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夜》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抒寫了詩人抱病江峽而心繫故鄉的情感。首聯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頷聯描寫客船漁舟好砧杵之聲,描繪了優美的畫面;頸聯由寫景轉到抒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卧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這首詩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體現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格。
作品名稱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仗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露下:夜露降下。
⑵空山:寂靜的山中,指山城夔州。旅魂:旅情,客居他鄉的情懷。
⑶疏燈:指江邊稀疏的漁火。
⑷雙杵(chǔ):古時女子搗衣,二人對坐,各持一杵。
⑸南菊再逢:杜甫離成都後,第一個秋天在雲安,第二個秋天在夔州。
⑹北書:故鄉的書信。雁無情:古稱鴻雁傳書,衡山有回雁峯,人未過衡州而無書信,故言雁無情。
⑺步檐(yán):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單位,以五尺為一步。牛鬥: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
⑻銀漢:銀河。鳳城:秦穆公之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後,即稱京城為鳳城。此指長安 [1]  [2] 

白話譯文

白露降了,秋空高遠,江水澄清,獨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驚。岸邊眠宿着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燈。一彎新月擾自高懸天上,山上不時傳來搗衣雙杵的鳴聲。從客居雲安算起,至今已兩度與秋菊重逢,可嘆我依舊卧病在山城。北方故鄉的書信至今沒有捎來,南飛的大雁啊怎麼這般無情!我拄着枴杖獨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遙望牛鬥二星。迢遞的銀河默默地從樓閣上空流過,它的來端該不是通到了長安京城? [3]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仇兆鰲杜詩詳註》雲:詩云“南菊再逢”,是合雲安夔州為兩秋,故知屬大曆元年西閣作。又云“新月猶懸”,蓋元年九月初矣。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着窗外空山的景色,聽着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2]  [4]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峯,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着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峯,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痹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説“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濕痹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説“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卧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裏卻説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檐”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卧病”照應。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藴含在這佇立步檐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指出,這首詩在內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説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上又各具特色。《秋興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詩人對人生執着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心,風格更為撫鬱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體現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瞭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作風格,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 [4] 

名家評價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詩中四句自是一家句法。······山谷得之,則古詩用為“滄江鷗鷺野心性,陰壑虎豹雄牙須”,亦是也。蓋上四字、下三字,本是二句,今以合為一句。而中不相粘,實則不可拆離也。試先讀上四字絕句,然後讀下三字,則句法截然可見矣。
明·鍾惺《唐詩歸》:同一清壯而節細味永,按之有物,覺“老去悲秋”、“昆明池水”等作皆遜之。譚雲:情事有味,音韻亦妙。森起(“疏燈”二句)。“菊逢人”妙,倒轉則庸矣(“南菊”句)。
明·唐汝詢唐詩解》:此秋夜旅情也。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詩與“玉露凋傷”篇語相出入。《秋興》首章結聯但述旅情,此章結聯有忠君慕國想頭,故覺勝之;若*六句,則難第甲乙矣。意象清森,讀之增感。
明·王嗣奭杜臆》:今本多作"秋氣清”,而《演義》舊本作“秋水清”、當從之。······而“自照孤帆宿”者,客舟也,根“秋水”來。蓋從閣上見之,客舟多,故見疏燈皆自照孤帆而宿······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盡一夜所適目驚心者,隨拈隨合,才高自可。不爾,必雜;要亦變體也。每句鏘然,猶不失七言宗風。
清·劉浚《杜詩集評》:高潔。
清·黃生《杜詩説》:此與“玉露凋傷”不相上下,一、二,五、六,工力悉敵;三、四寫景雖遜彼之高壯,七、八含情,此處卻較深厚也。此號雲安、夔州諸詩相合。“露下天高”,即“玉露調傷楓樹林”也;“獨夜魂驚”,即“聽猿實下三聲淚”也;“孤帆宿”,即“孤舟一系故園心”也;“雙杵鳴”,即“白帝城高急暮砧”也;“菊再逢”,即“叢菊兩開他日淚”也;“雁無情”,即“一聲何處送書雁”也;“看牛鬥”則“每依北斗望京華”也。詩中詞意,大概相同。竊意此詩在先,故《秋興》得以詳敍耳。
清·黃生《唐詩摘鈔》:此篇以次句作骨。“孤蓬”自宿,“雙杵”自鳴,明其為獨夜也。己貧病羈留,所望親朋略加援引,則歸朝不難,何意音書日杳,正回旨鳳城,惟見銀漢遙遙相接,旅魂安得不為之驚乎?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第四顧“驚”字。“雙杵鳴”謂聞砧聲也,非月中搗藥之杵。七句收足“旅魂”、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老杜之高不在此。查懼行;起、結釦定題面。中間二句説夜,二句説秋,切題極矣,卻極開宕。筆筆清拔,而意境又極闊遠。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善詩者,就景中寫意。不善詩者,去意中尋景。如杜詩······“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即景物之中,含蓄多少愁恨意。若説出,便短淺矣。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宛轉關生,渾然無跡。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首聯,一景一情。自對格起,字字晶瑩。次聯,景由情出,······三聯,情就景生。“菊再逢”,實景也,而動人益向衰之慨;“書不至”,虛景也,而起雁仍空到之思。·······結又情景雙融矣。
清·楊倫杜詩鏡銓》:清麗亦開義山。好起(“露下”句)。二句情在景中(“疏燈”二句)。託怨雁是風人體(“北書不至”句)。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秋興》首篇與此足敵。喜雄壯者採彼,嗜沉細苕取此。終不可定伯仲。吳子謂結勝於彼,亦是宋儒議論。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似疏而刻。三、四尋常景色,寫極蕭疏。結二仍分一南一北,緊承五、六,尤是法密。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此詩不當僅賞其清壯,須玩其音節深細、步武端和處。 [5]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韓成武.杜甫詩歌精選: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347
  • 2.    袁慧光.杜甫湘中詩集註:嶽麓書社,2010:115-116
  • 3.    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1-812
  • 4.    夏松涼.杜詩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446-449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49-1250
  • 6.    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