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百朋

(明朝抗倭名將)

鎖定
吳百朋(1519~1578),原名吳伯朋,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贈御筆“去人從百”,遂改名為“百朋”。字惟錫,號堯山,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今浙江義烏)人。明朝抗倭名將。 [1] 
自幼家境貧寒,但天資聰穎,勤學好問。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豐知縣。他注重調查研究,重農桑,興水利,辦公學,倡孝悌,勸民風,戒爭鬥,禁偷盜,省訴訟,減刑罰,深得當地民眾擁戴。任永豐知縣3年期滿,經朝廷考核為優等,不久即離任升遷。離任時,永豐父老鄉親依依不捨,效“扳轅卧轍”故事,懇求吳百朋“留靴以存永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兼管長蘆鹽政,又肩負巡按江北的重任。他懲治貪官,打擊豪強,訪察民情,平反冤獄,同樣深受老百姓擁戴。當時,倭患猖獗,吳百朋殫精竭慮,多方籌劃抗倭大計。因抗倭平亂有功,朝廷嘉獎吳百朋,晉升為大理寺卿,為正三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萬曆五年(1577年),升任刑部尚書。次年,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時年才六十歲。 [1] 
吳百朋與戚繼光生活於同一時代,為抗擊倭寇、平定內亂、鞏固邊防立下了不朽功勳,是一代名聞遐邇的儒將。
惟錫
諡    號
襄毅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浙江金華府義烏縣
出生日期
1519年
逝世日期
1578年
主要成就
抗擊倭寇,平定內亂
主要作品
《吳百朋奏疏》3卷
本    名
吳百朋
官    職
刑部尚書

吳百朋人物生平

吳百朋窮且彌堅

吳百朋原名吳伯朋,明嘉靖皇帝朱厚熜贈御筆“去人從百”,遂改名為“百朋”。在封建社會,皇上御筆改名,是為一種禮遇恩寵,皇恩浩蕩,臣下自當從命。
吳百朋出生於浙江義烏大元村書香門弟之家。父親吳瓊,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但他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又逢家道中落,生活困頓,度日艱難。
明嘉靖三年(1524年),吳瓊曾以貢生資格,出任江蘇鹽城縣學教諭,掌教誨縣學生員。吳百朋是年7歲,遠離家鄉,隨父就學。
吳瓊生性耿直,不善奉迎,對份內工作兢兢業業、盡心盡責。但三年任滿,未獲留任升遷,終於捲鋪蓋走人,仍回義烏老家當塾師,藉此餬口養家。
吳百朋家境貧寒,自幼喪母,飽受生活的磨難。但他窮且彌堅,勤學好問,立志報效國家,為黎民百姓做事。
吳百朋天資聰穎,3歲始學識字,5歲進塾讀《大學》,6歲詳《中庸》,7歲攻《論語》、《孟子》,8歲能寫一手好文章。他18歲赴府試中秀才,25歲參加省會試中舉。
吳百朋青少年時代,四出求學,常常缺衣少食,同窗好友為他的“窮且彌堅,當忘乎遠大”的求學精神所感動,常常接濟於他。有一次,吳百朋去金華府城趕考。他把鞋子放入舊書箱中,換上草鞋趕路。到府城門口.才取鞋換之。
有一段學子生涯,讓吳百朋終生受益,且又終生難忘。嘉靖十六年(1537年),吳百朋正值19歲青春年華,經人舉薦,入南京國子監學習。他如魚得水,學業大進,同時還結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朋詩友,尤與平湖陸光祖意氣相投,終成莫逆之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吳百朋29歲,赴京參加殿試,金榜題名,登三甲進士。與張居正同科。
喜訊傳來,家鄉的父老鄉親喜出望外,期望吳百朋日後能報效國家,為民造福,有所作為。

吳百朋清廉勤政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1548年),吳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豐知縣。
當時的永豐縣地處窮鄉僻壤,經濟落後,民風粗擴悍野。正如《永豐縣令堯山吳侯脱靴碑記》所云:“永豐居深山大谷,無達官貴人往來,無商賈舟車輻輳,士民自耕讀而外無所事,故其性多質而近野。”
吳百朋下車伊始,就注重調查研究,重農桑,興水利,辦公學,倡孝悌,勸民風,戒爭鬥,禁偷盜,省訴訟,減刑罰。不久“縣邑大治”。
吳百朋出身貧寒,對貧困有深刻的體會。他認為貧困地區要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一定要抓出成效,為民造福。於是他:“不為高亢立威,不為聰察用智,不為矯激行怪,以沽民譽。以慈愛持之,以廉明行之,以公恕事之,輒談笑麾之,或以二三言遣去。為豐三年間,治其一二甚者而已,是故豐民視吳侯如家人矣!”(《永豐縣令堯山吳侯脱靴碑記》)
吳百朋初任知縣,百廢待興,工作千頭萬緒,又因水土失和,常常抱病在身,許多公事“乃卧牀斷之”。知府不悦,常在背地裏向上司説長道短。伯樂相馬,而上司卻賞識吳百朋的才能,誇獎道:“孰如永豐令之卧治者竟得最上考”,給予吳百朋政績考核為優等,並上報朝廷,不久即予升遷。
吳百朋在離任時,永豐父老鄉親依依不捨,效“扳轅卧轍”故事,懇求他“留靴以存永思”。後南京太僕寺少卿呂懷曾撰《永豐縣令堯山吳侯脱靴碑記》,記下了這段感人的故事,傳諸於世。

吳百朋維揚抗倭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吳百朋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兼管長蘆鹽政,又負巡按江北的重任。
明初,日本一些在國內失意的土豪與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武裝走私,搶掠商民,當時稱為“倭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吳百朋巡按江北,懲治貪官,打擊豪強,訪察民情,申雪冤屈,朝野為之震懾。當時,倭患猖獗,吳百朋殫精竭慮,多方籌劃抗倭大計。他發現無為州城牆崩塌,無險可守,倭寇乘機屢屢侵犯,燒殺搶掠,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他當機立斷,奏請朝廷“築城禦寇”。
吳百朋塑像 吳百朋塑像
吳百朋發出公告,勸諭鄉紳百姓,大敵當前,要同仇敵愾。在他的倡導督促下,無為州是年七月初八開工,同年十月初告竣。城廓溝池,森嚴壁壘,眾志成城,嚴陣以待。倭寇聞訊後,再也不敢侵犯無為州。時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徐階對此讚歎不已,受無為州黎民之託,曾撰《創建無為州城碑記》傳世,並在記中讚歎雲:無為州“唯賴吳君殆不免於焚劫”。
不久,倭寇首領冢原井、龜善太郎糾集一萬餘人,突侵瓜州,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百姓深惡痛絕,地方官束手無策,即使組織抵抗,也畏敵如虎,不堪一擊。這更助長了倭寇的囂張氣焰,欲把魔爪伸向揚州。
揚州為兵家必爭之地,更兼都市繁華,人口密集,為江南膏腴富庶之地,倭寇早就垂涎三尺,千方百計圖謀取之。
吳百朋接到瓜州告急文書,立即飛檄調集各處兵馬,馳援江蘇重鎮揚州。
在赴揚州救援途中,“望江上湛浮肢解皆淮卒”,更有一參將“以單舸遁”。百姓惶惶不安,扶老攜幼,紛紛逃往揚州避難。揚州城下,數萬難民,望城號哭,哀求入城。而揚州郡守下令已“闔門者三日”,拒納難民入城。
吳百朋抵達揚州城下,出示印符文書後,方獲入城。他氣喘未定,當即指責督撫、郡守諸官員:“何以拒民不救?”督撫、郡守等面有難色。吳百朋聲色俱厲,下令“開城納民”,督撫、郡守不敢違抗,數萬難民一擁而入。吳百朋傳令妥善安置,免出意外。吳百朋臨危不懼,神色自若,督撫與郡守等一再叩請吳百朋帶兵禦寇,並獻上符印。
在這危急關頭,吳百朋以民族利益為重,果斷地挑起這副千斤重擔。吳百朋號召全城軍民全力以赴,激勵他們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敵當前,要以國家利益為重,要堅定信心,禦敵自救,與揚州共存亡!”
吳百朋雖系文臣,但他自幼熟讀兵書,加上平時注重兵略,所以調兵遣將,顯得從容不迫,調度有方,眾皆服之。
薄暮時分,倭寇前隊5000餘人已兵臨城下,安營紮寨,等候後隊兵至,企圖合圍,一舉攻破揚州。
吳百朋分析敵情後,決定以攻為守,主動出擊。乘倭寇立足未穩,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遂挑選三千精鋭兵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城掩殺。倭寇猝不及防,兵營大亂。明軍奮勇爭先,斬倭首4000餘級。殘敵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後隊倭寇見大勢已去,不敢輕舉妄動,遂與前隊潰兵“遠遁”,對揚州城再不敢覬覦。
揚州之戰,朝野震動。時任義烏知縣的汪道昆喜聞捷報後,欣然賦詩為吳百朋祝賀:
使君寶劍七星明,截海揚帆斷巨鯨。
開幕定傳書記檄,飛符先召伏波兵。
大堤煙火連隋苑,高壘風雲擁漢旌。
六月三師愁汗馬,孤城桴鼓仗宏平。
揚州之戰,對靖肅倭患,保護黎民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功不可沒。戰後,吳百朋加強城防,並奏請朝廷“築東關外城,延袤十里”。從此,倭寇聞風喪膽,再不敢染指揚州。
朝廷論功行賞,揚州督撫以下諸官員悉受不同程度的處分,唯吳百朋受嘉獎,詔賜金帛,他又將所賜之物,悉數獎勵下屬。
揚州百姓感念吳百朋抗倭之大功,救命之大恩,立“吳公生祠”以祀焉。

吳百朋防務樊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因楚地(今湖北)是富庶之地,再加上嘉靖帝之“湯沐(親王封國)在楚”,所以格外重視,要選派有才於的御史去按察,藉以強化監督管理,加強調控。剛巧又逢楚地“大明堂”工程開工,大興土木,耗資巨大,朝廷委派吳百朋督辦。吳百朋精打細算,精心籌劃,使大明堂工程提前竣工,不僅工程質量好,已造價低,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體現了他理財和管理的能力。
吳百朋善於用兵,重視防務。因襄陽南聯秦隴,北接宛洛,西翼荊宜,東蔽漢陽,為古兵家必爭之地。而樊口為襄陽的門户和外圍屏障,互為犄角。吳百朋經實地考察後,形成了襄陽、樊口的防務計劃,並上疏朝廷,奏請築建樊口城牆。
不久,朝廷批准了吳百朋的奏議。吳百朋事必躬親,親自參加籌資、設計、施工、督工等具體事務工作,使樊口修建城牆等防務工程進展順利。
吳百朋因政績突出,屢建功勳,升為大理寺丞,又轉為少卿。大理寺為朝廷之司法機構,其主要職責是依律司掌刑獄訟案。按其品級,為正四品,吳百朋時年36歲,入仕為官曆8年。

吳百朋平寇虔州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吳百朋改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王命在身,吳百朋不敢怠懈,稍事準備後,上路赴任。適逢江廣告急,地方官員奏請朝廷委派得力官員發兵進剿。朝廷權衡利弊,決定改任吳百朋巡撫虔州,挑起抗倭平亂的重任。
虔州即今江西的贛州。該地民風獷悍,生性刁蠻好鬥,是各地作奸犯科之罪犯逃亡的聚集地。尤其是粵東潮海地區,倭寇侵擾10餘年,這些壞人賣身投靠,與倭寇相勾結。他們佔地千里,築關隘、修堡壘,各聚亡命之徒數萬,自立為王,並暗布偵探,刺探軍情,伺機作亂,禍害地方。
明朝中後期,吏治腐敗,地方官報喜不報憂,對地方的動亂採取妥協招撫的辦法。賊寇虛與敷衍,偽受招撫,不久又出爾反爾,全無信用可言,所以屢撫屢反,終為禍害。
吳百朋分析形勢後認為,山寇與倭寇內外勾結,狼狽為奸。山寇之患不除,倭患也難平息,要伺機各個擊破。吳百朋火速調兵遣將,進行戰略部署,並下令諸將懸賞,分化瓦解山寇。
吳百朋初到虔州,倭寇又犯潮州,接到皇帝旨諭,命他調集兵力討伐潮州之倭寇。盤踞在香家的山寇楊益趁機外出搶掠,後方告急。吳百朋急令漳平縣令魏文瑞派兵狙擊。魏文瑞全軍覆沒,軍情危急,吳百朋急勒所部將士百里奔襲。出奇制勝,用火攻之策,焚燒楊益老巢。楊益措手不及,狼狽逃竄。吳百朋聲東擊西,全面出擊,經過10餘日的激戰,搗毀山寇巢穴40多處。楊益束手就擒,押赴京城廷審後斬首。
後方初定,吳百朋急回師潮陽。倭寇驚惶失措,但又恃人多勢眾,負隅頑抗。時倭寇新舊合營有二萬餘人,盤踞在絨水都、神山溝一帶。吳百朋精心部署,激勵將士乘勝進軍,首戰潮陽,務求全勝,挫敗倭寇之囂張氣焰。潮陽一戰,打得艱苦頑強,在強大的攻勢面前,倭寇大敗。
吳百朋率軍馬不停蹄,一鼓作氣進軍饒平、秋溪,倭寇聞風喪膽,大敗而逃。特別是海豐一戰,大敗倭寇,殲敵5000餘眾,俘敵逾千,殘餘倭寇乘船而逃,再不敢復顧,潮陽地區倭患遂絕。
這在吳百朋《移鎮信豐生擒諸渠捷至》詩中可見其欣喜之情:
山城曾弭文成節,我方雙甄指谷川。
日月新開豺虎道,風霆直掃棘菁煙。
嶠陰死戰輕三伏,閭左生全可百年。
白髮漸生金革裏,歸山無計負先賢。
諸如這類詩作的還有《凱旋舟中簡守巡兩君》:
六月宵師束馬前,雲旗雷鼓震前川。
兔營瘴窟今烏有,龍洗天兵夢偶然。
五嶺炎風催戰日,一江秋水凱歌年。
自憐多病淹南服,濟世安危在數賢。
倭寇既平,吳百朋乘勝進軍,又出擊平樂、始興、程鄉、黃沙一線,使依仗倭寇之勢叛亂的諸賊皆破之。
接着,又在漳潮地區會師,擒獲叛亂賊首吳平。又會師翁源、河源,逮住曾東田、馬元湘、李春文諸叛亂頭目。此外,龍門、英德、和平、云溪鎮、李村、鴻雁洲、乍阡、歐公坑、血流浦、南浦等山寇巢穴盡皆攻破。

吳百朋三巢治亂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吳百朋英勇善戰,靖倭寇、平叛亂、安百姓,一時名聲大振,當地百姓簞食壺漿,犒勞王師。當地郡守、縣令也爭着奉酒酬功,並請求吳百朋乘勝攻下三巢,以絕後患。所謂“三巢”,即下歷、岑崗、高砂,方圓700裏,原系依智高屬地。依智高為壯族首領,宋朝時曾建“大曆政權”,後為宋室所統一。“三巢”地方多崇山峻嶺,為罪犯盜賊之聚集地。他們佔山為王洞機侵擾鄰近的府郡州縣,為百姓所痛恨。官府雖多次進剿,均糜費錢糧,無功而返。
地方官上報朝廷的奏議認為,“三巢”須請省會剿,調兵30萬,糧草等軍用之費逾百萬。吳百朋分析敵情後,上疏奏請:一是由他獨任“平三巢”總指揮,決斷一應軍務;二是調用駐紮在虔州的3萬兵力歸他全權指揮;三是留抄沒奸相嚴嵩之家產,籌餉20萬兩銀子為軍用開支。不久,嘉靖皇帝批准了這個平亂計劃,委吳百朋以重任。
下歷為“三巢”之首,賴清規為首領,其他“兩巢”均聽命於他。岑崗李文彪死後,其子李珍與江月耀繼之。高砂首領為謝允樟。
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吳百朋受命後移鎮信豐,日夜兼程,直撲下歷。下歷地形複雜,用大兵團作戰,等於拳頭打跳蚤,難以奏效。
吳百朋兵分數路,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略,大小激戰凡30餘戰,給賴清規以毀滅性地打擊。大局初定,吳百朋又乘勝追擊,在當地鄉民的幫助下,找到捷徑小路,直搗賴清規在鐵坑、銅鼓峯之老巢,賴清規籌賊首在激戰中被亂兵所殺,下歷得以平定。
初戰告捷,諸將請戰,要求乘勝追擊,再破岑崗、高砂兩巢。
吳百朋分析道:敲山震虎,我們取下歷是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打得狠,致賊於死地。今下歷已破,賊首伏誅,已是羣龍無首。如果移師再取,要防備兩巢困獸猶鬥,狗急跳牆,倘若他們利用有利的地形與之周旋,對我們反而不利。今下歷既定,餘峒膽寒,可不戰而屈,為將之道不在多殺戮為功。預計岑崗、高砂兩巢也指日可破。果然不出所料,岑崗的李珍、江月耀,高砂的謝允樟率眾投降伏罪。吳百朋善於用兵,破一巢而三巢皆平,為朝廷所嘉許,晉升大理寺卿,為正三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
“三巢”既平,吳百朋在此地設置定南縣,“設官吏以治之”,使這一帶百姓安居樂業。
吳百朋巡撫虔州,抗倭平亂凡六年,組織大小戰鬥150餘戰,計斬敵首22965級,解救被虜男女18146人,破賊巢穴120餘處。朝廷為嘉獎吳百朋之功,賜金銀二次,召見嘉許三回,進吳百朋二品官職薪俸,蔭一子。
吳百朋巡撫虔州六年,戎馬倥傯,但他不失儒將風度,在繁忙的軍務之餘,酷愛讀書、寫詩、作文,著有《撫虔志》、《用兵紀實》等,惜皆佚散。
為紀念吳百朋撫虔六年抗倭平亂的功績,赤城秦鳴雷曾撰《督撫南贛堯山吳公平寇碑記》傳世。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海瑞調任贛州興國知縣。興國地薄民窮,吏治腐敗,積重難返。海瑞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興國八議》,釐清宿弊,發展生產。海瑞的改革方案遭到地方惡勢力的阻撓,海瑞上報南、贛、汀、漳巡撫吳百朋,得到其大力支持。於是,興國大治。吳百朋知人善任,大力薦舉,使海瑞得以重用。

吳百朋巡視三鎮

隆慶二年(1568年),吳百朋任刑部右侍郎。時父喪,吳百朋生性純孝,遭此大變,更是悲切,回籍守制三年。
守制期間,吳百朋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整理文稿。有時也從事農稼,享受田園之樂。此外,吳百朋還抽閒課教子孫,共享天倫之樂
時義烏城東的東江橋毀圮己10餘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吳百朋大力倡導修復,自己節衣縮食,主動捐獻一大筆俸銀相助。舊《義烏縣誌》之《東江橋重修記》曾記錄了這段史實。“丁憂”期滿,改任北京兵部左侍郎。
時高拱任首輔,高拱是明中葉有才幹的政治家之一。高拱出任首輔後,出台了八大改革舉措,加強邊防即是其中之一。吳百朋深得高拱器重,是高拱改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
萬曆元年(1573年),明神宗朱翊鈞繼位,遵高拱之議,賜吳百朋飛魚服一件,並命其巡閲宣化、大同山西三鎮,又賜與特權,許其“所見便宜以對”,意即可以相機行事。
吳百朋巡視三鎮七個月,深入調查研究,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他上疏奏請修築宣化女牆22500丈,新築城樓70餘座,修築大同內外城牆10000丈。又呈請屯政、河防、邊防等防務條陳15件。上報新繪製的邊防地圖,其關隘險要,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居民人口等皆“歷歷如指掌”。

吳百朋抗逆權貴

明朝中後期,吏治腐敗,兵事防務鬆弛,弊端多多。吳百朋查出大帥馬芳貪污兵餉、中飽私囊等諸多不法之事,便義無反顧,上疏參劾。
當時辦事有嚴格規定,凡向皇帝上疏,均需先向首輔張居正呈進副本,俟首輔認可後方得上奏。而馬芳與張居正私誼深篤,又是江陵同鄉。張居正雖為一代有作為的賢相,但他高傲自大、嫉賢妒能的劣行也昭然於世,他百般阻撓,有意偏袒馬芳,使這件事不了了之。
吳百朋生性耿直,敢説敢當,不肯攀附權貴,早已引起張居正的諸多不滿。自朝廷從南台召張居正官居要職以來,凡文武百官有事求見,都得中途下轎,騎馬而進,吳百朋卻乘轎而往。張居正心中怏怏不樂,而吳百朋卻神態自若
有一次,張居正宴請吳百朋。張居正席間言道:“吳公善於用兵,還是談兵事吧。”吳百朋不以為然地回答:“我看有些事情比談兵事更重要,如有些官員並無大罪,而有人卻無中生有、小題大作,千方百計羅致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對這類案件,你作為首輔,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張居正臉色陡變,敷衍道:“這全是中大人的意見。”吳百朋知東廠太監馮保為皇上親信,權勢炙手可熱,而張居正為己之私利,奉迎馮保,與之結盟聯手,撈取更大的權力。再加上張居正排擠高拱,這早引起吳百朋的不滿,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吳百朋不以為然地譏諷道:“太監能幹什麼好事?”張居正聞言驚惶失措,無言以對,從此對吳百朋更為不滿,“遂挾私報復”。萬曆元年(1573年),吳百朋因讒被罷官回籍。

吳百朋殉職任所

萬曆三年(1575年),朝廷頒詔起用吳百朋,為南京右都御史,兼署參贊刑部事務。
萬曆五年(1577年),吳百朋升任南京刑部尚書。因其時刑部主官久虛,案件壓積如山。吳百朋上任後,不辭辛勞,認真審查複核各類案件,務求公正,執法如山。做到既不草菅人命,也不助紂為虐
萬曆皇帝為嘉許吳百朋,賜御聯一幅,其聯是:“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簡託,才堪大用信濟世之英賢。”
萬曆六年(1578年),一代抗倭名將吳百朋終因積勞成疾,歿於任上,時年60歲。
萬曆皇帝派主事王再聘,護送吳百朋靈柩歸葬義烏故里青龍山,聖諭祭祀。崇禎六年(1633年),朝廷為追念吳百朋的功績,諡“襄毅”。

吳百朋人物評價

吳百朋為官數十年,清正廉潔,一生儉樸,所居房屋甚是簡陋,只能擋風避雨。衣服、被褥,均屬普通,並不華麗。有一年寒冬,吳百朋巡視鵰鶚堡,家裏人給他做了件繡花的新棉袍,吳百朋堅持不肯穿。將士們見了,深受教育,都主動脱去身上的錦衣繡袍。
吳百朋巡按楚地,督工建造大明堂楚邸,以吳百朋廉能,屢有賞賜,吳百朋拜受後,“輒封識藏之”,離任時又悉數奉還。
吳百朋巡撫虔州,抗倭平亂六年。離任時,將他按例應得的“逾額者十七萬金”悉數上交國庫。離任時單車就道,一無所攜,其清廉之德深得部屬的敬佩。
萬曆皇帝為嘉許吳百朋,賜御聯一幅“德尚中行副聯心之簡託,才堪大用信濟世之英賢”,這是對吳百朋為官做人的最高評價。 [2]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吳百朋已遠去400餘年,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封,睜大雙眼重新打量和審視一番後,我們便會肅然起敬,體驗到一種偉大精神的昇華,感受到一種人格力量的折射。

吳百朋主要著作

吳百朋一生勤奮好學,其主要的傳世之作有《吳百朋奏疏》3卷,《南贛督撫奏議》存1、3、7卷(餘佚失)及部分詩稿等。其它著作如《撫虔志》、《用兵紀實》等惜已佚失。 [3] 

吳百朋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
妻子
王氏
賢德聞名鄉里,被朝廷封為誥命一品夫人。
字輩
兒子
吳大瓚
官至知府同知,著有《抱膝居稿》。
孫輩
孫子
擅書法,著《書論》2卷、《字學》10卷。
曾孫
舉人,官至兵部車駕司主事,著有《婺書》、《婺書別錄》、《明月齋稿》等。
曾孫
舉人,著有《得山堂文稿》12卷、《詩稿》26卷等。
曾孫媳
一代才女,工書畫、精音律、善刺繡,著有《凝香閣詩稿》。
表格參考資料: [3] 

吳百朋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八》 [4] 
吳百朋,字維錫,義烏人。嘉靖二十六主年進士。授永豐知縣。徵拜御史,歷按淮、揚、湖廣。擢大理寺丞,進右少卿。
四十二年夏,進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改提督軍務,巡撫南、贛、汀、漳。與兩廣提督吳芳討平河源賊李亞元、程鄉賊葉丹樓,又會師破倭海豐
初,廣東大埔民藍松山、餘大眷倡亂,流劫潼、延、興、泉間。官軍擊敗之,奔永春。與香寮盜蘇阿普、範繼祖連兵犯德化,為都指揮耿宗元所敗,偽請撫。百朋亦陽罷兵,而誘賊黨為內應,先後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據岑岡,龍南謝允樟據高沙,賴清規據下歷。朝廷以倭患棘,不討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繼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上疏曰:“三巢僭號稱王,旋撫旋叛。廣東和平、龍川、興寧,江西龍南、信豐、安遠,蠶食過半。不亟討,禍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規跨江、賡六縣,最逆命,用兵必自下曆始。”帝採部義,從之。百朋乃命守備蔡汝蘭討擒清規於苦竹嶂,羣賊震懾。
隆慶初,吏部以百朋積苦兵間,稍遷大理卿。給事中歐陽一敬等請留百朋剿賊,詔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聽撫,帝從之。尋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終養,不許。改刑部右侍郎。父喪歸,起改兵部。萬曆初,奉命閲視宣、大、山西三鎮。百朋以糧餉、險隘、兵馬、器械、屯田、鹽法、番馬、逆黨八事核邊臣,督撫王崇古吳兑、總兵郭琥以下,升賞黜革有差。又進邊圖,凡關塞險隘,番族部落,士馬強弱,亭障遠近,歷歷如指掌。以省母歸。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書。逾年卒。

吳百朋後世紀念

墓地
吳百朋墓 吳百朋墓
吳百朋墓,位於浙江省義烏市江東街道山口村青龍山,墓已沉陷,墓址尚能辨識。2000年新立墓碑,上書“吳百朋 王氏合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