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姓氏)

鎖定
宛,是一種姓氏,較為少見,起源於上古伏羲時,代表人物有宛希儼、宛嘉祥等。
中文名
本    質
姓氏
起    源
上古,伏羲時
代表人物
宛華

宛姓起源

宛音晚。古宮音,於阮切,上聲阮韻。
宛姓最早形成於上古,伏羲時,其師有宛華,黃帝時有大臣宛朐,其後皆為宛姓。春秋時期楚國有宛姓,是郤姓郄姓的別支,因封於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而得姓。另,春秋時齊、晉、鄭國皆有宛氏,可知宛姓初為大族。現宛姓多存於古楚地所轄地區即今湖北(如湖北省黃梅縣),安徽(如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湖南等地。見《姓氏尋源》。
明朝有宛嘉祥,廬陵人,舉人,官思南府知府,為政有良策,政績卓著,百姓立碑頌之。
近代有名人宛希儼

宛姓族譜

(網上搜集):
日、從、光、啓、象
學、茂、志、敏、新
傳、家、友、毅、德
富、貴、發、華、文
另有一説(本人家傳族譜):
日、從、光、啓、向
學、茂、志、敏、新
傳、家、宜、樹、德
瑞、兆、慶、華、文
進、修、昌、繼、善
經、世、永、承、恩
明有宛嘉祥,廬陵人,舉人,官思南府知府,為政有良策,政績卓著,百姓立碑頌之。

宛姓名人

宛希儼
近有革命烈士:宛希儼(1903-1928)又名宛畏如。湖北黃梅人。幼時隨父就讀,14歲入武昌啓黃中學,被推任校學生會主席,結識惲代英、陳潭秋等。1919年北京五四運動爆發後,回黃梅召集旅外學生組織縣學生聯合會,開展愛國運動。1921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5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青年團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與旅寧同學吳致民、李子芬等在假期回黃梅,組織學生會,創辦《黃梅》月刊,開辦暑期補習班,發展黨團員,建立了黃梅縣的黨團組織。1924年3月任青年團南京地委出版委員,領導成立進步青年組織合作社等。1925年1月中共南京支部成立,被推為第一任支部書記。參加國共合作,參與組建國民黨南京市黨部。5月被中共上海地委指派為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擔任省黨部青年部部長。參加了上海五卅運動,6月4日領導組織南京萬餘學生集會聲援,隨後發動下關工廠工人罷工,是南京五卅運動時期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主要領導人。1926年1月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調任中共漢口地方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兼任《楚光日報》主編,協助董必武領導開展工農運動,發動羣眾策應北伐軍進佔漢口。同年夏冬兩次主持召開國民黨漢口市黨員代表大會,均任執行主席,並被選為市黨部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北伐軍佔領武漢後兼任中央軍委機要處主任秘書及警衞團政治指導員。1927年上半年主編漢口《民國日報》,支持工農運動和革命羣眾團體的反帝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擔任武漢新聞記者協會領導工作。大革命失敗後,奉命率中共中央機關部分人員和警衞團部分戰士赴九江轉南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協助省委書記陳潭秋同黃道等動員組織各級黨團組織及革命團體,積極作好配合南昌起義的準備工作。南昌起義後奉命留在南昌堅持黨的地下鬥爭,參與領導全省黨組織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部署組織發動各地秋收暴動。1928年1月被派往贛南,不久擔任中共贛南特委書記,領導發動贛南各縣農民武裝起義。不久特委機關遭破壞被捕,4月4日在贛州衞府裏英勇就義。
宛希先
(1906-1930)湖北黃梅人。1912年起讀私塾。1923年入本縣八角亭高等小學,1924年在學校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到武漢,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衞團,在第五連當班長,後升至連長。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一營黨代表。10月在郡縣水口花池樓協助毛澤東主持了秋收起義後第一批新黨員入黨儀式。後任一團政治部主任,曾率部兩克茶陵,參與創建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春任紅四軍十師黨代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開闢和保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同年6月,率部參加襲佔高隴的戰鬥。7月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參與指揮永新困敵的戰鬥。10月主持在茨坪舉辦的黨團訓練班。1929年初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後,奉命留守井岡山,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主持特委工作。他深入各地巡視和指導工作,健全和擴大黨的組織,加強對羣眾日常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的領導。後曾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縣大灣被當作“AB團分子”錯殺。
宛旦平
宛旦平(1900-1930)原名宛明洲,又名宛運遊。湖南新寧人。1922年秋考入長沙岳雲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結識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等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考入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作戰。3月初同盧德銘一起調往海豐縣幫助組織訓練農民自衞軍。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參謀。1926年秋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春擔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一營營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奉命率營參加保衞武漢的任務。5月中旬在師長葉挺直接指揮下,率全營迎擊叛軍夏鬥寅部,攻佔紙坊車站,協同兄弟部隊打敗叛軍,其間曾任代理團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同年秋率部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參加南下廣東作戰。10月在揭陽戰鬥中被俘,轉押於長沙監獄,後被其兄保釋出獄。1928年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夏被派往廣西南寧從事兵運工作,在教導總隊建立和發展中共組織。同年12月上旬披派到龍州進行武裝起義前的準備工作,任左江督辦署警備隊營長,積極協助俞作豫改造警備隊。不久擔任討蔣南路軍第一軍二旅參謀長兼二團團長。1930年2月1日率所部參加龍州起義中國紅軍第八軍正式成立後,任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並任紅八軍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率部隨軍東進南寧,途中奉命率兩個連回師寧明、龍州擊潰叛軍,3月20日龍州突遭桂系軍閥部隊襲擊,他率縱隊在白沙街、鐵橋頭與敵軍展開激戰,爾後指揮一個營扼守鐵橋掩護軍部撤出龍州突圍轉移,當日晚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宛嘉祥
明正德至萬曆時人,號白湖,安徽廬江縣東鄉人。年少時家貧,在富人家當書童,曾受過侮辱,他氣憤地説:“我是個大丈夫,怎麼到了這樣地步!”於是,回家閉門讀書,苦攻七年,中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不久,提升為户部郎。一年後,任貴州思南府知府,廉潔奉公,政績卓著。
思南府有個匪首,綽號稱“瞞天大王”,聚眾萬餘人,為害州邑十多年,官府未能除患。嘉祥蒞任後,設法將匪首招來,説明道理,勸其歸順。接着,“瞞天大王”率領部下頭目六人,歸順官府。朝廷嘉獎祥功績,命其久任思南,繼續收編安撫殘匪。經過數年努力,嘉祥終於徹底清除匪患,四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民間感激嘉祥,立碑頌德,繪畫肖像紀念。
宛嘉祥年邁後,辭官回家,杜門謝客。縣內如有大事,縣官即登門請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總纂《廬江縣誌》,著有詩文千卷。
宛文橋(公元1962~今)
女,湖北黃梅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1979年—1981年在黃荊村一組任會計;1982年—1983年在黃荊村任婦女主任;1984年1月任黃梅縣長嶺鄉新宇建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
1993年任長嶺鄉婦聯副主席。1996~1998年被評為長嶺鄉“優秀黨務工作者”;1991年被黃梅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話”;1993~1998年被縣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優秀婦聯幹部”;1984年當選為黃梅縣第八屆人大代表;1993年當選為黃梅縣第九屆黨代表。
1988、1994年當選為黃梅縣第四、五次婦代會代表。1996年12月當選為黃岡市首屆人大代表。
宛學雄(公元1958~今)
湖北黃梅人。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農藝師,現任大冶市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
2000年度由於大冶市水利建設成績顯著,受湖北省人民政府表彰。
1980年—1981年在市農牧業局辦公室工作;1981年—1992年在市農委工作,先後擔任農委辦公室副主任、農業科副科長等職。
宛許銀
宛許銀(公元1947~今)
湖北黃梅人。著名金融專家。
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經濟師,黃梅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
1968年8月參加工作;1968年8月~—1975年12月在黃梅蘭嶺任農技員;1976年1月~—1984年3月曆任黃梅縣長嶺、下新信用社、營業所主任;1984年3月~—1990年2月任黃梅縣農行副行長;1990年2月~—1991年4月任農行英山縣支行副行長;1991年4月~1992年9月任農行黃岡地區中心支行小他培訓中心副主任;1992年9月~—1995年3月任農行武穴支行副行長;1995年4月~—1996年1月任農行黃梅縣支行副行長;1996年正月任黃梅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主任。
多次被評為模範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模範人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湖北省抗洪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