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鎖定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中文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出    處
道德經》第二章
作    者
老子
朝    代
春秋戰國時期
學術範圍
哲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註解

道德經 道德經
[1]斯:連詞,就。已:通咦yí,嘆詞,表示驚訝,放在全文意義上是告誡:美與醜、善與惡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拿現代哲學觀點來解譯就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對立統一的”(提示:古書多通假字,解讀的難度大,分岐也多,錯解一個字,便文意皆非,因此要上下文相聯繫,有時還要結合全書的一些章節甚至引用現代文獻)。[2]生:產生、發生。[3]成:形成、完成。[4]形:對照的意思。[5]傾:依附。[6]和:應和、調和。和諧[7]隨:跟隨、隨順。[8]是以:因此。[9]聖人:有道、得道之人。處:chǔ,決定,決斷;在此文表示處置:如何看待處理“無為之事”的理念,才引出了下文“萬物作焉而不辭.不有.不恃.弗居”態度,拿現代哲學觀點來解譯就是正確處置“無為之事”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對待(提示:解讀古書,必須要上下文相聯繫,有時還要結合全書的一些章節,要分析字、詞、句、語的特定含義)。[10]不言:不發號施令、不只用政令。[11]作:興起。[12]始:施加。[13]有:佔有。[14]恃:依賴。[15]居:居功誇耀。[16]夫:句首語氣詞,表示將發議論。[17]去:離開、丟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譯文

如果天下人都知曉美的事物是美的,這就顯露出醜來了;都知曉善的事物是善的,這就顯露出惡來了。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生,難和易因由互相對立而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傾倚,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產生和諧,前和 [1]  後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順序。因此,聖人順應自然的規律來做事,順應自然施行教化。任憑萬物自作自息而不干預,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憑藉以自大;成就大事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不會失掉功業。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解讀

美之為美:即美之所以是美。這是説美的定義,或美的標準。同理,善之為善説的是善的標準。
邏輯學的角度出發,這裏美和惡、善和不善的定義,是符合肯定即否定這一關係。天下的人明白美的定義,實際上是對美設定了標準,但不論是何種渠道產生的美的標準,主觀的還是被動的,在你設定美的同時,等於宣稱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不美,就是醜。 [2] 
更深層次的看待美善這類司空見慣的概念,人們總是單向度的讚美善,打擊惡,卻不知美背後隱藏了醜,善背後隱藏了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世人恰恰相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惡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不信之。
世人對自己的善惡美醜標準深信不疑,但這不符合玄同妙理。讚美善人,拋棄惡人。這是小善,不是大善。所以,老子讚美的是大善大美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美才是大美,不居功的玄德才是大善。老子這裏讚美的不是世人的小美小善。老子告訴世人,世俗的美與善沒有真正擺脱醜與惡。 [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文章出處

《老子》第二章,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之一。先秦學派代表著作。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説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説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作品評價

老子像 老子像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裏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着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裏,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作者簡介

老子 老子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説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