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師魯帖

鎖定
《師魯帖》,又稱《與尹師魯札》,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行楷書作品,紙本。縱32.8釐米,橫39.2釐米;跋縱32.8釐米,橫18釐米;一共11行100個完整的字。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師魯帖》(《與尹師魯札》)
作    者
范仲淹
規    格
39.2cm*32.8cm
字    數
100
書寫時間
慶曆六年(1046年)

師魯帖釋文

仲淹頓首:李寺丞行,曾□□□□遞中,亦領來教承動止休勝。仲淹此中無□□,兒了病未得全愈,亦漸退減。田元均書來,專送上。近得□揚州書,甚問師魯,亦已報他貧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動亦佳,惟君子為能樂□,正在此日矣。加愛加愛不宣。仲淹□師魯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1] 

師魯帖作品介紹

《師魯帖》在宋代並未收入范仲淹文集或尺牘集,今人所編《范仲淹全集》中補入。這封信是慶曆六年(1046)四月二十七日范仲淹自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寄給時以崇信軍節度副使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監酒税的好友尹洙的。
清代著名鑑藏家安岐在《墨緣匯觀》中記載:“前七月十四札,白紙本,行書十三行,內有文正十六世孫謹藏圖書印,前後收藏舊印難辨,後四月二十七札,淡黃色紙本,行書十一行,前後押有收藏舊印”。清吳昇《大觀錄》也記為兩札,至《石渠寶笈》著錄僅此後札,故前札在入清內府前已佚。
此札原附洪邁尤袤楊萬里泰不華胡助柳貫汪澤民鄭禧、戴仁、吳寬、王世貞等宋、元、明人題跋,跋文見吳昇《大觀錄》。入內府時僅見尤袤跋,其他已佚。

師魯帖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 ),北宋大臣,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時家貧,日食三餐不繼,不得不將米煮成薄粥,凝結後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其二,流傳下“斷齏(切碎的醃菜)劃粥”的故事。乃發奮攻讀,“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歲時中進士,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宋仁宗天聖初(1023),任西溪鹽官。寶元初(1038)。因挾擊宰相呂夷簡多用私人,謫知饒州,與尹洙歐陽修等並指為“朋黨”。康定元年(1040)在“憂讒畏譏”的逆境中,聞西夏李元昊反叛,毅然“自請行邊”,以屯兵營田,招撫流亡,聽民互市。不數年,各族人民漸得安居樂業,西夏元昊請和。西夏軍民畏其威,羌族老幼感其德,稱他為“龍圖老子”,為朝廷所倚重,旋召拜樞密副使。
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奉詔條上十事:“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輕徭役”,仁宗頒行,史稱“慶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貴族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即罷參知政事之職,離京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抵禦西夏。慶曆五年(1045)初,仁宗廢新法,范仲淹被罷免。皇佑四年(1052),范仲淹病死,卒年六十四歲,諡文正。
范仲淹是宋代一位正直的有遠大理想的政治家。據《宋史》記載他“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雖然幾次遭受貶謫,朝中又有不少政敵,但他依然“以天下為已任”,“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的君國大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後世廣為傳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把個人的恩怨、榮辱、得失置之度外,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憂君、憂國、憂民之心,未嘗稍去於懷。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已。他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任滿離職時,“貧止一馬,鬻馬徒步而歸”。晚年,子弟要為他建住宅作為致仕後養老之用。他極為反對,説:“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平時,“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身居高位,而始終自奉儉約,以“施貧活族”為終身之志。錢公輔曾作《義田記》,讚揚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者、疏而賢者鹹施之”。
他的詞作保留下來的很少,如《漁家傲》,把邊塞詩的內容帶進詞的領域,抒發了作者萬里戍邊、禦寇保民的壯烈懷抱,具有較多的社會內容和開闊豪放的風格,在北宋詞中較為罕見。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善書。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許一世人,惟稱文正公與《樂毅論》同法,……蓋文正鈎指回腕,皆優於古人法度。”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亦云文正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2] 
范仲淹流傳作品較少,現存有《伯魯帖》、《遠行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邊事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