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林斯多夫人

鎖定
埃林斯多夫人(Ehringsdorf man)1914~1925年於德國魏瑪郊區的埃林斯多夫的兩個採石場發現的利斯-玉木間冰期的晚期智人化石。材料有顱骨、頂骨、下頜骨及股骨等。
中文名
埃林斯多夫人
外文名
Ehringsdorf man
國    籍
德國

埃林斯多夫人化石特點

埃林斯多夫人的頭骨大,腦量估計約1450毫升,眉脊較粗壯,額骨較直,
化石 化石
顱穹窿較高,乳突很發達。就形態本身而言,埃林斯多夫人雖有若干原始性,但仍較接近晚期智人而不能歸於尼安德特人的範疇。與人化石共生的有古象(Elephas antiquus)、梅氏犀 (Dicerorhinus mercki)等動物化石和温帶森林植物化石以及莫斯特文化的工具。
時代定為利斯-玉木間冰期的後期。

埃林斯多夫人文化

考古學上把這一時期統稱為莫斯特文化時期,亦以最早發現的法國地點命
羣居 羣居
名。在石器製作技術上,莫斯特文化的特徵是前一時期的阿舍利式手斧消失,轉而以石片工具製作系統為主,尤以石片精心製作的單邊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狀器為典型石器。莫斯特文化特徵不僅在歐洲分佈,非洲和西亞都有發現。在中國則以山西許家窯文化山西丁村文化為代表。舊石器時代中期還開始使用骨角工具,在遺址中多發現有加工痕跡的骨器,但使用並不廣泛。石器技術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工具打下了基礎。早期智人繼續住在洞穴和露天環境中,但可能越來越多地使用洞穴。考古材料證明他們能夠控制用。他們會在一些地方搭建臨時建築作為營地,在這裏製作人工製品,集體聚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房屋是1965年10月在法國南部尼斯城洞穴遺址邊發現的窩棚,約36英尺長,11英尺寬。緊靠洞穴搭起中間有支柱的架子,蓋上獸皮。地基用石塊和大獸骨加固。這是人類第一次用人工手段去劃分空間的嘗試。在窩棚裏發現兩個火坑,燃屑説明他們用的是燃燒速度較慢的橡木和黃楊木。而木炭則可以作為易燃的引火物。裏面石屑很少,説明他們多在屋外製造石器,可能外面光線好一些。早期智人食物的來源也多種多樣,在沿海地帶還發現他們從事近海捕魚。

埃林斯多夫人氣候特點

這個時期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間冰期的更替。
狩獵 狩獵
所謂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顯著變冷的時期,表現為極地冰蓋和高山冰川規模擴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遷徙和部分絕滅。間冰期則是間於兩次冰期間的温暖時期,表現為冰川消融和大規模後退,河湖發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地層中留下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和相應的動植物化石。第四紀地質學通過對古冰川堆積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確定了冰期和間冰期的序列和次數,基本搞清了史前時期冰川古氣候演變過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經典的冰期序列劃分是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學者們曾將這裏的更世時期劃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
成為世界各地比較的標準。中國東部的冰川古氣候的研究始於本世紀20年代。1920年前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後來又在廬山天目山黃山雲南點蒼山等在有所發現,從而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之後,許多學者又對第四紀古氣候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確定了龍川、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70年代,楊子賡等人通過對河北平原若干鑽孔岩心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國第四紀冰期序列,並可和歐洲冰期劃分方案相對應。
哺乳動物的大規模遷徙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演變的重要證據。徐欽琦通過對大量的動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紀中
國東部至少發生過四次哺乳動物南遷的事件。第一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4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量喜暖的鹿類如山西軸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華北普遍消失,意味着發生了降温事件。第二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9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等喜暖動物在華北消失,表明這些動物因寒冷氣候的到來而南遷。第三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28萬年前後,標誌是居氏巨河狸、變異倉鼠、腫骨鹿等北方動物侵入到長江以南的和縣,説明這次降温事件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8萬年前後,標誌是北方型動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帶,是更新世最嚴酷的降温事件。上述動物南遷事件可分別與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冰期相對應。

埃林斯多夫人證明進化

早期智人的腦結構仍保留了不少原始特徵,顱骨形狀不像現代人類那樣呈
頭蓋骨 頭蓋骨
球形,而是近似饅頭形。前額低斜,眉脊突出,骨骼特別粗壯。但看起來已經非常象現代人類的樣貌。如果尼人穿上西裝走在大街上,我們可能都不大會注意到他。早期智人的化石遍佈亞、非、歐三大洲,化石地點多達七十多處。著名的如:法國的聖沙拜爾人、莫斯特人德國的埃林斯多夫人,贊比亞的布羅肯山人,巴勒斯坦的斯虎爾人、塔蓬人等,中國的山西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陝西大荔人、山西許家窯人、貴州桐梓人、遼寧金牛山人。還包括許多沒有發現古人類化石的文化遺址。 到了距今5萬年~4萬年前,早期智人演化為晚期智人,即體質上與現代人一致的人類,人類起源的過程最終完成。從此,文化的發展不再需要依賴遺傳基因的改變了。
所有晚期智人都屬於一個亞種——人屬智人種晚期智人亞種。最早被確認為晚期智人的化石是1868年在法國發現的克羅馬農人,身材魁梧,腦容量達1600毫升,超過現代人的平均值。更多遺址表明晚期智人已能創造藝術水平與現代繪畫大師媲美的洞穴巖畫,與我們相比只有時代的差別而沒有體質的區別。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發現於非洲,大約距今12~10萬年,但受到一些古人類學家的質疑。晚期智人化石分佈除亞洲非洲、歐洲外,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發現。説明人類此時幾乎遍佈地球。
在人類向世界各地擴散的同時,一些地區性羣體的某些共同體質形態特徵經過長期遺傳逐漸固定下來。於是形成了在膚色、毛髮和麪部形態上有顯著外貌區別的現代人種(種族)。但這些特徵對於人的生理活動來説不具任何實質性意義。目前人種有黃、白、黑、棕四大人種,或稱為蒙古人種赤道人種、歐羅巴人種、澳大利亞人種。這些人種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人類的各個地域集團適應了各自不同的環境,而且彼此較為隔絕。四大人種都屬於晚期智人智人亞種,都是現代人類形成以後出現的,人種之間絕不存在優劣之分。

埃林斯多夫人道德觀念

對偶婚的產生,使過去羣婚時代的各種傳統觀念和習俗逐漸被對偶婚制的觀念和
遺址 遺址
習俗所取代。如有的人類學家認為早在北京人 時代就有食人之風,古人化石中如在德國發現的埃林斯多夫頭骨和在南斯拉 夫發現的克拉皮納頭骨,都被認為是由於吃人的目的而被用暴力打死的。到 中石器時代,隨着食物的增多,不僅這種殘忍現象已漸消失,而且老人作為 富有經驗和對氏族有貢獻的人,已越來越受尊敬和照顧。
早在氏族公社的最初階段,人們對自然界就已經產生了模糊的神靈觀 念。原始人類對自己的身體構造毫無所知,不理解生與死的區別,相信活人 和死人都有靈魂,而且認為自己身體之外的自然萬物也同樣具有靈魂。在原 始人類的宗教觀念中,萬物有靈是最早的一種,它隨着人類抽象思維的發展而變化,成為一切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上社會發展最緩慢的一些原始 部落,如塔斯馬尼亞人澳大利亞人火地人等,都相信萬物有靈。在萬物 有靈論產生的基礎上,中石器時代的拜物教和巫術也相應出現,人們給自然 萬物賦予神奇的特徵並加以崇拜,當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偶然與人的主觀願望 巧合時,人們更是錯誤地以為人可以按自己的願望採用某種術行影響自然或 他人,致使巫術得以廣泛傳播。

埃林斯多夫人習俗

埃林斯多夫人生活是以遊獵為主,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農業 經濟,故此一階
娛樂 娛樂
段的飲食與穿戴習俗也隨着社會經濟生活結構的改變進步而 發生變化。 生產活動的一些重要變化,便是流行起細石器工具, 發明了獨木舟以及魚叉魚網的較為發達的漁獵經濟。當時的飲食內容,除 了獵食馴鹿、野牛、赤鹿、麂鹿外,最為明顯的是捕食水生動物已成為時髦, 貝類、魚類等海鮮的食用十分常見。此外,丹麥的馬格爾莫斯文化居民則流 行從山岩採集軟體動物為食品的食俗。
流行的穿戴習俗內容,主要是用獸皮簡單縫製的衣服和用 貝殼等穿串起來的佩飾。
農業、畜牧業、磨製工藝、陶器以及紡織品的出現,使新石器時代的 飲食和穿戴習俗發展得更為豐富多彩。併產生質的變化。尤其是食物獲取活動,已從純粹的依賴自然賞賜過渡到真正意義的食物生產供給。大麥、小麥、 粟、豆、亞麻等栽培作物的出現,基本解決和滿足了當時人類的果腹和穿衣 問題。牛、豬、綿羊、山羊等家養動物,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穩定的肉食來源。漁獵業、採集業的發展,果蔬作物的出現,使食物內容呈現出一個空 前的豐富多彩狀況。紡錘、紡輪的應用,表明紡織麻布、縫製麻布衣服的習 俗業已發生和流行。歐洲新石器時代的飲食和穿戴的主要習俗內容或特點或 可簡括如次:
主食——大麥、小麥、粟、豆;
副食——牛、豬、綿羊、山羊肉;河魚、海魚、海貝、蛤等; 果蔬——豌豆扁豆、巢菜、無花果、梨、橡實和其它堅果。 穿戴——用亞麻織縫而成的衣服;佩戴石飾、骨飾、紅銅珠飾、貝飾等等。
此時期的飲食,基本屬於熟食範疇。陶容器的發明和普及應用,為熟食 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通常而言,主食和菜蔬是利用陶容器炊煮加 工而成,而副食則是通過陶容器或直接燒烤加工而成。
歐洲新石器時代的飲食容器,有陶、石製品兩類。陶製品主要器類有缽、盆、瓶、碗、杯、罐、壺、甕,人形貯器和勺等等;石製品僅見石臼、石缽

埃林斯多夫人遠古人類

展開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