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彭春

(中國近代教育家、話劇活動家、導演、外交家)

鎖定
張彭春(1892年4月22日~1957年7月19日)(Peng-chun Chang),字仲述,出生於天津,中國近代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外交家,張伯苓的胞弟。 [5] 
1904年張彭春入其兄張伯苓建立的天津敬業學堂(南開中學前身)學習,1908年畢業並考入保定高等學堂。1910年去美國克拉克大學攻讀教育學和哲學,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5] 
1916年回到天津,協助其兄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主持南開中學並任南開大學教授,同時兼任南開新劇團副團長,期間善於創新改進,極大推動中國話劇的發展。
1919年,倡導“五四運動”。1923年9月,任清華教務處長;同年,與文友創建“新月社”,後移居美國。1919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杜威。 [5] 
1957年7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終年65歲。 [2] 
(概述圖來自中國新聞網報道 [1] 
中文名
張彭春
外文名
Peng-chun Chang [4] 
別    名
仲述
九先生 [5] 
張九 [7] 
張蓬春 [7] 
五九 [7]  展開
別名
仲述
九先生 [5] 
張九 [7] 
張蓬春 [7] 
五九 [7] 
九兒 [7]  收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 [7] 
出生日期
1892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
1957年7月19日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5] 
職    業
教育家、導演、外交官
主要成就
擔任國民政府外交官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
出生地
天津 [7] 
代表作品
話劇《用非所學》,《新村正》,改編話《巡按》,《娜拉》,《國民公敵》等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哥    哥
張伯苓 [5] 
性    別

張彭春人物生平

1892年,張彭春生於天津。
1904年入天津敬業中學(即天津南開中學前身),1908年畢業。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學堂
1910年考取北京遊美預備學務處(清華學堂前身),名列第十,同榜有胡適、錢崇樹、竺可楨趙元任等。9月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任學生辯論隊隊長,練就了極佳口才。
1912年12月,張彭春代表克拉克大學費城舉行的世界大同會年會上發表演説,引人矚目。
1913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15年獲得了文學碩士、教育學碩士學位。
1916年回國。1916年至1918年任南開學校專門部主任兼代理校長。
1919年赴美攻讀哲學,192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2年7月至同年12月間應中華教育改進社之邀赴歐考察各國教育制度
1923年至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教務長。
1926年任南開中學主任、南開大學教授。
1929年赴美為南開學校募捐。
1931年先後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1935年擔任梅蘭芳訪蘇團總指導,並與曹禺林徽因等人舉辦話劇《財狂》演出。
1936年前往英國進學。
抗日戰爭開始後,從事國民外交活動。
1938年代表天津出席第一屆國民參政會。1940年起,正式擔任國民政府外交官。1946年聯合國大會期間任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中國代表。1947年7月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國代表。1948年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
1952年初退休。1957年7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終年65歲。 [2] 

張彭春主要事蹟

中國近代話劇奠基人之一
張彭春在國外求學期間,對歐美戲劇產生了極大興趣,用大量時間學習研究戲劇理論和編導藝術,並用英文寫下了《灰衣人》《外侮》《醒》3個劇本。寓意劇《灰衣人》發表於北美中國學生基督教協會1915年3月版《留美青年》雜誌,表達了一位熱血青年對中國命運的關注,對世界和平的呼喚。關於《外侮》,胡適在1915年2月的一篇日記中評價道:此劇“結構甚精,而用心亦可取,不可謂非佳作。吾讀劇甚多,而未嘗敢自為之,遂令仲述先我為之”。
1916年夏,張彭春回國來到南開中學工作,並很快被選為南開新劇團副團長。他廢除了劇團原先的編演程序,引進了西方戲劇編導演體制,並用新的方式方法導演了自己編寫的獨幕劇《醒》,該劇於1916年10月南開建校12週年紀念會上演出,該劇對中國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進行了揭露,使觀眾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張彭春、周恩來、馮毓坤都扮演了角色。張彭春還導演了這齣戲的英文版。
1918年10月,由張彭春主稿南開新劇團師生共同編演了話劇《新村正》,為南開中學建校14週年獻禮,劇本發表在1919年的《春柳》雜誌上。15年後,張彭春與曹禺共同將劇本進行了修改,使其情節更加緊湊,更加引人入勝。該劇以土地是否能夠出租給外國公司經營為線索展開劇情,有着強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識。學者對其評道:“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上看,《新村正》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過渡時期南開新劇的最後一個高峯之作,也標誌着我國新興話劇一個新階段的開端。”該劇的演出轟動全國。
1919年夏,張彭春再次赴美國深造,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中國北方發生大水災,洪深邀請他編寫劇本《木蘭》,1921年2月,由洪深執導後搬上紐約百老匯的克爾特戲院演出,將中國話劇推向美國舞台,為國內災民募集捐款。該劇本被收藏到美國國會圖書館
1926年2月,張彭春返回南開學校任職,並在南開大學兼課。他繼續在南開新劇團裏編導中國劇目,還推出了一批外國名劇,如易卜生的《娜拉》《國民公敵》(演出時更名為《剛愎的醫生》),果戈理的《巡按》(又名《欽差大臣》),高爾斯華綏的《爭強》,莫里哀的《財狂》等,提升了劇團的話劇藝術水平。
1929年,為紀念南開建校25週年,張彭春改編導演了《爭強》(曹禺主演),大獲成功。黃佐臨寫文章説:“觀摩得我大為欣賞,寫了一篇三千字左右的觀後感,分三次刊登在天津《大公報》上。”一個學校業餘劇團演出出現這樣的盛況,一方面是張彭春首次採用了女生飾演劇中女性,另一方面與張彭春導戲的“兩個藝術原則,一種工作精神”不無關係。他還主張“這原則和精神不只應用到藝術上,也是我們劇團裏為人做事、研究學問的基本”。
1929年12月,張彭春赴美國為南開學校募捐。當時的美國人視中國戲曲為笑料,美國的百老匯不知道梅蘭芳,而梅蘭芳也不知道美國的百老匯。在張彭春的安排下,次年春季,梅蘭芳帶領的京劇訪問團抵達美國華盛頓。雖然梅蘭芳帶去的都是他的經典劇目,但由於文化及語言的不同,美國觀眾無法順暢地欣賞首次登上美國舞台的中國京劇。因此,梅蘭芳緊急邀請張彭春出任梅劇團導演,重新選擇劇目安排演出。張彭春對選定的劇目進行了大幅度的精簡,他為控制演出時間,讓演員、樂隊反覆演練,美國觀眾對京劇的興趣迅速提高,三天後,他們在美國兩個星期的演出戲票全部售罄。梅蘭芳在洛杉磯榮獲波姆納和南加州兩所大學的名譽博士,也多賴於張彭春的斡旋。
1935年2月,梅蘭芳到蘇聯演出,這次訪蘇團以梅蘭芳為團長,總指導為張彭春,副指導為余上沅。經過精心策劃與安排,計劃演出8場,實際演出了15場,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梅蘭芳評價張彭春説:“幹話劇的朋友很少真正懂京劇,可是張彭春卻也是京戲的大行家。”
1935年春,張彭春與曹禺合譯了莫里哀的五幕話劇《吝嗇鬼》,並將原劇本改編成三幕話劇,重新定名為《財狂》。張彭春任導演,林徽因設計佈景,由南開新劇團在學校禮堂演出。該劇融人了京劇藝術的內涵,為話劇舞台注人了新的活力。舞台設計也有所創新,張彭春主張舞台不用幕布,改用燈光替代。開幕時,燈光一明一暗,佈景時現時隱,觀眾看起來,確是別有一番情趣。文化名人鄭振鐸李健吾等專程從北京來津觀看演出。關於《財狂》的演出,《大公報》將其譽為“華北文藝界的盛事”。《益世報》也整版刊登蕭乾、李健吾等人的評介,並連續報道近半個月。
由於張彭春專業的培養、精心的教導,南開新劇團的骨幹曹禺、魯韌、黃宗江等均成為了一代戲劇大師。1936年,曹禺在其劇作《雷雨》的自序中虔誠地寫道:“我將這本戲獻給我的導師張彭春先生,他是第一個啓發我接近戲劇的人。”半個多世紀後,曹禺在為《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一書做的序言中,仍然深情地寫道:“彭春老師通過導演、演出、不斷地指導,教給我認識國內外許多戲劇大師。我時常懷念他在南開中學禮堂後台和校長會議室排戲的情景。在那幾間寬大、亮堂的房間裏,為我們專心排練,那樣認真,甚至有一種嚴肅的戰鬥氣息。我將永遠不能忘記張彭春先生的恩情。”
1936年,張彭春去英國講學。5月,在英國倫敦戲劇學館和老維克劇院作“京劇藝術與技巧”的學術報告,把京劇藝術從理論到表演都做了詳細的宣講與推廣。為張彭春搭橋促成這次演講的黃佐臨説:“報告既生動又理論化,而且還與西方戲劇緊密聯繫,引起全館師生以及當時英國戲劇界紅人的熱烈反響。”他還進一步説:“看來當前歐美‘京劇熱’·戲劇熱’,與那次的學術報告不無關係。” [2] 
張彭春 張彭春 [1]
張彭春與《世界人權宣言》
聯合國人權委員主席羅斯福夫人與張 聯合國人權委員主席羅斯福夫人與張 [3]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7月30日南開大學被日軍炸燬,張彭春連夜化裝逃離天津。或許是因為南開新劇團所演出的話劇的反日情緒的影響,張彭春被國民政府委派到英美宣傳抗日,爭取外援。9月29日開始在倫敦宣傳抗戰,揭露日軍暴行。1938年6月21日張彭春當選為天津唯一一名代表(第一屆參政員)出席7月6日至15日舉行的國民參政會。1939年1月19日張彭春在美國成立了“不參加日本侵略委員會”併成功遊説美國國會,促使其通過了《對日經濟制裁案》。6月他被美國克拉克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其後任土耳其全權公使(1940一1942年)和智利大使(1942一1945年),在任土耳其全權公使期間曾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表重要講話(1942年3月),詳細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聯合國大會第一屆會議在倫敦召開,張彭春作為中國四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會議。大會期間被任命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簡稱經社理事會)常任代表(1946一1952年)。1947一1948年張彭春擔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和起草委員會副主席。
《世界人權宣言》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文獻,作為世界各國和各族人民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並且為聯合國、區域性乃至國家層面的人權立法奠定了基礎。
中國代表張彭春自始至終參與了《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工作,他在起草過程中的傑出貢獻為中外學者所稱道,他也因此而成為享譽全世界的人權活動家。
張彭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上就當選為副主席,並參與和領導了《宣言》的起草工作,在其後近兩年的起草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中國代表張彭春對建構國際人權保護體系所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國際人權領域享有崇高的威望,是國際社會眾多人權和法律學者爭相稱頌的人權專家,堪稱國際人權運動的領軍人物,其貢獻和成就被標註史冊。他的人權觀念仍被國際人權領域廣泛引用,成為西方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人權理念的重要途徑。 [3] 

張彭春家庭成員

右一張彭春、右三張彭春夫人、右四次女張新月、左三長女張明珉 右一張彭春、右三張彭春夫人、右四次女張新月、左三長女張明珉 [9]
父親:張久庵 [6] 
哥哥:張伯苓 [5] 
妻子:蔡秀珠 [8] 
長女:張明珉 [9] 
幼女:張新月 [8-9] 

張彭春軼事典故

1923年9月,張彭春受清華學堂誠聘,攜帶妻女遷居北平,任清華教務長。11月,他的次女誕生。張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詩歌泰斗泰戈爾,熱愛他的詩歌。因泰戈爾著有詩集《新月集》,所以張彭春為二女兒取名“新月”。恰值與胡適等人組織文學社,便即以“新月”命名,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新月社”。後外界均認為先有“新月社”後有女名“新月”,此乃誤傳。 [3] 

張彭春人物評價

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美國前駐梵蒂岡大使瑪麗·安·葛蘭頓在《美麗新世界:〈世界人權宣言〉誕生記》中寫道:張彭春不僅是《宣言》起草工作的關鍵參與者,還在促使這一文件被聯合國大會接受的團隊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曹禺評價其為“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 [2] 

張彭春相關紀念

張彭春紀念雕塑 張彭春紀念雕塑 [10]
2017年6月8日,為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起草者之一、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張彭春先生,他的全身雕像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揭幕。張彭春先生雕像坐落於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