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移剌蒲阿

鎖定
移剌蒲阿(?-1232年7月),契丹族。中國金末大臣、名將。 [15] 
移剌蒲阿年少從軍,以軍功自千户升都統。金哀宗完顏守緒為皇太子時,任命移剌蒲阿為親衞軍總領,佩金符。元光二年(1223年)十二月,金宣宗卒,英王完顏守純先於完顏守緒入宮。守緒令移剌蒲阿集軍3萬於東華門街,以防不測。因擁立之功,移剌蒲阿任同知睢州軍州事、權樞密院判官,從此軍國大事多有參與。正大元年(1224年)六月,移剌蒲阿受命率兵至光州。同年九月,收復澤州、潞州。正大三年(1226年)八月,收復曲沃、晉安。次年二月,紇石烈牙吾塔、移剌蒲阿收復平陽,抗蒙局勢略有好轉。 [15] 
正大六年(1229年)二月,移剌蒲阿權樞密副使,率忠孝軍千人駐邠州(今陝西彬州),監察蒙軍動向。同年八月,再復潞州。次年正月,於大昌原敗蒙古兵,慶陽解圍。同年十月,移剌蒲阿等引兵解衞州圍,被金哀宗授世襲謀克。不久,以權參知政事與合達行省於閺鄉。正大八年(1231年 [16]  )正月,蒙軍攻入陝西,同年四月,鳳翔陷落,兩行省棄京兆東逃。同年十二月,金哀宗調集移剌蒲阿等軍入鄧州。時蒙軍渡漢江而北,諸將以為可乘其半渡擊之,移剌蒲阿不從,待蒙軍渡河完畢,方與之戰於鄧州禹山,雖獲小勝,卻報大捷。次年正月,蒙古軍於鈞州三峯山大敗移剌蒲阿、合達等軍,移剌蒲阿被擒。天興元年(1232年)七月,不屈被殺。 [15]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羣
契丹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1232年7月
本    名
移剌蒲阿
性    別

移剌蒲阿人物生平

移剌蒲阿執掌大權

移剌蒲阿原是契丹人,從小從軍,因為功績而從千户晉升為都統。起初,金哀宗(即完顏守緒)還是皇太子時,控制着樞密院,選拔蒲阿充當親衞軍總領,佩帶金符。元光二年(1223年)冬十二月二十二日,金宣宗已經病危,完顏守緒的異母哥哥英王完顏守純先已入宮侍疾,完顏守緒從東宮敲門求見,命令蒲阿身穿盔甲領兵屯守在艮嶽,以防備突發情況。金哀宗即位後,曾經對近臣們説:“以前要不是蒲阿,哪裏有今天!”於是便遙授同知睢州軍州事,代理樞密院判官,從此,軍國大事多聽從他處置。 [1] 

移剌蒲阿虛報功績

正大四年(1227年)十二月,河朔軍隊入侵商州,殘毀了朱陽盧氏,蒲阿在靈寶東面迎戰,遇上游動的騎兵十多人,抓住了其中的一人,其餘立即退走。蒲阿便上奏説打了勝仗。金哀宗封他為世襲謀克,並厚加賞賜。人們都知道他欺騙皇上,卻不敢説。吏部郎中楊居仁暗示了他,惹得他大怒。 [2] 

移剌蒲阿北御蒙古

正大六年(1229年)二月十七日,金哀宗任命蒲阿為代理樞密副使。從去年夏天以來,蒙古軍隊在陝西省逐漸入侵到涇州,並且攔阻了慶陽的運糧道。蒲阿上奏説“:陝西設立了兩行省,原是用來從外圍保衞河南的,如今蒙古軍隊已經連續三年在這個地方,行省統率的兵馬二三十萬人,從未對陣,也未曾得到一枝斷箭,要行省幹什麼?”樞密院官也都上奏説將來必須由樞密院管轄兵馬,金哀宗很久沒有説話。後來,任命丞相完顏賽不到關中行尚書省事,召平章政事合達回朝,完顏白撒也被召到朝廷,蒲阿率領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人駐守邠州,並且注意觀察北方形勢。八月初一,蒲阿再次收復潞州。十月初一,蒲阿東歸。 [3] 
同年十二月初一,詔令蒲阿和總帥紇石烈牙吾塔、代理籤樞密院事訛可救援慶陽。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正月,蒙古軍隊返回,慶陽解圍。詔令訛可駐守邠州,蒲阿、紇石烈牙吾塔回京兆。不久,以代理參知政事身份和完顏合達在邠州設置行省。正大八年(1231年)正月,蒙古軍入侵陝西,攻破鳳翔,兩行省放棄京兆而東回,到達洛陽驛站,被召回商議河中之事。 [4] 
同年十二月,蒙古軍從漢江渡江,兩省軍隊進入鄧州,於是商議敵軍的出兵方向,並議論是從光化(今湖北省老河口市)攔江作戰好,還是放他們渡江作戰好。張惠認為:“截江作戰好,如果放他們渡過江,我方腹地空虛,能夠不被打敗嗎?”蒲阿把手一揮,説:“你只知道我們軍隊的事情,哪裏知道蒙古軍隊的情況?我原在裕州時曾經得到朝廷下的聖旨説‘讓對方在沙石地上再攻擊他。’何況如今是不請自來的。你們再不要像在大昌原、舊衞州、倒回谷那樣放走了他們。”蒲察定住、高英、樊澤等都説蒲阿講的有理。完顏合達便問按得木,按得木認為不好。軍中認為按得木是北人,熟悉蒙古軍軍情,還是他的看法對,但是他們都不能改變蒲阿的意見。 [5] 
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順陽村)停留了二十天後,派往光化的探子回來報告説:“敵人千騎已經北渡。”兩省下令當晚進軍,天亮時到達禹山。探報陸續前來報告説“:蒙古騎兵已全部渡過漢江。”二十二日,蒙古軍隊已經靠近,兩行省將軍隊部署在高山上,各自佔據有利地形,步兵在山前迎敵,騎兵留在山後。二十三日,太陽還未出山,蒙古軍隊已前來,大元帥由兩面小旗為前導前來觀看,看完以後卻不前進,讓部隊散開,有如大雁展開雙翅一樣,沿着山腳繞到騎兵的後面,分成三隊前進,輜重之外還剩二萬多人。完顏合達對眾軍下令説“:看今天的架勢不會作戰,暫且等待。”但不久,蒙古軍突然攻上前來,金兵不得不接戰,以至於短兵相接。戰了三回合,蒙古軍騎兵略略退卻。西面的蒙古軍望見蒲阿親自繞到甲騎後便突然出擊,連續攻擊三次,由於蒲阿定住力戰而退,蒙古軍隊大帥便揮動旗幟聚合眾將,商議了許久。完顏合達知道了蒙古軍的意向。這時,高英的軍隊正注視着北面,而蒙古軍卻出兵攻擊他的後面,高英的軍隊被撼動了,完顏合達差點要把高英斬首,高英又指揮軍隊力戰。蒙古軍隊稍稍退後觀察變化,這時,高英軍隊已穩定下來,敵軍又去攻擊樊澤的軍隊,完顏合達斬了一名千夫長,軍隊拼死戰鬥,敵人才退去。 [6] 
蒙古軍隊回到本陣,向南而歸。兩省又商議説“:對方雖號稱三萬人,而輜重佔了三分之一。又相對陣二三天沒有吃的,應當趁對方退卻而追擊。”張惠力主這個意見,蒲阿説:“江路斷絕,黃河不結冰,敵人已入重地,怎麼回去?何必這樣急攻打它。”不肯聽從。二十四日,蒙古軍隊忽然不知到哪去了,營火也熄滅,毫無一點消息。兩省和眾將商議説,四天見不到軍隊,也見不到營壘,鄧州送水的和過路人絡繹不絕,也沒有人發現他們,難道又南渡而回嗎?二十八日,巡邏的騎兵才探知蒙古軍停留在光化對岸的棗林中,白天做飯吃,夜間不下馬,在林中往來,不靠近五六十步聽不見聲響,可知是有計謀的。 [7] 
當初,禹州停戰時,有兩個敵軍騎兵迷路進了金營,問了他們後,才知道蒙古軍隊共有七位首領,由一位大將統率。後來又有十個人假裝投降,身穿破衣騎瘦馬哭訴如何艱苦。兩行省相信了他們,給他們換上肥馬,送酒喝,給温暖的衣服穿,讓他們留在陣後,這十個人都揮鞭策馬而去,這才醒悟到這十人原來是敵軍的偵察騎兵。 [8] 
正大八年(123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兩省商議回鄧州籌糧,辰巳之間到達棗林後面,蒙古軍隊突然出兵襲擊,兩省軍隊迎擊,交戰之時,蒙古軍隊以百騎人馬劫持輜重而去,金兵幾乎難以成隊列了,直到夜間才進城,由於怕軍士們迷路,便敲着鍾招引他們。樊澤軍隊駐守城西,高英軍隊駐守在城東。
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初一,金兵在鄧州城下耀武揚威,蒙古軍隊不來交戰,大將派人來要酒,兩省送給二十瓶。初二,大軍從鄧州出發,前往京都,有騎兵二萬,步兵十三萬,騎兵統帥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將按忒木、忠孝軍總領夾谷愛答、皇族達魯歡、總領夾谷移特剌、提控步軍臨淄郡王張惠、殄寇都尉完顏阿排、高英、樊澤、中軍完顏陳和尚,和恆山公武仙楊沃衍軍隊會合。當天,到達五朵山下,取道鴉路,蒙古軍隊以三千騎兵尾隨,他們便駐營等候楊武。 [9] 
楊武到達後,得知申、裕兩州已投降敵軍。七日,到夜間時,商議説蒙古騎兵明天必定又來襲擊我軍,對方只有三千騎兵,而我方卻示弱,將被敵軍輕視,應當和它作戰。便埋伏騎兵五十在鄧州道上。第二天,軍隊起程,蒙古騎兵又像以前那樣襲擊,金兵以萬人壓向敵方,伏兵突起,蒙古軍隊向南逃避。當天下雨,便在竹林中宿營。初九,安扎在安皋。初十,在鴉路、魯山宿營。河西軍已獻出申、裕州,帶着老幼和牛羊來取鴉路,金兵正好遇上,奪了他們的牛羊給軍隊吃。 [10] 
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十二日,朝鈞出發,到達沙河,蒙古騎兵五千人去河北等待,金兵奪橋而過,蒙古軍隊便向西退避。金兵縱兵出擊,蒙古軍不交戰,又南渡沙河。金兵準備紮營,蒙古軍又渡河來襲擊。金兵既得不到吃的,又得不到休息,天黑了,下起雨來,第二天早上又變成雪。蒙古軍增兵至萬人,邊走邊作戰,來到黃榆店時,離鈞州還有二十五里,因為雨雪無法前進,宿營三天。十五日,一位近侍來到軍中傳旨,聚集將士聽從處置,聖旨説:“兩省軍隊全部到京都,我將親自在城門犒勞軍隊,換給御馬,然後出戰未晚。”又有密旨説:“近知張家灣漏逃的有二三百騎兵,已經轉移到衞、孟二州,兩省應當特別注意防備。”領旨後,蒲阿拂袖而起,完顏合達還想跟他商議,蒲阿説:“只不過如此而已,還有什麼好商議的。”這是因為他已喪魂落魄了。軍隊當即開拔。凡北渡而來的蒙古軍隊都聚集在這裏,他們用大樹塞住軍隊的通路,楊沃衍的軍隊奪得了道路。完顏合達又建議完顏陳和尚先上山觀察一下形勢,等再整頓軍隊時,金兵已接近竹林,離鈞只有十多里路了。金兵繼續前進,蒙古軍隊果然退往三峯山的東北和西南。武仙、高英的前鋒部隊直迫蒙古軍西南,楊沃衍、樊澤的軍隊佔據蒙古軍的東北,蒙古軍都退了下去,只據有三峯山以東的地區。張惠、按得木站在山上望見蒙古軍有二三十萬人,前後有二十里遠。按得木對張惠説“:這裏再不作戰又怎麼辦?”他便帶領一萬多騎兵居高臨下攻向敵軍,蒙古軍隊退去。 [11] 
一會兒,大雪紛飛,白霧滿天,連人都見不到。當時雪已下了三天,作戰地方有許多麻田,大多犁了四五遍,人馬踩下去陷到膝蓋。軍士們身穿甲冑僵立在雪中,槍槊結凍成棍子一樣,兵士們有的已經三天沒有吃過飯。蒙古軍隊和河北的軍隊會合,從四面八方合圍,架起柴火燒羊肉,輪番休息,他們乘金兵睏乏不堪,故意放開通鈞州的道路讓他們逃走,同時又派生力軍夾擊。金兵於是大敗,聲音有如天崩地裂。忽然天氣晴朗,陽光明亮,金兵沒有一個人能逃脱。 [12] 

移剌蒲阿盡忠而死

武仙帶領三十騎人馬進入竹林中,楊沃衍、樊澤、張惠三支軍隊爭奪道路,包圍了幾層,和高英的殘兵在柿林村南面作戰,楊沃衍、樊澤、高英都先後戰死,張惠手持長槍奮戰到死。蒲阿逃往京都,還未走到便被活捉。正大九年(1232年)七月,被押到官山,召問他投降不投降,反覆問了幾百句,他只是説:“我是金國大臣,只應死在金國境內。”於是被殺。 [13] 

移剌蒲阿歷史評價

《金史》贊曰:金自南渡,用兵克捷之功,史不絕書,然而地不加闢,殺傷相當,君子疑之。異時伐宋,唐州之役,喪師七百,主將訛論匿之,而以捷聞。御史納蘭糾之,宣宗獎御史,而不罪訛論,是君臣相率而為虛聲也。禹山之捷,兩省為欺,遂致誤國,豈非宣宗前事有以啓之耶?至於三峯山之敗,不可收拾,上下諤眙,而金事已去十九。天朝取道襄、漢,懸軍深入,機權若神,又獲天助,用能犯兵家之所忌,以建萬世之俊功,合達雖良將,何足以當之。蒲阿無謀,獨以一死無愧,猶足取焉爾。 [14] 

移剌蒲阿史籍記載

《金史》有其傳。 [14] 
參考資料
  • 1.    《金史·移剌蒲阿傳》移剌蒲阿,本契丹人,少從軍,以勞自千户遷都統。初,哀宗為皇太子,控制樞密院,選充親衞軍總領,佩金符。元光二年冬十二月庚寅,宣宗疾大漸,皇太子異母兄英王守純先入侍疾,太子自東宮扣門求見,令蒲阿衷甲聚兵屯於艮嶽,以備非常。哀宗即位,嘗謂近臣言:“向非蒲阿,何至於此。”遂自遙授同知睢州軍州事,權樞密院判官,自是軍國大計多從決之。
  • 2.    《金史·移剌蒲阿傳》正大四年十二月,河朔軍突入商州,殘朱陽、盧氏。蒲阿逆戰至靈寶東,遇遊騎十餘,獲一人,餘即退,蒲阿輒以捷聞。賞世襲謀克,仍厚賜之。人共知其罔上,而無敢言,吏部郎中楊居仁以微言取怒。
  • 3.    《金史·移剌蒲阿傳》六年二月丙辰,以蒲阿權樞密副使。自去年夏,北軍之在陝西者駸駸至涇州,且阻慶陽糧道。蒲阿奏:“陝西設兩行省,本以藩衞河南,今北軍之來三年於茲,行省統軍馬二三十萬,未嘗對壘,亦未嘗得一折箭,何用行省。”院官亦俱奏將來須用密院軍馬勾當,上不語者久之。是後,以丞相賽不行尚書省事於關中,召平章政事合達還朝,白撒亦召至闕,蒲阿率完顏陳和尚忠孝軍一千駐邠州,且令觀北勢。八月丙申,蒲阿再復潞州。十月乙未朔,蒲阿東還。
  • 4.    《金史·移剌蒲阿傳》十二月乙未,詔蒲阿與總帥牙吾塔、權籤樞密院事訛可救慶陽。七年正月,戰北兵於大昌原,北軍還,慶陽圍解。詔以訛可屯邠州,蒲阿、牙吾塔還京兆。未幾,以權參知政事與合達行省於閿鄉。八年正月,北軍入陝西,鳳翔破,兩行省棄京兆而東,至洛陽驛,被召議河中事,語在白華傳。
  • 5.    《金史·移剌蒲阿傳》十二月,北兵濟自漢江,兩省軍入鄧州,議敵所從出,謂由光化截江戰為便,放之渡而戰為便、張惠以“截江為便,縱之渡,我腹空虛,能不為所潰乎?”蒲阿麾之曰:“汝但知南事,於北事何知。我向於裕州得制旨雲,‘使彼在沙磧,且當往求之’,況今自來乎。汝等更勿似大昌原、舊衞州、扇車回縱出之。”定住、高、樊皆謂蒲阿此言為然。合達乃問按得木,木以為不然。軍中以木北人,知其軍情,此言為有理,然不能奪蒲阿之議。
  • 6.    《金史·移剌蒲阿傳》順陽留二十日,光化探騎至,雲“千騎已北渡”,兩省是夜進軍,比曉至禹山,探者續雲“北騎已盡濟”。癸酉,北軍將近,兩省立軍高山,各分據地勢,步迎于山前,騎屯于山後。甲戌,日未出,北兵至,大帥以兩小旗前導來觀,觀竟不前,散如雁翅,轉山麓出騎兵之後,分三隊而進,輜重外餘二萬人。合達令諸軍,“觀今日事勢,不當戰,且待之。”俄而北騎突前,金兵不得不戰,至以短兵相接,戰三交,北騎少退。北兵之在西者望蒲阿親繞甲騎後而突之,至於三,為蒲察定住力拒而退。大帥以旗聚諸將,議良久。合達知北兵意向。時高英軍方北顧,而北兵出其背擁之,英軍動,合達幾斬英,英復督軍力戰。北兵稍卻觀變,英軍定,復擁樊澤軍,合達斬一千夫長,軍殊死鬥,乃卻之。
  • 7.    《金史·移剌蒲阿傳》北兵回陣,南向來路。兩省複議:“彼雖號三萬,而輜重三之一焉。又相持二三日不得食,乘其卻退當擁之。”張惠主此議,蒲阿言:“江路已絕,黃河不冰,彼入重地,將安歸乎?何以速為。”不從。乙亥,北兵忽不知所在,營火寂無一耗。兩省及諸將議,四日不見軍,又不見營,鄧州津送及路人不絕,而亦無見者,豈南渡而歸乎?己卯,邏騎乃知北軍在光化對岸棗林中,晝作食,夜不下馬,望林中往來,不五六十步而不聞音響,其有謀可知矣。
  • 8.    《金史·移剌蒲阿傳》初,禹山戰罷,有二騎迷入營,問之,知北兵凡七頭項,大將統之。復有詐降者十人,弊衣羸馬泣訴艱苦,兩省信之,易以肥馬,飲之酒,及暖衣食而置之陣後,十人者皆鞭馬而去,始悟其為覘騎也。
  • 9.    《金史·移剌蒲阿傳》庚辰,兩省議入鄧就糧,辰巳間到林後,北兵忽來突,兩省軍迎擊,交綏之際,北兵以百騎邀輜重而去,金兵幾不成列,逮夜乃入城,懼軍士迷路,鳴鐘招之。樊澤屯城西,高英屯城東。九年正月壬午朔,耀兵於鄧城下。北兵不與戰,大將使來索酒,兩省與之二十瓶。癸未,大軍發鄧州,趨京師,騎二萬,步十三萬,騎帥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將按忒木,忠孝軍總領夾谷愛答、內族達魯歡,總領夾谷移特剌,提控步軍臨淄郡王張惠,殄寇都尉完顏阿排、高英、樊澤,中軍陳和尚,與恆山公武仙、楊沃衍軍合。是日,次五朵山下,取鴉路,北兵以三千騎尾之,遂駐營待楊武。
  • 10.    《金史·移剌蒲阿傳》楊武至,知申、裕兩州已降。七日至夜,議北騎明日當復襲我,彼止騎三千,而我示以弱,將為所輕,當與之戰。乃伏騎五十於鄧州道。明日軍行,北騎襲之如故,金以萬人擁之而東,伏發,北兵南避。是日雨,宿竹林中。庚寅,頓安皋。辛卯,宿鴉路、魯山。河西軍已獻申、裕,擁老幼牛羊取鴉路,金軍適值之,奪其牛羊餉軍。
  • 11.    《金史·移剌蒲阿傳》癸巳,望鈞州,至沙河,北騎五千待於河北,金軍奪橋以過,北軍即西首斂避。金軍縱擊,北軍不戰,復南渡沙河。金軍欲盤營,北軍復渡河來襲。金軍不能得食,又不得休息。合昏,雨作,明旦變雪。北兵增及萬人,且行且戰,致黃榆店,望鈞州二十五里,雨雪不能進,盤營三日。丙申,一近侍入軍中傳旨,集諸帥聽處分,制旨雲:“兩省軍悉赴京師,我御門犒軍,換易御馬,然後出戰未晚。”復有密旨雲:“近知張家灣透漏二三百騎,已遷衞、孟兩州,兩省當常切防備。”領旨訖,蒲阿拂袖而起,合達欲再議,蒲阿言:“止此而已,復何所議。”蓋已奪魄矣。軍即行。北軍自北渡者畢集,前後以大樹塞其軍路,沃衍軍奪路,得之。合達又議陳和尚先擁山上大勢,比再整頓,金軍已接竹林,去鈞州止十餘里矣。金軍遂進,北軍果卻三峯之東北、西南。武、高前鋒擁其西南,楊、樊擁其東北,北兵俱卻,止有三峯之東。張惠、按得林立山上望北兵二三十萬,約厚二十里。按得木與張惠謀曰:“此地不戰,欲何為耶?”乃率騎兵萬餘乘上而下擁之,北兵卻。
  • 12.    《金史·移剌蒲阿傳》須臾雪大作,白霧蔽空,人不相覿。時雪已三日,戰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過,人馬所踐泥淖沒脛。軍士被甲骨僵立雪中,槍槊結凍如椽,軍士有不食至三日者。北兵與河北軍合,四外圍之,熾薪燔牛羊肉,更遞休息。乘金困憊,乃開鈞州路縱之走,而以生軍夾擊之。金軍遂潰,聲如崩山,忽天氣開霽,日光皎然,金軍無一人得逃者。
  • 13.    《金史·移剌蒲阿傳》武仙率三十騎入竹林中,楊、樊、張三軍爭路,北兵圍之數重,及高英殘兵共戰於柿林村南,沃衍、澤、英皆死,惟張惠步持大槍奮戰而歿。蒲阿走京師,未至,追及,擒之。七月,械至官山,召問降否,往復數百言,但曰:“我金國大臣,惟當金國境內死耳。”遂見殺。
  • 14.    《金史》  .國學[引用日期2014-11-08]
  • 15.    移剌蒲阿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5]
  • 16.    為官避事平生恥(詳解版)  .共產黨員網.2018-12-21[引用日期2023-1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