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久庵

鎖定
張久庵(名雲藻),祖籍山東。清代初年,張家遷居天津。長子張伯苓,系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南開系列學校的創始人。次子張彭春,中國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 [3] 
全    名
張雲藻
久庵 [3] 
所處時代
出生地
山東

張久庵人物生平

張久庵,原在南運河上駛楠木船,往來南北,以販運糧油雜貨為生。清代初年,張家遷居天津,選中運河口岸東側的宜興埠這塊寶地,居販市衚衕2號,並開了一家店鋪,取名“協興號”。家道日漸興旺。
張久庵是獨生子,年輕時不重功名,博學多才,愛好廣泛,教家館,精樂器,尤擅琵琶,人稱“琵琶張”。 [2]  由於他着迷於吹打彈拉,不問生計,家道中落,曾靠教幾處家館維持生計,後受聘為温氏家館塾師。
張雲藻,為張筱洲(名虔)獨生子 [3]  ,且兼祧五門。張家不惜金錢讓久庵奔波於科舉場上,但他的通天之路並不暢達,久困場屋,屢試不取。張久庵本人的興致並非求仕通顯、金榜題名,而是着迷於彈拉吹打的樂器。每次到城東、城北新商業街市玩逛,看到落地設唱的藝人操弄三絃、二胡,久久不願離去。家人便依他的愛好,延聘名樂師教授。張久庵悟性精靈,一切樂器經樂師指點就會彈奏,尤其擅長琵琶。每晚臨睡前,總要彈撥一曲。冬日天寒手冷,就把棉被挖兩個孔,兩手從孔裏伸出,轉軸撥絃,信手彈來。一直到晚年,無一日不以此自娛,津人稱譽為“琵琶張”。
作為小商户的張家,經不住坐享其成,家道日漸東落。張久庵只得靠教家館維持生活。張久庵年輕時先娶妻胡氏,病故。續娶楊氏久不見懷春有喜。為求早生貴子,去天后宮送子娘娘像前燒香禱告,並用香火錢換回一個“娃娃哥哥”,供奉家裏。不久,楊氏生一女兒。兩年後,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明節,生了張伯苓。這時久庵年已43歲。以後又生兩女,59歲時生了仲述(名彭春)。 [3] 
張伯苓降生時,張久庵年屆四十有三,人到中年的他,意識到人生苦短,應有作為,就堅決不讓孩子再玩琵琶,説是玩琵琶會玩物喪志。他把希望全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寄託在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上。為此,張久庵憑藉着在天津的名望,請津門耆宿於澤久先生按照自己的意思題詩一首,詩云:“功名蹭蹬老風塵,寄傲絃歌樂此身。置散投閒殊自得,讀書有子不嫌貧。”張伯苓記住了這些教誨,成年後請書法家呂鹹先生書寫,裝裱在鏡框內,作為張家的家訓傳世。 [2] 

張久庵家庭關係

張久庵年輕時曾娶妻胡氏,但早年病故,所生子女也都夭折,後續娶宜興埠楊氏,生三女兩男。
其長子張伯苓(名壽春),生於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幼年受父親開蒙,後隨父在宜興埠温氏家塾就讀,接受啓蒙教育。 [1] 
次子張彭春,字仲述,生於1892年4月21日,中國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