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詩作)

鎖定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
作品名稱
暮江吟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山水詩

暮江吟作品原文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暮江吟註釋譯文

暮江吟詞句註釋

《暮江吟》詩注音 《暮江吟》詩注音
⑴暮:黃昏。江:指長江。一説指長安城東南的勝景曲江池。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⑵殘陽:夕陽。
⑶瑟瑟:寶石名,碧綠色。這裏用以形容殘陽照不到的半邊江水的顏色。
⑷可憐:可愛。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2-4] 

暮江吟白話譯文

一道殘陽的餘暉鋪灑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現深碧一半染得通紅
最惹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圓潤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彎弓。 [4]  [5] 

暮江吟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作於赴杭州任刺史途中。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後心情輕鬆暢快,途中沿長江作此詩。 [6] 

暮江吟作品鑑賞

暮江吟整體賞析

《暮江吟》詩意畫 《暮江吟》詩意畫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新月東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悦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説“照”,卻説“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裏——“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讚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着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藴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6] 

暮江吟名家點評

宋代範晞文《對牀夜話》:唐人絕句,有意相襲者,有句相襲者。王昌齡《長信宮》雲:“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孟遲《長信宮》亦云:“自恨輕身不如燕,春來還繞御簾飛。”……又杜牧《沈下賢》雲:“一夕小敷山下路,水如環佩月如襟。”白樂天《暮江吟》雲:“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劉長卿《送朱放》雲:“莫道野人無外事,開田鑿井白雲中。”韓偓《即日》雲:“須信閒中有忙事,曉來衝雨覓漁師。”此皆意相襲也。 [7]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 [7]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7]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寫景奇麗,是一幅着色秋江圖。 [7] 
清末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上二句寫江天晚景入妙。後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時露氣漸濃,如珠光的皪,正九月之時。夜色清幽,誦之覺涼生袖角。通首皆寫景,惟第三句“誰憐”二字,略見惆悵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處也。 [7] 

暮江吟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04
  • 2.    龔克昌 等.白居易詩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8
  • 3.    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253-254
  • 4.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34-535
  • 5.    王 昶.詩詞曲名句賞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94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05-906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43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