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宛(拼音:wǎn、yu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通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本義是“屈草自覆”,即把草彎曲用以覆蓋自身。引申圓曲、屈折之稱;還引申有彎曲、低窪、晃盪等意義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wǎn、yuān
部    首
五    筆
pqbb
倉    頡
jniu
鄭    碼
wdry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284) [1] 
平水韻
上聲·十三阮、上平聲·十三元 [4] 
總筆畫
8
部外筆畫
5
四角號碼
30212
筆順編號
44535455
統一碼
基本區 U+5B9B
注音字母
ㄨㄢˇ、ㄩㄢ
異體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 字源演變圖
“宛”是形聲兼會意字。始見於戰國金文。從宀,篆書之形像房屋,表示如宮室迴環、盤曲為宛;從夗,指身體側卧彎曲的樣子,有彎曲義,夗也是聲符。小篆或體又從心。
“宛”讀作“wǎn”時,本義是“屈草自覆”,即把草彎曲用以覆蓋自身。引申有彎曲、曲折之義。“宛”是小的樣子,如《詩·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意思是説小小的斑鳩都能展翅飛到天上。“宛”也是彷彿可見的樣子,表示“好像”,如《詩·溱風·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意思是説:順流而涉,就好像在水中央一樣。“宛”還是姓氏,《廣韻·阮韻》:“宛,姓。”
“宛”在讀“yuān”時,表地名,如漢時西域諸國之一就有“大宛”,清代為“浩罕國”,現為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的費爾幹納盆地 [2]  [5-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wǎn
形容詞
彎曲;曲折。

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楣軒。——《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羞南饒風煙,裏岸苦縈宛。——唐·杜牧長安送友人遊湖南

凹入;低窪。
hollow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詩·陳風·宛丘》

釋散貌。
dispersing
紛乎宛乎。——《莊子·知北遊

順利;順遂。
smoothly
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管子·五行》

小。
small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詩·小雅·小宛

通“苑”。萎死貌。

宛其死矣。——《詩·唐風·山有樞》

委婉;婉轉。
mild and roundabout
一面收拾禮物,徑往東京,投宿省院諸官,令其於天子之前,善言啓奏,別作宛轉。——《水滸傳
温柔。
gentle and soft

隆起。
swelling
宛中宛丘。——《爾雅·釋丘》

動詞
晃盪;搖動。
sway
晴野霞飛綺,春郊柳宛絲。——唐·白居易《敍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
細音搖羽佩,輕步宛霓裳。——唐·薛能《華清宮和杜舍人》

副詞
好像。
as if
悠然搶州趣,宛與塵世隔。——宋·陸游《舟中》
若把總門閉了,宛是一家宅院。——《鏡花緣》第六十二回
事物真切可見,歷歷在目。
clearly
宛瞻延於伊雒。——《逸周書·度邑》
及期訪焉,宛見二乘。——唐·杜光庭虯髯客傳
此鼓千年尚宛存,血戰消磨土花紫。——清·顧圖河《諸葛銅鼓》
名詞
姓。

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宛氏,明宛嘉祥,歷官知縣。——《續通志·氏族略七》

yuān
名詞
表地名。

遊子東南來,自宛適京國。——唐·李白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
宛縣大宛 [3]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宀】於阮切
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惌),宛或從心 [7] 

説文解字注

(宛)屈草自覆也。上文曰:“奧,宛也。”宛之引伸義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義也。引伸為宛曲、宛轉,如《爾雅》:“宛中,宛丘。”《周禮》:“琬圭。”皆宛曲之義也。凡狀貌可見者,皆曰宛然,如《魏風》傳曰:“宛,闢貌。”《唐風》傳曰:“宛,死貌。”《考工記》注:“惌,小孔貌。”皆是。宛與薀、薀與鬱,聲義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禮記》曰:“兔為宛脾。”《春秋繁露》:“曰鶴無宛氣。”皆是。
從宀,夗聲。夗,轉卧也,亦形聲包會意。於阮切,十四部。
(惌)宛或從心。《函人》:“為甲,眡其鑽空,欲其惌也。”鄭司農雲:“惌,小孔貌,惌讀為宛彼北林之宛。”按,“為”當作“如”,先鄭不雲宛、惌同字,許乃一之 [8]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古文〕惌
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並音琬。《説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注: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闢。注: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為宛丘。注: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玉篇》《集韻》《類篇》並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又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又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鳩。注:宛,小貌。
又入聲。紆勿切,音鬱。《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又葉於雲切。音煴。《前漢·班固敍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9]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上中古音

字形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wăn
王力系統
0
ǐwan
董同和系統
ʔ
juăn
周法高系統
ʔ
jwan
李方桂系統
·w
janx


jan


ja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wɐn
擬音/王力系統

0
ǐwɐn
擬音/董同和系統

ʔ
juɐn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uan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wɐn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uɐn
[10-11]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於袁切/音苑
ʔjuɐn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於阮切/於袁切
ʔjuɐn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於袁切
ʔiuɐn

上聲
隱(吻)

合口呼
全清
委隕(愪)切
ʔiuən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委遠切
ʔiuɐn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鄔管切
ʔuɑn

上聲
𤣗

合口呼
全清
烏勉切
ʔiuæn

入聲
迄(勿)

合口呼
全清
紆勿切
ʔiuət

入聲

合口呼
全清
於月切
ʔiuɐt
禮部韻略


平聲





於袁切



上聲





於阮切

增韻


平聲





於袁切



上聲





於阮切



入聲





紆勿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先天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衣涓切



上聲
先天





於卷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縈圓切
ʔyen

上聲


全清
於阮切
ʔyen
[10]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8-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55
  • 3.    宛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8-15]
  • 4.    上聲·十三阮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8-15]
  • 5.    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0:1052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04:989
  • 7.    (東漢)許慎著.説文解字.北京:中國書店,2017.07
  • 8.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全注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2
  • 10.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8-18]
  • 11.    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8-18]
  • 12.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8-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