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鎖定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古,主要寫的是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樓的所見所感。頭兩句詩寫金陵夜空寂靜,涼風忽起,詩人獨上高樓,遠眺吳越;三、四兩句寫景,色調以清澈靜涼為主;五、六兩句寫詩人在此情境下,萬千悲苦彙集胸間,因覺知音稀少而悵然徘徊,不肯回去;末兩句詩説只有南齊詩人謝朓的詩句能道出眼前之景。全詩以寫眼前景起筆,而歸結於對謝朓的欽佩,以即景抒懷的手法,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表達了作者對謝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讚美古人,筆觸所及,廣闊悠遠,足見其構思之精巧。此詩在詞語、韻律、色彩、聲調、韻味等方面都協調一致,顯示出一種蒼茫、悲涼、沉鬱的氛圍。
作品名稱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作品原文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1]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註釋譯文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詞句註釋

⑴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滅越後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金陵邑。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酒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勝地。
⑵涼風:秋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⑶吳越:泛指今江、浙一帶。楊齊賢注:“越州會稽郡,勾踐所都。蘇州吳郡,闔閭所都。今浙東西之地皆吳越也。”
⑷空城:荒涼的城市。《漢書·燕剌王劉旦傳》:“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
⑸白露垂珠:此化用江淹別賦》“秋露如珠”句意。白露,指秋天的露水。
⑹沉吟:深思。《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馳情整中帶,沉吟聊躑躅。”
⑺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對話,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鳴的人。稀:少。
⑻解道:懂得説。澄江淨如練:《文選》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徑引其後句,而改動一字。
⑼謝玄暉:即謝朓,南朝齊著名詩人,其字玄暉,曾任過地方官和京官,後被誣陷,下獄死。 [2]  [3]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白話譯文

金陵的夜晚寂靜涼風四起,我獨自登上高樓眺望吳越。
白雲映在水中搖動着空城,露珠晶瑩低垂欲墜映秋月。
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歸,自古能與我相接者少又稀。
只有他能吟出澄江靜如練,讓人長久地回憶起謝玄暉。 [2]  [4]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大致有兩種説法:一説此詩為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至金陵時登金陵城西樓有感而作。另一説,此詩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李白遭權奸讒毀被排擠離開長安之後。《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李白酒樓”條下引有此詩,當即城西孫楚酒樓。該卷考證曰:“李白玩月城西孫楚酒樓達曉,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李白有詩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4]  [5-6]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作品鑑賞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整體賞析

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金陵城西樓所見所感,詩人彼時的寂寞也包含在其中。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詩人是在靜寂的夜間,獨自一人登上城西樓的。“涼風發”,暗示季節是秋天,與下文“秋月”相呼應。“望吳越”,點出登樓的目的。從“夜寂”、“獨上”、“望吳越”等詞語中,隱隱地透露出詩人登樓時孤寂、抑鬱、悵惘的心情。詩人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寫“望”中之景的。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寫俯視,下句寫仰觀。俯視白雲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湧動,恍若白雲、城垣在輕輕搖盪;仰觀遙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瑩,彷彿是從月亮中滴出。十四個字,把秋月下臨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繪得非常逼真傳神。兩個“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潔,雲天之渺茫,露珠之晶瑩,江水之明淨。“空”字,在氣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別靜寂。“搖”、“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發”,水搖,影搖,彷彿城也搖盪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像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雲、水、城、露、月諸多景物,一齊情態畢露,異趣橫生。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鋭的感覺和細緻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徵,“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原來他是在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説,不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時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裏“眼中”二字對最後一聯,在結構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的內容。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李白一生對謝朓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朓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説,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見《謝公亭》)。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著名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去國懷鄉之愁。“澄江靜如練”就是此詩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朓當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當年謝朓筆下的江景,想到謝朓寫《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心情,於是發出會心的讚歎:“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説:謝朓能吟出“澄江靜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李白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台詞”是:李白與謝朓精神“相接”,謝朓的詩李白能理解;此時李白寫此詩,與謝朓當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經沒有人能“解道”,能“長憶”了。可見李白“長憶”謝朓,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藴含了“月下沉吟”的詩人無比的寂寞和憂愁。
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飄然而來,忽然而去,神識超邁。正如趙翼甌北詩話》所説:“太白詩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全詩看似信筆揮灑,未加經營;實則脈絡分明,一線貫通。這根“線”,便是“愁情”二字。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讚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這條感情線索時顯時隱、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湧,節奏鮮明,又逐步趨向深化,由此可見詩人構思之精。這首詩中,詞語的選用,韻律的變換,在色彩上,在聲調上,在韻味上,都協調一致,顯示出一種蒼茫、悲涼、沉鬱的氛圍。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得全詩渾然一體,愈見精美。 [6]  [7]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名家點評

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謝玄暉最以“澄江淨如練”得名,故李白雲:“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卻憶謝玄暉。”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東坡送人守嘉州古詩,其中雲:“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上兩句,全是李謫仙詩,故繼之以“謫仙……登樓”之句。此格本出於李謫仙,其詩云:“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還憶謝玄暉。”蓋“澄江淨如練”即玄暉全句也。後人襲用此格,愈變愈工。
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太白雲:“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還憶謝玄暉。”至魯直則雲:“憑誰説與謝玄暉,休道澄江靜如練。”……反其意而言之,蓋不欲沿襲之耳。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清氣嫋人。 [3]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
  • 2.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146-147
  • 3.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唐·李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7-08]
  • 4.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6-287
  • 5.    賀蓴 等.唐詩寶鑑·閒情逸致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22-23
  • 6.    何慶善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65-267
  • 7.    劉憶萱 王玉璋.李白詩選講.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26-28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