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悉達多

(佛教稱謂)

鎖定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產生最早的,照佛教的解釋,佛不是神,而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
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即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人,“悉達多”的意思 (清愚) 是“目的達到的人。”
中文名
悉達多
外文名
Siddhartha
出生日期
公元前 623年4月8日
出生地
迦毗羅衞城
實    質
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
意    思
目的達到的人

悉達多生活歷程

悉達多,姓喬達摩,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衞城(約在今尼泊爾地區),大約生活在公元前623-前543年。
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撫養長大。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後與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結婚生子。悉達多自幼過着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善射騎,博學多藝,也富於沉默思考。29歲離家,到處尋師訪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門。
為了達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達多離家之後,先到王舍城郊外漫遊,跟隨數論派先驅阿邏邏迦羅摩和鬱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接着他嘗試通過嚴格的苦行發現真理,尋求解脱。據説,他認為:摩擦濕木不能生火,摩擦乾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經過苦行,清除體液,才能悟出真理。於是他逐漸減少飲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後7天只進一餐。他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牛身邊,有時卧於荊棘上。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卻依然沒有發現什麼真理。
喬達摩認識到苦行並不能獲得解脱,開始淨身進食。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説,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悟出了“四諦”的真理。這標誌他真正覺悟成道了,因而被稱為“佛陀”,或簡稱“佛”,意思是“覺悟者”,這一年他35歲。
此後他就一心轉向傳教活動,歷時多年説法。
他的活動地區主要在摩揭陀、拘薩羅跋耆三國,東面最遠到過瞻波,西到摩偷羅。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沙門運動高漲,新的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大都在這裏活動。

悉達多相關傳説

傳説佛陀在成道後,首先趕往婆羅奈城郊的鹿野苑,尋找曾隨他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説“四諦”之理。由於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佛史稱作“三轉法輪”。
佛陀還主張要堅持“中道”原則,即既要避免極端苦行,又反對性情縱慾,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這是佛陀首次宣講佛法,所以也稱為“初轉法輪”。盤陳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義,成為他的首批僧侶,號“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動似乎很有規律,他黎明起牀,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有時在午飯前訪問某些沙門。中午飯後,到聚落外的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裏向俗人傳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漫遊、佈道,雨季停止旅行3個月,稱為“伐沙”(坐夏)。
佛陀的這種生活方式,當是早期僧侶的生活縮影,後來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規則、戒律的雛型。
佛陀傳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長阿含·遊行經》比較系統地記載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滅前由南向北走的路,這兩條路很少偏離當時的商道。佛陀常年來往於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衞城,這裏沙門運動特別活躍,傳説頻毗沙羅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種“外道”舉行大齋。
當時的王室,是沙門運動的支持者。佛院的傳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兩個最重要的經常説法的住處,一處在舍衞城南的盤園精舍,這是拘薩羅國富商須達多(給孤獨長者)佈施的;一處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蘭陀長者所贈,精舍是頻毗沙羅王出資建造。
佛陀在傳教中經常與“外道”沙門辯論。據佛典記載,佛陀總是在辯論中取勝,使他們紛紛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門,佛陀對他説法,表示自己已經成道,這位“邪命外道”搖頭離去,走上另一條路。

悉達多佛陀結局

公元前543年,佛陀80歲時進入涅槃,寂滅於拘屍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內)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娑羅林中。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就在寺廟裏塑造了釋迦牟尼卧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農曆4月8日)稱做“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農曆12月8日)稱為“臘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