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豐縣

(廣東省汕尾市轄縣)

鎖定
海豐縣,廣東省汕尾市轄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西距廣州290千米、距深圳197千米,東距汕頭180千米,水路至香港81海里,水陸交通便捷,是粵東地區陸上交通要津,總面積1312.0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海豐縣轄12個鎮、2個農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2022年常住人口74.18萬人。 [29]  [32-33]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建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劃出沿海7鎮為市城區。海豐是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47萬人。 [3] 
海豐取義於“南海物豐”,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 [24]  、中國13塊紅色根據地、海陸豐革命老區之一。 [2-3]  [29] 
2022年,海豐縣實現生產總值426.8億元,同比增長3.8%。 [29] 
中文名
海豐縣
外文名
Haife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415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南部,粵東沿海
面    積
1312.09 km²
下轄地區
12個鎮、2個農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
政府駐地
海城鎮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編碼
516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4.18 萬(2022年常住人口) [29] 
著名景點
蓮花山方飯亭紅宮紅場
火車站
鮜門站深汕站 [28] 
車牌代碼
粵N
地區生產總值
426.8 億元(2022年) [29] 

海豐縣歷史沿革

秦至漢初,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置東官郡,海豐縣屬東官郡。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又廢安陸縣,並復海豐縣,仍隸屬循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擢為海豐郡,郡治在海豐縣城,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六縣。
唐乾元元年(758年),廢府存縣。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海豐分設八都,海城屬興賢都。 [19]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改為禎州,海豐隨屬禎州。
宋天禧四年(1020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屬廣南東路惠州。
元代,海豐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
明代、清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
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出東部龍溪都六圖之地與潮陽縣的惠來都合置惠來縣。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至此,海豐版圖存興賢、石塘、金錫、楊安四都。 [19] 
民國初年(1912年),海豐隸屬廣東潮循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管轄。
1952年3月,改屬粵東行政公署。
1956年1月,隸屬惠陽專區
1959年3月22日,海豐劃歸汕頭專區
1983年12月22日,海豐劃歸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1月,設立汕尾市(地級)和汕尾市城區,以海豐縣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域。海豐縣隸屬汕尾市。
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深圳、汕尾兩共同管理。
2017年9月後,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市主導管理。 [4] 

海豐縣行政區劃

海豐縣區劃沿革

海豐縣 海豐縣
1949年11月全境解放,縣下設7個區和1個區級鎮,下轄44個鄉和5個鄉級鎮。 [5] 
1952年冬,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兩鄉劃屬海豐縣,全縣調整為10個區和2個區級鎮,轄145個鄉。 [5] 
1953年8月,全縣劃為12個區和1個區級鎮,轄135個鄉和2個鄉級鎮。 [5] 
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縣、鄉鎮政府改稱為縣、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5] 
1956年冬,全縣行政區劃,設12個區和1個鎮區的範圍不變。但下屬的鄉鎮則調整為50個鄉和7個鄉級鎮。
1957年撤銷區一級建制,改為縣直轄鄉鎮建制,全縣編併為28個大鄉鎮(3鎮25個鄉)。3鎮即:海城、汕尾、馬宮。25個鄉即:守望、公平、平東、梅隴、東港、梅南、鮜門、赤石、鵝埠、紅草、赤坑、沙港、陶河、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聯西、東品、流安、香洲、赤山、三新、黃羌。 [5] 
1958年9月,全縣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建制,公社直轄農業大隊和居民委員會,直至1983年10月。從人民公社的成立至公社的撤銷,歷時25年,建制區劃分分合合,變更如下:
1958年9月,全縣建立14個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隴、鮜門、紅草、赤坑、田墘、捷勝、可塘、陶河、聯安、東湧、汕尾、高潭。下轄135個農業大隊、居民委員會(不包括高潭公社的隊數,下同)。 [5] 
1959年,增設圓墩、遮浪、馬宮3個公社。全縣為17個公社216個農業大隊。1960年,撤銷圓墩公社,改置鵝埠、赤石2個公社,全縣為18個公社,248個農業大隊。 [5] 
1961年,全縣設海城、汕尾、高潭3個大區,1個鎮(汕尾鎮)和30個公社(除原設公社外,增設赤山、附城、聯河、三新、漁業、黃羌、平東、香洲、芳榮、寶溪、大河、守望12個公社),481個大隊(420個農業大隊,44個漁業大隊,17個居委會)。 [5] 
1962年7月,高潭區所屬的高潭、寶溪、天河3個公社劃歸惠東縣,又增設淺沙、倉刀、陳厝陂3個公社,全縣為1個鎮30個公社478個大隊。 [5] 
1963年合併公社,全縣改設為1個鎮、18個公社,即:汕尾鎮、海城、三新、公平、黃羌、梅隴、鮜門、鵝埠、赤石、紅草、馬宮、赤坑、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陶河、東湧公社,167個農業大隊,32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 [5] 
1964年春,增設香洲公社。1965年,撤銷三新公社,增設小漠、蓮花山、大湖3個公社。1966年,增設海城鎮,全縣為2個鎮,21個公社,231個農業大隊,26個漁業大隊,21個居委會。 [5] 
1974年,增設城東公社、平東公社,全縣為2個鎮、23個公社,288個農業大隊,23個漁業大隊,20個居委會。 [5] 
1983年10月,香洲公社併入汕尾鎮,全縣為2個鎮和22個公社,331個農業大隊,30個漁業大隊,37個居委會。 [5]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後,至1983年新憲法公佈前,農村的基層政權一直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大隊、生產隊。1968年後,公社、大隊管委會改為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中央提出政社分開,1983年憲法規定:農村基層政權為鄉、鎮。海豐於1984年3月撤銷公社體制,設鎮建鄉,建立鎮、鄉政權,原公社管理機構設為區公所,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全縣劃為22個區和4個區級鎮,225個鄉和9個鄉級鎮,4個國營農林場,1個縣直大型水庫(區級);不需設立鄉政權的4個區級鎮和梅隴農場下轄20個居委會、25個農業管區、9個漁業管區。 [5] 
1987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全縣撤區建鄉(鎮),除保留原有的海城、汕尾、梅隴、公平4個鎮建制外,新設置小漠、鵝埠、赤石、鮜門、聯安、紅草、馬宮、陶河、田墘、東湧、捷勝、遮浪、赤坑、可塘、黃羌、平東、大湖17個鎮和蓮花山、城東、附城3個鄉建制。原各區所轄區劃分別由新設置的鄉(鎮)管轄。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置汕尾地級市,將原海豐縣的汕尾、東湧、捷勝、田墘、遮浪、紅草、馬宮等7鎮劃為汕尾市城區。區域調整後,海豐縣轄海城、公平、梅隴、可塘、赤坑、大湖、陶河、聯安、鮜門、小漠、赤石、鵝埠、平東、黃羌等14鎮和附城、城東、蓮花山3個鄉以及圓墩、西坑2個林場,還有梅隴農場和公平水庫納入海豐管轄。 [5] 
1993年,增設海豐縣老區經濟開發試驗區。1月,附城鄉、城東鄉、蓮花山鄉撤鄉設鎮。
1994年3月,西坑林場改設西坑鄉。9月,圓墩林場改設圓墩鄉。
2004年底,撤銷蓮花山鎮、圓墩鄉、西坑鄉,並將原蓮花山鎮行政區域併入海城鎮;原圓墩鄉行政區域分別併入鵝埠鎮、赤石鎮;原西坑鄉行政區域併入公平鎮。 [27] 

海豐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底,海豐縣轄海城鎮城東鎮附城鎮聯安鎮可塘鎮陶河鎮赤坑鎮大湖鎮梅隴鎮公平鎮平東鎮黃羌鎮等12個鎮、2個農(林)場(梅隴農場黃羌林場)和廣東海豐經濟開發區,253個行政村(社區)。 [1]  [5]  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紅城大道西988號。 [1] 
 海豐縣地圖 海豐縣地圖

海豐縣地理環境

海豐縣位置境域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與陸豐市毗鄰,西與惠東縣接壤,東北與陸河縣接壤,東南與城區毗鄰,北倚蓮花山脈,南臨南海。地理座標在東經114°54′~115°37′,北緯22°37′~23°14′之間。縣治在海城鎮。公路,從縣城至廣州290千米,至深圳197千米,至汕頭177千米,至香港227千米;水道,從汕尾港出海至香港81海里(150千米),至廣州179海里(332千米)。

海豐縣地形地貌

海豐縣背山面海,境內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流、灘塗和海洋各種地貌兼有,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大,約佔總面積的57.34%。海豐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峯為蓮花山主峯海拔1337.3米,蓮花山脈橫貫縣境北部。西北山巒疊嶂,中部為寬闊平原,土質肥沃,河涌交錯,有赤石、大液、麗江、黃江4大江河,東部瀕臨碣石灣,西部面向紅海灣。境內有長沙灣、高螺灣、九龍灣3大海灣,海岸線116千米。 [3] 

海豐縣土壤

海豐縣境內土壤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 [20] 

海豐縣植被

海豐縣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達到98527.7公頃、佔全縣面積的57.34%,森林覆蓋率57.8%、比森林蓄積量達265.53萬立方米、年遞增10.58%,境內木本植物有39科115種。 [20] 

海豐縣氣候

海豐縣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温22℃,無霜期360天,年均降水量2389.5毫米。 [3]  陽光充足,年日照時間長,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 [20]  夏季長,温高雨多且濕度大,多盛行西南風,常有雨澇、颱風等氣象災害出現;冬季短,稍冷,雨少且較乾燥,無雪少霜。 [21] 

海豐縣水文

海豐境內主要河流有大液、麗江、黃江3大水系,總長132千米,流域面積156950公頃。平均徑流深1600毫米左右,全縣年均產水量達26.2億立方米。 [20] 

海豐縣自然資源

海豐縣礦產資源

海豐縣主要有錫精礦、鎢礦、水晶礦、綠柱石等;建築石料、沙、花崗岩和陶瓷粘土等藴藏量豐富。

海豐縣植物資源

海豐縣境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綠林植被。自然植被組有:闊葉林植被組、針葉林植被組、灌叢植被組、草叢植被組及沼澤水生植被組。人工植被組有:農業植被組、果林植被組、用材林植被組、竹林植被組及沿海防護林植被組。其類型有常綠闊葉林植被、落葉闊葉林植被、針葉林植被、灌木狀竹叢植被(山間赤竹、掃帚竹、甜竹、封菁、苦竹、石竹)、草叢植被、藤本植被、草甸植被、沼澤植被、水生植物植被等。
其分佈為:西部及西北部的山地區植被類型較多,且覆蓋率高;東南部稍為差些,中部平原地區以農業植被居多。海拔250米以上的自然植物為馬尾松、杉木、紅花荷、荷木、黃杞、青崗、毛櫟、石柯、竹葉櫟、大頭茶、香港楠、鈍葉樟等組成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人工植被有杉木、麻櫟、竹、油茶、棕櫚等經濟林。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人工植被以杉木、濕地松茶樹柑桔、李、梨、梅、海棠、芒果及農業作物等為主;自然植被有馬尾松、崗松、鷓鴣草等組成的灌木叢。沿海港灣灘塗生長有紅樹林植被、草本植被等。水生植物以昆布、馬尾藻、羊棲菜、海帶、海蘿、水浮蓮等為主。

海豐縣動物資源

海豐縣動物種類豐富,主要分以下四種類別。
  • 獸類
家養的主要有豬(長白、杜洛克、盤克等引進品種)、(水牛、黃牛)、、騾、犬、貓、兔(日本大耳兔、“美國白”、華系“安哥拉”等)、水貂等。野生的主要有野生羊、獾、鼬、水獺、野兔、刺蝟、山豬、箭豬、黃猄、黃狼、豺、豹狸、果子狸、蘇門羚、鼠(家鼠、田鼠、鼴鼠)、松鼠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豺、蘇門羚等。
  • 禽類
家養的以雞(石岐雜、紅布羅、蒲田雞等良種)、鵝、鴨(麻鴨、瘤鴨、泥鴨、松香黃、北京雜交等)、鴿、鵪鶉等為主。野生常見的有喜鵲、烏雅雁、蒼鷺、鷹、鶴、百舌、雉、鶩(野鴨)、翡翠、麻雀、啄木鳥、白鷳、杜鵑、貓頭鷹、鶚、黃鶯、雲雀、燕子、草鴞、鷓鴣、斑鳩、夜遊鶴、鸕鷀、海鵝、岸鵝、海鷗、海燕、山雞、紅腳水鴨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海鸕鷀、鳶、鴉鵑等。
  • 爬行類
毒蛇有竹葉青、蝮蛇、尖吻蝮(又名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無毒蛇有赤鏈蛇、三線錦蛇、廣蛇、索蛇、草遊蛇、翠青蛇、魚遊蛇、蟒蛇等。其他還有黃蟮、壁虎、石龍子,蝸牛、蜴蜥、蚯蚓以及平胸龜、烏龜、黃喉水龜、三線閉殼龜(金錢龜)、花龜、黿、鱉、鱟等。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黿和蟒蛇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穿山甲、三線閉殼龜、虎紋蛙等。
  • 昆蟲類
常見的有蠶、蜜蜂(包括意大利蜂、中國蜂、喀蘭阿蜂)、蚱蜢、蟋蟀、蛄螻、蒼蠅、蚊子、蚱蟬(知了)、螳螂、蜈蚣、地鱉蟲、白蟻、螞蟻、蝴蝶、蜻蜓、蝗蜓等。

海豐縣政治

海豐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備註
縣委書記
[30] 
縣長
[31] 

海豐縣人口民族

截至2022年末,海豐縣常住人口74.18萬人。年末全縣户籍人口77.97萬人。 [29] 
海豐縣常住人口分屬於29個民族,其中畲族壯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28個少數民族總人口有2930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0.35%。全縣少數民族多為散居人口,都是由婚嫁和務工、經商遷入。在各少數民族中,人口超過100人的依次有壯族、土家族、苗族、畲族和瑤族。 [16] 

海豐縣經濟

海豐縣綜述

2022年,海豐縣實現生產總值426.8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196.0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86.0億元,增長1.8%。三次產業結構為10.5:45.9:43.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7511元,增長3.4%。 [29] 

海豐縣第一產業

2022年,海豐縣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5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40.0億元,增長7.0%;林業產值2.2億元,下降16.3%;牧業產值9.4億元,增長4.8%;漁業產值17.4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4億元,增長9.6%。 [29] 
2022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1556.7公頃,比上年增長3.3%;油料種植面積2922.1公頃,增長1.0%;蔬菜種植面積17442.9公頃,增長3.3%。 [29] 
2022年糧食產量179950.0噸,增長5.9%;水稻產量156632.0噸,增長3.6%;油料產量7189.0噸,增長0.7%;蔬菜產量553540.0噸,增長5.4%;水果產量77106.0噸,增長9.9%。肉類總產量31333.6噸,比上年增長10.0%。其中,豬肉產量19850.2噸,增長9.3%,禽肉產量9272.3噸,增長13.3%。全年肉豬出欄量累計24.6萬頭,增長7.2%;生豬年末存欄量16.8萬頭,增長5.1%。累計家禽出欄量536.4萬隻,增長2.8%。 [29] 

海豐縣第二產業

2022年,海豐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0.3%,其中,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0.6%;集體企業增加值下降17.6%;股份制企業增加值下降5.4%;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16.9%。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336.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0.4億元,總資產貢獻率4.58%,資產負債率56.7%,流動資產週轉率4.22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0.12%。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6.3億元,下降2.8%。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9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8億元;增長0.8%。 [29] 

海豐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海豐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8.1%。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增長0.7%,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9.3%。基礎設施投資下降13.2%,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0.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60.5%;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93.2萬平方米,下降42.1%。 [29] 
金融
2022年,海豐縣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1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其中,住户存款244.8億元,增長14.8%。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2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其中,住户貸款171.6億元,增長16.0%。 [29] 
2022年,海豐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7.8億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限上單位完成15.4億元,比上年增長9.3 %;限下單位完成142.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 %。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40.7億元,增長27.8%;零售業完成124.9億元,增長2.6%;住宿業完成2.4億元,下降0.6%;餐飲業完成19.1億元,下降2.5%。 [29] 

海豐縣社會事業

海豐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海豐縣各級各類教育招生33361人,在校生142522人,畢業生30048人。其中,小學招生12811人,小學在校生83220人,小學畢業生12671人。初中招生12893人,初中在校生37470人,初中畢業生11650人。普通高中招生601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7389人,普通高中畢業生4544人。 [29] 

海豐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海豐縣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3個,體育場館2個,鎮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1個,全縣共有圖書館藏量30萬冊。 [29] 

海豐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海豐縣共有醫院、衞生院33個,其中鄉鎮衞生院17個。共有醫院、衞生院牀位4481張,其中鄉鎮衞生院牀位972張。衞生技術人員449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67人,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1284人。 [29] 

海豐縣社會保障

2022年,海豐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92591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86825人,參加失業保險36634人,參加工傷保險55416人。全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47651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6663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81016人。 [29] 

海豐縣交通運輸

海豐縣 海豐縣
海豐縣陸路交通主要以“四橫兩縱”為骨架、向各主要城鎮輻射而形成的交通網絡。“四橫”指東西向通道的潮莞高速(S20)、瀋海高速(G15)汕尾段、國道G324、甬莞高速(G15W3),主要與廣州、深圳及潮汕地區相連接。其中,潮莞高速在海豐縣內設有三個出口、瀋海高速分別在鮜門和長沙灣設置了一個出口。同時,廈深鐵路已建成通車,在海豐縣附近分別設有鮜門站、汕尾站和陸豐站三個站點。“兩縱”指南北向通道的省道(S242)與惠州相連,省道(S335)連接陸豐市通往揭陽。廣州、深圳、汕頭距海豐車程均在3小時以內,交通條件便捷。 [22] 
截至2022年,海豐縣貨物運輸總量1343.9萬噸,比上年下降14.5%;貨物運輸週轉量142727.5萬噸公里,下降11.4%;全年旅客運輸總量262.1萬人,下降33.6%;全年旅客運輸週轉量26548.0萬人公里,下降24.5%。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裏程1507.1公里。 [29] 

海豐縣歷史文化

海豐縣地方文化

海豐縣南臨大海,北倚蓮花山脈,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格局,是粵閩傳統商路必經之地。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這裏交流、融合,並長期受到廣府文化的影響,以及繼承和摻和先民土著畲、疍、瑤的百越文化遺風。複雜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方言語彙,多元的文化積澱,形成既保守又開放、既神秘又獨特的人文風貌。同時,經過長期的融化整合後,又形成大同小異、難分彼此的民俗風情。 [6] 
海豐先秦時為百越蠻荒之地。秦漢以後,中原文化的流入、傳播、融合,粵方言文化、閩方言文化、客家話文化,在這裏的交匯、滲合,逐漸形成特具個性的文化氛圍。進入近現代,西洋文化逐漸滲入。封閉的山脈,開放的海岸,多元的文化積澱,培養了海豐人強悍、耿直、敢拼搏、講義氣、吃苦耐勞、熱情好客、富於革命性、靈活善變的性格特徵,同時也形成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
海豐縣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故鄉,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紅宮紅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譽為“東方小莫斯科”,以紅宮紅場、彭湃故居、赤山約農會等為代表的革命遺址在全國具有影響。
海豐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相當豐富,具有十分濃厚的地方色彩。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這三個稀有劇種是其中的佼佼者。民間藝術豐富、有曲班、竹馬戲、錢鼓戲、扛大旗、挑花籃、簪仔鼓、奏八音和吹班等。海豐的木雕藝術也有較高的水平和獨特的風格。 [17] 

海豐縣文化特色

(1)歷史悠久的“嶺南望邑”。海豐自東晉置縣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唐宋以來,閔、粵商賈雲集,海鹽海貨的貿易活動也較活躍,經濟的繁榮促進文化的發展,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2)承載革命光輝的“東方紅城”。海豐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烈士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的地方,承載歷史上革命先輩進行鬥爭的革命關輝,縣域內遍佈紅色革命遺蹟。
(3)多元包容的“文化聖地”。海豐多元包容,禪宗文化、儒家文化並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海豐富含宗教歷史文化資源,蓮花山寺廟雲集。海豐民間仍保留着拜祖祭祀習俗,祠堂、祖廟隨處可見。 [19] 

海豐縣地方方言

海豐話分片圖 海豐話分片圖
福佬話是海豐的第一大方言,簡稱“海豐話”,與潮汕話有所區別,主要分佈在中部廣汕公路兩側及南部沿海地區。包括海城、附城、城東、陶河、可塘、聯安、赤坑、大湖、梅隴、梅隴農場、鮜門、蓮花山、圓墩、公平、小漠、鵝埠、赤石的大部分村落。海豐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中屬粵東閩語片,口音與閩南片泉漳小片接近。福佬話使用人口約66萬人,約佔總人口的86.9%。 [6]  [18] 
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的山區和半山區,包括黃羌全鎮、公平鎮東北部山區、黃羌林場、平東大部分、蓮花山、梅隴、鵝埠、赤石、小漠部分。海豐的客家話與陸豐相同,都是7個聲調(去聲分陰陽);都有兩套塞擦音和擦音聲母,與梅縣的客話有較大差異。使用人口約9萬人,佔總人口的12%。 [6] 
佔米話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主要分佈在赤石、鵝埠部分村落和梅隴南山等村。使用人口約1萬人,佔總人口的1%左右。 [6] 
白話只分布在赤石鎮大坑裏、排沙墩、三角坑等自然村,1949年前後從省內信宜縣移來,使用人口約500人。 [6] 
潮汕話分佈在赤石四季村、新興、企嶺和可塘鐵道營等自然村,1949年前後從省內潮州移來,使用人口約300人。 [6] 
海豐現代的軍話是數百年來官話與當地閩客方言混合的結果。所以軍話既有官話特點又有當地方言特色。海豐講軍話的主要分佈在平東鎮的龍吟塘村,約300人。 [6] 
全縣90%以上居民講福佬話,成為共同交際語言和中小學校的校園用語。平常人們提到“海豐話”時,即指海豐的福佬話。海豐是著名僑鄉,約40萬人在香港,出於交流需要,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與珠三角城市交流頻繁,年輕人基本都能講白話。海豐漸漸成為福佬話和白話雙方言地區,而客家話、佔米話等弱勢方言使用人日漸減少。
此外,境內還保留着一種屬於中州音韻系統的官話,即“正字”。海陸豐的“正字戲”和“西秦戲”流傳幾百年,其唱唸至今仍使用“正字”音(有越來越多的字已改為方言中的“讀冊音”)。在民間道壇做法事和祭祀唱禮時,也常常用到“正字”音。
20世紀80年代後,隨着改革開放和人口流動,普通話漸漸興起。進入21世紀,全縣通行普通話。 [6] 

海豐縣傳統民居

海豐縣村落佈局以梳式、圍寨式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為祠堂,前為曬町、明塘,後靠山或種植風水林,左側為社頭神廟,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居多,為適應海豐多台風的特點,多數馬背式硬山頂,山牆稱為“陂頭”,並以形狀不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稱“五星陂”。改革開放後,民居大多為西方建築形式,興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房或樓房。 [6] 

海豐縣宗教文化

海豐民間廣泛信奉祖靈和神佛,建置很多寺廟庵觀和祠堂等民俗活動場所,拜神祭祖驅鬼成為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媽祖、觀音、玄天上帝是海豐民間三大崇拜風俗。海豐民間存在着濃厚的自然物神的崇拜,舉凡天地日月風雲雷電動植物山川河海等自然物,多數被人格化為神。海豐較常奉祀的自然物神有三山國王、城隍等。 [6] 
海豐縣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66處,其中佛教場所28處、道教場所3處、天主教堂點25處、基督教場點10處。全縣宗教信眾人數約4.2萬人,其中:佛教有比丘101名、比丘尼19人、信眾2.2萬人;教職人員131人,道教有道士3人、信眾0.2萬人;天主教有神甫1人、修女1人、信眾1.1萬人;基督教有牧師1人、長老2人,傳道員8人,信眾0.7萬人。縣域內設立有海豐縣佛教協會、海豐縣佛教慈善會、海豐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海豐具基督教協會、海豐縣天主教愛國會籌備組、海豐縣道教協會籌備組4個宗教團體、2個籌備組。 [16] 

海豐縣飲食文化

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麪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海豐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蠔鮭、蝦鮭、魚鮭等。
海豐小食有甜、鹹款式多樣。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有“牙缽茶”、“炒米茶”、“油麻茶”、“飯茶”、“功夫茶”,“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7] 

海豐縣地方小吃

海豐縣當地的小吃主要包括有小米(餃子)、牛肉餅、菜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鹹茶、扁食、豬油糖、公平牛肉脯等等。 [8] 
糕粿是海豐飲食一大特色。粿料用米粉(糯米、粘米)和麪粉,有鹹甜兩味,可分為歲時節日粿和平時小點粿。公平有一種獨特的客家艾茸粿,即是用田艾做成的印粿。正月三十做九舌仔(又名雙頭尖);清明節做薄餅,蒸發包仔;四月初八做粉條;端午節蒸糯棕、角棕、涼粉棕;七月半蒸重糕粿(有鹹、甜兩種);冬節蒸菜包粿、冬節蛤,做冬節湯圓;除夕日做冬節蛤、湯圓。平時粿點有豬腸粉、餃子、小米(薯粉餃)等。常見的小吃還有油麻糊、豆花、狗毛糕、草粿、豬腳粉、牛腩粉、牛肉丸等。傳統小吃另一特色是鹹茶,也叫擂茶。 [6] 

海豐縣古代驛道

汕尾海豐羊蹄嶺—惠州惠東高潭古道重點線路(海豐段)線路總長約92.8公里,其中古驛道本體11.4公里,連接線81.4公里。 [19] 

海豐縣歷史文物

海豐縣(不含深汕合作區)縣域範圍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92處,文物保護單位共有3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3處,市級17處,縣級14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56處。 [19] 

海豐縣自然遺產

海豐的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海豐縣域範圍內,有省級森林公園1處:蓮花山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廣東海豐鳥類自然保護區(包括公平分區、聯安圍分區、大湖分區)。 [19] 

海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豐縣域範圍內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5個(不含深汕合作區),其中國家級項目3個,省級項目3個,市級項目9個,縣級項目10個。 [19]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麒麟舞、白字戲、西秦戲
省級
五福獅舞、拂鞦韆、海豐歌謠
市級
海豐八音、海豐吹打樂、曲班坐唱、羅山拳、劉阿梅吞吐拳、海豐木雕、梅隴開市日、擂鹹茶、陶河顏氏重陽祭祀節
縣級
燈謎、麒麟獅象舞、扒龍船、硬馬吞吐拳、海豐紙紮工藝、金剛丸、海豐建醮、地藏王誕廟會、麒麟虎炮燈會、海豐民間演戲習俗。 [19] 

海豐縣名城要素

自然環境
山脈
蓮花山、龍山
江湖
黃江河、龍津河、南門湖
氣候
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温和
人文環境
海豐八景
龍津漁唱、萬壽曉鍾、蓮峯疊翠、銀瓶飛瀑、麗江月色、長沙夜雨、海門潮聲、鳳河晚渡
文化古蹟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赤山約農會舊址、彭湃烈士故居(含得趣書室)、方飯亭、彭孝女墓、黃守謙府第、馬思聰故居、海豐縣農民協會舊址、海豐總農會舊址、陳炯明都督府舊址、海豐縣城隍廟、赤山寶塔、謝道山寶塔、農民藥房舊址、海豐縣第一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海豐縣少年先鋒隊隊部舊址、海豐縣農民運動講習所、海豐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柯麟故居、埔仔峒紅四師師部舊址、共青團海陸豐地方委員會舊址、海豐工農革命軍團隊部舊址、海豐縣總工會舊址、海城社會主義研究社舊址、龍舌埔海豐總農會活動舊址、彭湃同志宣傳農運遺址、丘東平故居、陳其尤故居、海豐縣工農兵代表住宿地舊址、海豐平民醫院舊址、大茂樓、黃鼎臣故居、樑美樓、金盤圍
民居街巷
太平裏、西門街、新街、后街、夏二巷、中二巷、東一巷、作鎰街、中勝巷、樓后街、埔仔巷、老魚街、老魚街二巷、後巷街、鹽街、大坵田二巷、塞仔埔一巷、塞仔埔二巷、塞仔埔三巷、枋鋪街、田竹街、和榮街水巷、打銅街、町仔街、打鐵街、宮后街、鯉趨巷、龍一巷、龍二巷
商業街道
中山西路、中山中路、中山東路、什貨街
歷代名賢
文天祥、黃守謙、鄭復翁、鄭洪猷、林銘球、郭安仁、林菁、姚恭、葉高標、洪晨孚、陳二南、魏傳熙、林寅、廖天佐
當地名人
彭湃、陳炯明、陳其尤、馬思聰、陳潮、丘東平、柯麟、黃鼎臣、鍾敬文
民間工藝
海豐木雕、海豐紙紮工藝
風俗節慶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民俗文化
拂千秋、梅隴開市日、擂鹹茶、陶河顏氏重陽祭祀節、海豐建醮、地藏王誕廟會、麒麟虎炮燈會、海豐民間演戲習俗 [19] 

海豐縣風景名勝

海豐縣主要景點
景點
簡介
圖片
方飯亭
方飯亭,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坐西北向東南,佔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紅宮紅場
紅宮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雞鳴寺
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千米,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户募款所建。
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峯東側海拔800米處,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1993年,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
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森林公園,位於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裏是山脈主峯,海拔1377米。主峯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峯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葱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海豐縣著名人物

海豐縣主要名人
人物
簡介
(1878年-1933年)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軍之父,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
(1882年-1911年)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892年-1970年)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
(1896年-1929年)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
(1900年-1991年)醫學名賢,地下黨員,革命年代中中國共產黨“特殊戰線”的功臣。
(1901年-1995年)政治活動家。
(1903年-2002年)中國民俗民間文學泰斗,民俗學之父,國學大師,詩人,散文家,教育家。
(1910年-1941年)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1912年-1987年)音樂家,小提琴大師。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樂聖”。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1936年-1995年)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數學巨星之一”。
(1925年-2021年)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 [14] 
中國共產黨的元老彭湃烈士的孫女,《南方週末》創辦人。
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國際孔子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體操隊名將。
中國民謠樂隊,樂隊成員阿茂和仁科。
香港著名的演員,《巾幗梟雄》中飾演柴九的就是他。
海豐梅隴,香港無線著名演員。
無線電視台小生。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製、演員。 [9] 

海豐縣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200強”。 [10]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1] 
2020年11月16日,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12]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13] 
2021年7月30日,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 [15] 
2022年6月,被評為2021年度廣東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23] 
2022年8月,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25] 
2023年3月,入選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重點縣。 [26] 
2024年3月,入選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