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泰不華

鎖定
泰不華(1304年-1352年),字兼善,號白野。初名達普化,又稱達源化,達不華,回族。世居白野山,父塔不枱曆台州(今浙江)錄司判官,遂舉家到台州。元朝政治家、詩人、 [20]  書法家。 [21] 
泰不華自幼苦讀,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時17歲,鄉試取第一。次年,在殿試中,中右榜第一,進士及第一,授集賢院修哲。後轉為秘書監閣作郎,拜江南行台監御史。天曆二年(1329年),文宗于都建奎章閣學士,泰不華被任為典章,不久改為中颱監察御史。後多次調任。至正三年(1343年),召入史館,參加修宋、遼、金三史。挽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至正九年(1349年),奉命巡視台灣地區珍謀反事,上招之策。不聽。改江東廉訪問使,入為翰林侍讀學士。至正十年(1350年),遷浙東道宣尉使都元帥,與江浙行省左丞丞羅帖木兒夾擊方國珍。後因反應對招降事,被派至台州路任達魯花赤。至正十二年(1352年),與方國珍海戰而死。 [20] 
泰不華善詩文,有《顧北集》。詩歌內容豐富,感情充沛,辭彩精華,盛稱於時。有“論詩至元季諸臣,以兼善為首”之譽。 [20]  善篆、隸,行筆圓熟,温潤遒勁。篆書師徐鉉、張有,變其法而自成一家。曾以漢刻題字法題當代碑額,高古淳厚。傳世書跡有《殿碑》等。 [21] 
別    名
達普化
台哈布哈
兼善
白野
所處時代
元末
民族族羣
色目人
出生地
台州臨海
出生日期
1304年
逝世日期
1352年
主要成就
參與編修《宋史》
主要作品
《陋室銘卷》
《衞將軍玉印歌》
本    名
泰不華
官    職
禮部尚書、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
追    贈
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諡    號
忠介

泰不華人物生平

泰不華早年

泰不華,伯牙吾台姓,祖籍白野山(又做伯頁山 [1]  、白埜山 [2]  ),隨父親塔不台定居台州臨海。自幼家貧,然而好讀書,其父不通漢語 [3]  ,泰不華由臨海的集賢待制周仁榮撫養、教育,後師從樂清李孝光延祐七年(1320年)為江浙鄉試第一名。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泰不華對策大廷,為右榜賜進士及第(即狀元),第二年授集賢殿修撰 [4]  ,曾參與嶽、鎮、海、瀆的祭祀 [5] 泰定元年(1324年),泰不華任秘書監著作郎史。
元文宗於天曆二年(1329年)建奎章閣學士院。天曆三年,泰不華被任命為奎章閣典籤,一年後改江南行台監察御史 [6]  。之後又擔任拜中台監察御史。當時御史大夫脱歡,仗勢欺人、貪婪暴戾。泰不華上疏彈劾,脱歡被罷官。累遷至禮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
元統元年(1333年),元惠宗(即元順帝)即位,加封文宗皇后卜答失裏為太皇太后,大臣燕鐵木兒伯顏皆裂地封王。泰不華率領朝中同列上疏諍言:“嬸母不宜加徽稱,相臣不當受王土。”太后聽後大怒,要殺倡言此事的人,泰不華面對在朝眾官説:“此事由我發之,不敢索累諸公。”太后怒氣消解後,感嘆説道:“朝中有這樣風氣正、守成法的大臣,如泰不華這樣,豈能有不信守祖宗行文立法呢。”賞賜他金幣,以表彰泰不華的正直敢言。
後離京任僉河南廉訪司事,不久調至淮西。隨後任命他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

泰不華至正年間

至正元年(1341年),泰不華升任紹興路總管。任職期間浙西遭遇洪災,他建議中書省免去租税。在任上,他廢官牛租,革除吏治弊端,令百姓實報田畝面積以均賦役、講禮教、興仁讓,使越地興利除弊。“太守達公兼善首新其政,自經界始分田授役,使千畝之家不得詭隱而逃,百畝之家能足食以自存。 [5] 
三年(1343)三月,開始修撰遼宋金三史。而後,泰不華應召入史館,主要參與《宋史》的修撰工作 [7]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編修工作完成,泰不華擢升秘書卿,改任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
五年(1345年),黃河決口,泰不華奉詔以珪玉、白馬祭祀河神,但洪水沒有止息。事後建議效仿宋朝置撩清夫,以鐵掃撼蕩泥沙,使隨潮入海。同時建議疏浚黃河舊道,使黃河再度從彭城入海 [5]  。朝廷從其言,但當時需要民夫屯田,因此他的建議沒能落實 [8] 
八年(1348年),台州黃岩方國珍起兵造反,劫掠漕運糧。江浙參政朵兒只班奉命率領江浙水師鎮壓,一直追到福州五虎門,但朵兒只班在亂軍中被方國珍俘虜,被方國珍強迫上疏請求朝廷招降。朝廷允許招安,並任命國珍兄弟官職,但方國珍不肯赴任。
九年(1349年),朝廷任泰不華為江東廉訪使,命令他調查方國珍。泰不華在瞭解情況後,提出招捕之策,但沒有被採納。不久,改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然後又離京任都水庸田使
十年(1350年)十二月,方國珍再一次燒掠沿海州郡。十一年(1351年)二月,孛羅帖木兒(並非中原軍閥孛羅帖木兒)擔任江浙行省左丞,駐屯慶元,因為泰不華瞭解方國珍,於是任命他做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分兵鎮守温州,以此夾擊方國珍。不久,方國珍攻打温州,泰不華用火筏焚燬方國珍的船隻,擊退國珍水軍。此後,孛羅帖木兒與泰不華約定在六月乙未日合兵討伐方國珍。但孛羅帖木兒的水軍在壬辰日先至大閭洋(今温州永嘉海域),官軍不戰皆潰,赴水死者過半,孛羅帖木兒被俘虜,反而在上疏中為方國珍辯解。
泰不華聞之痛憤,輟食數日。但朝廷不瞭解情況,又派遣大司農達識帖睦邇等至黃岩縣試圖招安方國珍。招安前夜,正逢中秋節,泰不華欲命壯士襲殺方國珍。達識帖睦邇當晚拜訪泰不華,泰不華將計劃告訴他後,達識帖睦邇説:“我受詔招降耳,公欲擅命耶?”於是便沒有實行刺殺。招安時泰不華親至海濱,遣散方國珍的軍隊,扣押他的海船、兵器,並授予國珍兄弟官差。不久泰不華擔任台州路達魯花赤

泰不華戰死海上

十二年(1352年),朝廷徵徐州,命江浙省臣招募防守長江。國珍以為是針對自己的,於是再一次入海叛亂。泰不華髮兵扼守黃岩縣的澄江(今永寧江),並派義士王大用接觸方國珍,勸他歸順。國珍愈發懷疑,以二百艘小船突襲海門(今台州海門街道),入州港(今台州黃巖區王林洋村一帶),攻打縣城以北的馬鞍山(今台州黃巖區馬鞍山村)等地 [9]  。泰不華和眾人説:“吾以書生登顯要,誠慮負所學。今守海隅,賊甫招徠,又復為變,君輩助我擊之,其克則汝眾功也,不克則我盡死以報國耳。”眾皆踴躍願行。
黃岩縣唐門山將軍巖摩崖“元魏國公忠介盡節處” 黃岩縣唐門山將軍巖摩崖“元魏國公忠介盡節處”
不久,國珍的姻親陳仲達前來求和。三月庚子日,泰不華率部眾乘船前往約定地點,但就要與方國珍相遇時,船隻突然擱淺,於是叫陳仲達上前詢問。在對質時,泰不華覺得陳仲達面色古怪,於是親手殺死了陳仲達,隨即向前與國珍水軍搏鬥,射死五人;敵軍躍入船內後,泰不華又再斫死二人;敵軍舉槊來刺,也被他斬斷。後來敵軍想把他抓到到國珍船上,泰不華嗔目叱之,掙脱並奪走一把刀,又殺二人,後被槊刺中頸部而死,死後依然直立不倒,屍體被方國珍下令投入海中 [10]  。終年四十九。
僮僕抱琴、臨海縣尉李輔德、千户赤盞、義士張君璧都在這場戰鬥中死去。泰不華死後,由於朝廷尚不知情,又被任命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行台州路達魯花赤事。
此後三年,泰不華被追贈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國,封魏國公,諡“忠介”,並於台州立崇節廟以示紀念 [11]  。如今台州黃巖區北長塘村唐門山有將軍巖摩崖,山下臨江處有“元魏國公泰不華墓”、崇節祠等遺蹟 [9]  [12] 

泰不華人物逸事

  • 泰不華尚氣節,不隨俗浮沉。順帝時左丞相太平被彈劾罷相,只有泰不華餞送他到大都城門外。太平曰:“公且止,勿以我累公。”泰不華曰:“士為知己死,寧畏禍耶!”後雖為時相擯斥,人莫不韙之。
  • 泰不華交際廣泛,當時的浙江文人大多相識。虞集宋褧、詩人張翥吳師道、散文家貢師泰、詩人陳基、畫家朱德潤錢惟善傅若金、詩人李孝光、學者蘇天爵、書法家鄭元祐、書畫家柯九思、理學家周潤祖等都是泰不華的朋友。宋濂著《王冕傳》載,王冕屢試不中、遊歷大都時,也曾住泰不華家。當時泰不華是秘書卿,還曾推薦王冕擔任館職,但被拒絕了。王冕説:“公誠愚人哉!不滿十年,此中狐兔遊矣,何以祿仕為?”
  • 禮部侍郎泰不華守杭州,想要確立丈量土地、確認田產。餘姚知州劉輝説:“寬容慎密,民必輸情而盡實;嚴急苛暴,人將畏罪而生奸。”泰不花華大喜曰:“行之矣。”於是把重新丈量土地的事交給劉輝,劉輝之後做流水冊、魚鱗圖、鼠尾簿 [13]  ,為泰不華規範税收奠定了基礎。
  • 泰不華升任秘書卿後不久,母親在紹興去世。於是泰不華回到紹興,在戒珠寺服喪,朝夕臨屏葷血,不脱絰帶。家人慾一見其面而不可得。既畢葬服闋,乃始復初。其孝心被傳為美談 [2] 
  • 曹安《讕言長語》:泰不華任台州達魯花赤時以清廉著稱。一次他夜宿鄉村,户主的姐姐和妻子在隔壁織布。泰不華聽到姐姐説:“夜寒如此,我有瓶酒在牀下,你可以把上面的清酒留給婆婆,你我喝下面的濁酒”。妻子隨後把清酒倒到別的容器裏,然後説:“這瓶酒像是達元帥,我們是沒得喝啦。”姐姐説:“是一清到底嗎?”然後兩人笑着,沒有喝酒 [14]  。第二天,泰不華沒等天亮就離開了。

泰不華傳世作品

  • 泰不華曾校對宋朝張有所著《復古編》中的訛字。 [11] 
  • 泰不華能作詩,與薩都剌齊名,位列元末大臣之首。著有《顧北集》,收詩二十四首,先收錄於顧嗣立所編《元詩選》中 [15] 
  • 篆書作品《陋室銘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6] 
  • 楷書作品《鮮于樞<御史箴帖>題跋》,現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17] 
  • 泰不華所書《范文正公祠建書院記》,現藏於蘇州碑刻博物館。
鮮于樞《御史箴帖》題跋 鮮于樞《御史箴帖》題跋

泰不華人物評價

  • 元末陶宗儀在《書史會要》評價泰不華的篆書、行書、楷書:“篆書師徐鉉張有,稍變其法,自成一家。行筆亦圓熟,特乏風采耳。常以漢刻題額字法題今代碑額,極高古可尚,非他人所能及。正書宗歐陽,率更亦有體格”。
  • 元末蘇天爵著《滋溪文稿》:白野尚書向居會稽,登東山、泛曲水,日與高人羽客遊。間遇佳紙妙墨,輒書所作歌詩以自適,清標雅韻,蔚有晉、唐風度。予猶及見尚書先考郡侯,敦厖質實,宛如古人,而於華言猶未深曉。今有子如此,信乎國家文治之盛。然人知尚書才華之美,而不知其政術之可稱也。每當論大事、決大疑,挺正不阿,凜然有直士風。而貢舉得賢之效,益可徵焉 [3] 
  • 元末胡行簡著《樗隱集》:西北貴族聯英挺華,鹹誦詩讀書,佩服仁義。入則謀謨帷幄,出則與韋布周旋,交相磨礱,以刻厲問學,蔚為邦家之光。至元、大德間,碩儒巨卿前後相望。自近世言之:書法之美,如康里氏子山(康裏巎巎)、札剌爾氏惟中(朵兒直班);詩文雄混清麗,如馬公伯庸(馬祖常)、泰公兼善、餘公廷心(餘闕),皆卓然自成一家。其餘卿大夫士以才諝擅名於時,不可屢數。
  • 元末鄭元祐為泰不華所著悼文《追薦故元帥達公亡疏》中稱:斫賊拚死,人臣之大節凜然;請佛證明,朋友之交情痛甚。竊念物故、中奉大夫、浙東道都元帥白野達兼善先生,以科名甲天下,以行義著朝端。潔白之操,寒於冰霜;清明之躬,炳乎日月。切磋斯至,殊有得乎聖心;剔歷雖多,不少罹於官謗。使久居廊廟,必有益寰區。奈東觀未築之鯨鯢,鎩魏闕孤鶱之鸞鳳。身後才一息,能續蔡中郎之傳;眼前方百罹,誰念顏杲卿之死? [18] 
  • 清初計六奇所編《明季北略》中評價泰不華:“嘗歷考宋、元以來,以狀元死事者,於宋得三人,何稟、文天祥陳文龍。於元得三人,李黼、泰不華、李齊;而本朝乃五人焉。” [19] 
  • 清代顧嗣立在《寒廳詩話》中評價元朝文學時稱:“元時蒙古、色目子弟,盡為橫經,涵養既深,異才輩出。貫酸齋、馬石田開綺麗清新之派,而薩經歷大暢其風,清而不佻,麗而不縟,於虞、楊、範、揭外,別開生面。於是雅正卿(雅琥)、馬易之、達兼善(即泰不華)、餘廷心諸公,並逞才華,新聲豔體,競傳才子,異代所元也。”
  • 顧嗣立在《元詩選》中評價泰不華:“兼善好讀書,以文章名。善篆隸,温潤遒勁,盛稱於時。自科舉之興,諸部子弟類多感勵奮發,以讀書稽古為事。迨至正用兵,勳舊重臣與有封疆之責者,往往望風奔潰敗,遁逃之不暇。而挺然抗節,秉志不回,乃出於一二科目之士,如達兼善、餘廷心者,其死事為最烈,然後知爵祿豢養之恩,不如禮義漸摩之澤也。故論詩至元季諸臣,以兼善為首,廷心次之,亦足見二人之不負科名矣。

泰不華史書記載

《元史·列傳三十·泰不華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