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叱羅協

鎖定
叱羅協(499年~574年),本名叱羅邕, [1]  字慶和,代郡太平(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大臣,代郡太守叱羅珍業之子。
出身寒微,待人恭謹,起家恆州從事,北魏末年被葛榮所俘。葛榮戰敗後,歸爾朱兆,拜為北肆州刺史。爾朱兆敗亡後,投靠大丞相高歡的部將竇泰。在潼關之戰兵敗投歸了西魏丞相宇文泰。叱羅協入關後,處理相府事務,拜大都督、儀同三司、南岐州刺史。平定東益州氐人叛亂,又跟隨大將軍尉遲迥平定蜀地叛亂。 [2-3]  北周建立後,投靠太師宇文護,拜柱國大將軍、中外府長史。宇文護伏誅後,坐罪免職。
建德三年(574年),起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屯田總監、南陽郡公,薨於私第,時年七十六歲, [4]  追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淅洛豐三州刺史,諡號為恭。
本    名
叱羅邕
別    名
叱羅協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北周
民族族羣
鮮卑
出生地
代郡太平縣
出生日期
499年
逝世日期
574年

叱羅協人物生平

叱羅協隨從爾朱

叱羅協本名叱羅邕,與北周武帝同名,後來改名。叱羅協出身寒微,曾當過州中的小吏,以待人恭謹著稱。恆州刺史楊鈞提拔他為從事。北魏末年,六鎮擾亂,叱羅協客居冀州。冀州被葛榮叛軍包圍時,冀州刺史元孚任命叱羅協為統軍,將守城之事委託給他。不久冀州城被攻破,叱羅協被葛榮叛軍俘虜。葛榮戰敗後,叱羅協侍奉汾州刺史爾朱兆,很受爾朱兆的信任厚待,補官錄事參軍。爾朱兆進天柱大將軍,叱羅協轉任司馬。爾朱兆與高歡初戰失利,退回上黨,令叱羅協在建州督辦軍糧。後來爾朱兆派叱羅協到洛陽,同爾朱兆的叔叔們商議討伐高歡。後來爾朱兆被高歡擊敗,退回幷州,令叱羅協任肆州刺史。

叱羅協輾轉西投

爾朱兆兵敗自殺後,叱羅協侍奉高歡的部將竇泰,竇泰對他很禮遇。竇泰任御史中尉,任命叱羅協為治書侍御史。竇泰率軍向潼關進發,叱羅協任監軍。竇泰兵敗自殺,叱羅協也被西魏軍隊俘虜。西魏宇文泰因叱羅協在潼關很久,任命他為大丞相府東閣祭酒、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又轉錄事參軍、遷主簿、加通直散騎常侍、代理大行台郎中、累次升遷至相府屬從事中郎。 [1] 

叱羅協文帝倚重

叱羅協曾在兩京任職,熟悉典章制度,又能刻苦自勵,宇文泰很倚重他。然而因為叱羅協的家屬還在東魏境內`,宇文泰懷疑他懷有二心。後來宇文泰在河橋之戰失利,叱羅協隨軍撤回,宇文泰才知道叱羅協沒有二心,叱羅協被封為冠軍縣男,食邑二百户。不久加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銜。大統九年(543年),叱羅協擔任直閣將軍、恆州大中正,加都督,進爵為伯,食邑增加八百户。不久叱羅協遷大都督、儀同三司。 [5] 

叱羅協平定氐叛

當初,宇文泰打算治理漢中,令叱羅協代理南岐州刺史,並節度東益州軍事。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朝廷正式授予叱羅協南岐州刺史。當時東益州刺史楊辟邪佔據東益州反叛。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叱羅協率領本部軍隊前往討伐,進軍至涪水。此時有一千氐人阻斷道路,破壞橋樑。叱羅協派儀同仇買等前往討擊,氐人讓開道路,叱羅協才率軍緩緩推進。又有一千氐人阻擊,叱羅協率領四百人把守兩個山峽間的溪谷,與氐人近身肉搏,氐人被擊退。楊辟邪也棄城逃走,叱羅協追上將其斬殺,氐人全都投降。叱羅協因功被授予開府。 [6] 

叱羅協征伐蜀地

叱羅協接着擔任大將軍尉遲迥的長史,隨大軍征伐蜀地。大軍進入劍閣以後,尉遲迥令叱羅協行潼州事務。當時五城郡的氐人首領趙雄傑等人煽動新州、潼州、始州的百姓反叛,聚集了兩萬餘人,在潼州南面三里之處,隔着涪水,佔據槐林山,設置柵欄抗拒官軍。梓潼郡民鄧朏王令公等人招集一萬餘鄉民,又在潼州東面十里之處的涪水北岸設置柵欄,策應趙雄傑,共同進逼潼州城。潼州城中糧食匱乏,軍人百姓無糧可吃。叱羅協安撫內外,軍民都無異心。叱羅協派儀同伊婁訓、大都督司馬裔等率領一千餘步騎,乘夜渡過涪水襲擊趙雄傑,一戰將其擊敗。王令公因趙雄傑兵敗,也丟棄柵欄逃回梓潼郡。王令公又與鄧朏等率一萬餘人,在梓潼郡東南隔水設置柵欄,切斷驛道。叱羅協派儀同楊長樂與司馬裔等人率軍討伐,又派大都督裴孟嘗率領百姓跟在後面進發,以壯大聲勢。裴孟嚐到達梓潼後,恰遇水漲,無法立即渡河。王令公、鄧朏見裴孟嘗騎兵不多,就率領三千餘人將裴孟嘗的部隊包圍數重。裴孟嘗見敵眾我寡,就下令全軍下馬與叛軍近身肉搏。從辰時打到午時,在戰陣中斬殺王令公和鄧朏等人。叛軍失去首領,立刻潰散逃去,但王令公的部眾仍然據守着原來的柵欄。裴孟嘗這才渡過河與楊長樂會合,接着率軍進攻叛軍柵欄,打了三天,叛軍請求投降。此後該地又發生過數次叛亂,每次均被叱羅協派兵討平。 [3] 

叱羅協晉公親信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徵召叱羅協入朝,談論治理蜀中之事,賜叱羅協姓宇文,叱羅協的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晉公宇文護殺害孫恆、李植以後,想培植司會柳慶、司憲令狐整等人作為心腹,柳慶、令孤整推辭説自己難當重任,共同推薦叱羅協。宇文護於是徵召叱羅協入朝。叱羅協到後,宇文護讓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對他寄託厚望。叱羅協非常愉快地盡心逢迎宇文護,發誓為宇文護效命。宇文護十分高興,恨得到叱羅協太晚,隨即任命他為軍司馬,將軍事委託給他。不久叱羅協轉任治御正,又擔任宇文護的長史,進封公爵,食邑增加一千户。叱羅協常在宇文護身邊,就政事陳述意見,大多都被採納。周明帝知道叱羅協才識平庸淺薄,每次都折辱他,多次對他説:“你知道什麼!”只是由於他是宇文護的親信,難以立即廢黜,只好每次都容忍了。明帝駕崩後,宇文護授叱羅協司會中大夫、中外府長史。叱羅協身材瘦小,氣量狹窄而性情急躁,得志之後自視甚高。朝廷官員中有來請教政事的,叱羅協總是説:“你不懂,我來教你。”而他所説的話,又大多違背情理,當時的人沒有不恥笑他的。 [7] 

叱羅協撤職去世

保定二年(562年),朝廷追論平蜀的功勞,封叱羅協的兒子為縣侯,將蜀中食邑一千户,收其租賦的一半給叱羅協。宇文護因為叱羅協對自己竭盡忠誠,常常提攜獎勵他,叱羅協考核連獲上中等,賞賜給他粟帛。叱羅協遷少保,轉少傅,進位大將軍,被封為南陽郡公,兼任營作副監。宮殿落成以後,叱羅協因被封為洛邑縣公,可由一個兒子承襲。叱羅協受到宇文護重用,還希望與皇室聯姻,於是請求恢復舊姓叱羅氏。宇文護代他奏請,周武帝同意。叱羅協又遷柱國大將軍。其子金剛迎娶太祖宇文泰的孫女、譙王宇文儉之女。鑑於叱羅協年老,宇文護允許他退休。叱羅協貪圖榮祿,不肯告退。後來宇文護被殺後,叱羅協被撤職。 [2] 
建德三年(574年),由於叱羅協是老臣,周武帝授予他儀同三司,封南陽郡公,武帝常常與他談論往事。同年叱羅協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其子叱羅金剛承襲他的爵位。 [4] 

叱羅協主要成就

叱羅協早年投奔爾朱兆,隨爾朱兆征戰,爾朱兆死後投奔高歡的部將竇泰,竇泰兵敗自殺後,才投歸宇文泰。叱羅協熟悉典章制度,深受宇文泰的倚重,討平東益州刺史楊辟邪的叛亂,隨尉遲迥征討蜀地的叛亂。叱羅協一生位高權重,先後受到爾朱兆、宇文泰、宇文護等掌權者的信賴和倚重。

叱羅協史籍記載

《周書 卷十一 列傳第三》 [8] 
《北史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9] 

叱羅協歷史評價

令狐德棻《周書》:①“少寒微,嘗為州小吏,以恭謹見知。” [8]  ;②“常在護側,陳説時事,多被納用。” [8]  ;③“世宗知其材識庸淺,每折之。” [8]  ;④“既以得志,每自矜高。” [8] 

叱羅協家庭成員

祖父:叱羅興,西部護軍。
父親:叱羅珍業,代郡太守,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梁州刺史。
兒子:叱羅金剛,南陽郡公; [4]  叱羅山根、叱羅石柱、叱羅玉良、叱羅鐵柱。

叱羅協墓誌銘

大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南陽郡開國公墓誌 [10] 
公諱協,字慶和,代郡太平縣人也。因國命氏,有自來矣。若春秋羅勇,有晉之大夫;漢史羅壤,則作梁之相。佗仁典基,衣冠世襲。胃胤蟬聯,公其後也。祖興,為西部護軍。父珍業,為代郡太守。政事恪勤,除梁州刺史,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
公幼而標悟,長逾弘綽,神情散朗,見稱夙智。聲發家庭,譽聞州部。年十九,為恆州刺史楊鈞選補從事。明於職任,不畏豪強。尤精几案,彌閒薄領,雖延思(陳頵)之當官,不能過也。自此名高鄉井,遠近有聲,爾朱(兆)天柱拔公為司馬,除趙郡太守,尋為上郡上黨建州懷州烏蘇鎮大行台檢校軍糧。雖復弘羊(桑弘羊)心計,公威(孟建)籌度,戎糧節度,取辨須臾。以公方此,無慚德也,除北肆州刺史。如羊之馬,故無人廄之期;似粟之金,素絕經懷之意。以大統三年入關,夙傳令望,早籍風酞,仍為丞相府(宇文泰)東閣祭酒。英聲自遠,豈獨幼安(管寧)。尋遷主薄,得人之選,不減陳琳;留書待問,無慚德祖(楊修),蒙封莎泉縣開國伯。四年,有河橋之勳,改封冠軍縣開國公。票姚校尉,傳英聲於曩代;去病(霍去病)移封,乃見之於茲日,轉從事中郎。自簪裾盛府,十有五載。太祖(宇文泰)以公盡心王事,克修濟舉。三考黜陟,恆居上第;五蒙行賞,粟帛有差。十五年,(西)魏文帝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散騎常侍。十七年,太祖經略漢中,以公行南岐州刺史,委以西南道支度軍糧。尋值興州刺史楊辟邪率民反叛,擁眾二萬,搖盪一隅。公時步騎不滿三幹,運奇設策,指日平殄。兼自奮勇,手斬三人。猛氣橫流,刃為之折。太祖(宇文泰)壯公膽決,驛騎送刀。賊徒奔散,死者萬計。遠近清怗,公之力焉,因除開府太師蜀國公(尉遲迥)入蜀,為行軍長史,守備涪水。後以平蜀之勳,曲蒙賜姓,預班天族。分封別子金剛為顯武縣開國侯,邑一千二百户。
大周元年,除軍司馬,治御正司會,總六府。文武交湊,薄領密物。公應接隨方,曾無凝滯。積德累勞,加授少保,俄遷少傅,進爵南陽郡開國公,前後增邑二千五百户。天和元年,詔以公舊望隆重,功績文宣,暫逢事限,忝參皇族。宜依太祖遺旨,還復舊姓。六年,除柱國大將軍,治中外府長史,治司會,總六府。建德元年,從坐去職。公自免黜罷歸,息心人事。退思引日,門無外賓。清靜居身,廉平自守。主上有聞,尤所褒讚,棄瑕錄用,納其反悔之情。曲降聖衷,爰發明詔:“昔王業初開,已參刀筆。暨帝圖既構,復預絲綸,遂位列三階,爵標九等,翼茲宰輔,贊預軍民。但末路所難,能終者鮮。心附梁趙,跡淪何鄧。將而有誅,因之貶黜。亦既失旦,宴思自新。宜加宥採,以收前過。是用命餘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屯田總監。公下學上達,信窮通於一心;約已持操,榮悴交無二色。方當盡其筋力,悉心厥務。厲精畎畝,趨走微功。誓竭丹誠,奉酬大造。不幸遘疾,奄然長逝。以建德三年十月十七日,薨於私第,春秋七十有五。粵以四年三月五日,卜兆於中原鄉。詔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淅洛豐三州諸軍事、三州刺史、荊州南陽郡開國公,邑一千户,諡曰恭。諸子悲號,哀深窮慟。奉侍几筵,非復温清之日;雞鳴鹹盥,永絕晨昏之養。懼陵谷之相貿,徽猷之不傳,乃作銘曰:
晉粵大夫,漢惟梁相,承基接緒,其風以亮。廣益稱賢,文宣武暢,矧乃伊人,接斯民望。厥初州佐,名重陳頵,功移邦部,化及傍鄰。桂牀表政,懸魚有晨,愛茲刺舉,境域稱仁。氏夷滑夏,反我畺域,豐馬曉塵,單牛夜出。殲斯妖寇,曾匪旬日,應變若神,寔資名實。曩昔褰帷,枕威岐部,今遵狹斜,潛影廣柳。青松界術,白楸易朽,鬱此佳城營魂永久。孺子故人,延陵信士(季札),寶劍方懸,單醪萃止。平生壯志,今旋蒿里,空悲素車,從斯行矣。逕稀賓騎,荒蹊罷通,宿草將蔓,幽明不同。羈棲獨鶴,颻颺雙鴻,孤墳夜月,寒松曉風。
【注】叱羅協墓誌,1989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鄉靳裏村南叱羅協墓中。墓誌為正方形。志蓋盝頂,平素無紋。蓋面篆書“大周開府南陽公墓誌”9字。墓誌邊長73.3釐米。志文隸書,35行,行37字。無撰書者姓名。四側無紋飾。叱羅協為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封南陽郡公。《周書》、《北史》均有傳,此志可與史互補。
參考資料
  • 1.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叱羅協,本名與高祖諱同,後改焉。少寒微,嘗為州小吏,以恭謹見知。恆州刺史楊鈞擢為從事。及魏末,六鎮搔擾,客於冀州。冀州為葛榮所圍,刺史以協為統軍,委以守禦。俄而城陷,協沒於榮。榮敗,事汾州刺史爾朱兆,頗被親遇,補錄事參軍。兆為天柱大將軍,轉司馬。兆與齊神武初戰不利,還上黨,令協在建州督軍糧。後使協至洛陽,與其諸叔計事,謀討齊神武。兆等軍敗,還幷州,令協治肆州刺史。兆死,遂事竇泰。泰甚禮之。泰為御史中尉,以協為治書侍御史。泰向潼關,協為監軍。泰死,協亦見獲。太祖以其在關歲久,授大丞相府東閣祭酒、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轉錄事參軍,遷主簿,加通直散騎常侍,攝大行台郎中,累遷相府屬從事中郎。
  • 2.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保定二年,追論平蜀功,別封一子縣侯。又於蜀中食邑一千户,入其租賦之半。晉公護以協竭忠於己,每提獎之,頻考上中,賞以粟帛。遷少保,轉少傅,進位大將軍,爵南陽郡公,兼營作副監。宮室既成,以功賜爵洛邑縣公,回授一子。協既受護重委,冀得婚連帝室,乃求復舊姓叱羅氏。護為奏請,高祖許之。又進位柱國。護以協年老,許其致仕,而協貪榮,未肯告退。護誅,協除名。
  • 3.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仍為大將軍尉遲迥長史,率兵伐蜀。既入劍閣,迥令協行潼州事。時有五城郡氐酋趙雄傑等扇動新、潼、始三州民反叛,聚結二萬餘人,在州南三里,隔涪水,據槐林山,置柵拒守。梓潼郡民鄧朏、王令公等招誘鄉邑萬餘人,覆在州東十里,涪水北,置柵以應之。同逼州城。城中糧少,軍人乏食。協撫安內外,鹹無異心。遣儀同伊婁訓、大都督司馬裔等將步騎千餘人,夜渡涪水擊雄傑,一戰破之。令公以雄傑敗,亦棄柵走還本郡。復與鄧朏等更率萬餘人,於郡東南隔水置柵,斷絕驛路。協遣儀同楊長樂,與司馬裔等率師討之;復遣大都督裴孟嘗領百騎繼進,為其聲勢。孟嘗既至梓潼,值水漲不得即渡。而王令公、鄧朏見孟嘗騎少,乃將三千餘人圍之數重。孟嘗以眾寡不敵,各棄馬短兵接戰。從辰至午,於陣斬令公及朏等。賊徒既失渠帥,遂即散走。其徒黨仍據舊柵。而孟嘗方得渡水與長樂合,即勒兵攻柵。經三日,賊乃請降。此後數有反叛,協輒遣兵討平之。
  • 4.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建德三年,高祖以協宿齒,授儀同三司,賜爵南陽郡公,時與論説舊事。是歲卒,年七十六。子金嗣。
  • 5.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協歷仕二京,詳練故事。又深自克勵,太祖頗委任之。然猶以其家屬在東,疑其有戀本之望。及河橋戰不利,協隨軍而還。太祖知協不貳,封冠軍縣男,邑二百户。尋加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九年,除直閣將軍、恆州大中正,加都督,進爵為伯,增邑八百户。尋遷大都督、儀同三司。
  • 6.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初,太祖欲經略漢中,令協行南岐州刺史,並節度東益州戎馬事。魏廢帝元年,即授南岐州刺史。時東益州刺史楊辟邪據州反。二年,協率所部兵討之,軍次涪水。會有氐賊一千人斷道破橋。協遣儀同仇買等行前擊之,賊開路,協乃領所部漸進。又有氐賊一千人邀協,協乃將兵四百人守硤道,與賊短兵接戰,賊乃退避。辟邪棄城走,協追斬之,羣氐皆伏。以功授開府。
  • 7.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魏恭帝三年,太祖徵協入朝,論蜀中事,乃賜姓宇文氏,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户。晉公護既殺孫恆、李植等,欲委腹心於司會柳慶、司憲令狐整等。慶、整並辭不堪,俱薦協。語在慶、整傳。護遂徵協入朝。既至,護引與同宿,深寄託之。協欣然承奉,誓以軀命自效。護大悦,以為得協之晚。即授軍司馬,委以兵事。尋轉治御正,又授護府長史,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户。常在護側,陳説時事,多被納用。世宗知其材識庸淺,每折之。數謂之曰:“汝何知也!”猶以護所親任,難即屏黜,每含容之。及世宗崩,便授協司會中大夫、中外府長史。協形貌瘦小,舉措偏急。既以得志,每自矜高。朝士有來請事者,輒雲“汝不解,吾今教汝”,及其所言,多乖事衷。當時莫不笑之。
  • 8.    《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8]
  • 9.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1]
  • 10.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