若危篤者……若灸遲則腸開洞泄而死”;治虛勞,“此病須早灸,遲則無益……若灸遲,真氣已脱,先機已失,灸之無益,故灸必及時”。 [8] 

扁鵲心書傷寒四經

竇氏在豐富的臨牀工作中形成了對傷寒的獨到見解,認為傷寒只有四經,而沒有厥陰、少陽兩經。認為“寒之中人,如太陽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經;陽明主胃,凡形寒飲冷則傷之;太陰主脾,凡飲食失節,過食寒物則傷之;少陰主腎,寒水喜歸本經也。故傷寒止有四經”。即外感寒邪、形寒飲冷、過食寒涼、內生寒濕,分別傷於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四經而成傷寒病。這個説法與張仲景的六經辨證理論有悖,還需要更多實踐和思考,在臨牀中加以驗證。 [9] 

扁鵲心書影響評價

《扁鵲心書》全面反映了竇氏的學術思想。竇氏所處年代,世醫重用寒涼、多行攻下,常有致病情延誤,甚至危及生命者。竇氏痛心於此,熟讀經典,結合臨牀,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温補思想,對温補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縱觀全書,竇氏臨證多灸藥並用,而且較多地使用了灸法,即使危重病也常用之,竇氏用灸適應症廣泛,內外婦兒皆有涉及,這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1-5] 
清代胡珏在參論條文中,也多次強調竇氏治病之法的效驗。清代耿文在《萬卷精華樓藏書記》:“曾用其法,極有效驗。” [10] 

扁鵲心書流傳版本

《扁鵲心書·跋》載“《扁鵲心書》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紹興中開州巡檢竇材所集錄,已嘗銀板行世,而歲久湮沒,人間少有見者”,可見原刊刻的本子都散佚了。
現代學者據《扁鵲心書·序》《進醫書表》以及王琦的後記,總結出我們今天可以見到的版本印行之前的流傳:竇材—胡飪一胡道周(胡飪之子,原本)一胡紀雲(胡鉉之孫,手錄副本)—王琦(乾隆二十年重刻)清代胡錘(古月老人)得到《扁鵲心書》,“詫為奇書秘冊,寶藏不啻在琅函玉笈中”,並參論百餘條。胡飪去世後,他的兒子胡道周曾找當時有名的醫學家王琦表示希望能重刊此書。王琦作為當時有名的醫學家、刻書家,不忍《扁鵲心書》湮沒,也是歷經波折,最後才得以刊行。
《扁鵲心書·跋》載:“其子道周繼其業,嘗手其書示餘,曰思欲重刊,以傳於世,而家貧乏力,遲之十餘年,竟不克刊。道周亦沒,歷今又十餘年,見其孫紀雲語及是書,因出其祖手錄副本見示,上有參論百餘條,拾遺補闕,可謂竇材功臣。第字句不無訛錯,邊方亦有蠹蝕,問前者所見原本,則歸橫塘一藏書家。餘深以不得再見為歉,又恐此本久亦湮沒不存。爰加校勘,即以參論諸條附註其下,以付剖闕。”
王琦在跋文中也明確指出此《扁鵲心書》並非竇材原書:“竇氏材生於宋之中葉,而書中有河間丹溪遺訛後世之語,又鍾乳粉方下,皆丹溪’多服發渴淋’之説為謬,又言製法見時珍《本草》,何緣舉元明人之書而及之,其為後人增益無疑,兼知是編非竇氏原本矣。”但考慮到此書的重要性,王琦即用胡念庵參論的《扁鵲心書》至清乾隆乙酉(1765年)重校刊行。
《扁鵲心書》重刊後,現代目錄學中一般均有記載。《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04878條載有14個單行本: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王琢崖刻本、清乾隆刻本、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醫林指月本、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刻本、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贊化文社刻本、清青蓮書屋刻本、清浙衢三餘堂刻本、清上洋江左書林刻本、清刻本、清抄本、上海蜚英書局石印本(1917年)、江陰寶文堂刻本(1928年)、民國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除單行本外,尚被分別收入《醫林指月》《中西醫學勸讀十二種》叢書中。有學者對可見版本進行比較,發現版本之間存在文字不同等情況,將其分為兩個版本體系。一是清乾隆刻本-醫林指月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寶紛樓刻本-清光緒七年上海王氏藏板-醫林指月清光緒二十二年上海圖書集成本;二是清刻本青蓮書屋藏板-清刻本上洋江左書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餘堂藏板-民國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11] 

扁鵲心書作者簡介

竇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詳。《扁鵲心書》自序:“苦志五十餘年,悟得救人秘法,己十餘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過不,常慮身填溝壑,其書失傳,遂欲考訂發梓。”從落款紹興十六年(1146)推測,竇氏大約生於公元1070年。
中國醫籍提要》及《中醫大辭典》均載竇材祖籍為山陰,今浙江紹興也,但查《浙江通志》《紹興府志》《山陰縣誌》均不載。有學者認為竇材籍貫並非山陰,《扁鵲心書·進醫書表》竇材自稱:“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黃河以北一帶地方。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縣,屬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諱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緒十年修《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藝文略》稱竇材為真定人。因此,竇材籍貫為今河北省正定市。竇材世祖隸傳於醫學,內舍相傳。早年習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孫兆、初虞世、朱肱之書,後師關中名醫,受得岐黃正術,潛心研究《黃帝內經》,並在實踐中加以應用。竇氏在五十餘年的臨牀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集先師所授之法共著成《扁鵲心書》,此書充分體現了竇氏的學術思想。
參考資料
  • 1.    呂慶超,劉磊. 竇材.《扁鵲心書》學術思想探究:中醫藥導報,2014
  • 2.    柴可羣,江凌圳,陳嘉斌.《扁鵲心書》版本考證:浙江中醫雜誌,2015
  • 3.    王德深編著 .《中國針灸文獻提要》:人民衞生出版社 ,1996
  • 4.    肖少卿主編.《中國針灸學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
  • 5.    賈維誠,賈一江編著 .《中國醫籍志》:中國醫院管理雜誌社 ,1983
  • 6.    袁倩, 崔為, 胡樹毅. 《扁鵲心書》中命關穴的考證與探析[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第38卷(1):13-16.
  • 7.    賀彩, 範鬱山. 竇材《扁鵲心書》學術思想淺析[J]. 江西中醫藥, 2019, 第50卷(11):17-18.
  • 8.    劉佳慈, 李滋平. 《扁鵲心書》治未病思想探析[J]. 環球中醫藥, 2018, 第11卷(4):569-571.
  • 9.    呂慶超, 劉磊. 竇材《扁鵲心書》學術思想探究[J]. 中醫藥導報, 2014, 第20卷(14):7-9.
  • 10.    崗衞娟. 從《扁鵲心書》醫案看竇材針灸診療思想[J]. 上海針灸雜誌, 2010, (4):260-261.
  • 11.    王豔君,孫東雲,祝婕編.燕趙醫學研究叢書  燕趙醫家竇材竇默針灸精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06:第89-9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