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明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鎖定
張明遠(1909年12月—1996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甘肅省岷縣人。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同年12月底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曾擔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四十一師機槍連班長、排長、連長,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衞局特務隊隊長、偵察科科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保衞分局偵察科長、代分局長,紅一方面軍司令部二局徒步偵察科長兼直屬隊特派員,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保衞局偵察科長,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衞局偵察科科長,岷縣蘇維埃主席兼縣獨立團團長、政委,中共中央外交部交通局副局長、局長,八路軍交通管理局局長,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總務處處長,中共中央黨校一部校務處處長,華東干部第三大隊隊長,冀察熱遼軍區後勤兵站部部長,依蘭縣縣長兼縣獨立團團長,合江軍區後勤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兼黨委書記,東北軍區後勤部軍械部部長,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後勤部軍械部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武官,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勤指揮部部長、後勤部副司令員、後勤部部長兼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車輛管理部部長、運輸部部長、軍械部部長,第五機械工業部軍管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等職。 [2]  [4]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 
1996年3月20日,張明遠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6] 
中文名
張明遠
別    名
張鵬遠;張朋遠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甘肅省岷縣西寨鎮坎卜塔村(今坎峯村)
出生日期
1909年12月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20日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代表作品
《雄關漫道》 [1] 
軍    銜
少將(1955年)

張明遠人物生平

張明遠早年經歷

1909年12月,張明遠出生於甘肅省岷縣西寨鎮坎卜塔村(今坎峯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張鵬遠,張朋遠,分別取“鵬飛千里”和“出門靠朋友”之意,參加紅軍後改名為張明遠,取光明遠大之意。父親是個皮靴匠,由於手工精細,在卓尼臨潭等地較有名氣,母親是一個封建社會飽受苦難的農村典型婦女。張明遠六歲那年,父親送他去本村私塾讀書。他白天去讀書,晚上回家幫父親幹些捻繩,浸、揉皮張等小活計。他在私塾先後讀了《百家姓》、《千字文》等書。由於家裏人多地少,生活極為困苦,大哥帶着二哥到深山裏燒炭、砍椽子,背到二百多華里地的隴西去賣,換些糧食回家,但無論如何也維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為了生計,張明遠十二歲那年,父親只好讓他輟學,在家幹活。在舊社會,張家受盡了封建地主壓迫,父親也早早病逝,使張明遠在童年時期就逐漸萌發形成了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的性格。 [3]  [6] 
張明遠將軍故居
1925年5月,張明遠將自己賣了60個大洋,20元作為路費,剩餘的留給生活無計的母親,頂替別人當了壯丁,入西北軍馮玉祥高樹勳十二師三十六旅當兵,先後當過班長、新兵教官。旅長見他劈刀、打拳練得不錯,調他到手槍隊當警衞。張明遠參加了馮玉祥和馬步芳之戰。 [3] 

張明遠土地革命時期

1930年4月,張明遠隨軍參加中原大戰。不久,張明遠所在部隊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調往江西參加第二次反革命“圍剿”。二十六路軍到江西與紅軍初戰便損失一個旅,加之備受蔣介石的歧視排擠,糧餉不濟,又遇水土不服,病疫流行,反動軍閥活埋有病士兵,軍隊士氣非常低落。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全體官兵不願和紅軍打仗的情緒普遍存在,要求北上抗日的情緒日趨增長。當時,張明遠在第二十六路軍二十五師七十四旅當兵。 [3] 
1938年毛主席與部分寧都起義參加者在延安合影,左六為張明遠 1938年毛主席與部分寧都起義參加者在延安合影,左六為張明遠
1931年12月14日,在共產黨人劉伯堅的周密策劃下,該軍參謀長趙博生、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等人於在江西寧都發動了著名的“寧都起義”。張明遠隨同一萬九千餘名官兵集體參加了紅軍,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2月底,張明遠加入中國共產黨。 [3] 
1932年2月,張明遠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四十一師機槍連班長、排長、連長,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直屬隊特派員等職。7月,張明遠任紅一方面軍保衞局保衞幹部訓練隊隊長。8月,在江西建寧縣,張明遠被任命為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衞局偵察科長。9月,紅一方面軍指揮機構回到瑞金後,他被調到紅三軍團保衞局任偵察科長。他參加了第二至第五次紅軍反“圍剿”戰爭,在蘇區贛州戰役漳州戰役南雄水口戰役等戰役中,出生入死,尤其是1932年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的南雄水口戰役中,他懷抱機槍,衝入敵羣掃射,身受兩處重傷:一顆子彈從右肩穿過,打斷了鎖骨;另一顆子彈將左手腕打斷。為此,張明遠受到了上級的表彰。 [3]  [4] 
1934年10月,張明遠參加了長征。長征途中,他先後參加過飛奪瀘定橋遵義戰役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著名戰鬥。他跟隨朱德總司令、劉伯承總參謀長和紅四方面軍三次過草地。張明遠的偵察科擔任長征的先遣隊,過了于都河湘江後,偵察中與國民黨軍隊及地主武裝的戰鬥是接連不斷的。當紅軍四渡赤水,到了扎西,根據情況需要,中央軍委決定加強徒步偵察,張明遠又被任命為中央軍委二局徒步偵察隊隊長。偵察隊的主要任務是摸敵情、找嚮導、繪地圖。 [3]  [4]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撤銷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期間,張明遠帶領偵察科的幾十名同志,負責內外警戒工作,為遵義會議的順利進行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親身參加過遵義會議的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還親筆向張明遠題寫了“向勇敢機智的張明遠同志學習”的條幅。在搶渡金沙江的戰鬥中,金沙江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峭壁,沒有竹林,無法架橋、制船。劉伯承總參謀長親自給張明遠下達了搶佔皎平渡,奪取敵船隻的任務。張明遠深感責任重大,經過深思熟慮,帶領四名偵察員,裝扮成國民黨軍官,直奔國民黨皎西壩子鄉公所,日行二百里,活捉了代理鄉長(鄉長已坐滑桿逃跑),又星夜兼程趕到皎平渡,在當地羣眾幫助下,佔領了皎平渡,並找到四隻船,為紅軍渡江創造了條件,立了頭功,圓滿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劉伯承同志的高度讚揚。在強渡大渡河時,他緊隨十八勇士,護送劉伯承同志順利過江,為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做出了重要貢獻。紅軍長征抵達四川冕寧縣時,劉伯承總參謀長、聶榮臻政委與彝族首領小葉丹進行了“彝海結盟”儀式。張明遠當時正在劉、聶兩位首長的身後,親眼目睹了這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幕。張明遠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彝海結盟儀式當時吃的‘血酒’其實不是酒,而是在一個小水池裏舀了兩碗水,小葉丹用刀砍掉一個公雞頭,把血倒進兩碗水裏當血酒喝的。”6月中旬,紅一方面軍翻越夾金山後,在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是為懋功會師。張明遠仍為軍委徒步偵察隊隊長,該隊屬紅軍總司令部管轄。由於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干擾,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當時,張明遠又被臨時抽到收容隊,負責收容掉隊傷病員。張明遠等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付出全力來收容、搶救掉隊的傷病員。張明遠不是替他們背槍,就是拿出自己僅有的一把炒麪讓傷病員吃,然後揹着沉重的行裝,在茫茫的沼澤地上挽扶着吃力地挪動。到達宿營地,他們都疲憊不堪,夜晚宿營,常常睡在濕漉漉的地上,忍受飢餓睏乏的折磨和寒風冰雪的襲擊。在收容隊的努力救護下,有不少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紅軍傷病員重新趕上部隊,繼續踏上征程。後來,朱德總司令派張明遠率偵察隊到二方面軍幫助找糧食。 [3] 
1936年8月,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抵達岷縣。岷縣當時由國民黨新編十四師魯大昌部駐守。劉伯承、何長工認為張明遠是本地人,委任他為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甘肅省委委員,負責發動羣眾,建立蘇維埃政權,籌辦糧草衣被。張明遠在岷縣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接受任務後,率領一個騎兵班,回到他家鄉,在表兄張季農協助下,找回了躲在山裏的羣眾。鄉親們看見他當兵回來了,都欣喜萬分,奔走相告,跑來看望,又聽説他還是“縣長”,覺得窮人有了自己的縣長,都非常高興。張明遠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向羣眾講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保護羣眾的,同時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政治主張。經過充分發動羣眾,岷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並在各鄉村建立了三十四個蘇維埃政權。通過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浮財”的鬥爭,羣眾對紅軍有了明確的認識,各鄉掀起了為紅軍籌糧獻物的熱潮。紅軍4萬多將士在岷縣休養生息56天,恢復了體力,為紅軍隊伍繼續北上抗日做出了重要貢獻。有3000名岷縣籍青年參加了紅軍隊伍,成立了岷縣獨立團,壯大了紅軍隊伍,張明遠任團長兼政委。該團後隨西路軍征戰,在高台戰鬥中,絕大多數人壯烈犧牲。在張明遠離開家鄉時,組織上安排他將家屬帶走以避免反動派殺害。張明遠將軍後來説:“岷縣確實起到了紅軍長征‘加油作用’。”10月,張明遠參加了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省會寧縣的會寧會師。會師後,紅軍總司令部給張明遠配備了一百名戰士,命他到西蘭公路沿定西一帶打游擊,一是搞點布匹、棉花等物資,為部隊過冬用;二是牽制麻痹敵人。他接受任務後,率領部隊在西起車道嶺東至華家嶺一線,阻擊國民黨的小股部隊,截擊過往的國民黨軍車及軍用物資。三四天後,他根據偵察到的一些情況估計部隊已遠離會寧,便率部追趕大部隊,在陝甘交界處的洪德城趕上了軍委總司令部,跟着朱德總司令到了陝北。12月,張明遠任中共中央外交部交通局局長(交通局後來又先後劃歸中央軍委、陝甘寧邊區政府管理,改稱公路管理局),後任八路軍交通管理局局長。他領導蔣管區地下黨的交通聯絡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地下黨同志到中央及往來交通人員的接待、護送,迎接來延安的青年學生,護送去白區開展工作的幹部,以及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派往敵佔區、白區搞兵運工作的同志(用人力和毛驢護送)。此後,隨着抗日戰爭的爆發,全國各地進步學生和各黨派進步人士以及國民黨軍隊中進步軍官和子女來延安學習的人數與日俱增,學習畢業後又分送各抗日前線。為了滿足延安與各地交往日益繁忙的需要,他積極籌劃,不斷擴建新的交通網絡,使更多的進步人士和青年來到延安,以擴大我黨的影響,壯大革命力量。 [3]  [4] 

張明遠全面抗戰時期

1939年底,張明遠調中央黨校第34班學習。 [4] 
1940年起,張明遠任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總務處處長。 [4] 
1942年4月,張明遠任中央黨校一部校務處處長。在中央黨校工作期間,他積極響應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張明遠帶領師生開荒、種地、養豬、種菜等,經過勤奮勞動,解決了學員吃肉難的問題(每天每人平均食用四兩肉,後學員提出太多,減為每天每人三兩)。除此之外,他們還種了不少煙草,辦了“土造香煙”工廠,制土香煙,自己燒炭、做醬菜、釀酒、制肥皂等。張明遠被評為特等生產勞動模範。 [3]  [4] 
1945年,中共七大以後,為了擴大解放區,中央決定黨校、抗大、女大、陝北公學學員及幹部全部赴前線。組織派張明遠、李聚奎二人帶領三百多人組成的幹部大隊去華東,張明遠任華東干部第三大隊隊長。7月,他們從延安出發,過了黃河,到達山西省興縣後,又接到中央命他們進軍東北的電令。於是,他們改變行軍方向,經張家口承德赤峯等地,衝破殘餘日偽漢奸勢力封鎖到達東北。 [3] 

張明遠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1月,張明遠任冀察熱遼軍區後勤兵站部部長。 [4] 
1946年4月,張明遠任依蘭縣縣長兼獨立團團長。11月,張明遠任合江軍區後勤部部長。入冬後,部隊要剿匪,但當時後勤部物資極端缺乏,尤其食鹽和布匹奇缺,直接影響到剿匪工作順利進行。為了不給剿匪帶來困難,張明遠經組織批准後,赴丹東,幾徑周折,用糧食給部隊換來一千匹布、十三個車皮的鹽。當時,不僅解決了部隊的困難,而且地方機關也得到了食鹽的供給。省委書記張聞天及軍區領導對此事非常滿意,並予以表揚。 [3]  [4] 
1947年8月,張明遠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兼黨委書記,遼瀋戰役後兼任東北軍區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平津戰役後部隊南下時兼任四野後勤軍械部部長、黨委書記,同時兼任中南軍區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張明遠領導部隊在廣西南寧截回了李宗仁的軍工廠設備,擴充了後勤力量,同時恢復了漢陰兵工廠,並生產武器。 [4]  [5] 

張明遠建國之後

1950年8月,張明遠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李聚奎)。9月,張明遠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武官。張明遠到北京受領任務時,周恩來一見面就握着他的手説:“你是紅軍過臘子口後第一任岷縣縣長。”周恩來交代任務説:“現在美軍從仁川登陸,朝鮮戰局有可能逆轉,到那時我們就不能袖手旁觀。為防患於未然,派你們先期入朝,實地瞭解大兵團出動後的後勤保障怎麼解決?人員的口糧可以從國內運去,馬草怎麼辦?需要量很大,能不能就地解決?”9月19日,張明遠等五人前往平壤,經金日成批准後分赴朝鮮有關地區勘察地形。他冒着敵人的炮火偵察道路,瞭解信息,收集有關志願軍赴朝作戰的後勤保障資料並及時向國內通報情況。美軍佔領平壤之後,他們撤回國內。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張明遠隨軍入朝,任入朝部隊前勤指揮部部長。張明遠提出4項重要建議:一是志願軍過江後的糧食、蔬菜、馬料等供應,就地籌措的比例極低,主要依靠國內前送;二是為滿足前方部隊後勤保障的基本需要,運輸要採取多種工具並用;三是入朝的大部分部隊要做好露營準備,應準備一批蓋布和帳篷;四是要求部隊入朝後嚴守紀律,防止亂砍亂伐山林。戰時的物資供應由就地取給為主轉變為後方供應為主,是我軍抗美援朝戰爭後勤工作的重大轉變,是張明遠首先提出的。根據需要,張明遠起草了《戰時物資管理暫行規則》,在東北軍區部隊執行。張明遠在朝鮮期間參與組織了所有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第一次戰役後,張明遠提出由於部隊白天不能做飯,建議籌劃乾糧,請國內組織趕製。新鮮蔬菜奇缺,要求制發維生素和熟牛肉乾。建議試製壓榨草料餅。他還提出調整步兵彈藥和重炮彈藥的配備基數,他建議每個人應配5個急救包。他提出每軍應有1000副擔架,應組建衞生列車,兵站醫院應儘量前伸和修建山洞醫院。1951年3月,張明遠作為志願軍代表,出席中朝兩國政府鐵路部門會議,他就提高鐵路運輸效率和合理有效使用鐵路運輸能力問題提出重要建議。第三次戰役後,參戰部隊數量增多,張明遠採取措施,火車運輸儘量向前延伸,實行全軍運力大結合,有計劃統一調動使用。在戰士們生活非常艱苦,志願軍運輸方面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搞後勤工作的官兵和前方將士一樣,吃了不少苦。他們白天不能裝卸物資及運輸,只好夜間行動。由於黑夜行車不能開燈,加之道路崎嶇,張明遠的小車翻過二次。其中一次,飛機轟炸,炸彈的氣浪將他拋出幾米以外,炸彈掀起的土塊將他埋了一半,幸好沒受重傷。部隊入朝後,他堅定果敢,統籌全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後勤保障工作。從第一批入朝直到最後一批迴國,張明遠在朝鮮的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國旗勳章、祖國解放戰爭功章。 [1]  [4]  [5]  [6] 
張明遠在朝鮮
1951年5月,以前勤指揮部為基礎擴大組建了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張明遠任志願軍後勤部副司令員(司令員洪學智)。 [5] 
1953年7月28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現場,左三為張明遠 1953年7月28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現場,左三為張明遠
1953年,赴朝作戰的部隊進行輪換,張明遠接替了洪學智後勤部司令員之職。同年7月,朝鮮戰爭停火,張明遠留在朝鮮做善後工作,幫助朝鮮搞戰後建設。他參加了1953年的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 [5] 
1954年4月,張明遠任志願軍後勤部部長兼黨委書記。 [4] 
1955年9月,張明遠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6] 
張明遠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58年10月,張明遠隨志願軍領導機構從朝鮮最後一批迴國,隨後參加了志願軍代表參觀團,對首都的工廠、機關、學校進行參觀,並宣講志願軍戰鬥故事。 [5] 
1959年4月,張明遠任總後勤部車管部長兼黨委書記,後任總後運輸部部長,不久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他主要抓了軍用車輛國產化工作,制定了第一代國產軍用車輛系列化方案,1965年開始批量生產。 [4] 
1963年2月,張明遠任總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兼黨委書記。 [4] 
1968年3月,張明遠兼任第五機械工業部軍管會主任。 [4] 
1969年9月,張明遠和陳龐、王希克伊文封永順嚴俊被提拔為總後勤部副部長,戴金川被提拔為總後勤部副政委。九·一三事件後,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被離職,張明遠和陳龐、王希克、伊文、嚴俊、丁先國被免去總後勤部副部長,戴金川被免去總後勤部副政委職務。張明遠長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領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勤工作的正規化建設嘔心血忘我工作。他十分重視後勤工作的業務和組織建設,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領導車管、運輸、軍械部門不斷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在主管軍械工作時,他致力於軍械物資的援外工作。他非常重視後勤業務幹部的教育訓練,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為軍隊後勤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5] 
1974年,張明遠拜見朱德,朱德問現在紅五軍團還有多少人,張明遠説只知道在北京工作有十二三人。朱德讓秘書將他們的名字一一記下。朱德問起張明遠的現況,張答:我正在受教育,現在靠邊站,沒有工作,但工資照發,生活沒有什麼困難。朱德安慰張明遠説:不要緊,將來有的是工作! [5] 
1986年2月,張明遠離休。 [4] 
1988年7月,張明遠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6] 
1990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明遠萌發了寫革命回憶錄念頭,旨在總結他一生的重要經歷和工作經驗,留給黨和後人。從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回憶錄撰寫工作。他每天廢寢忘食地回憶和伏案寫作,有時在桌子上趴就是幾個小時。張明遠在《雄關漫道》一書前言中寫到:“我在1986年離休到今年(1996)年已86歲。在不多的有生之年,我經常想的是能給包括自己子女在內的後代留些什麼。金錢物質我沒有,60多年的革命生涯,實在是兩袖清風,有的也只是精神財富……”張明遠在書中寫道:“《雄關漫道》不單單是我一個人的經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黨、國家、軍隊和人民半個世紀以來灑鮮血、拋頭顱、艱苦奮鬥而取得的輝煌勝利和成就的光輝歷程。不可忘記歷史,不可忘記紅軍精神,不可忘記我們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不可忘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幾十年革命生涯留給我思想感情上的全部內容,驅使我在有生之年盡綿薄之力,把自己的主要經歷和感受記述下來留給後人,這既是我晚年向黨的一次彙報,又是我獻給敬愛的戰友和年輕同志的薄禮。” [1] 
1996年3月20日,張明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6] 

張明遠所獲榮譽

抗美援朝時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國旗勳章、祖國解放戰爭功章。 [6]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6]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6] 

張明遠人物評價

張明遠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後勤工作的優秀領導者。張明遠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信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鞠躬盡瘁。他具有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堅定果敢,英勇善戰,身先士卒,捨生忘死。他具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廉潔自律,艱苦樸素,服從組織,顧全大局,團結同志,作風正派,堅持原則,平易近人。他嚴格要求子女,教育後代繼承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做革命接班人。張明遠同志為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軍的一大損失。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軍隊建設事業所建立的功勳將永垂青史。 [6] 
領導人題詞

張明遠著作

《雄關漫道》 《雄關漫道》
《雄關漫道》 [1] 
參考資料
  • 1.    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岷縣文史資料 第8輯 紅軍長征在岷縣: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 1936-2006》: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2006.12:第277-281頁
  • 2.    姜廷玉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人物誌》.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06:第134頁
  • 3.    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岷縣文史資料 第8輯 紅軍長征在岷縣: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 1936-2006》: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2006.12:第283-288頁
  • 4.    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岷縣文史資料 第8輯 紅軍長征在岷縣: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 1936-2006》: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2006.12:第306-307頁
  • 5.    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岷縣文史資料 第8輯 紅軍長征在岷縣: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 1936-2006》: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2006.12:第289-290頁
  • 6.    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岷縣文史資料 第8輯 紅軍長征在岷縣: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 1936-2006》:政協岷縣文史委員會,2006.12:第291-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