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門溪龍

鎖定
馬門溪龍是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以其非常長的脖子而聞名,脖子幾乎占身體總長度的一半。有多個種被歸入馬門溪龍屬,個別種的歸屬可能存在爭議。在中國西部多個省發現了它的化石。與峨眉龍親緣關係較近,都屬於馬門溪龍科。大多數的馬門溪龍體長都能超過20米,少數個體可超過30米。對馬門溪龍體重的估算,不同種的差距極大,較小的種被認為體重在10噸以下,而最大的種被認為可能超過60噸。
馬門溪龍類恐龍並非東亞特有恐龍類羣。 [13] 
中文名
馬門溪龍
外文名
Mamenchisaurus
模式種
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分類位置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雙孔亞綱-恐龍總目-蜥臀目-蜥腳型亞目-馬門溪龍科

馬門溪龍馬門溪龍屬

產地:中國新疆、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
時代:晚侏羅世牛津期至早白堊世阿普特期,大約1.63億至1.13億年前。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楊鍾健,1954年

馬門溪龍命名由來

第一件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的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這件不完整骨骼化石後經研究,於1954年由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14]  屬名中“Mamenchi”意為化石的發現地“馬門溪”,而“saurus”為拉丁文蜥蜴”的意思,而我們一般把爬行動物翻譯成“龍”,所以就翻譯成了“馬門溪龍”。最初研究的化石位於四川宜賓金沙江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建設工地,但由於楊鍾健先生的口音問題而將“馬鳴溪”誤作為“馬門溪”;種名建設(constructus)則指第一具化石是在建築工地出土。 [1] 

馬門溪龍形態特徵

頸部長(頸椎17-19節),頸肋相對較長,頸肋前緣呈匕首狀;最長的1節頸椎椎體是背椎單節椎體平均長度的3.5-3.7倍;頸椎與背椎都是後凹型;薦椎由4-6節癒合的脊椎組成,薦椎的神經棘癒合在一起。 [2] 

馬門溪龍物種發現

馬門溪龍建設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最早於1952年在中國四川省伊塘公路的工地上被發現。化石遺址屬於上沙溪廟組,至少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 1954年,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對這部分骨骼化石進行了研究,將其命名為馬門溪龍。
正型標本(IVPP V 790)殘缺不全且雜亂。材料包括:5個背椎、30個尾椎、肋骨碎片、背神經棘和脈弧。有14塊頸椎,但沒有一塊是完整的,楊指出一些頸椎可能已經丟失,並估計整個頸部為4.67米。還有部分四肢骨骼,包括:兩塊股骨、完整的脛骨、腓骨距骨蹠骨指骨和爪子。頭骨、前肢和腰帶都沒保存。據估計,建設馬門溪龍的長度約為13至15米,質量為5噸。 [1]  [2] 
建設馬門溪龍 建設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合川馬門溪龍

1972年,馬門溪龍的第二個種由楊鍾健和趙喜進描述並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這些化石是在中國重慶合川區的一個村莊附近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遺址也屬於上沙溪廟組,非常接近建設馬門溪龍正型標本的層位,至少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當地人在新中國建國前的某個時候首次發現了這些遺骸,然而,這些遺骸最終被遺留在原地,挖掘工作直到1957年才開始。
正型標本(CCG V 20401)由一個幾乎完整的關聯脊柱組成,包括19個幾乎完全保留的細長頸椎、12個背椎、4個薦椎和35個尾椎,只有最後幾個尾椎缺失。骨骼中也缺少大部分前肢和頭骨。合川馬門溪龍的總長度約為21至22米,脖子長9.3米。合川馬門溪龍最初被描述時,它是中國已知的最大蜥腳類動物。楊和趙估計合川馬門溪龍的體重為45噸。 然而,後來的體重估計值較低,為14-18.2噸。 [2]  [3] 
2022年8月,亞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完成了自1965年化石裝架後的首次大修。合川馬門溪龍標本保存了35節尾椎,此次尾椎按55節復原,修復後其骨架身長“長”了2米,總長增至24米,巍然矗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二樓“龍行川渝”展廳。 [12] 
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中加馬門溪龍

1993年,馬門溪龍的第三個種——中加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sinocanadorum)被描述。種名指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聯合考察項目。其遺骸是1987年發現的,當時人們看到一根頸部肋骨從懸崖上突出。化石地點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東緣的將軍廟地區;來自晚侏羅世早期的石樹溝組上部(年齡161.2 Ma至158.7 Ma)。 [4]  標本(IVPP V 10603)由前四節頸椎的關節序列、保存完好的下頜骨和其他顱骨材料組成。下頜骨長60.3釐米,有19顆牙齒。與樑龍類更為方正的下頜形成對比的是,該標本下頜前部呈斜角椎骨的神經弓與椎體癒合良好,表明該動物已經成熟。在所描述的蜥腳類恐龍中,該物種擁有最長的頸肋,長4.1米。中加馬門溪龍頸椎的平均長度是合川馬門溪龍的1.19倍;基於這一點,研究人員估計該標本的完整長度為26米。 據估計,這條恐龍脖子有12米長 [2]  [5] 
中加馬門溪龍 中加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楊氏馬門溪龍

1996年描述了上沙溪廟組的楊氏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youngi)。其遺骸是在1987年於四川自貢新民鄉一個村莊附近的一個採石場發現。該物種是為了紀念楊鍾健先生而命名的。
正型標本(ZDM 0083)非常完整,大部分是關聯的,保留了從頭部到第8尾椎骨的所有椎體;該物種有18個頸椎骨。同時還保存了肩帶、腰帶和所有四肢的材料。這個標本還保存了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前頜骨有4顆牙齒,上頜骨有18顆牙,齒骨有22-24顆牙。長16米,頸長6.5米,是馬門溪龍中較小的物種之一。 [2]  [6] 
楊氏馬門溪龍 楊氏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安嶽馬門溪龍

1996年,何信祿等人描述了安嶽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anyuensis)。其遺骸於1987年在四川盆地安嶽縣龍橋鄉附近的兩個地點被發現。在一個採石場,至少發現了5-6個個體。在第二個採石場,發現了四個個體。其中一個標本AL001作為正型標本,保存了全身三分之二的關聯骨骼。同時還報告了其他標本,即AL002、AL003和AL101-106,它們提供了更多的骨骼信息。該物種的名稱與發現該物種的安嶽縣有關。從遂寧組的頂部和蓬萊鎮組的底部都發現有安嶽馬門溪龍。鈾鉛測年表明,遂寧組中的安嶽馬門溪龍年齡為114.4 Ma;由於這將使它比其他馬門溪龍物種年輕約3000萬年,因此安嶽馬門溪龍是否屬於馬門溪龍屬的一員存在一定疑問。
正型標本保存了8個後部頸椎、12個背椎、5個薦椎、幾個尾椎和一個完整的腰帶。另一個標本(AL102)保留了中段頸椎的五個關聯的頸椎。除了指骨,前肢的其它部位有被發現。本種在形態上與合川馬門溪龍有許多相似之處。據估計,這一物種的長度為21米。 [2]  [7] 

馬門溪龍井研馬門溪龍

1998年,張藝紅、李奎和曾慶華描述了井研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jingyanensis)。正型標本(CV00734)發現於井研縣梅旺村。在距離梅旺約10千米的三江鎮彭家寨西山發現了另一個副型標本(JV002)。第三個標本(CV00219)在距離三江約10千米的杜家村附近發現。這些化石位於四川盆地上沙溪廟組。物種名稱是指大部分標本都是從井研縣挖掘出來的。
正型標本包括部分肩胛骨和完整的烏喙骨、前肢、完整的坐骨、相對完整的顱骨和舌骨。副型標本包括三個前部頸椎、幾個風化的背椎、各種尾椎、相對完整的後肢和前肢,以及孤立的牙齒。第三個標本保存了一段帶有關聯頸肋的頸椎、四個融合的薦椎、幾個尾椎、一個完整的肩胛骨、各種四肢骨骼和孤立的牙齒。頭骨的長度為55釐米。前頜骨有四顆牙齒,上頜骨有14-16顆牙,齒骨有17-19顆牙。據估計,這一物種的長度在20到26米之間。 [2]  [8] 
井研馬門溪龍 井研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其它馬門溪龍的發現

多年來,馬門溪龍的其他物種也被命名。這些物種中的一些是基於殘缺的遺骸,被認為是無效的。在某些情況下,來自其他屬的物種也有被遷移到馬門溪龍屬,但對遷移的有效性有不同意見。
1976年,研究人員將發現於上沙溪廟組的四個標本命名為釜溪自貢龍 [9]  此後,其他研究人員對該屬是否有效持不同意見。1983年的一個研究將這些遺骸遷移到峨眉龍屬。1996年的一項研究則將這些遺骸遷移到馬門溪龍屬,稱之為釜溪馬門溪龍。 [10] 
1998年,張藝紅、李奎和曾慶華在描述井研馬門溪龍時簡要提到了廣元馬門溪龍,但沒有給出詳細信息。此後的其它研究觀點對此物種的有效性各執一詞。 [8] 
2004年,方曉思等的一項研究發表了在雲南省安寧組出土的雲南馬門溪龍。 [11] 
目前發現的馬門溪龍的化石,出土於上沙溪廟組、石樹溝組、遂寧組、蓬萊鎮組、安寧組,時代從晚侏羅世延續至早白堊世。不同地層中,化石組合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古生物羣落。與四川發現的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化石同層位出土的恐龍包括:蜥腳類的峨眉龍、馬門溪龍,獸腳類永川龍中華盜龍鳥臀類鹽都龍重慶龍沱江龍等,此外還有一些龜鱉類鱷類的化石。
同樣是晚侏羅世的新疆石樹溝組出土的恐龍有:蜥腳類的馬門溪龍、巧龍,獸腳類的冠龍簡手龍、中華盜龍、單脊龍,鳥臀類的花臉角龍隱龍,以及幾種翼龍和鱷類。
安嶽馬門溪龍是目前馬門溪龍屬中唯一出土於早白堊世地層的,同一地層出土的還有和其親緣關係接近的綦江龍
馬門溪龍不同種的大小比例 馬門溪龍不同種的大小比例
參考資料
  • 1.    Young, C.C. (1954), On a new sauropod from Yiping, Szechuan, China. sinica, III(4), 481-514.
  • 2.    Zhao Qi, Xu Xing, Jia Chengkai, Dong Zhiming. Saurischia. In: Li J L, Wu X C, Zhang F C (eds), The Chinese Fossil Reptiles and Their Ki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95-298.
  • 3.    Young, C.C., and Zhao, X.-J. (1972). "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sp. nov."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Monographs, A, 8:1-30.
  • 4.    Wang, Jun; Ye, Yong; Pei, Rui; Tian, Yamin; Feng, Chongqin; Zheng, Daran; Chang, Su-Chin (2018-09-01). "Age of Jurassic basal sauropods in Sichuan, China: A reappraisal of basal sauropod evolution". GSA Bulletin. 130 (9–10): 1493–1500.
  • 5.    Russell, D.A., Zheng, Z. (1993). "A large mamenchisaurid from the Junggar Basin, Xinjiang,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 2082-2095.
  • 6.    PI, L., OU, Y. and YE, Y. 1996. A new species of sauropod from Zigong, Sichuan, Mamenchisaurus youngi. 87–91. In DEPARTMENT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ed.), Publication in Geoscience Contributed to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 7.    He, Xinlu; Yang, Suihua; Cai, Kaiji; Li, kui; Liu, Zongwen (1996). "A new species of sauropod, Mamenchisaurus anyuensis sp. nov." Papers on Geosciences Contributed to the 30th Geological Congress: 83–86.
  • 8.    Zhang, Yihong; Li, kui; Zeng, Qinghua (1998). "'A new species of sauropo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he Sichuan Basin (Mamenchisaurus jingyanensis sp. nov.)'". Journal of th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5 (1): 61–68.
  • 9.    Hou, Lianhai; Zhou, Shiwu; Cao, Youshu (1976). "New discovery of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Sichua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4 (3): 160–165.
  • 10.    Zhang, Y.; W. Chen (1996).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uropods from Sichuan Basin, China". In Morales, M. (ed.). The Continental Jurassic.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Bulletin, 60.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pp. 97–107.
  • 11.    FANG, Xiaosi; ZHAO, Xijin; LU, Liwu; CHENG, Zhengwu (2004). "Discovery of Late Jurassic Mamenchisaurus 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 Z. 23.
  • 12.    科研人員幫助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長”了2米  .新華社客户端.2022-08-24[引用日期2022-08-25]
  • 13.    自貢大山鋪恐龍研究新進展:新蜥腳類恐龍或起源於亞洲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3-06-05]
  • 14.    馮陽,胡月主編.古生物學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09:1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