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亦(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用左右兩點指明兩腋所在,應是“腋”的本字,指腋下。後來“亦”被假借作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也”。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YOU(86、98)
倉    頡
YLNC
鄭    碼
SNO
筆    順
點、橫、撇、豎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516) [1]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5] 
注音字母
ㄧˋ
總筆畫數
2+4
筆順編號
413234
四角號碼
0023₀
統一碼
U+4EA6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𠅃,𡖋,𡗕,𢂯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指事字。甲骨文作圖1,中間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兩個點,指明兩腋所在。亦的本義為腋窩,又稱胳肢窩。胳肢窩離不開人體,而且對稱,於是以表示正面站立之人的字作為依託,在肩臂相交下面空處加兩點造出了“亦”字,指明那裏是胳肢窩,指事結構,就是甲骨文亦字。
金文作圖2,形體基本未變。戰國文字作圖3,上兩斜畫寫成了一橫。小篆作圖5,兩點拉長了,字形也變得整齊勻稱;漢代《武威簡》作圖6,變得面目全非,人身已簡省,兩腿也垂直了,成了隸書亦的直接源頭。從楷書字形分析,上一點像頭,一橫畫像兩臂平伸,兩豎畫表示兩腿,旁邊兩點表示胳肢窩,還勉強説得過去。
亦字的本義胳肢窩早已消失,甲骨文中,“亦”字已為假借用法。隨着假借義用得越來越普遍,“亦”的本義反而不用了,為便於區別,人們新造了一個從“月”(肉)、“夜”聲的形聲字“腋”。從此,“腋”專職指腋下,“亦”則專用它的假借義。
人的兩個胳肢窩相同,所以亦字引申為副詞,表示“同樣”這一意義,商代便已產生,一直用到現代。 [6-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人的腋窩。後作“腋”。
armpit
《説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

(Yì)姓氏用字,參看“亦姓”。


副詞
表示類同或相似關係,相當於“也”“也是”。
also
《尚書·康誥》:“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相當於“又”。
again
《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水滸傳》第三九回:“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相當於“僅僅”“只是”。
but;only
《孟子·滕文公上》:“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相當於“仍然”。
still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唐·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摶空上九天。””

相當於“已經”。
already
《詩經·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韓詩外傳》卷九:“非獨今日,自古亦然。”

相當於“都”“皆”。
all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
唐·杜甫《寄從孫崇簡》詩:“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雲梯。”

相當於“確實”“實在”。

《莊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
《後漢書·竇融傳贊》:“悃悃安豐,亦稱才雄。”

連詞
相當於“假如”“如果”。

《詩經·小雅·雨無正》:“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孟子·萬章下》:“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助詞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

《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形容詞
通“”。大。

《詩經·周頌·豐年》:“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動詞
通“”。變易。

《列子·黃帝》:“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彊: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
《素問·氣厥論》:“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以上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亦部】羊益切(yì)
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從亦。
〖註釋〗臂亦:由“亦”連類而及“臂”。饒炯《説文部首訂》:“此以類為釋”。從大二句:饒炯《説文部首訂》:“人象人手足張形。手張則亦(腋)見。故亦即從大,而指其處以之。” [10] 

説文解字注

“人之臂亦也”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蓋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韻》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為語詞,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雲: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兩垂,臂與身之間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疊之意,故引申為重累之詞。《公羊傳》: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何注云:亦者,兩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説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為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讚美之詞。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廩,亦服爾耕。鄭箋雲:亦,大也。是謂亦即奕奕之叚借也。亣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為射,或叚為易。
“從大,象兩亦之形”注:謂左右兩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亦;部外筆畫:4
古文:𠅃
(yì)《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竝音𠬤。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𡗕,象人左右兩腋形。《説文》:𡗕,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從肉作腋。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楷體) 書寫提示(楷體)
“亠”,居上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第四筆豎撇、第五筆豎鈎分寫豎中線左右。左點和右點都從橫中線起筆,收筆寬度與“亠”相當。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z
i̯ăk
王力系統
ʎ
iak
董同龢系統
d
jăk
周法高系統
r
iak
李方桂系統
r
a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ɛk
擬音/王力系統

j
ǐɛk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ɛk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æk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äk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ɛk
(以上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二昔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益切
0jɛk
集韻
𠬤
入聲
二十二㫺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夷益切
0iæk
禮部韻略


入聲





夷益切

增韻


入聲





夷益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次濁
夷益切
oiə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七英影應益






(以上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片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京承片-京師小片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石濟片-聊泰小片
濟南
i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關中片
西安
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湖廣片-鄂中小片
武漢
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川黔片-成渝小片
成都
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合肥
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揚州
ieʔ
4
入聲

晉語
幷州片
太原
ieʔ
2
陰入

吳語
太湖片-蘇嘉湖小片
蘇州
jiɪʔ
23
陽入

吳語
甌江片
温州
jiai
212
陽入

湘語
長益片-長株潭小片
長沙
i
24
入聲

湘語
婁邵片-湘雙小片
雙峯
i
35
陰去

贛語
昌都片
南昌
it
21
陽入

客家話
粵台片-梅惠小片
梅縣
it
5
陽入

粵語
廣府片
廣州
jɪk
2
陽入

粵語
高陽片
陽江
jɪk
54
上陽入

閩語
閩南片-泉漳小片
廈門
ɪk
5
陽入
文讀
ia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
閩南片-潮汕小片
潮州
ek
4
陽入
文讀
ia
11
陽去
白讀,為“也”訓讀,羊者切
閩語
閩東片-侯官小片
福州
4
陽入
文讀
ia
242
陽去
白讀,為“也”訓讀
閩語
閩北片-建甌小片
建甌
i
24
陰入
文讀
ia
21
上聲
白讀,為“也”訓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第910頁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第414頁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9-22]
  • 5.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8]
  • 6.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人類畫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第51頁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第237-238頁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326頁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第1542頁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1412頁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28]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13頁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8]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