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豌豆

(豆科豌豆屬的一種植物)

鎖定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豆科豌豆屬的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別名荷蘭豆、雪豆、回鶻豆、耳朵豆等。 [1-2]  株高0.5~2m,全株綠色,光滑無毛,被粉霜。羽狀複葉有小葉4~6片。花於葉腋單生或數朵排列為總狀花序,花冠顏色多樣,多為白色和紫色。莢果腫脹,長橢圓形;種子圓形,青綠色,幹後變為黃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1] 
豌豆原產於自環地中海地區至阿富汗的地域,世界各地栽培;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1-2]  豌豆喜涼爽濕潤性氣候,喜光、耐寒、耐旱,對土壤的適應能力極強,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中也能良好生長,但在鹽鹼地上生長不良。 [3-4] 
豌豆具有食用價值及藥用價值,其鮮種子、嫩尖、嫩莢均可作為蔬菜食用,分為糧用豌豆、食用嫩豆粒的菜用豌豆“甜豌豆”及食嫩莢的菜用豌豆“荷蘭豆”。 [5-6]  豌豆及其苗、花、莢均可入藥,豌豆種子有和中下氣、解毒、利尿等功效。 [7]  豌豆及其新鮮莖葉是各種家畜、家禽喜食的飼料。 [5] 
中文名
豌豆 [1] 
拉丁學名
Pisum sativum L. [1] 
別    名
荷蘭豆、雪豆、麥豆、畢豆、回鶻豆、耳朵豆 [1] 
植物界(Plantae) [8] 
維管植物門(Tracheophyta) [8] 
木蘭綱(Magnoliopsida) [8] 
豆目(Fabales) [8] 
豆科(Fabaceae) [8] 
豌豆屬(Pisum [8] 
豌豆(Pisum sativum L.) [8] 
分佈區域
原產於自環地中海地區至阿富汗的地域,世界各地栽培;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1-2]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豌豆植物學史

豌豆世界栽培史

豌豆是最古老的馴化作物之一。考古發現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域及希臘地區已經有豌豆栽培,那時豌豆已成為當地居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獻中也有關於豌豆的記載。 [3]  豌豆在歐洲的傳播路線被認為是經南歐向西,後又逐漸向北。在瑞典曾從9~11世紀的古墓發掘出用豌豆製作的食物。中世紀以前,豌豆主要用其幹種子,以後菜用品種逐漸發展起來,1660年英國從荷蘭引入菜用豌豆。到18世紀以後,歐洲的豆栽培幾乎已與禾本科作物一樣普遍。豌豆在古代亞細亞人到達印度之前可能就已被傳入印度;1636年被引種到北美;在歐洲人對澳洲殖民化的過程中被引種到澳洲。豌豆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不詳,又從中國傳入日本。豌豆幾乎已傳播到世界上所有能夠種植豌豆的地區。 [9] 

豌豆中國栽培史

豌豆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不詳,學界推測可能是在隋唐時期經由經古西域傳入,在中國的栽培歷史約有2000多年。漢朝以後的許多主要農書對豌豆均有記載,如三國時張揖所著的《廣雅》、宋朝蘇頌的《圖經本草》載有豌豆植物學性狀及用途;元朝《王楨農書》記載了豌豆在中國的分佈。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寫道“八、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對生,嫩時可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藥丸,亦似甘草子”;清朝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記載“豌豆葉、豆皆為佳蔬,南方多以豆飼馬,與麥齊種齊收”,這些記述已與現代的豌豆的形態一致。豌豆現已遍及全國。 [7]  [9] 

豌豆形態特徵

豌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m。全株綠色,光滑無毛,被粉霜。 [1] 
葉

豌豆

羽狀複葉有小葉4-6片,有時小葉變為卷鬚; [5]  托葉比小葉大,葉狀,心形,下緣具細牙齒。小葉卵圓形,長2~5cm,寬1~2.5cm。 [1] 
葉

豌豆

花於葉腋單生或數朵排列為總狀花序;花萼鍾狀,深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顏色多樣,隨品種而異,但多為白色和紫色,雄蕊 (9+1) 兩體。子房無毛,花柱扁,內面有髯毛。 [1] 
花

豌豆果實及種子

莢果腫脹,長橢圓形,長2.5~10cm,寬0.7~14cm,頂端斜急尖,背部近於伸直,內側有堅硬紙質的內皮;種子2~10顆,圓形,青綠色,有皺紋或無,幹後變為黃色。 [1] 
切開的莢果及種子 切開的莢果及種子

豌豆分佈範圍

豌豆原產於自環地中海地區至阿富汗的地域,分佈於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烏克蘭、羅馬尼亞、埃及、阿爾及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世界各地有栽培。 [1-2]  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1]  豌豆產區按南北方及幹或鮮食分為4大產區:北方幹豌豆產區的範圍為自西藏、青海至遼寧的北部地區;北方鮮食豌豆產區為黑龍江至山東、甘肅的各省區;南方幹豌豆產區自江浙經華中向西至四川、雲南;南方鮮食豌豆產區基本包括東南沿海、華中、華南的全部省區。 [5] 
豌豆中國省級分佈圖 豌豆中國省級分佈圖 [8]

豌豆生長環境

豌豆喜好涼爽氣候,主要分佈於低海拔的温帶及高海拔地區的季風氣候帶,在中國已經形成穩定的種植區。 [15] 

豌豆生長習性

豌豆喜涼爽濕潤性氣候,喜光、耐寒、耐旱,對土壤的適應能力極強,在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長良好,但在鹽鹼含量高或低窪的土地上生長不良 [3-5]  。豌豆根部與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從空氣中吸收和固定遊離氮素形成氮肥,供給植株的生長。 [5]  豌豆在土壤環境pH6.5~8.0均能生長良好,微鹼性土壤更能促進根瘤菌發育,有更好的固氮作用。 [4]  豌豆的苗期最適温度為15~20°C;開花的最低温度為8~12°C,最適温度為15~18°C;莢果成熟階段的適宜温度為18~20°C [3]  。豌豆6~7月開花,7~9月果實成熟。 [1] 

豌豆繁殖方式

豌豆自然繁殖

豌豆的授粉模式為自花閉花授粉,粉發生在花冠開啓以前;因此基因型高度純和,一般沒有中間表型。遇高温或乾燥等不良條件時,也可異交。每株豌豆開花時長約15~20日,一般每日上午9時左右開始開花,11時至下午3時為開花盛期,下午5時後減少;旗瓣閉合後,到次日將再次展開。每朵花受精後2~3日即可見到小莢果,1~1個半月後成熟。在16°C的氣温中去雄後柱頭的受粉能力可保持3日,在20~24°C下,僅能保持約1日,氣温高於26℃時受粉不良。 [9-10] 

豌豆人工繁殖

豌豆播種時間有春播和秋播,一般北方春播、南方秋播。豌豆種子在播種前需要經過精選處理,包括剔除病蟲及破碎種子、淘汰異色粒等,以提高種子的純度和整齊度;播種前還可以通過乾燥器温熱處理或曬種等方式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豌豆的播種方式有條播、點播和撒播。播種量因地區、種植方式和品種而異,春播區播種量宜多,秋播地區宜少。 [7] 

豌豆栽培技術

豌豆耕作方式

豌豆忌連作,白花豌豆比紫花豌豆對連作反應更敏感。豌豆苗期生長極慢,覆蓋度小,要求田間無雜草,前作以中耕作物為好。在秋區豌豆常作為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甘薯(Ipomoea batatas)的前茬或後作;在春播地區,豌豆常與玉米、棉花(Gossypium hirsutum)、高粱(Sorghum bicolor)、茄果類(Solanum)、瓜類(Cucurbitaceae)等作物間作套種,或種于田邊地角,或作為粟(Setaria italica)、玉米、甘薯和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的前作,也可與大麥(Hordeum vulgare)、春小麥(Triticum aestivum)、燕麥(Avena sativa)等間作或混作。 [9] 

豌豆水肥管理

豌豆是旱地作物,根系不發達,對水分需求敏感。種植户應科學灌溉,確保滿足豌豆生長的水分需求,同時避免水分過多導致澇死。在播種後,應開溝排水,確保土壤排水通暢。在多雨季節,特別是3月和4月,要注意排水,避免地下水位過高導致豌豆早衰。而在乾旱時,尤其是在開花結莢期,應及時澆水,滿足豌豆植株對水分的需求,避免因乾旱而導致落花,影響產量。 [10] 
豌豆種植需要合理施肥以提高產量。應在整地過程中施腐熟的農家肥,並配合適量的氮肥、磷肥和鉀肥。開春後應採用硫酸胺沖水澆施的方式進行及時追肥。豌豆開花結莢初期可再次採用硫酸胺沖水澆施,重施結莢肥,促進豌豆莢的生長。在豌豆灌漿鼓粒期,應根據豌豆苗株的生長情況巧施粒肥,採用根外追肥的方式。 [10] 

豌豆搭架

搭架是促進豌豆高產的重要措施。當豌豆苗植株生長到10cm~15cm左右時應及時進行搭架,並將每一株豌豆的豆蔓牽引、纏繞在吊架上。能改善豌豆田內部的通風和透光條件,提高豌豆的結莢數,增加豌豆的產量,還能方便採收。 [11] 

豌豆除草

播後種子出芽前採用乙草胺、敵草胺等除草劑適量兑水,對全田進行噴霧噴灑,在雨後土壤相對濕潤時進行效果最佳。 [11] 

豌豆病蟲防治

豌豆的主要病蟲害有白粉病、褐斑病、豆蚜、地老虎等。白粉病症狀為初期葉片呈現白粉狀小斑,後逐漸擴大至整葉,嚴重時莖蔓及豆莢受影響,導致莖部枯萎。豌豆褐斑病表現為葉片出現淡紫色小點,隨後葉面黃化扭曲枯死,病菌還可從豆莢感染至種子內部。豆蚜常在春季為害植株,刺吸豌豆嫩尖、嫩莖汁液,導致葉片褪色、捲縮,甚至整株死亡。地老虎幼蟲咬斷幼苗莖部,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喜温暖潮濕環境,易在低窪地區繁殖。 [4] 
病蟲害防治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3個方面。首先應依靠選用抗病品種、避免豆科植物輪作、種子拌種殺菌劑、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收穫後清理病害枝葉等關鍵措施從源頭防治病蟲害。物理防治主要針對蟲害,採用黑光燈、黃卡滅蠅紙誘殺害蟲。藥劑防治用百菌清、特富靈等防治病害,吡蟲啉、莫比朗、苦蔘鹼、煙鹼等用於防治蟲害;要注意科學用藥。 [4] 

豌豆主要價值

豌豆食用價值

豌豆的種子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B、胡蘿蔔素等營養素,鮮豆、嫩尖、嫩莢均可作為蔬菜食用,有糧用豌豆、食用嫩豆粒的菜用豌豆“甜豌豆”及食嫩莢的菜用豌豆“荷蘭豆”,味道鮮美,口感甜嫩,是人們喜食的糧食及蔬菜。幹豌豆可煮食、炒食和煮湯,清香味美;也可用於製作罐頭食品、釀造醬油、做豆餡;還可以加工成澱粉、粉條、涼粉、人造肉或製成糖果等。 [5-6] 
荷蘭豆 荷蘭豆

豌豆藥用價值

豌豆及其苗、花、莢均入藥。豌豆種子有和中下氣、解毒、利尿、通乳等功效,主治消渴、腳氣、水腫、癰瘡等症。豌豆莢可解毒斂瘡,豌豆花和豌豆苗均有清熱、涼血的功效。 [7] 

豌豆飼用價值

豌豆富含硫胺素、核黃素以及鈣、鐵、鋅、磷等多種無機鹽,是家畜的優良精飼料,被廣泛用作豬、雞、鵪鶉等的蛋白質補充飼料;豌豆的新鮮莖葉可以青喂、青貯、曬製成乾草或乾草粉,也是各種家畜喜食的飼料。 [5] 

豌豆其他價值

豌豆的莖葉可作綠肥或燃料。 [1]  此外,豌豆在輪作中作為禾穀類作物的前作能提高禾穀類作物的產量及其蛋白質含量,改善其種子的品質。種植豌豆能促進土壤中氮素的積累,同時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是輪作中的好茬口。 [9] 

豌豆相關產業

全世界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豌豆。豌豆的主要生產國為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烏克蘭等,主要出口國包括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主要進口國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比利時等。近年來世界豌豆的總產量與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在中國國內,因豌豆收益較低,農户的種植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連年下降。 [12] 
2020年全球豌豆種植面積7,190,000hm²,總產量14,642,000t,中國分別為936,000hm²和1441,000t;2020年主產國俄羅斯豌豆種植面積1,287,000hm²,總產量2,740,000t,主要出口到土耳其、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西班牙;2020年主產國加拿大豌豆種植面積1,685,000hm²,豌豆產量4,594,000t,主要出口到中國。 [12] 

豌豆優良品種

豌豆中豌4號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育成。硬莢種,株高40~50cm,花白色,單株結莢5個以上。具有早熟、莢形美觀、膨粒快的特點,每莢有種子6~7粒。成熟豆粒呈黃白色橢圓形,表皮較光滑,生長期為65~70天,豐產,較耐低温。 [13] 

豌豆綠珠

豆粒成熟時呈圓而光滑的綠色,因而得名。硬莢種,株高35~45釐米,直立,適宜與其他作物間作。花白色,單株結莢4~6個,每莢有種子5~7粒。豆粒深綠色,味甜,質軟綿,產量高,較能耐千旱和瘠薄的土壤。 [13] 

豌豆白花豆

株高30~40cm,分枝3~4個,花白色。莢長7~9釐米,每莢有種子3~4粒。嫩豆粒綠色,老熟豆粒白色,味甜。 [13] 

豌豆久留米豐

自日本引進的品種。硬莢種,株高45cm,單株結莢5~10個。花白色,莢長8~9釐米,每莢有種子5~7粒。青豆粒微甜,適宜速凍加工,煮熟後色澤鮮綠,春播後70天收穫。 [13] 

豌豆台中11號

食莢種。蔓性,蔓長180釐米左右,節間較短,分枝多。花淡紅色。莢形較平直而整齊,長7.5cm,豆莢口感清脆、鮮嫩、香甜,速凍加工後莢形和風味不變。 [13] 

豌豆植物文化

豌豆北京名小吃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曾是清宮御膳,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傳統工藝只使用豌豆、白糖及水製作,外表金黃、入口綿軟、回味香甜,廣受人們歡迎。 [14] 
豌豆黃 豌豆黃

豌豆孟德爾豌豆實驗的材料

豌豆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早在160多年以前,豌豆就被奧地利遺傳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選為實驗材料,從中發現了基因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為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自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之後,豌豆作為經典遺傳模式作物,受到了遺傳學家的廣泛關注。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