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宮鬥劇

鎖定
宮鬥劇是指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背景,將後宮嬪妃女官等女性角色作為故事主體,以人物情感糾葛或政治權力傾軋為劇情主線的電視劇集。
宮鬥劇注重娛樂和戲説,與歷史正劇有一定的區別。
宮鬥劇大熱的開始最初是2004年香港電視劇《金枝欲孽》,而中國內地宮鬥劇大熱則是從2010年《美人心計》開始,2011年《甄嬛傳》上映後創下傲人的收視率,並被美國日本等多國引進,從而使宮鬥劇引起了廣泛關注,更把宮鬥劇推向巔峯。
中文名
宮鬥劇
故事主體
後宮嬪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
興起時間
2004年
代表作品
金枝欲孽》《美人心計》等
劇情主線
人物情感糾葛或政治權力傾軋
背    景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

宮鬥劇宮鬥劇定義

顧名思義,“宮鬥劇”中幾乎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與世隔絕的後宮中,“鬥”是其核心情節和敍事重心。而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戰場上廝殺的,是一羣原本嬌弱的貴族女性。她們拼死爭鬥的目標只有一個:皇帝的雨露和恩寵。故事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對與錯、善與惡的區分,所異者只有手段的高下與計謀的成敗,以及由此帶來的命運的迥然分野。但在強大的男權君權面前,她們的得勢與失寵,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間。身處其中的女性,因而對自身的險惡處境有着強烈的危機意識和高度的敏感,種種拿不上台面的陰狠伎倆,正是她們在“鬥爭”中尋找到的應對之策。 [1] 
“宮鬥劇”的文化本質主要是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的傳統道德觀,其價值基礎則是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秉持着這樣一種價值規範和意義邏輯的作品卻風行一時,甚至影響了許多人對歷史的想象和對現實的認知。 [1] 

宮鬥劇劇種演變

宮鬥劇的演變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至今,歷史劇創作以較高的製作水準為人們所矚目和歡迎。但部分創作存在程度不同的“權謀文化觀”,這一現象受到了電視劇評論界和文學研究領域的批評。歷史題材劇創作進一步跑偏——“戲説劇”“穿越劇”短暫紅火,隨後一大批“宮鬥”題材劇以遠較歷史正劇更猛烈的勢頭蜂擁而上。從“權謀文化熱”到“宮鬥熱”,引起業界的深切關注。 [2] 
媒介催化下的類型偏移與內容窄化
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14張)
歷史題材劇創作從“權謀”到“宮鬥”的類型演變與生成邏輯植根於21世紀以來網絡媒體的影響漸大,歷史敍事的表現內容發生了從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轉變——正史對應着傳統歷史小説寫作,稗史故事則主要出自網絡IP改編。文學作品的表現內容也從以帝王謀臣之間的“權謀之爭”過渡到後宮嬪妃的“愛恨糾葛”,由此形成了“歷史正劇—傳統歷史小説—正史大説—權謀—朝堂—帝王—恢宏陽剛”等多項同構,向“宮鬥劇—網文野史—小説—后妃—宛曲陰柔”等對應聯繫的轉變。 [2] 
網文閲讀直接推動了歷史題材劇子類型的興衰更替與表現內容的畸變。2013年的歷史正劇《大秦帝國之縱橫》和2017年的《大秦帝王之崛起》播出遇冷恰是歷史正劇式微的有力印證。 [2] 
從“權謀”到“宮鬥”,大多數歷史正劇成了“帝王劇”,而宮鬥劇則進一步窄化為“后妃劇”或“帝妃劇”。稗史化、私語化的宮鬥劇少了史實制約,也決定了該類型精神格局的狹小。 [2] 
敍事優勢掩蓋不了精神內涵的缺陷
歷史劇創作並不是一開始就呈現為“權謀”或“宮鬥”為主的面貌,尤其是“權謀”與“宮鬥”內容,都擅長強情節、快節奏,戲劇張力幾乎與特定朝代的權力鬥爭密不可分。與歷史正劇相比,宮鬥劇在敍事上更具優勢:戲劇事件與人物關係更容易編織起緊迫的衝突;與職場劇諜戰劇等類型劇相比,在表現人際之斗的“純粹”“集中”“紮實”“範圍”及“分量”上,也更勝一籌。 [2] 
然而,敍事優長、新媒介傳播優勢都不能等同於精神內涵與文化理念的創新,有時反而是逆向而動的,即作品技巧越高妙、情節越抓人,偽裝性就越強,影響也越負面。 [2] 

宮鬥劇劇種發展

宮鬥劇發展
後宮宮鬥劇
後宮宮鬥劇(11張)
“宮鬥劇”由港劇《金枝欲孽》和《宮心計》開啓先河,內地電視圈跟風而上,《》、《步步驚心》、《宮鎖珠簾》、《美人心計》輪番登場。2012年,《後宮甄嬛傳》更是強勢出擊,收視大熱,一度成為公眾領域中最受關注的文娛話題。相較於那些製作草率粗糙、情節漏洞百出的同類電視劇,《甄嬛傳》在道具、服飾和禮儀等細節上較為精緻講究,對話語言也更符合人物所處的時代。模仿了《紅樓夢》等文學名著的句法,雖未得精髓卻也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韻味,為該劇帶來了極高的人氣。 [1] 
從本質上看,“宮鬥劇”屬於娛樂至上的“戲説歷史”,雖然不承擔再現真實的任務,但也存在着如何選擇和利用歷史資源的問題。換句話説,電視劇想象力的匱乏和創作水準的低下,只是宮鬥題材重複出現的表面原因,更為深層和隱藏的因素,則與我們面對歷史的態度密切相關。事實上,“宮鬥劇”不過是類型劇的一種。在“宮鬥劇”盛行之前,宮廷題材歷史劇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當權者稱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艱難,重在塑造開疆拓土、守業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為先的能臣,與主流意識形態重塑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的精神籲求一脈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為代表的“戲説系列”,則延續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俠客夢”的敍事模式,其中隱含着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備受爭議的《還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視權貴的動機與心理訴求。 [1] 
宮鬥文與宮鬥劇結合
自2004年起,宮鬥劇異常火爆。不少宮鬥文與宮鬥劇相結合,使得這類型的作品層出不窮,同樣的也使得宮鬥劇中粗製濫造的劇集越來越多。經過2011年的一場宮鬥劇井噴之後 [3]  ,宮鬥劇陷入了審美疲勞的低谷。《步步驚心》的一枝獨秀,也讓不少製片方認識到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因此在沉寂過後,不少粗製濫造的宮鬥劇漸漸被收視羣體放棄。 [4] 
廣電總局整治宮鬥劇翻拍劇
2019年7月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召開調研座談會,會議要求各省級管理部門重點加強對宮鬥劇、抗戰劇、諜戰劇的備案公示審核和內容審查,治理“老劇翻拍”不良創作傾向。早在7月3日,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聶辰席便強調,“針對注水劇、宮鬥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深入挖掘瓶頸癥結,始終保持高壓”。 [5] 

宮鬥劇劇種類別

宮鬥劇歷史向宮鬥劇

歷史向劇
歷史向劇(7張)
從1980年中國逐漸普及電視機開始,中國電視劇的題材不斷創新,電視節目也更加海納百川。不論是在內地劇集或者港台劇集中,古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早已不算少見,其中涉及到後宮女性的劇集也不在少數。宮鬥劇和歷史劇雖然同屬古裝劇集也同樣有歷史大環境作為背景,但實際上定義卻不同。 [6] 
歷史劇大多比較嚴謹,雖有涉及後宮鬥爭,但大多以歷史變遷的大潮流為主,將戲劇人物置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對人物感情的處理上比較恢弘,不拘泥於兒女情長,其劇情也力求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記載,偏向正劇。
較為經典的古裝歷史劇有《楊貴妃秘史》等。 [7] 

宮鬥劇情感向宮鬥劇

宮心計 宮心計
宮鬥劇雖放置於歷史背景下,以宮廷或王府為場景展開,但並不會以太多的筆觸涉及到歷史洪流,而是着筆於後宮之中的權力鬥爭,以及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弱化歷史的存在感,強化主人公的情感紛爭,劇情則以追求浪漫、唯美、感人為主,大多具有明顯的偶像、商業、戲説成分,與歷史劇有明顯區別。
比較有代表性的宮鬥劇有《金枝欲孽》《宮心計》《大清後宮》《美人心計》《美人天下》《甄嬛傳》《延禧攻略》等。

宮鬥劇受捧原因

從2004年到2015年,“宮鬥劇”在電視熒屏上伴隨了觀眾近12年。其間,不少粗製濫造的“宮鬥劇”播出時,曾有過觀眾“邊罵邊看”的現象。2012年,隨着廣電總局對“宮鬥劇”、“穿越劇”的一紙禁令,“宮鬥劇”迎來了一個冰封期。2015年歲末,隨着《羋月傳》的開播,“宮鬥劇”的第二個收視高潮似乎又到來了。不可否認,帶有“戲説”性質的“宮鬥劇”有其自身魅力。 [8] 
澎湃新聞網在《宮鬥劇爆紅背後:類型化、現實投射以及進退失據的女性意識》一文中所指出的,類型化是觀眾喜好的一種結果,是“好看”經驗的自然積累,是觀眾和製作方達成的一種隱形共識。這切合了多數觀眾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視野,並由此保證了娛樂和商業、受眾和夢工廠的雙贏。 [9] 
首先,“宮鬥劇”的“戲説”模式就決定了這類電視劇在故事情節的編撰上比歷史正劇有更大的創作空間。編導可以在歷史真實之外通過不同的情節設置編織複雜的人物關係、強烈的戲劇衝突以及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徵。其次,“宮鬥劇”中女性人物是核心,男女愛情糾葛也是重要看點。因此,“宮鬥劇”很容易利用明星效應,通過男女明星的組合來實現其商業宣傳的目的以及吸引明星粉絲的觀看。第三,“宮鬥劇”中的勾心鬥角,儘管在思想上因其宣揚“以惡制惡”的“權謀之術”而被詬病,但圍繞“鬥”字卻容易形成劇情的緊張、激烈,有利於懸念的製造。此外,“宮鬥劇”因為表現的是古裝宮廷生活,因此在人物的服裝、首飾上極盡華美,有較強的視覺審美效果。 [8] 
宮鬥劇既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慾,也滿足了大批女性觀眾的臆想,甚至折射了觀眾的現實焦慮與困惑。觀眾不自覺地被宮鬥劇俘獲,還因宮鬥劇很擅長讓觀眾有“代入感”,觸摸觀眾的現實焦慮與慾望。宮鬥劇的故事雖發生在古代,但有着與當下一些職場競爭、社會奮鬥相契合的文化特徵。 [10] 
人們愛看宮鬥劇,是因為能通過距離,得到審美的快樂,舒緩現實生活帶來的種種負面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能通過宮鬥劇引人入勝之處,進而看見自己在觀影的過程中,展現了什麼樣的特質與想法。 [11] 

宮鬥劇劇種評價

宮鬥劇負面評價

宮鬥劇通過戲説穿越架空等方式,巧妙規避了歷史劇的創作難點——藝術加工與歷史真實之間的矛盾衝突,轉而對後宮文化中“升級打怪”的鬥爭哲學津津樂道,立意和格局也因此變得狹隘而偏頗。 [12] 
網絡文學作品主打虛構,隨意性大,行文天馬行空,轉換到熒屏上,就造成這些古裝劇對歷史把控的先天不足,“戲説”成分過多,甚至到離譜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這些沒有歷史文化根基的後宮戲,提供的思想價值觀也有問題。原本,後宮戲是一個可以深度挖掘的題材類型,通過嬪妃爭寵、比拼心計可以發掘在這背後隱藏的特殊人羣命運的悲慘以及人性的扭曲。她們從涉世未深的少女到工於心計的嬪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使然。但實際上,這些本應好好表現的內容在電視劇中完全被屏蔽了,而後宮中勾心鬥角、爭風吃醋、相互算計——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無限放大了。這使得如今充斥熒屏的後宮劇,只有成敗沒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陰謀、陷害、爭鬥,不見引人向善、向上的積極力量,更奢談道德堅守和人文關懷 [13] 
越來越鋪張的服化道和越來越精緻的妝容,不過是換着花樣抽空了女性的獨立主體價值。在遊戲化建構主人公行為和台詞中不停歇地刺激爽快觀感,吸引觀眾們的追劇熱情。狹隘的宮鬥取材決定了視野有限的劇情內只能惰性重複着單一的矛盾類型,即封閉在宮牆內的羣體之間天然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競相爭鬥的結果無非只是強勢一方與弱勢者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沒有任何利他的超越價值在矛盾解決時得以實現。宮鬥劇在選擇了自閉空間以獲得敍事便利的同時,高調放棄了關於歷史正義性的思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評 [14] 
“比如當下的一些宮鬥劇,展現的都是爭寵、勾心鬥角、人和人之間沒有尊嚴的生活,這類影視作品是很難走向世界的。”全勇先説,影視需要傳達正確價值觀。 [15] 
宮鬥劇以娛樂方式消費了歷史,又改寫了當代都市的奮鬥邏輯,包裝出了一套所謂的當代“職場寶典”;圍繞皇宮貴族乃至皇帝一人而展開的愛情敍事,則被美化為“霸道總裁”浪漫愛情。更重要的是,在資本的介入下,宮鬥劇放棄了深刻表達的可能。然而這一追求顯然與宮鬥劇本身的娛樂化取向根本相違,奉行“流量為王”這一網紅邏輯的資本。 [16] 
主題思想狹隘的宮鬥劇,即便包裝成古裝職場劇,也難掩“偽成功學”“毒雞湯”的述求本質。“缺乏家國情懷,喪失正義原則,混淆是非觀念。敍事空間非常狹窄,幾乎已經成了宮鬥劇通病。”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劇在美麗的包裝下,貼上了各種模糊正確價值觀的標籤,比如:“誰先動心誰先輸”“如果不主動‘撕’就沒有人知道你的委屈”“男人都是大豬蹄子”等等,以職場指南、戀愛攻略的面目四處販售,這樣的毒雞湯,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培育只會帶來害處(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評) [17] 
文匯報》在《撞上,女主們都逃不出困獸之鬥》一文中指出,劇中人幾乎全部逃不出紫禁城後宮裏的困獸之鬥。從根本上,這些劇集依然擺脱不了女性價值取向的窄化。 [9] 
熱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流行時尚。精心演繹“宮鬥”情節,惡化當下社交生態。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宣揚奢華享樂之風,衝擊克勤克儉美德。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北京日報評 [18] 

宮鬥劇正面評價

宮鬥劇雖然也是歷史題材,但其內容的真實性比較淡,虛構、誇張相對自由一些,更容易創作出曲折離奇的情節吸引觀眾。還有,虛構成分多的電視劇更容易被用來反映現代社會中的問題,引發觀眾的共鳴。 [19] 
宮鬥劇和諜戰劇相似之處在於,宮鬥劇同樣迎合了當下流行的某種價值觀。 [20] 
雖然主流媒體發聲對宮鬥劇提出了質疑,但是如今宮鬥劇格外火爆的年代,網絡輿論仍然力挺宮鬥劇。大多數宮鬥劇觀眾認為“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些事情沒有發生過,歷史不會記載不代表沒有存在過”“電視劇只是戲説,並不代表真正的歷史,如此上綱上線的大做文章似乎不大必要”,況且電視劇每集都提示純屬虛構。
不論如何,在宮鬥題材火爆的情況下,宮鬥戲仍然是古裝劇中的重點項目。並且各大衞視紛紛選擇宮鬥劇作為自己跨年鉅製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大部分宮鬥劇觀眾表示,宮鬥劇吸引自己的重點因素是劇中美輪美奐的場景和精美的服飾,以及曲折坎坷的愛情故事。在觀眾眼中,宮鬥劇不過是古裝電視劇的一個劇種,雖有雷劇層出不窮,但是也有誠意作品。不過茶餘飯後的笑談,大部分觀眾並不會將戲説與歷史混淆。 [7] 
就其審美接受效應的本質看,“宮鬥劇”中所呈現的文化心態和價值觀念,暗合了當今社會成功至上、唯金錢論、男性中心等潛在的社會心理。例如,商業社會中越來越強大的男性話語權,就有意無意地鼓勵女性學習後宮嬪妃的“隱忍”與“奉獻”,促使她們按照男性的意願,而不是女性的獨立意識來塑造自己。而後妃娘娘們施展各種手段去爭寵,則與當下社會中複雜的男女關係頗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資借鑑。至於那些人情算計和權利博弈,又有和所謂職場政治對號入座的可能。無論是情場還是職場,古代的後宮紛爭一旦和這些現實情境掛鈎,一系列“宮鬥”作品,也就順理成章地轉變為白領女性的“心靈雞湯”和人生教科書了。 [21] 
雖然不少影視劇展現的女性上位厚黑學值得警惕,但它體現的女性意識或許已經有了一種進步——即使身處枷鎖,抗爭仍是必要的。 [9] 
通過精良的製作、考究的細節,再包裹上青年人熟悉的場景和話題,宮鬥劇快節奏的生活一個消遣的出口。宮鬥劇可以是正劇,圍繞科場舞弊、黃河決堤、旱災流民等事件展開敍述,依據一定的史實,展現皇權統治和政權更迭;也有很多是戲説,聚焦後宮軼事、爭寵奪嫡,通過細膩充沛的感情和個性鮮明的人物撐起劇情,把在正史中輕輕略過的部分講得繪聲繪色。 [22] 

宮鬥劇劇種總結

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電視劇的發展,經歷了從歷史正劇到歷史稗劇,從“權謀劇”到“宮鬥劇”,或是披着“穿越”外衣的“嬪妃鬥”“帝妃鬥”,這些受大眾追捧的“爆款劇”不約而同地遭遇電視劇評論者、文學界研究者的批判。然而對歷史題材劇在類型演變、審美變化以及內涵不足等方面的反思,不能也不應該停留在簡單的價值判斷與批評上,而應立足具體作品的精神指向、文化觀念、表現形式等變化創新上。 [23] 
在宮鬥劇氾濫的今天,陳建國表示,客觀地看待宮鬥劇,確實有很強的可看性,故事張力強。但問題在於,如果創作者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大眾,那麼對社會生活會產生一個負面影響。 [21] 
優秀的宮鬥劇,不僅應該有歷史的形態,同時主角身上也應該具備可以引起觀眾共鳴的性格特點。只是這種現代的性格特點,如何融合到古代人物身上,才是宮鬥劇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24] 
歷史需要通過流行文化介入日常生活。然而,當以史為鏡、鑑往知來的歷史題材創作,降維為“背繩墨以追曲,競周容以為度”的宮鬥劇併成為一種文化症候,則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 [16] 
如果説歷史所承擔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為現實提供參照,那麼“宮鬥劇”的盛行及其與當下社會的微妙對應,則典型地體現了我們在現實的困境中面對傳統時的手足無措。 [1] 
無論正劇還是戲説,宮鬥劇的落點仍然是“劇”,這也就決定了它得遵循戲劇的規律,需積蓄大量矛盾才能讓故事充滿張力。或許劇中能有些許情節故事、隻言片語能與當下現實產生一定關聯,但這只是虛構的故事罷了。若年輕人過分地代入劇情,獨照隅隙、鮮觀衢路,攫取其中的厚黑學、權謀術,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 [22] 
宮鬥劇存在的基礎“宮廷”,實際上仍是男權和皇權統治下的封建場景,一個“鬥”字也點明其核心要義是以成敗論英雄。青年人需釐清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區別,想明白在現實生活裏,正義要靠法律和道德共同維護,成功源自腳踏實地的奮鬥,感情也需真實坦誠用心維繫,而不是僅憑藉恩寵或者工於心計。同樣,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也仰賴於信仰、價值觀和志趣的契合,而非僅靠利益共謀。歷史如鏡鑑,莫讓宮鬥遮望眼。青年人不能只從歷史中觀望到潛規則,而應更多地從中吸收精華和養分,探尋超越物慾的歷史視野和眼光,看到過去對現在和將來的思想啓迪,獲取精神上的真正愉悦。 [22] 

宮鬥劇宮鬥劇影視

《金枝欲孽》海報 《金枝欲孽》海報
《大清後宮》劇照 《大清後宮》劇照
《宮心計》海報 《宮心計》海報
  • 2010年
《美人心計》海報 《美人心計》海報
美人心計
  • 2011年
帝錦
《宮鎖心玉》海報 《宮鎖心玉》海報
宮鎖心玉
後宮
《萬凰之王》海報 《萬凰之王》海報
萬凰之王
甄嬛傳
  • 2012年
《王的女人》海報 《王的女人》海報
《美人無淚》海報 《美人無淚》海報
  • 2013年
《陸貞傳奇》海報 《陸貞傳奇》海報
金枝欲孽貳
蘭陵王
唐宮燕
《我為宮狂》海報 《我為宮狂》海報
  • 2014年
《宮鎖連城》湖南衞視海報 《宮鎖連城》湖南衞視海報
宮鎖連城
衞子夫
  • 2015年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海報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海報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羋月傳
  • 2016年
《錦繡未央》海報 《錦繡未央》海報
《女醫明妃傳》
  • 2018年
如懿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