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足太陰脾經

鎖定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脛骨後緣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中文名
足太陰脾經
類    別
十二經脈
簡    稱
脾經
記    載
《靈樞·經脈》

足太陰脾經經脈定義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赤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6張)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足太陰脾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本經脈腧穴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足太陰脾經主要病候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本經腧穴: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1.隱白 (Yǐnbái, SP 1) 井穴
【定位】 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 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功能】 健脾寧神,調經統血
【主治】 月經過多,過時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癲狂,多夢、煩心善悲、屍厥,驚風(慢);腹滿、腹脹、暴泄、善嘔、心痛、胸滿、咳逆、喘息。
【操作】 淺刺0.1寸。
2.大都 (Dàdū, SP 2) 滎穴
【定位】 足大趾內側,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在拇展肌止點;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
【功能】 健脾利濕、和胃寧神
【主治】 腹脹,胃痛、食不化,嘔吐,腹瀉,便秘;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厥心痛不得卧、心煩。
【操作】 直刺0.3~0.5寸。
3.太白 (Tàibái, SP 3) 輸穴原穴
【定位】 第1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凹陷處;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功能】 健脾化濕理氣和胃
【主治】 腹痛、腸鳴,腹脹、嘔吐,腹瀉,痢疾、善噫食不化、飢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腳氣、心痛脈緩、胸脅脹痛;體重節痛、痿證。
【操作】 直刺0.5~0.8寸。
4.公孫 ( Gōngsūn, SP 4)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衝脈)
【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在太白後約1寸。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功能】 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主治】 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腹瀉,痢疾,多飲、霍亂、水腫、煩心失眠、發狂妄言、嗜卧、腸風下血、腳氣。
【操作】 直刺0.6~1.2寸。
5.商丘 (Shāngqiū, SP 5) 經穴
【定位】 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有跗內側動脈,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叢。
【功能】 健脾化濕、肅降肺氣
【主治】 腹脹、腸鳴、腹瀉,便秘,食不化、咳嗽、黃疸、怠惰嗜卧、癲狂、善笑、小兒癇契、痔疾;足踝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三陰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嘔噎陰交不可饒,死胎陰交不可緩
【定位】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功能】 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主治】 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症,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經閉、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陰挺、赤白帶下、症瘕,陰莖痛、遺精,陽痿、疝氣、睾丸縮腹,小便不利遺尿等生殖泌尿系統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壓,濕疹、水腫;下肢痿痹;陰虛諸症。
【操作】 直刺 l~1.5寸。孕婦禁針。
7.漏谷(Lòugǔ, SP 7)
【定位】 在內踝尖陰陵泉的連線上,內踝尖上6寸;在內踝高點上6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
【解剖】 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肢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內側後方有脛神經。
【功能】 健脾消腫,滲濕利尿
【主治】 腹脹,腸鳴、偏墜小便不利,遺精、女人漏下赤白;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操作】 直刺 l~1.5寸。
8.地機 (Dìjī, SP 8) 郄穴
【定位】 在內踝尖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在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 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功能】 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主治】 痛經,崩漏,月經不調,女子症瘕;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
9.陰陵泉 (Yīnlíngquán, SP 9) 合穴
【定位】 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幹,最深層有脛神經。
【功能】 健脾滲濕,益腎固精
【主治】 腹脹,腹瀉、暴泄,水腫,黃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10.血海 (Xuèhǎi, SP 10)
【定位】 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功能】 健脾化濕,調經統血
【主治】 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股內側痛;癮疹,皮膚濕疹,丹毒。
【操作】 直刺 l~1.5寸。
11.箕門 (Jīmén, SP 11)
【定位】 在血海穴衝門穴的連線上,血海穴直上6寸
【解剖】 在縫匠肌內側緣 ,深層有大收肌;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
【功能】 健脾滲濕,清熱利尿
【主治】 小便不利、五淋、遺尿;腹股溝腫痛。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2.衝門 (Chōngmén,SP 12)
【定位】 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外側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內斜肌下部;內側為股動、靜脈;布有股神經。
【功能】 降逆利濕、理氣消痔
【主治】 腹痛,疝氣、痔痛、小便不利、胎氣上衝,崩漏,帶下。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3.府舍 (Fǔshè,SP 13) 足太、厥陰、少陰、陽明、陰維之會
【定位】 衝門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功能】 健脾消滿、理中和胃
【主治】 腹痛,腹滿積聚,疝氣、霍亂吐瀉。
【操作】 直刺 l~1.5寸。
14.腹結 (Fùjié,SP 14)
【定位】 在下腹部,臍中下1.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1] 
【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有第11肋間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
【功能】 温脾止泄、鎮痛止咳
【主治】 腹痛,繞臍腹痛、腹瀉、腹寒泄瀉、咳逆,疝氣。
【操作】 直刺 l~2寸。
15.大橫 (Dàhéng, SP 15)
【定位】 臍中旁開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11肋間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
【功能】 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主治】 腹痛,小腹痛、腹瀉,虛寒瀉痢、大便秘結、善悲。
【操作】 直刺 l~2寸。
16.腹哀 (Fùāi,SP 16) 足太陰、陰維之會
【定位】 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8肋間動、靜脈;布有第8肋間神經。
【功能】 健脾消食、通降腑氣
【主治】 消化不良,繞臍痛,腹痛,便秘,痢疾。
【操作】 直刺 l~1.5寸。
17.食竇 (Shídòu,SP 17)
【定位】 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任脈(中廷)旁6寸,當第五肋間隙中
【解剖】 在第5肋間隙,前鋸肌中,深層有肋間內、外肌;布有胸外側動、靜脈,胸腹壁動、靜脈;布有第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功能】 運化水谷、和胃下氣
【主治】 胸脅脹痛;噫氣,翻胃、食已即吐,腹脹腸鳴,水腫。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經食竇至大包諸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
18.天溪 (Tiānxī,SP 18)
【定位】 在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在食竇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四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4肋間隙,胸大肌外下緣,下層為前鋸肌,再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分支,胸腹壁動、靜脈;第4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
【功能】 寬胸通乳、止咳消腫
【主治】 胸脅疼痛,咳嗽;乳癰,乳痛、乳汁少。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胸鄉 (Xiōngxiāng, SP 19)
【定位】 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在天溪上一肋,距任脈6寸,當第三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3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3肋間動、靜脈;布有第3肋間神經
【功能】 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主治】 胸脅脹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周榮 (Zhōuróng,SP 20)
【定位】 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在胸鄉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當第2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 在第2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2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正當第1肋間神經。
【功能】 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主治】 咳嗽,咳唾穢膿、脅肋痛、氣喘、氣逆,食不下;胸脅脹滿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大包 (Dàbāo,SP 21) 脾之大絡
【定位】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側卧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取穴
【解剖】 在第6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6肋間動、靜脈;布有第6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
【功能】 統血養經,寬胸止痛
【主治】 氣喘;胸脅痛;全身疼痛,急性扭傷,四肢無力。
【操作】 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

足太陰脾經循行

脾經起於足大趾,循行於腳內側,經過內踝(內腳眼),並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內側直上,進入腹腔,與脾相聯繫,在體外,經脈上行至胸部,直達喉嚨及舌根,在體內,經脈則從脾分出,上至心經。

足太陰脾經主治病症

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虛症內分泌失調或分泌不足、胃弱、膝異常、易失眠、疲勞、食慾不振、大便異常、腹脹等。
實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脹氣打嗝、頭疼、疲倦乏力、膝關節異常、排便異常等。

足太陰脾經養生

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旺。
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這段時間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也是護脾最好的時間段。
要吃中午飯了,建議多選擇牛肉、羊肉、豬肉、扁豆、番薯、馬鈴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選擇蘋果、橘子、檸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選擇綠茶、花茶、蜂蜜水等。
參考資料
  • 1.    梁繁榮,王華.針灸學(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