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懷芝

(山東原督軍兼省長)

鎖定
張懷芝(1861—1934),字子志,山東東阿皋上村人。山東原督軍兼省長,1934年10月10日,病逝於天津,終年72歲。 [1] 
中文名
張懷芝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61年
逝世日期
1934年10月10日
出生地
山東東阿皋上村
子志

張懷芝人物生平

張懷芝貧苦出身

張懷芝(1861—1934),字子志,山東東阿皋上村人。少時家貧,一家六口人住在半陰半陽的地窖裏。其父為了改變門庭,讓張懷芝到馬家村貢生楊克典老先生處學習。因家庭貧困,無力交納學費,幾次想退學。楊老先生特別同情他,給他免除學費,義務教學。學習四年後,終因貧困輟學。
1880年,張懷芝離家到黃河邊挑泥掙錢謀生,但生活仍無法維持。這一年的農曆臘月二十八,他到親孃舅家去借年,孃舅瞧不起這個窮外甥,説他一身力氣,不能養家餬口,沒有用處,僅給他一斗黑豆,打發了他。按照舊社會的説法,黑豆是驅鬼辟邪之物,給他黑豆,意思是把張懷芝當做鬼一樣驅趕走。這使張懷芝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回家後,張懷芝決定出外闖天下,不幹出個人樣,決不回家。

張懷芝加入新軍

1883年他隨本村族人張在信到天津謀生,後經人介紹入伍,當馬伕七年。在當馬伕期間他立志學習,熟讀了《步兵操典》等軍事書籍。1890年經人推薦入天津紫竹林武備學堂炮兵科學習。五年後被在天津小站練兵袁世凱選中,編入新建陸軍。漸升至左翼炮兵第三營過山炮隊隊官。

張懷芝因公升遷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以及王公大臣逃跑時,他率部作戰,護駕有功,得到賞賜與重用。
1901年袁世凱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1902年,袁世凱編練北洋常備軍,張懷芝任常備軍第一鎮第一協統制,1905年,北洋新軍擴大為6個鎮,他被任命為第五鎮統制,後任天津總兵等職。

張懷芝鎮壓革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為了鎮壓革命,起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把張懷芝看做親信,一上台,就先後任命張際芝為安徽巡撫、甘肅提督、直隸和山西防務大臣、天津和保定鎮守使等。袁世凱稱帝后,先後封其為一等男爵、太武將軍。任職期間,曾與其弟張懷斌多次“圍剿”革命軍,但都屢屢敗北。
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總統後,命張懷芝任山東督軍兼省長,並封為濟武將軍,授勳三等爵,7月6日改稱山東督軍,10月7日兼任山東省長。在此期間,他用強硬手段鎮壓了山東討伐袁世凱的軍隊,並將這支隊伍改編成兩個旅,以尹錫武、薄子明分別任旅長。為了籌備鎮壓農民軍的軍費,他兩次向中日實業公司借款共500萬日元,以本省各項税收為擔保,從而大大加重了山東人民的負擔。

張懷芝依附皖系

1917年5月,張懷芝宣佈山東脱離中央,反對黎元洪;7月通電反對張勳擁清朝皇帝溥儀復辟。袁世凱死後,張懷芝依附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對外親日,對內積極推行武力統一政策。1917年7月24日,日本在山東設立民政署,山東各界代表在教育廳召開會議,共商辦法,決定第二天召開公民大會表示抗議。張懷芝得到消息後,競派大批軍警封閉會所。他的媚日行為,被山東各界代表斥之為“地方官助紂為虐”。

張懷芝南征失敗

  • 第一次南征失敗
1917年12月,在段祺瑞的操縱下,張懷芝、倪嗣沖等帶頭推曹錕出面,在天津召開各省督軍代表會議,討論對南方護法軍政府及獨立各省用兵問題,決定兵分兩路進攻湖南,張懷芝任第二路軍總司令。12月6日,張懷芝、曹錕等10人,聯名電請北京政府發佈討伐令。
1918年2月,北京政府任命張懷芝為湘贛陸軍檢閲使。4月,張懷芝着令山東暫編第一師施從濱部沿津浦路南下,會合從倪嗣沖部抽調的安武軍,經江西萍鄉,向湖南醴陵進攻。張懷芝的軍隊初戰奪取了醴陵、攸縣,接着遭到了湘軍劉建藩部的頑強抵抗,部隊大敗,張懷芝倉皇逃到漢口。
第二路軍的慘敗,使北京政府派來督戰的執法處長殷洪壽十分震怒,想將張懷芝逮捕正法。張懷芝見勢不妙,藉口“舊病復發,魯匪告警”。於是藉機逃回濟南。對湘戰爭失敗後,張懷芝再三要求辭職。
  • 第二次南征失敗
段祺瑞擬實行新的作戰計劃,決定在湖南取守勢,在廣東發動攻勢。張懷芝恐在山東站不住腳,想借第二次南征取得一塊安身之地。1918年6月20日,他接任援粵軍總司令職務,再次率部南下與國民革命軍作戰,援救被困在廣東的振武上將龍濟光,並提請以直系將領吳佩孚為他的副司令。7月1日,張懷芝到漢口成立援粵軍總司令部。但是吳佩孚拒絕任職,所部反而暗中與國民革命軍議和停戰。張懷芝所指揮的軍隊,只有一些在上次戰爭留下的殘部,因而第二次南征又遭到失敗。

張懷芝任職北京

張懷芝在戰敗後前往北京,應邀參加了由大總統徐世昌召集的北洋軍閥將領會議,解決南北議和、裁軍、軍民分治等問題。陸軍第五師師長張樹元,趁張懷芝在北京開會之機,策動山東各團體向北京政府控告張懷芝。張懷芝也感到繼續督魯對自己不利,於是要求調任陸軍總長北京政府已經任命靳雲鵬為陸軍總長,於是1919年6月任命張懷芝為參謀總長。1923年10月,張懷芝授封豐威將軍。

張懷芝去職隱居

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懷芝站在直系方面,任北京政府參謀總長兼前敵總執法總監。直系失敗後,他不再任職。官場的黑暗,軍閥的角逐,使張懷芝感到宦海沉浮,吉凶莫測。從此,他不願再蠅爭于軍閥的傾軋中,遂去職隱居濟南。

張懷芝人物軼事

張懷芝熱心教育

張懷芝發跡後,對於免去他學費的楊克典老師,曾接到濟南奉養。張懷芝在職時,他認識到學習文化的重要性,對家鄉的文化教育很關心。1920年,他捐資重修了皋上靜覺寺,從天津運來金身泥雕塑像。為了使老家的窮孩子能上學,他在家鄉皋上村興辦了獨資私立完小,4棟28間房,定名為“張氏小學”,招收附近窮人家的孩子免費入學,還置有學田若干。1937年七七事變後,小學也沒有停課。新中國成立後,這個學校多年來一直為完小,後來還辦過聯中,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

張懷芝廣置產業

  • 張公館
張懷芝貪弊,有錢則修建豪宅,在東阿縣城西城南門裏大街路東建有一處,人們稱之為“張公館”。張公館原是河防營營長徐某建築的園林式住宅,名為“柯園”,取東阿古代為柯邑之意。徐為了巴結督軍,廉價賣給了張懷芝,張懷芝遂將其作為他在家鄉的宅第,但鮮有居住。後被侵華日軍燒燬。
張懷芝在濟南市興源裏、新市場(普利門外路南)置有房產,設有收租處。他在汶上縣還購買了40頃田產,派人管理。他建設最出名的是濟南的萬竹園
  • 萬竹園
萬竹園坐落在趵突泉西鄰,此園面積約40畝,創建於元代。園內築有勝概樓趙孟頫曾有詩記載其壯觀。明朝大學士殷士儋曾在此居住,改名為“通樂園”。清代詩人王蘋也曾在此居住,並建有“二十四草堂”,時稱“南園”。
張懷芝督魯期間,袁世凱授意山東官紳為他建生祠,張懷芝受命,便於1904年先以自願給袁世凱修建生祠名義,聯絡地方士紳共同合作。按照慣例,名人祠堂多建設在風景區,於是張懷芝先在大明湖畔選址,選了幾處,總不滿意,最後選在了趵突泉西、剪子巷南端以西種植蔬菜的園子,佔地約40畝。這個地方正是原來古萬竹園的舊址,地上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1905年,張懷芝調離山東,改任天津鎮總兵兼第四鎮統制。建生祠之事暫時擱淺。1911年,袁世凱被起用為總理大臣,張懷芝感到老上司囑託的事還沒有辦,於是辭職回濟南,開始籌備動工。1916年5月,張懷芝被任命為山東督軍,後又兼任省長,於是開始在這塊土地上大興土木。但袁世凱卻於6月6日病死,於是張懷芝便把修建袁世凱生祠的動議變成了修建自己的私人宅第。
他先後修了13號、14號兩個院落。13號庭院的建築分為住宅和花園兩部分,而住宅部分又可分為東宅和西宅兩部分,東宅是傳統的民宅建築式樣,西宅是宴請賓客的場所,西宅之西鄰是花園。萬竹園張氏私宅建築,都是採用正規式佈局,中軸對稱,佈局嚴謹。
萬竹園張氏私宅是一座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獨具一格的傳統庭院,它充分利用泉源豐富的特點,在北方典型住宅四合院的基礎上,繼承我國造園藝術的傳統,並結合江南的造園技巧,把全園分為若干景區,每個景區都具有不同的主題和特色。在空間構圖上,突出對比效果,組合成為有大有小、有開有合、有高有低、有明有暗的豐富多彩的空間圖像。圖景之間互相穿插、滲透,增加了風景的層次。對水的運用更是靈活多變,使三泉巧妙地嵌在建築羣之中,將房屋、花木、泉水融為一體,使院院相通,渠渠相連,從而使萬竹園成為既有居住性能又有藝術魅力的綜合性建築,達到了身居鬧市仍可得到山林之樂的目的。
萬竹園一直到1927年才建成竣工,前後十年,凝結了濟南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但更凝結了濟南人民的血汗,在張懷芝統治山東省的兩年裏,政治腐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時《民國日報》評論“魯省黑暗較袁皇帝時更深百倍”。

張懷芝人物離世

1934年10月10日,張懷芝病逝於天津,終年72歲。
他在彌留之際,對親屬説:“我一武夫,能老死病榻,壽終正寢,是不容易的。”
1934年11月21日,歸葬東阿皋上村張氏墳塋 [1] 
參考資料
  • 1.    王志民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 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9,第6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