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昌原之戰

鎖定
大昌原之戰,正大七年(1230年),完顏陳和尚率領金軍精鋭忠孝軍,在金國西部重地大昌原(今甘肅省寧縣太昌原鄉),以四百騎兵發起衝鋒,大破兩三千蒙古軍。
中文名
大昌原之戰
參戰者
蒙古軍、金國忠孝軍
發生時間
正大七年(1230年)
將    領
朵忽魯、完顏陳和尚

大昌原之戰忠孝軍的組建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大蒙古國由他的四子拖雷監國,暫時沒有對外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金哀宗完顏守緒抓住這個難得的喘息機會,通過招募的方式重新組建了騎兵部隊。廣泛地吸納女真乃蠻吐谷渾回紇契丹以及漢人中驍勇善戰、具有對蒙作戰經驗的精鋭之人,再以傾國之力保障供給、維護秋毫無犯的作戰紀律。 [1]  很快,這支新建的“忠孝軍”就成為金軍的中堅力量。
忠孝軍的待遇非常優厚,擁有三倍於其他部隊的俸祿以及最好的武器馬匹。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投軍。到天興年間,忠孝軍的人數達到了七千多人。然而風雨飄搖的金廷根本養不起那麼多人,只能對其進行整編,挑選部分人編入忠孝軍的預備部隊合裏合軍,享受的待遇只有正規部隊的一半。 [2] 
金哀宗又整頓了親衞馬軍,從中挑出五千精鋭充入馬軍,剩餘的自動歸入步軍。還打造發放了新的鞍勒、兵甲。 [2]  戰鬥時忠孝軍居前,馬軍次之,步軍再次。除此之外,金朝還有完顏九住統領的一萬建威都尉軍以及完顏阿排統領的三千親衞軍。 [2] 

大昌原之戰系年考

雖然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軍主力北返,但留在陝西南部的蒙古偏師仍在窺伺關中,希望能打通從潼關藍關東進河南的通道。而成吉思汗死前,蒙古帝國已先後征服了畏兀兒西遼西夏,對金國形成戰略包圍,而地處西北部的慶陽寧州是金國的重要屬地,蒙金雙方爭戰甚為激烈。而大昌原之戰就是成吉思汗去世後蒙金戰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
大昌原之戰究竟發生在哪一年有不同説法。其原因是,《金史》和《元史》本紀都沒有標明此戰,而《金史》有關列傳又不一致:完顏陳和尚傳作正大五年(1228) [5]  紇石烈牙吾塔 [3] 移剌蒲阿 [4] 白華 [6]  三傳作正大七年(1230)。《通鑑續編》和《宋史紀事本末》等書都認為是在正大五年。直到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才提出異議,詳細考證為正大七年。大意為:金正大五年是在拖雷監國期間,當無大舉進攻之事。《金史·忠義傳》(陳和尚傳屬於忠義傳)多采用元好問劉祁的撰述,大都是依靠記憶和傳聞,所以具體年月不太可能沒有錯誤。金軍救慶陽在移剌蒲阿、紇石烈牙吾塔、白華三傳都有詳細記載,與哀宗本紀七年正月所書移剌蒲阿等解慶陽之圍相一致。 [7] 
近代很多元史學者採用畢沅的考證,如屠寄的《蒙兀兒史記》、柯劭忞的《新元史》,黎東方的《細説元朝》都將大昌原之戰記在元太宗二年,金正大七年。筆者認為還是畢沅之説理由充足,這裏再補充幾點:
1.細考蒙古方面各史料,拖雷監國期間,確實未見有何對金國的攻勢行動。
2.《金史》紇石烈牙吾塔和移剌蒲阿二傳,都説“戰於大昌原,慶陽圍解”,顯然是直接為解慶陽之圍,才有大昌原之戰。
3.大昌原位於慶陽南方,從地理位置研究,此處之戰很可能與慶陽解圍有直接關係。
4.《金史》白華傳明確寫正大六年五月起,移剌蒲阿率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人駐邠州,且令審視北勢。兩月後,白華馳赴邠州,傳金主密諭,命蒲阿於來年(七年)春初前往慶陽。最後又記明“七年正月,慶陽圍解,大軍還。”這一篇傳文年月次序井然,不會有誤。 [8] 
5.《金史》哀宗本紀正大六年所記的事有很多錯誤,比如記載移剌蒲阿的四次行動:二月移駐邠州,八月再復澤、潞,十月東還,十二月救慶陽。 [10]  這些行動有明顯問題:如果移剌蒲阿十月才東還,八月不太可能收復澤、潞,更別提十二月救慶陽了。且該年本紀記載稱六年十月間,大元兵駐慶陽界 [9]  ,則十月之前(正大五年)也打不了大昌原之戰。
6.正大七年的記載與《元史》本紀太宗二年所記朵忽魯戰敗的紀錄相符。 [11] 

大昌原之戰赤老温之説不合

其次,上述《元史》本紀所記原文為:“夏避暑於塔密兒河。朵忽魯及金兵戰,敗績,命速不台援之。” [11]  這一則紀錄所説的敗績,就是大昌原戰敗,解慶陽之圍而返。而夏天是派遣速不台增援的時間,這裏講的朵忽魯敗北只是是追敍原因,不是敗於夏季。而屠寄又把多桑書裏的“蒙古將赤剌温” [13] 當作成吉思汗“四傑”之一的赤老温 [14]  ,導致黎東方在《細説元朝》裏也如此記載 [12]  ,導致出現了“完顏陳和尚打敗赤老温”的説法。
按成吉思汗伐金、西征、滅夏諸戰役中赤老温都沒有出現,恐怕早已逝世。《新元史》赤老温傳就明言赤老温很早就已經去世。 [15]  而赤老温之子阿剌罕此時是否尚在人間也都成問題。因為蒙古將領平均年壽很短,而窩闊台所任用的已經是赤老温的孫子,阿剌罕之子鎖兀都。 [17]  赤老温的年齡當與成吉思汗差不多,如果此時還活着,當為七十高齡的老將。四傑四獒中,除速不台外再無活到那麼大年紀的人。 [18]  《蒙兀兒史記》把赤老温拉扯進大昌原之戰,實在毫無根據。

大昌原之戰大昌原之戰經過

1229年,蒙古大將朵忽魯率領蒙古軍偏師進攻慶陽金哀宗一邊派陝西行省以羊酒等物犒蒙古軍,以圖緩師,一邊面又命紇石烈牙吾塔、移剌蒲阿二人領兵進駐邠州以策應慶陽軍。 [16]  在祝賀窩闊台即位的同時暗中讓駐兵邠州的移剌蒲阿在次年春引兵回救慶陽。移剌蒲阿麾下有完顏陳和尚的忠孝軍一千人(完顏陳和尚傳的作戰紀錄只説四百人 [5]  ,應該是留了一部分在邠州,因為忠孝軍經常分割使用,每次參戰人數不同 [20]  )。完顏陳和尚生長於弓馬嫺熟的戎武之家,自小尚武功、勇力超人,性機警,行動疾如風雨。 [19] 
1230年正月,蒙古軍在慶陽南方的大昌原與金軍交戰。完顏陳和尚出征前沐浴更衣,然後披甲上馬,率領忠孝軍四百人為金軍前鋒,他自己一馬當先,奮不顧身,大破蒙古軍。 [5]  據《金史·忠義傳》,蒙古軍人數有八千之眾,又説“自軍興,二十年始有此捷。”從常理來看,忠義傳往往充斥溢美之詞,多少總要打一點折扣:
第一,蒙古軍偏師很少有三、五千以上的,常見的最大兵力是二、三千騎,比如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時,四路大軍中的一路偏師就只有五千人。 [21] 
第二,完顏陳和尚及其忠孝軍四百人,只是領先衝鋒陷陣,必須依靠諸軍繼之方能獲勝。這樣的例子在蒙金戰爭裏也有,例如野狐嶺之戰就是讓木華黎率領死士衝鋒陷陣,再由成吉思汗大軍發起總攻。 [23]  換言之,不能單看表面記載,就認為忠孝軍四百騎單獨擊破蒙古軍八千。
於是,朵忽魯率蒙古軍向北退走,慶陽圍解。金廷遂令完顏訛可屯駐邠州為慶陽聲援,移剌蒲阿、紇石烈牙吾塔還鎮京兆。 [22] 
大昌原之戰是金國與蒙古兵交戰20年來未曾有過的大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蒙金戰局的發展,延緩了金朝滅亡的進程。完顏陳和尚也“一戰名動天下”,以功升定遠將軍、平涼府判官。 [5] 
參考資料
  • 1.    《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忠義三》:陳和尚御之有方,坐作進退皆中程式,所過州邑常料所給外秋毫無犯,街曲間不復喧雜。
  • 2.    《金史·卷四十四·兵志》:又以歸正人過多,乃繫於忠孝籍中別為一軍,減忠孝所給之半,不能射者令閲習一再月,然後試補忠孝軍,是所謂合裏合軍也。又以親衞馬軍,舊時所選未精,必加閲試,直取武藝如忠孝軍者得五千人,餘罷歸為步軍。凡進徵,忠孝居前,馬軍次之。自正大改立馬軍,隊伍鞍勒兵甲一切更新,將相舊人自謂國家全盛之際馬數則有之,至於軍士精鋭、器仗堅整,較之今日有不侔者,中興之期為有望矣。一日佈列曹門內教埸,忠孝軍七千,馬軍五千,京師所屯建威都尉軍萬人,內族九住所統親衞軍三千。
  • 3.    《金史·卷一百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七年正月,戰於大昌原,慶陽圍解。
  • 4.    《金史·卷一百十二·列傳第五十》:七年正月,戰北兵於大昌原,北軍還,慶陽圍解。
  • 5.    《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忠義三》: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達問誰可為前鋒者,陳和尚出應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將就木然者,擐甲上馬不反顧。是日,以四百騎破八千眾,三軍之士踴躍思戰,蓋自軍興二十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手詔褒諭,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日名動天下。
  • 6.    《金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五十二》:七年正月,慶陽圍解,大軍還。
  • 7.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 宋紀一百六十五:【考異】大昌原之捷,陳桱續編繫於正大五年,哈達一陳和尚為前鋒,薛氏通鑑因之,此本於金史忠義傳也。徐氏後編繫於六年,布哈以陳和尚為前鋒,此採用金史哀宗紀也。按金史紀、傳疑俱有舛誤,蓋以元史及金史前後證之,而知其不合也。金正大五年,蒙古皇子圖壘(舊作拖雷。)監國六年之春,太宗尚未即位,其時當無大舉之事。且大昌原之戰以捷聞,在元人或為之諱敗,金史本紀斷無闕而不書之理。原其致誤之由,忠義傳多采元好問、劉祁所撰述,事由記憶,語屬傳聞,故年月不能無舛。本紀之誤,則因六年布哈率陳和尚駐邠州,遂連書其後事耳。金人之救慶陽,布哈傳、約赫德(舊作牙吾塔。)傳、白華傳載之甚詳。本紀於七年正月書副樞布哈等解慶陽之圍,約赫德、布哈傳雲,七年正月戰於大昌原,慶陽圍解,此即陳和尚為前鋒奏捷之事也。前人誤分大昌原、慶陽為二役,固宜輾轉而不得其實矣。今定作七年。
  • 8.    《金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五十二》:六年……五月,以丞相賽不行尚書省事於關中,蒲阿率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駐邠州,且令審觀北勢。如是兩月……上令密諭蒲阿才候春首,當事慶陽。……七年正月,慶陽圍解,大軍還。
  • 9.    《金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冬十月……大元兵駐慶陽界。
  • 10.    《金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六年春二月……移剌蒲阿率忠孝軍總領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騎駐邠州……八月,移剌蒲阿再復澤、潞……冬十月,移剌蒲阿東還……十二月,詔副樞蒲阿、總帥紇石烈牙吾塔、權籤樞密院事完顏訛可救慶陽。
  • 11.    《元史·卷二·本紀第二》:二年……夏避暑於塔密兒河。朵忽魯及金兵戰,敗績,命速不台援之。
  • 12.    黎東方.《細説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6頁
  • 13.    [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2頁
  • 14.    《蒙兀兒史記·卷第四·本紀第三》:二年庚寅……大將赤老温把阿禿兒及金忠孝軍總領完顏彝戰於大昌原,敗績。
  • 15.    《新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十八》:赤老温早卒。
  • 16.    《金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六年……冬十月……大元兵駐慶陽界。詔陝西行省遣使奉羊酒幣帛乞緩師請和。……十二月,詔副樞蒲阿、總帥紇石烈牙吾塔、權籤樞密院事完顏訛可救慶陽。
  • 17.    《新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十八》:阿剌罕,赤老温第二子也。以恭謹事太祖。太祖嘗被創甚,阿剌罕療之七日而愈。子鎖兀都,太宗命侍闊端太子於河西。
  • 18.    《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八》:速不台……戊申卒,年七十三。
  • 19.    《金史·卷一百二十三·忠義三》: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諸軍倚以為重。
  • 20.    《金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五十二》:蒲阿率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駐邠州,且令審觀北勢。 《金史· 卷一百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是時,惟官奴忠孝軍四百五十人、馬用軍七百人留府中。 《金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初,兀典等赴息,既至之夜,潛遣忠孝軍百餘騎襲宋營於中渡。
  • 21.    王治來.《中亞通史·古代卷(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0頁
  • 22.    《金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七年春正月,副樞蒲阿、總帥牙吾塔、權籤院事訛可解慶陽之圍。以訛可屯邠州,蒲阿、牙吾塔還京兆。
  • 23.    《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傳第六》:木華黎曰:“彼眾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馬橫戈,大呼陷陣,帝麾諸軍並進,大敗金兵。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