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祠

鎖定
生祠(shēngcí )英文是life-time temple,清 趙翼 《陔餘叢考·生祠》:“《莊子》 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蓋已開其端。《史記》 欒布為燕相, 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石慶為齊相, 齊人為立石相祠 ,此生祠之始也。” [1]  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總而言之,生祠不同於常見的祠,它是用來紀念活人的,而常見的祠是用來紀念逝者的。
中文名
生祠
外文名
life-time temple
含    義
舊時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
出    自
趙翼《陔餘叢考》

目錄

生祠歷史背景

西漢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為其立社,號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為立生祠之始。 [2] 
唐朝對於現任官員立碑或立祠都有一定限制,《唐律疏議》載妄自遣人立生祠或德政碑者,要受到“諸在官長吏實無政跡輒立碑者,徒一年”的處份。《日知錄》稱唐朝“當日碑祠之難得”。
明代時,滕縣百姓為紀念在當地為官清廉而即將去燕京赴任的趙邦清,為他修建了生祠,“黃童白叟,羅而拜之”。
明熹宗天啓年間,權閹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擅自把持朝政,權傾天下,許多諂媚者抑或是畏懼其氣焰者,為他立生祠。天啓七年(1627年)五月,國子監生陸萬齡上書,稱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因為“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天啓七年四月,袁崇煥兵部尚書閻鳴泰上奏,稱頌魏忠賢的功德,並要求在寧遠、前屯兩地為魏忠賢修建生祠。其後,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且“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黃運泰造生祠迎塑像時,“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將吏列班階下,拜稽首如初”。顧炎武曾感嘆:“今代無官不建生祠,然有去任未幾,而毀其像,易其主者。”。

生祠註釋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二《生祠》
唐律疏議》卷十一〈職制律〉
《明熹宗實錄》:天啓七年四月“薊遼總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袁崇煥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遼事,誓□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幹、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解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為勇,以有今日。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天啓六年十月)
日知錄》卷 23〈生碑〉,頁 64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