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文字源流
編輯形聲字。金文作圖1-4,通常是由圖A和圖B兩個構件組成,構件A是“亦”字的省略,“亦”的古字形是在人的臂下加一點表示“腋”下,是“腋”的初文;構件B有人釋為“月”,但更多人釋為“夕”。“夕”和“月”在商周時期為同一字形,夜晚的特徵是明月在天空懸掛,造字表示夜,便以月取象,就是夕。“夕”的本義就是“夜”,是“夜”的形符,而“亦”不過是“夜”的聲旁罷了。因為“夕”佔去“亦”一點的位置,故為“亦省聲”。
金文的“夕”構件一般在人(大)臂下,金文有的作圖5,亦字寫得較長,沒有省去右邊一畫,真正是亦字作聲符。篆文作圖9,隸書作圖10-12,亦字形變較大。楷書“夜”字,“大”字一捺與夕字合成一個構件,“大”字表人頭的小豎畫寫成一點,表腋的一畫與大字豎撇合成人字,就面目全非了。
[2]
[6]
夜的本義就是指從天黑到天亮的這一段時間,與“日”“晝”相對。有時,夜又特指整個夜間的某一特定時間,有時指暮,黃昏,如《詩經·召南·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有時指“夜漏未盡雞鳴時”,也就是天快亮的時候。不過這類用法多見於古漢語。
夜詳細釋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從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時間(與“晝”“日”相對)。 | night | 《詩經·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詩經·衞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魯迅《吶喊·頭髮的故事》:“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曆,向着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 | |
指黃昏,天黑。 | dusk | 《詩經·召南·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 ||
凌晨,天快亮的時候。 | wee hours | 《周禮·春官·雞人》:“大祭祀,夜呼旦,以叫百官。” | ||
夜色。 |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 |||
古縣名。今山東省萊州市。後作“掖”。 | 《戰國策·齊策六》:“當今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災上之虞。” 高誘注:“《説苑》作掖邑。” | |||
姓氏用字,參看“夜姓”。 | ||||
量詞 | 用於計算夜。 | 劉義慶《世説新語·自新》:“三日三夜。” | ||
形容詞 | 昏暗,幽暗。 | dim;dusky | 王符《潛夫論·贊學》:“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 | 夜府;夜台 |
動詞 | 夜行。 | 《晉書·王承傳》:“有犯夜者,為吏所拘。” |
夜古籍解釋
編輯夜説文解字
【卷七】【夕部】羊謝切(yè)
舍①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
夜説文解字注
“舍也”注:以疊韻為訓。
“天下休舍”注:休舍猶休息也。舍,止也。夜與夕渾言不別,析言則殊。《小雅》:莫肎夙夜,莫肎朝夕。朝夕猶夙夜也。春秋經夏四月辛卯夜,即辛卯夕也。
夜廣韻
羊謝切,去禡以 ‖亦聲暮部(yè)
夜康熙字典
【醜集下】【夕部】 夜
古文:𡖍、𠙑、𠙇
(yè)《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耶去聲。日入為夜,與晝對。《夏小正》:時有養夜。注:猶言永夜也。《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注: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又宣夜,窺天之器。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又夜明,祭月之坎。《禮·祭法》:夜明,祭月也。
又《武宿夜》,武舞曲名。《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
又子夜,晉曲名。《樂府解題》:昔女子名子夜者造此聲,其聲甚哀。
又國名。西夜,去長安萬三百五十里,見《前漢·西域傳》。
又夜郎,在播州。見《蜀記》。
又《史記·夏本紀》:桀鑿池為夜宮。
又使夜,漢宮官名,見《外戚傳》。
又不夜,城名,在西夏。杜甫詩: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詔經略西邊至其處。《齊地記》:齊有不夜城,古者有日夜照於東境,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
又墓穴曰夜台,一曰長夜。古詩:築此長夜室。
又嘉夜,草名。《前漢·禮樂志郊祀歌》:俠嘉夜,𦶜蘭芳。注:俠挾同。嘉夜,芳草也。楊慎《轉註》:作液,非。
又姓,見《通志》。
(yì)又《集韻》夷益切,音亦。東海縣名。
(tì)又他歷切,音惕。《列子·湯問篇》:師曠方夜擿耳,俛首而聽之,弗聞其聲,見《古今轉註》。
又通御韻。屈原《離騷》:吾令鳳凰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率雲霓而來御。
又古通箇韻。陳琳《武庫賦》:千徒縱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赫以燭夜。字書並作葉,非。
又葉羊洳切,音豫。《詩·唐風》:夏之日,冬之夜。葉下居,居音倨。
又葉以灼切,音龠。《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葉下惡。
夜字形書法
編輯夜字形對比
夜書寫提示
“亠”,居上居中,點筆在豎中線。下部首筆撇從橫中線上方起筆,撇尖超出橫筆左端;“攵”,首筆短撇從右上格穿過田字格中心;㇇(橫撇)從橫中線上方起筆,撇尖伸向“亻”下側;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右下側;捺從短撇撇尖起筆,收筆高於“亻”,超出上部。
[3]
夜書法欣賞
夜音韻集成
編輯夜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z | i̯ăɡ | |
王力系統 | 魚 | ʎ | ia | |
董同龢系統 | 魚 | d | jăɡ | |
周法高系統 | 魚 | r | aɣ | |
李方桂系統 | 魚 | r | iagh | |
東漢 | 歌 | |||
魏 | 歌 | jia | ||
晉 | 歌 | jia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歌戈麻 | jɑ | |
北魏後期北齊 | 麻 | ja | ||
齊梁陳北周隋 | 麻 | ja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0 | i̯a | |
擬音/王力系統 | j | ǐa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0 | ja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0 | ia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 | a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0 | ǐa |
夜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夜 | 夜 | 假 | 去聲 | 四十禡 | 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羊謝切 | 0ja | |
集韻 | 夜 | 假 | 去聲 | 四十禡 | 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寅(夤)謝切 | 0ia | ||
𠬤 | 梗 | 入聲 | 二十二昔 | 以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夷益切 | 0iæk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禡 | 寅謝切 | |||||||||
增韻 | 去聲 | 禡 | 寅射切 | |||||||||
中原音韻 | 夜 | 去聲 | 車遮 | 影 | 全清 | iɛ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車遮 | 葉耶去聲 | |||||||||
洪武正韻 | 夜 | 去聲 | 十六蔗 | 喻 | 以 | 次濁 | 寅射切 | oiə | ||||
分韻撮要 | 夜 | 陽去 | 第二十九遮者蔗 | 以 |
夜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ie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ie | 21 | 去聲 | 文讀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ia | 21 | 去聲 | 白讀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ie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ie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ie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i | 53 | 去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ɿ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iɪ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ie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iɒ | 31 | 陰去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吳語 | 蘇州 | jiɒ | 412 | 陽去 | |
吳語 | 温州 | ji | 22 | 陽去 | |
湘語 | 長沙 | ie | 45 | 陰去 | 文讀 |
湘語 | 長沙 | ie | 21 | 陽去 | 白讀 |
湘語 | 長沙 | ia | 21 | 陽去 | 白讀 |
湘語 | 雙峯 | io | 33 | 陽去 | |
贛語 | 南昌 | ia | 21 | 陽去 | |
客家話 | 梅縣 | ia | 52 | 去聲 | |
粵語 | 廣州 | jɛ | 22 | 陽去 | |
粵語 | 陽江 | jɛ | 54 | 陽去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ia | 33 | 陽去 |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ia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mẽ | 55 | 陽平 | 俗讀。為“冥”(冥昏)訓讀,莫經切;“明”(明年)訓讀,武兵切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ia | 242 | 陽去 |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ia | 44 | 陽去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2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0
- 4. 夜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7]
- 5. 平水韻 二十二禡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3]
- 6. 何金松編著.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55-5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20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5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34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23]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2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2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3]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2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78-7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