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染性哮喘

鎖定
感染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種,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感染性哮喘病患者的氣管因為發炎而腫脹,呼吸管道變得狹窄,因而導致呼吸困難.
中文名
感染性哮喘
外文名
Infectious asthma
本    質
慢性支氣管疾病
後    果
導致呼吸困難

目錄

感染性哮喘簡介

研究發現,呼吸道感染特別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誘發或加重氣道變應性炎症,是引起支氣管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研究者還發現感染性哮喘的發病機制也涉及到IgE和I型變態反應,因此近年臨牀上已不將感染性哮喘視為內源性哮喘。過去曾將感染性哮喘列為內源性哮喘的主要種類,甚至將感染性哮喘與內源性哮喘視為同一疾病,現在隨着感染性哮喘從內源性哮喘這一範疇的退出,臨牀上已逐漸放棄了內源性哮喘這一提法。
現已證實,呼吸道病毒和細菌的感染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有着密切的關係,雖然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誘發哮喘的機制是多方面的,但從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誘發或加重氣道變應性炎症來看,呼吸道感染與變應性哮喘的發病機制有着相似之處。近年研究顯示,在哮喘的發病過程中,呼吸道的細菌感染可能並無重要的作用。哮喘發作期患者的咽部細菌培養結果與非發作期患者無差異,但在哮喘發作期患者的咽拭子上分離出了緩解期不存在的病毒,這提示病毒感染可能與哮喘發病有關。最近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病毒感染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並發現支氣管哮喘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兒童中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為常見,其次為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和肺炎支原體;在成人中則以肺炎支原體、鼻病毒和流感病毒較為常見。

感染性哮喘病因

起因診斷
為了確定出讓感染性哮喘病易發的候選基因,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免疫學家RosemarieDeKruyff和他的同事們努力將5q23-35的搜尋範圍縮小到更易管理的規模。他們發現了除了與人類的5q23-35相對應的部分不同外,其它遺傳特徵完全相同的兩種小鼠:一種小鼠有易患感染性哮喘的基因變異,而另一種小鼠沒有這些變異。然後,為了試驗這些變異基因的組合並鑑別出哪一個基因與感染性哮喘最有關係,他們對這些小鼠進行了繁殖培育,讓它們的後代吸入乙酰甲基膽鹼(methacholine),這種物質可觸發感染性哮喘病。
科學家們已將他們的目光聚焦在人類基因組第5號染號體上的名為5q23-35的基因上,他們懷疑那裏有一系列的基因與感染性哮喘的存在有關,因為許多感染性哮喘病患者在這一段染色體上都有基因變異。幾個候選基因控制着與感染性哮喘相關的免疫反應,但是研究人員還不知道究竟是哪些基因更可能讓人們容易患上感染性哮喘病。
經過了許多輪次的繁殖和試驗,他們發現兩種小鼠不共同擁有的那段染色體比5q23-35短200倍,這段染色體造成感染性哮喘病容易發生。DeKruyff的研究小組確定兩個候選基因:Tim-1和Tim-3。因為易患感染性哮喘病小鼠這兩種基因都有多倍數的變異,所以研究人員不能確認到底是其中哪種基因、還是這兩種基因都可引發感染性哮喘病。小鼠的免疫細胞攜帶有“易受影響的”Tim-1的變種,對感染性哮喘的研究來説這是一種新基因,它們產生的分子與感染性哮喘病發作時迅速產生的分子相同。現在已明白另一種基因Tim-3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與感染性哮喘病的發作沒有關係,但是因為許多患病的小鼠在Tim-3上都有變異,所以研究人員們説除非將Tim-3與Tim-1分開試驗,否則他們還不能將Tim-3從懷疑對象中劃掉。
誘發原因
感染性哮喘在沒有發展到具有不可逆性氣道狹窄之前,其臨牀特點比較鮮明(常於幼年和青年突然起病,一般無慢性咳嗽、咳痰史,喘息呈發作性,發作時兩肺佈滿哮鳴音,緩解後可毫無症狀,常有個人或家族過敏性疾病史等)。感染性哮喘的誘發因素有:
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副流行性感冒(簡稱副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副流感病毒為RNA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病毒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經空氣飛沫傳播。發病多見於2歲以下幼兒。潛伏期3~6日。主要表現以下臨牀類型:①上呼吸道感染。②急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③阻塞性(哮吼性)喉炎,有聲啞、犬吠樣咳嗽、呼氣性喘鳴等,嚴重時有吸氣性呼吸困難,可表現為三凹徵及紫紺。④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確診可用呼吸道分泌物接種組織培養中分離病毒,也可做血清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及中和試驗。治療以支持和對症療法為主。繼發細菌感染時,可用抗菌藥治療。預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簡稱合胞病毒肺炎,是一種小兒常見的間質性肺炎,多發生於嬰幼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屬副粘液病毒科。該病經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多見於新生兒和6個月以內的嬰兒。潛伏期3~7日。嬰幼兒症狀較重,可有高熱、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後表現為細支氣管炎及肺炎。少數病兒可併發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長兒童感染後,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確診可分離病毒及做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和中和試驗。應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診斷。治療以支持和對症療法為主,有繼發細菌感染時,可用抗菌藥治療。預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感染,在成人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在嬰幼兒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除上呼吸道感染外,還能引起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經鼻、口、眼粘膜進入體內,在鼻咽腔內增殖。潛伏期1~2d,臨牀症狀有流涕、鼻塞、噴嚏、頭痛、咽痛和咳嗽等,體温不增高或略有增高。該病毒引起為自限性疾病,一般1w左右自愈。
流感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動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4000萬人死於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致病性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於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於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
冠狀病毒感染
冠狀病毒在系統分類上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冠狀病毒最先是1937年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病毒顆粒的直徑60-200nm,平均直徑為100nm,呈球形或橢圓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個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狀病毒的棘突有明顯的差異。在冠狀病毒感染細胞內有時可以見到管狀的包涵體。
肺炎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M.Pneumonia)是人類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支原體肺炎的病理改變以間質性肺炎為主,有時併發支氣管肺炎,稱為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主要經飛沫傳染,潛伏期2~3周,發病率以青少年最高。臨牀症狀較輕,甚至根本無症狀,若有也只是頭痛、咽痛、發熱、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狀,但也有個別死亡報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在秋冬時節。
本病發作常有季節性,春秋季發病較多。根據反覆發作的哮喘史,發作時帶有哮鳴音的呼吸困難,服用支氣管解痙藥可以緩解等,不難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