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白穴

鎖定
太白穴,經穴名,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出自《靈樞·本輸》。
中文名
太白穴
出    自
《靈樞·本輸》
主    治
胃痛,腹脹,嘔吐,呃逆
位    置
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領    域
中醫
所屬分類
足太陰脾經

太白穴簡介

太白穴太陰脾經

太白穴位置及功效
太白穴位置及功效(4張)
太白,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末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太白穴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詳見此足底穴位圖相關圖示)

太白穴解釋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足太陰原穴
原穴 原穴
原,本原也。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於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為足太陰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髮肺性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太白穴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濕疹。
補充內容:(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太白穴 Tài bái(SP3)
〖穴位取穴法〗 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疾病〗 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痢疾。
人體穴位配伍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註〗 足太陰經所注為“輸”;脾經原穴
太白穴 俞穴,屬土,足太陰原穴。
〖別名〗大白穴。
〖穴義〗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按摩太白穴,止瀉補肺
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二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過脾來補肺的這麼一個穴,健脾的功能相當於山藥薏米粥。不過,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