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洞穴

(較大的或範圍不定的地下洞)

鎖定
洞穴(拼音dòng xué,英文Cave),即在土中、在峭壁上或在小丘裏挖出來的空間,尤指有洞口通到地表面的天然地下室。通常由水的侵蝕作用,或是風與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風化作用形成。 [1] 
最流行的洞穴分類方法就是按規模來分的。一個探洞者的成績,也是通過探洞長度或深度的數據和來體現的。
水和可溶性的石灰岩是形成岩溶洞穴的前提條件。水將可溶性基岩溶解為重碳酸鈣,年復一年,洞道空間不斷增大,到無法承受頂部重量的時候,產生坍塌,坍塌只改變空間的形狀,並不改變空間大小。坍塌物又隨水流被帶出,水流繼續溶蝕基岩,如此反覆,洞系也就形成了。以下的化學反應式就是洞穴形成的原理,但它又是可逆的。
中文名
洞穴
外文名
cave
拼    音
dòng xué
釋    義
是指一個地底的通道空間
形成方式
侵蝕作用、風化作用

洞穴記錄歷史

洞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充滿神秘的區域,歐洲人認為洞穴是通向地獄的通道,藏民認為洞穴是邪惡的地方,從不輕易進入。電影中描述的洞藏寶藏和守衞的巨蟒,還有各種附加在上面的神秘咒語,撩起了人們對洞穴的嚮往,也產生了恐懼的影響。
洞穴 洞穴
歷史上對洞穴的科學記載和論述甚為悠久。早在《山經》(春秋戰國時代)和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西漢時代)中就有關於岩溶洞穴及其內化學沉積物的記載。不少洞穴在隋唐之前就已有遊人參觀、探險,留下大量石刻、題記等文物。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親自探查了南方300餘個岩溶洞穴,成為世界洞穴探險和考察的先驅。近代,以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為代表的中國岩溶洞穴考古和洞穴文化研究舉世矚目。隨着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中外聯合洞穴探險活動的開展,探測了一批探測難度很大的巨型洞穴系統,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越來越多的岩溶洞穴被發現、被探測、被開發。
據初步統計,已調查的洞道長度超過500米的岩溶洞穴在400個以上。截至2002年5月,中國實測長度超過3000米的洞穴有108個;被開發的遊覽洞穴總數約3000個;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洞穴近百個。已知的最大的洞穴系統是貴州綏陽雙河溶洞羣,探測總長度117多公里;第二是廣西樂業百朗地下河洞穴系統,已探測到總長達75公里的洞穴通道;再次是湖北利川騰龍洞,水洞和旱洞總長度為52.8公里;貴州省修文白龍洞洞穴系統、鎮遠聾子河大溶洞、綏陽雙河洞多繽洞的洞道長度都超過20公里。許多洞穴中有巨大的洞穴廳堂,全世界已知平面面積大於30000平方米的單個廳堂共有24個,中國就佔有7個,貴州格必河洞穴系統中的苗廳面積11.6萬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從單個大廳的體積看,廣西樂業縣大槽洞穴中的紅玫瑰大廳體積為700萬立方米,居世界第二。 [2] 

洞穴洞穴環境

洞穴有自己的氣候現象,主要是通過流動的水和對流的空氣來調節的。洞穴內實際上是個相對恆温的環境。海拔對洞穴的平均温度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都在11-15℃之間。這才有洞穴“冬暖夏涼”的由來。
洞中的空氣流動,除了調節氣候,對洞中鐘乳石的生長也影響很大,所以在進行洞穴探險或洞穴開發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打通洞道,這樣的後果往往是毀滅性的破壞。
進洞的人往往在進入一段窄小通道的時候,會感覺到很急的風,可一走完就立刻風平浪靜了。這就要説一下“煙囱效應”,它是由於洞口(或裂隙)高度不同,造成洞內外不同温度的空氣自然對流的現象。“煙囱效應”顯示很強的季節變化,冬天洞中的熱空氣由下而上的運動,夏天則相反;而春秋天,在洞內外壓力接近的時候,隨洞外晝夜温度的變化,出現每日不同時刻的風向變化。
洞穴中有很高的負離子,能夠刺激人體呼吸道的自我淨化作用,提高免疫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進入洞穴後會有興奮的感覺。
洞中還會有很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純碳酸岩比其他岩石的放射性要低。但長期在洞中工作和停留的話,還是要注意停留的累計時間。這也是開發利用的洞穴都要進行放射性監控的原因。 [3] 
對人體會引起的綜合性生理變化,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物韻律的破壞——洞中沒有季節、時間上的變化因素,使“生物鐘”被破壞,並且週期拉長。
2.氣候混沌化——洞中沒有温度、濕度的變化,長時間在洞中,可能產生混沌狀態。
3.感覺混沌化——長時間處於靜、黑的環境中,沒有習慣的視力和聽力的刺激,造成功能減退,導致中樞神經產生緊張,直至產生幻覺。
4.冷的作用——會導致在人的機體內適應緊張和超緊張的保護機制,產生慢速和快速的應激反應 [2]  [4] 

洞穴洞穴分類

洞穴按地下空間

原生洞穴是地下空間與周圍圍巖是同時形成的。一般來説,與地下水沒有關係。主要有熔岩隧道(俗稱火山洞)和鈣華洞。火山洞穴的形成是由於流動的岩漿內外温差造成的,外面的冷卻快,就結成硬殼,而中部的岩漿保持高温繼續流動,就不斷的先前形成洞道。
次生洞穴是指先形成岩石,而後岩石又受各種外力作用形成的洞穴。溶蝕作用形成的洞穴,有岩溶洞穴和半岩溶洞穴。岩溶洞穴在中國十分常見,也是洞穴科學考察和研究的主要對象。半岩溶洞穴比如四川綿延的礫岩喀斯特洞穴。機械侵蝕作用形成的洞穴,比如海浪拍打侵蝕形成的海蝕洞穴,乾旱地區的風成洞穴,土層中的潛蝕洞穴等。 [4] 

洞穴按空間形態

(也就是走向)分成水平的,傾斜的,垂直的和綜合的四種。
按洞穴規模來分類分成四個等級……
小型:長度小於50米,垂深小於50米
中型:長度50米~500米,垂深50米~200米
大型:長度500~5000米,垂深200~1000米
巨型:長度大於5000米,垂深大於1000米

洞穴按水文情況

幹洞
水洞水洞又分為出水洞和進水洞。 [2] 

洞穴洞穴成因

CaCO3+H2O+CO2→Ca(HCO3)(岩石溶解形成洞穴)
Ca(HCO3)→CaCO3↓+H2O+CO2↑(析出沉澱形成鐘乳石)
岩溶洞穴也要經過形成、發展和衰亡的過程。坍塌天坑的形成,就是洞穴發展的表現。
名稱
成因
中國分佈特徵
碳酸鹽洞穴
岩溶作用形成。
在中國分佈廣泛,數量最多,規模最大。
石膏洞
由於其力學強度低造成的,同樣是溶蝕成因。
在石膏岩溶區分佈較多,但洞體不大。
礫岩洞
對可溶性的礫石或膠結物的溶蝕而成。
在中國數量很少,一般長度不大。
玄武岩洞
岩漿噴出後,由於表面和底部岩漿冷卻速度的差異形成。
在中國東北、雲南等近代火山噴出區均有分佈。
砂岩洞
砂岩的抗風化強度的差異形成。
-
花崗岩洞
一般由構造運動或塊體移動而形成。

洞穴洞穴代表

洞穴特色洞穴

培根巖:這是全球最美麗的洞穴景象之一,洞穴中岩石紋理頗似培根豬肉,它形成於傾斜洞頂飽含水分的方解石,之後變硬成為纖薄岩石體。有時,富含方解石的水分也含有氧化鐵或者有機物質,從而使“培根巖”具有黃色、褐色和橙色。伴隨着水滴中有機物和氧化鐵濃度不同,殘留多層結構,頗似培根豬肉。
冰洞:冰洞主要是冰水物質構成,而不是地質岩石,這一結構非常壯觀,具有各種形態。有時中空冰川形成一個洞穴,美國阿拉斯加州門登霍爾冰洞是在冰川之下形成的。
石枝:像其它洞穴中獨特結構一樣,石枝是富含方解石(碳酸鈣的穩定形態)的水分形成的洞穴堆積物,它們通常從洞頂或者洞壁的鐘乳石上延伸下來。
洞穴珍珠:洞穴珍珠形成於淺水池,池中水分飽和方解石,當二氧化碳從水滴中逸出,方解石沉澱物和一些物質殘留在水池底部,其外型頗似珍珠,直徑大約20釐米,雖然這些物質最初具有不規則形狀,但最終形成球體,因為球體結構提供最小表面積實現最大化沉積。
蜂窩巖:蜂窩巖不同於沉澱或者蒸發作用形成的洞穴堆積物,它是岩石侵蝕或者分解形成的溶蝕痕跡,外型具有蜂窩結構。美國南達科塔州布萊克山風洞中存在着典型的蜂窩巖。
石架:石架是洞穴中扁平光滑的石質平台,看上去非常像帶有一個玻璃桌面的咖啡桌,它通常形成於洞穴水池方解石沉積過程,這些析出物通常扁平,形成超薄的石質結構。伴隨着更多的方解石沉澱,石架僅在水面以下生長,直至與巖壁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平台結構
洞穴霜花:洞穴霜花通常是由蛋白石、石膏,以及水構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霰石霜花。雖然多數霜花是白色的,但有時也具有多種顏色。霰石霜花具有非常獨特的針狀特徵,它們可以生長成“灌木霜花”,霰石霜花具有化學不規則性,這是由於霰石在洞穴低壓、低温狀態下並不穩定。
洞穴花:洞穴花是由石膏等物質構成,當水與二氧化碳和硫磺溶合在一起,之後會從洞穴巖壁中滲出,伴隨着水分蒸發,最終殘留下石膏物質。但是該結構不同於鐘乳石,洞穴花能夠從滲透起始點“生長”,並以曲線形態向外擴張,看上去像微妙的花瓣。美國肯塔基州猛獁洞就有許多洞穴花。
氣球洞:氣球洞是鮮為人知的,科學家推測洞穴裏出現的“氣球”是由於高壓液體從月奶石洞穴壁漏出形成的,通常情況下,月奶石是洞穴巖頂或者巖壁水滴形成的表層沉積岩,它是由方解石或者水菱鎂礦白色細粒晶體構成。當遇到潮濕環境,月奶石會像奶油乳酪具有較高可塑性,從中滲出液體膨脹得像氣球一樣。
水晶洞墨西哥奈卡礦存在着巨大石膏晶體,其奇妙結構令科學家大為吃驚。通常情況下,洞穴温度較低,但是奈卡礦洞在岩漿上方,温度保持在44攝氏度,濕度達到100%。2000年,人們在這裏發現一個“水晶洞”,數十萬年以來,洞穴內的水分富含硫酸鈣,當温度達到58攝氏度,這些礦物質將轉變為透明晶體。 [3] 

洞穴洞穴之最

世界最長的洞系:美國猛瑪洞長556849米
世界最深的洞:格魯吉亞的KruberaCave深1710米
中國最長的洞系:貴州雙河洞長100044米現排名世界第16位
中國最深的洞:重慶武隆的氣坑洞深度920米
中國最大的洞廳:貴州格必河苗大廳116000平方米 [4] 

洞穴洞穴保護

做為洞穴探險者或愛好者,都應該身體力行的、積極的、自發的宣傳保護意識和實施保護。在洞中,我們除了垃圾和照片外,不應帶走任何洞內物品。不破壞任何生長物,不捕殺洞穴動物,不污染洞穴水。人多時,應走單線隊列。在國外,大小便都是用特殊的容器裝,離開時帶出。
對洞穴的開發,應該本着科學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實踐證明,在未進行全面的勘察、測繪和規劃的情況下,急於開發,缺乏保護措施,會給資源帶來嚴重的後果,對於開發者來説,洞穴資源也不會有長的商業生命力。

洞穴探險記錄

洞穴中英

中英洞穴聯合考察
時間:1987年12月21日至1988年元月27日及1989年2月23日至4月2日
地點:廣西馬山都安巴馬鳳山諸縣
英方人員:Andy Eavis等22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16人。
探險成果:1987年12月21日至1988年元月27日共測繪了洞穴29.687公里,其中巴馬縣15.735公里,馬山縣13.952公里。
1989年中英雙方第四次合作,實際測繪和探測了洞穴26個,總長度達40公里。
第五次中英洞穴聯合考察
時間:1991年3月17日至4月21日
地點:雲南蒙自、四川興文
英方人員:Andy Eavis等11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21人。
探險成果:第五次中英洞穴探險在南洞地下河流域範圍內實測了洞穴和豎井13個,大莊、草壩盆地周邊岩溶丘陵地區考察了小型洞穴十餘個,總長度約400—500米。
第六次中英洞穴聯合考察
時間:1992年8月16日至9月29日
洞穴 洞穴
地點:西藏、四川興文、筠連珙縣高縣、重慶
英方人員:Andy Eavis等25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5人。
探險成果:在西藏發現西藏規模最大的洞穴—布瑪村查貢契木(大洞之意)洞穴。洞口寬11米,高8—10米,洞內一般寬高也在4—5米左右,全長約50米。在四川興文縣石林、四龍、興晏、仙峯、周家五個鄉2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探測15個主要洞穴系統,新測洞穴總長度24.8公里。
第七次中英聯合探險
時間:1994年7月27日至9月9日
地址:長江三峽地區
英方人員:Mr. Andy Eavis等13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6人
探險成果:探險工作自8月14日至24日,共探測7個洞穴系統,製圖洞穴長度達15公里。深度居世界第一,體積居世界第二的小寨大漏斗小寨天坑)。
第八次中英聯合探險
時間:1996年7月26日至9月21日
地點:重慶、萬縣、巫溪奉節雲陽武隆(長江三峽地區)
英方人員
布朗小分隊:Brian Judd等12人
安迪小分隊:Andy Eavis等15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潭開鷗等7人
探險成果:考察了高原型岩溶地貌的整體發育特徵。共探測了31個洞穴,測繪總長近24公里。考察了工作地區的岩溶旅遊資源。探明瞭瞿塘峽黃金洞,確認了該洞的考古價值。
第九次中英聯合探險
時間:1997年12月1日至12月19日
地點:重慶萬州、奉節、涪陵南川
英方人員:Andy Eavis等18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12人
探險成果:共探測了5個岩溶洞穴,測繪總長大於2000米。
進一步考察了工作區的岩溶旅遊資源。
第十次中英聯合探險
時間:1999年8月23日至9月25日
地址: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武隆、巫山、雲陽
英方人員:Andrew James Eavis等10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張遠海等4人
探險成果:確認了天坑地縫在世界的地位。
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間的地下河探測完成1800米。
第十一次中英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2000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
地點:廣西凌雲、樂業
英方人員:Gerard Campion等16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韓道山等4人
探險成果:在凌雲縣探測了6個洞穴,總測繪長度10公里。
馬王村的沙洞和弄銀村彭家灣洞具有潛在的旅遊開發價值。
探測了大石圍天坑及地下河段風巖東洞西洞,測量製圖洞穴總長度6公里。
第十三次中英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2002年3月8日至4月14日
地點: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
英方人員:Androw James Eavis等21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5人
探險成果:探測並製圖的洞穴總長度近40公里。探測垂直豎井四十多個。確定大石圍洞穴的實測最大垂向深度為820米。在該岩溶系統的上游和下游洞穴中,發現了大量的(近30種)地下真洞穴生物種類,包括多種盲魚和盲蟹等罕見種。

洞穴中澳

第一次中澳聯合洞穴探險
時間:1992年12月30日至1993年2月6日
地點:重慶南桐、統景、廣西桂林
澳方人員:Rauleigh Webb等5人
中方人員:朱學穩等6人
探險成果:在南桐礦區叢林、關壩、萬東、景星、南天、青年、萬盛等約2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調查了磨子洞玉皇宮洞猴子洞興無廠洞玉竹龍宮洞皂角洞大佛洞寨子洞老龍洞涼風洞金鵝洞大龍洞筲萁口子洞王家壩水洞等19個洞穴,並對其中10個洞穴進行了測繪,測繪長度逾10公里。
統景風景區前後三天共探測猴子洞仙女洞楊家洞吊巖洞竹林洞磚房子豎井大塘豎井等大小10個洞穴。

洞穴中意

中意聯合洞穴探險
時間:1993年8月9日至1993年8月28日
地點:四川華鎣、廣西桂林
意方人員:rosario Ruggieri等10人
中方人員:朱德浩等6人
探險成果:在華鎣市探險工作中,共探測洞穴22個,多數為垂直豎井。測繪的洞穴總長超過4公里,垂直豎井總深度為616米。
中意洞穴聯合考察
時間:2001年12月26日(10天)
地點:廣西南丹
意方人員:Rosario Ruggieri等4人
中方人員:韓道山、張遠海
探險成果:探險隊在南丹至裏湖公路中段塘前村考察時,發現了石林羣和天坑。
此次調查豎井有18個。實際測量2個。

洞穴中美

中美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88年3月7日至3月19日
地點:湖南郴州萬華巖
美方人員:Ron Bridgemon等。
中方人員:汪訓一等
探險成果:探明瞭萬華巖充水溶洞長度達4500米,主洞長2245米 ,探明瞭地下河的沿伸方向。

洞穴中南

中南(南斯拉夫)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88年11月
地點:四川興文
13、90’中日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90年2月19日至4月1日
地點:廣西天等縣(龍茗鄉、都康鄉福新鄉寧幹鄉、向都鄉) 山東淄博博山區朝陽鄉、土門鄉)
探險成果:測洞6個(中方測2個,日方測3個,共同測1個。)測洞總長度為1527.6米。
在16個洞穴中分別採集了10多種類91塊洞穴沉積標本。

洞穴中日

中日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92年2月20日至4月1日
地點:廣西恭城西嶺鄉嘉會鄉、粟木鄉)、平樂(護城鄉、二塘鎮福興鄉
日方人員:有關谷光等8人
中方人員:王福星 等7人
探險成果:共探洞30個。其中豎井10個,總長度13.3公里,豎井總深度402.1米。
共在23個洞穴中採集洞穴生物標本30多個大類,500多個標本。
中日97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97年2月18日至3月24日
地點:貴州仁懷(三合、火石崗、長崗、合馬)
探險成果:共探測豎井8個,累計深度約1100米,累計長度5730米。
中日98洞穴生物考察
時間/;1998年10月13日至10月27日
地點:貴州大方縣六盤水羅甸、荔菠、廣西巴馬、風山。
探險成果:共考察16個洞穴,發現了許多的甲蟲羣,採集了大量標本,其中有不少新種新屬
中日99洞穴聯合探險
時間:1999年8月15日至1999年9月20日
地點:廣西樂業
日方人員:山田亮二等6人
探險成果:成功地探測完成了廣西樂業同樂鎮白巖腳屯垂直深度大於350米,口部直徑500米×380米,口部面積190000平方米,總容積30000000~50000000立方米的大型岩溶漏斗。
探測了周圍的頃斜洞穴和水平洞穴近20個,累計長4000餘米。

洞穴相關名詞

白雲石,即白雲岩的礦物名稱,其化學成份為CaMg(CO3)2。
邊石,水流過積水池邊緣形成的碳酸鈣沉積。邊石的邊為花邊,有的成小壩,邊石內常積水成塘。邊石是地下水沿不平坦洞穴底部流動時由於二氧化碳散逸,碳酸鈣沉澱形成。
邊石壩,橫過水流方向形成的凸向下遊的壩狀邊石。
穿洞,沿地下河道或脱離地下水位的河道的兩端開口、洞內透光的洞穴廊道。
洞穴沉積,由物理、化學作用形成的洞穴機械沉積、流水沉積以及次生化學沉積物沉積的通稱。
洞穴系統,特定區域由人可進入的或具有水力聯繫的相互連通的洞穴管道,也指具有複雜洞穴通道和洞廳的洞穴。
洞穴探險,英文Caving,即進入洞穴進行探險活動。
洞廳,具有較大洞長和洞寬的洞中空穴。
落水洞,由流水沿裂隙進行侵蝕、溶蝕以及塌陷作用形成的消泄地表水的垂向洞穴,常與地下洞道或洞廳相連,深度可達百米以上。
洞穴崩塌堆積,從洞頂、洞壁、洞口伴隨崩塌作用形成的塊石、碎石和角礫石堆積物的統稱。
洞穴生物堆積,主要由動物糞便、骨骼所形成的土狀洞穴堆積物。
地下河,又稱暗河,具有河流特性地下通道
洞穴生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洞穴生物只能在洞內特定環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稱真洞穴生物。如低等植物藻類、微生物、脊椎動物盲魚、盲鰍,無脊椎動物蜘蛛馬陸、班灶馬、蜈蚣等。洞穴動物眼睛明顯退化,缺乏色素。廣義洞穴生物指洞內分佈的所有生物種羣。
洞穴植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只在洞口附近出現一些特殊植物,向內隨着光的強度減弱,植物種類迅速減少,植物的器官和組織結構也發生變化。它們主要有羊齒植物苔蘚地衣、藻類。
洞穴動物,包括真洞穴動物、喜洞穴動物和寄居性洞穴動物。a.真洞穴動物,只生存於洞內黑暗世界中,不能生活於洞外環境的動物,體內通常缺少色素,完全沒有眼或僅有很小的眼,但觸角很長,嗅覺靈敏,具有低消耗能量的新陳代謝。如洞穴魚洞螈、洞穴蜘蛛、尺蛾和膜足硬肢馬陸。b.喜洞穴動物,在洞穴內完成生命循環、能在洞外黑暗潮濕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如蚯蚓、某些蠑螈。c.寄居性洞穴動物,臨時寄居於洞內的動物,如蝙蝠。
洞穴 洞穴
地下水示蹤,檢測流水或土壤水消失點與地表或地下水出露點之間的水力聯繫的方法。[地下水面]地下水的潛水水面,地下水完全充填所有的地下空間。
鵝管,洞頂向下生長的上下基本一致的細長中空的鐘乳石。
伏流,地表河流經過地下的潛伏段。它與地下河的主要區別在於伏流有明顯的進出口,而地下河沒有,而且伏流進口水量為出口水量的主要來源。
峯林,高聳林立的石灰岩山峯,分散或成羣出現在平地上,遠望如林。
峯叢,聯座的峯林,峯與峯之間常形成“U”形馬鞍地形。
方解石,即碳酸鈣的礦物名稱,其化學成分CaCO3
虹吸管,即siphon,一段充水的、呈倒“U”形,在一定距離露出水面的、進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管道。
腳洞,沿地下水面發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多由氾濫的洪水侵蝕、溶蝕作用形成於石峯腳下。
洞穴 洞穴
捲曲石,螺旋狀或扭曲向上的鐘乳石。由飽含碳酸鈣的水從洞頂或洞壁的毛細管滲出而沉積的,可以沿任意方向生長。
喀斯特,即Karst,是岩溶的同義詞,原是斯洛文尼亞西北部石灰岩台地的地名,當地稱Kras,德語叫Karst,後被借用為石灰岩地區的溶蝕作用的名稱。
流石,洞內流水形成的碳酸鈣沉積。形成洞頂的稱頂流石,形成於洞壁的稱壁流石,形成於洞底的稱底流石。
蓮花盆,又稱雲盆,由中心向外、向上生長所形成底小面大的盆狀碳酸鈣沉積物,呈圓形或渾圓形盤狀。它有環形中心,大部分與洞頂的鐘乳石對應。分佈在洞底較為開闊的溶洞中,盤頂面位於同一水平面上,其外圍總有封閉的邊石壩,能蓄水。
流痕,由水流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在洞壁上形成的波狀凹凸的形態。通過它可鑑定形成時的水流流向。
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近於垂直的或傾斜的洞穴。
錨點,即英文Belay,系單繩或保險繩或梯子的地方。
迷宮,由各種方向、規模、並相互連通的溶洞所組成的近乎水平的洞穴系統。
潛水坑,即Sump,地下水淹沒洞頂的地下水洞段。
洞穴 洞穴
溶潭可溶岩地區呈潭狀、井狀水深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頭。[石珊瑚]在鐘乳石表面,下滴水流和水花濺出的水珠在毛細管水作用下粘附在洞壁或石筍、石幔的表面而形成的珊瑚狀碳酸鈣沉積物。
石膏,即硫酸鈣,CaSO4.2H2O
石盾,又稱調色板,由上下兩塊平行的板組成的外形似盾狀的碳酸鈣沉積物。石盾是由略具承壓性質的滲流水沿某一裂縫以一定角度滲出,從裂縫口部開始形成上下兩個板面並向外呈環形逐層生長沉澱成盾狀沉積物,盾體的直徑從10多釐米至4或5米,厚度一般為2~10釐米,當滲流水較多時,便在盾面的下部形成石鐘乳或石幔
石幔,洞壁或洞頂流出的飽含碳酸鈣的薄層水流沉積形成褶狀流石,形如布幔,又稱石簾、石帷幕。
石旗,有洞頂或內側洞壁上連續性水流形成的薄而透亮的旗幟狀流石。
豎井直徑比煙囱大的深井狀的垂向洞道,深數十米至數百米。
鍾乳,自溶洞頂部向下生長的圓錐或圓柱狀碳酸鈣沉積物,形如鍾乳而得名。滲流水流入洞頂後因温度、壓力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碳酸鈣過飽和沉澱形成。開始以小突起附在洞頂,以後逐漸向下增長,具有同心圓狀結構,洞口部位的石鐘乳,因有藻類等低等生物附着生長,生物有向陽性,所以這種石鐘乳向下生長時往往斜向洞外,屬於生物喀斯特
石筍,溶洞洞頂滴水落到洞底後,在洞底發生濺擊作用,經水的蒸發,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鈣發生沉澱,形成由下而上增長的碳酸鈣沉積物,形如筍狀,具有疊帽特徵。
石柱,石鐘乳與對應生長的石筍連接後形成的柱狀體。
石花,呈叢花狀散佈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積物表面的非重力水(霧水)沉積。
石灰華,又稱鈣華,在地表由岩溶河、泉、湖水沉積形成的大空隙性次生碳酸鈣。
溶蝕,由流動的介質尤其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化學侵蝕作用。
天坑,四周巖壁陡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緩坡但不包括後期改造)深度與寬度均大於50m的地表陷坑。
天生橋,地下河與溶洞的頂板崩塌後,橫跨河谷的殘留頂板。其兩端與地面相接,中間懸空而呈橋狀。
洞穴 洞穴
天窗,地下河或溶洞頂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穴珠]即洞穴珍珠,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圓結構的球狀碳酸鈣沉積物。小的為鮞粒,大的呈球狀和餅狀。
懸吊巖,洞內位於洞頂、洞壁的基岩突出物。
煙囱,從洞口往裏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洞穴,洞體狹窄,僅靠人體支撐才得爬行,相應的攀行方法稱作煙囱式攀爬。
岩層,沉積岩的層或一層一層的沉積岩。
岩溶,水對可溶岩如石灰岩、白雲岩和鹽巖的溶蝕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地質現象
岩溶漏斗,又稱鬥淋,即Doline的音譯,呈碟狀、圓錐狀或煙囱狀的封閉窪地,由垂向裂隙的溶蝕作用或洞穴頂板的崩塌作用,漏斗多形成於岩溶地區,漏斗個體變化也很大,從幾米到幾百米不等。
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在碳酸鹽巖(包括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地層中分佈最廣,地面上往往崎嶇不平,岩石嶙峋,奇峯林立,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峯林等岩溶形態,由地下則發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種洞穴系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