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吟月

鎖定
對月舒暢感情,對月吟唱,動物對月長吟『月華光耀』, 『親人遠疏』。 『萬里孤穹』, 『淚為相思』。 ~是名為月華相思。
中文名
吟月
起    源
古代人們對月球,月宮的神奇嚮往
目    的
借月傳情
抒發方式
詩、詞、歌曲等形式
代表作
《靜夜思》、《月下小酌》等

吟月吟月解釋

源於古代人們對月球,月宮的神奇嚮往。並以此為載體寄託個人情感,抒發個人對親人的掛念,對故人的想念,對先人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思念等。抒發方式多為詩,詞,歌曲等形式流傳並以此記錄借月傳情之意。
如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 [1]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張繼的《楓橋夜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如現代歌曲《彎彎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淚為相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吟月 吟月
對月吟詩;對月鳴叫

吟月謂對月吟詩

杜荀鶴 《贈崔少府》詩:“洞口禮星披鶴氅,溪頭吟月上漁船。” 唐 方幹

吟月方法

哭江西處士陳陶》詩:“壽盡天年命不通,釣溪吟月便成翁。”

吟月謂對月鳴叫

唐 李子仞 《馴猿賦》:“夜廡幽陰,憶南隴之吟月;花朝明媚,想喬林之弄春。”《宣和畫譜·董元》:﹝董元﹞善畫,多作山石水龍……其(龍)降升自如,出蟄離洞,戲珠吟月,而自有喜怒變態之狀,使人可以遐想。

吟月謂對月思親

唐 李白《靜夜思》:“牀前明月光 [2]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吟月説明

香菱跟黛玉學做詩,第一首寫得不好,第二首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她不肯罷休,日夜苦吟,夢裏也在做詩,第三首終於得到了眾人的好評。

吟月其一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註釋]
1.月掛——“掛”,庚辰本作“桂”,王評本改作“到”,今從戚序本。中天——天中央。
2.皎皎——潔白明淨。
3.助興常思玩——常思玩月以助詩興。玩,賞。
4.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貧居不仕或對現實不滿者,所以説“添愁”。
5.翡翠、珍珠——為求措詞華麗給樓和簾加上的飾詞玉鏡、冰盤——喻月。
6.銀燭——銀白色的蠟燭。
7.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吟月其二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註釋]
1.香欲染——形容香氣之濃。詩詞中多寫月夜梅花,所以用梅烘染月。
2.柳帶——柳枝。
3.殘粉塗金砌——階台邊沿塗上了一層淡淡的白粉。古代以“金粉樓台”稱華麗建築。粉,指金粉,即鉛粉。殘,言其淡薄。金砌之“ 金”即因塗飾金粉而言。
4.恍若——依稀彷佛,好像。
5.餘容——指將要西沉的月亮。擬人説法。

吟月其三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註釋]
1.精華——月亮的光華。這句説雲霧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質,月稱桂魄。
3.“一片”二句——詩的修辭句法。説秋閨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雞唱、殘月西斜。所謂“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砧,搗衣石。參見《憶菊》等詩注。
4.“綠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説少婦望月感懷。綠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編,故言“綠”,今多用棕,指代“野客”。笛聲,月夜聞之尤悲,小説中曾寫到。紅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對月傷懷的人們應引得月裏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嘆命運之神為何不使人們能永遠團圓呢?月亮本身也要虧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憐人們之不幸,是詩意所在。今程高本“ 借問”作“自問”,則以嫦娥為主宰,意有不同。又“團圓”程高本作“團圞”,就月而説,義同,但與人事相關,應用“團圓”。不以詞害義,今仍從脂本,以存原貌。

吟月鑑賞

香菱從“慣養嬌生”的“鄉宦”之家,先淪為家僕,後作了薛蟠的侍妾。她在大觀園裏的地位低於小姐而高於丫頭。她渴望能過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這完全可以從她所處的環境地位來找出她的思想根源。但作者對這個人物完全是持同情態度的。
香菱學詩的情節中,作者還把自己的詩論和作詩的體會故事化了。
香菱第一首詩寫得很幼稚,用語毫無含蓄,又打不開思路,只好堆砌詞藻,湊泊成句。頭尾兩聯二十八個字,只説得個“月亮很亮”,內容十分空洞。黛玉説“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要她“只管放開膽子去做”。
第二首詩已寫得不那麼笨拙,能以花香、夜露來烘托,膽子也放開了,但卻“過於穿望了”,也就是説過多地喜歡拉別的東西來比附。香菱想脱開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縛,結果“句句倒像是月色”。可見,對“放開膽子去做”的話的理解還很表面。詠物詩倘不能“寄情寓興”就沒有什麼意思。
香菱在學習中經過幾次挫折,找到了門徑,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樣。首句起得很有勢頭,恰似一輪皓月破雲而出,精華難掩,將自己才華終難埋沒、學詩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傳出。因知道寄情於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寫照:顧影自憐,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頷聯用修辭上的特殊句式抒發內心幽怨,筆法老練。頸聯拓展境界,情景並出。至此,為末聯已作好了層層鋪墊。結句的感喟本是作詩者自己的,偏推給處境同樣寂寞的嫦娥,詩意曲折,又緊扣詠月詩題;“團圓”二字將月與人合詠,自然雙關,餘韻悠長。所以眾人看了都稱讚説:“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説還借俗語作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作者的用意十分清楚。
作者仿效初學者的筆調,揣摩他們習作中易犯的通病以及他們在學習中逐步摸索前進的過程,把不同階段的成績一一真實地再現出來,使這些詩歌成為小説描寫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份,在藝術上是成功的。

吟月吟月詩詞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説,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滯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匈奴城堡,這裏指名將衞青,他曾攻打到匈奴的龍城城堡。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裏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首詩表示了作者想念名將李廣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聞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期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叉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示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華解脱人民的痛苦呢?詩人寄期望於有才華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衞青李廣還活着,就不會讓胡人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名將衞青李廣,他們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答應,“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相見歡》【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皓 月 〔法〕魏爾倫
葛雷 譯
皓月閃爍在樹林, 枝幹上 樹葉下 發出一種聲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鏡,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風在柳梢啜泣嚶嚶…… 夢幻吧,是時候了。
遼闊,温馨的寧靜 似乎走下 星光閃爍的蒼穹 這正是美滿的時刻。
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明人胡應麟説:“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説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説明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裏的寫景,角度是移動着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這從“隨、盡、入、流 ”四字體現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着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着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藴着思婦對徵人的誠摯情意。“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着,一往情深。最後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夜殿窗外的簾兒已垂,她隔簾久立,見那簾外的流螢閃閃;它們飛著飛著,直至夜深而息。
長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獨自縫製羅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盡頭!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裏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黃鶴磯上,背靠蛇山,俯瞰長江。昔人:傳説中的仙人。其説有二:一説三國時蜀人費文褘跨鶴登仙,曾在黃鶴樓上憩息;一説仙人子安曾乘鶴經過黃鶴樓。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雲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位於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於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後漸被江水衝沒。東漢末年,黃祖禰衡而埋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飄然而來,忽然而去,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表面看來,似乎信筆揮灑,未加經營;仔細玩味,則脈絡分明,一線貫通。這根“線”,便是“愁情”二字。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讚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這條感情線索時顯時隱、一起一伏,象波浪推湧,節奏鮮明,又逐步趨向深化,由此可見詩人構思之精。這首詩中,詞語的選用,韻律的變換,在色彩上,在聲調上,在韻味上,都協調一致,給人以一種蒼茫、悲涼、沉鬱的感覺。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得全詩渾然一體,愈見精美。
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顯而易見,是寫作者對朋友王昌齡被貶到荒涼之地的擔心,希望朋友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把酒問天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卻與人相隨。
如飛鏡臨丹闕,綠煙來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裏。
流露出詩人自己的孤苦情懷.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約作於天寶三載(744),時李白在長安。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