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澗中題

鎖定
《南澗中題》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此詩大體分兩層意思:前面寫南澗的景色,後面抒發去國南來的感慨。全詩以記遊的筆調,寫出了詩人被貶放逐後憂傷寂寞、孤獨苦悶的自我形象。
作品名稱
南澗中題
作    者
柳宗元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南澗中題作品原文

南澗中題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1] 

南澗中題註釋譯文

南澗中題詞句註釋

⑴南澗:地處永州之南,即《石澗記》中所指的“石澗”。
⑵亭午:正午,中午。李白《古風》詩:“大車飛揚塵,亭午暗阡陌。”
⑶蕭瑟(sè):秋風吹拂樹葉發出的聲音。曹操《步出東門行》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參差:古樂器名,相傳舜所造。《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王逸注:“參差,洞簫也。”一説搖晃不齊。
⑷羈(jī):繫住。《淮南子·氾論訓》:“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禽獸可羈而從也。”
⑸淪漪(yī):水面波紋。
⑹去國:離開京城。遠:一作“遊”。
⑺孤生:孤獨的生涯。一説孤立無援。
⑻索寞:枯寂沒有生氣,形容消沉的樣子。馮延巳《鵲踏枝》詞:“休向尊前情索寞。”
⑼期(qī):約會。《詩經·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 [1]  [2]  [3] 

南澗中題白話譯文

深秋的寒氣聚集在南澗,中午時分我獨自遊覽。
迴環的秋風在澗中響起,碧樹的影子如吹洞簫似的搖晃。
初來這裏就像別有感觸,稍入深澗覺似忘了疲散。
在幽深的山谷響起像被繫住的鳥兒叫聲,澗中的寒藻在漣漪中迴盪。
夢裏總是魂遊那已離開了的京城,懷念故人的淚水徒有悲傷。
孤獨的生活容易傷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適合歸宿的地方。
究竟為什麼我會如此消沉,內心的苦悶彷徨只有自己知道原因。
將來遷謫到永州來的人,也一定能領略我此詩的衷腸。 [2] 

南澗中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秋,時柳宗元被貶永州已七年多。這一年的秋天,柳宗元遊覽了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澗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寫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中的後四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和《小石城山記》。這首五言古詩《南澗中題》,是他在同年秋天遊覽了石澗後所作。 [3]  [4] 

南澗中題作品鑑賞

南澗中題整體賞析

全詩大體分兩層筆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寫南澗時所見景物。時方深秋,詩人獨自來到南澗遊覽。澗中寂寞,彷彿秋天的肅殺之氣獨聚於此。雖日當正午,而秋風陣陣,林影稀疏,仍給人以蕭瑟之感。詩人初到時若有所得,忘卻了疲勞。但忽聞失侶之禽鳴於幽谷,眼見澗中水藻在波面上盪漾,卻引起了無窮聯想。詩的後八句,便着重抒寫詩人由聯想而產生的感慨。詩人自述遷謫離京以來,神情恍惚,懷人不見而有淚空垂。人孤則易為感傷,政治上一失意,便動輒得咎。如今處境索寞,竟成何事?於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後誰再遷謫來此,也許會理解這種心情。詩人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集團而遭受貶謫,使他感到憂傷憤懣,而南澗之遊,本是解人煩悶的樂事,然所見景物,卻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悶和煩惱。所以蘇軾認為“柳子厚南遷後詩,清勁紆徐,大率類此”(《東坡題跋》卷二《書柳子厚南澗詩》)。這是道出了柳宗元貶後所作詩歌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義門讀書記》中,也曾對此詩作過較好的分析。他説:“‘秋氣集南澗’,萬感俱集,忽不自禁。發端有力。‘羈禽響幽谷’一聯,似緣上‘風’字,直書即目,其實乃興中之比也。羈禽哀鳴者,友聲不可求,而斷遷喬之望也,起下‘懷人’句。寒藻獨舞者,潛魚不能依,而乖得性之樂也,起下‘去國’句。”他這種看法,既注意到了詩人在詩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緒,又注意到了這種思想情緒在詩歌結構安排上的內在聯繫,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的。“秋氣集南澗”一句,雖是寫景,點出時令,一個“集”字便用得頗有深意。悲涼蕭瑟的“秋氣”怎麼能獨聚於南澗呢?這自然是詩人主觀的感受,在這樣的時令和氣氛中,詩人“獨遊”到此,自然會“萬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滿腔憂鬱的情懷,便一齊從這裏開始傾瀉出來。詩人由“秋氣”進而寫到秋風蕭瑟,林影參差,引出“羈禽響幽谷”一聯。詩人描繪山鳥驚飛獨往,秋萍飄浮不定,不正使人彷彿看到詩人在溪澗深處躑躅徬徨、悽婉哀傷的身影嗎?這“羈禽”二句,雖然是直書見聞,“其實乃興中之比”,開下文着重抒寫感慨的張本。詩人以“羈禽”在“幽谷”中哀鳴,欲求友聲而不可得,比之為對重返朝廷之無望,因而使他要“懷人淚空垂”了。這詩寫得平淡簡樸,而細細體會,藴味深長,“平淡有思致”。蘇軾稱讚此詩“妙絕古今”,“熟視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藝術特色。 [4] 

南澗中題名家點評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柳子厚南遷後詩,清勁紆餘,大率類此。 [5]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東坡雲:……柳儀曹詩,憂中有樂,樂中存憂,蓋絕妙古今矣。然老杜雲:“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墟。”儀曹何憂之深也。 [5] 
宋代黃徹鞏溪詩話》:前人詩如“竹影金鎖碎”、“竹日靜暉暉”……又“山月入松金破碎”,亦荊公詩。此句造作,所以不入七言體格。如柳子厚“清風一披拂,林影久參差”,能形容出體態,而又省力。 [5] 
宋代何汶《竹莊詩話》:《筆墨閒錄》雲:“南澗詩”平淡有天工,在《與崔策登西山》詩上,語奇故也。 [5] 
宋代葉寘《愛日齋叢鈔》:東方朔雲:“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嚴忌曰:“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王文公《歷山賦》云云:“曷而亡乎我之思,今孰見兮我之悲。嗚呼已矣兮,來者為誰?”不若柳子厚詩“誰為後來者?當輿此心期”,猶有以啓來世無窮之思,否則夫子何以謂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3]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子厚每詩起語如法,更清峭奇整(“獨遊”句下)。劉雲:結得平淡,味不可言(“當與”句下)。 [5]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劉坦之曰:“子厚《初秋》篇未失為沈、謝,此作自是唐韻。” [5]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5]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言言深訴,卻有不能訴之情,寥落徘徊,末二語大堪喟息。 [5]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非不似陶,只覺音調外不見一段寬然有餘處。 [5]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曾吉甫曰:子厚《南澗》詩平淡有天工在。降一葵曰:結得平淡,味不可言。周珽曰:古雅,絕無霸氣。得未有章法,亦在魏晉之間。陳繼儒曰;讀柳州《南澗》、《田家》諸詩,覺雅裁真識菲菲來會,令人目不給賞,意無留趣。 [5] 
明代孫鑛《孫月峯評點〈柳柳州全集〉》卷四三:此是入選最有名詩,興趣音節俱佳。蓋以煉意妙,若字句則煉如無痕,遂近自然,調不陶卻得陶之神。 [3]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卷一〇:此因遊南澗而寫遷謫意。言此地風景冷落,而我愛之,故始至恍若有所得,久則忘疲矣。但悲懷觸物而生即羈禽寒藻之景,動我去國懷人之思,正以孤客易傷失路,鮮所宜耳。今斯情正難語人,詩雖留題,誰謂後來者知我心乎?蓋柳州以叔文之黨而被黜,悔恨之意,每見於篇。 [3] 
明代邢昉唐風定》:刻骨透髓,真如見表衷曲(“誰為”二句下)。 [5]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吳敬夫雲:感觸無端,而悲喜不定,心個測所以,況求知於人乎?蓋被黜而悔恨,故其詞在吞吐之間。 [5] 
清代汪森韓柳詩選》:起結極有遠神,正以平淡中有紆徐之致而。 [5]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以陶之風韻,兼謝之蒼深,五言若此已足,不必言漢人也。 [5]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萬感俱集,忽不白禁。發端有力(首句下)。 [5]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南澗》詩從樂而説至憂,《覺哀》詩從憂而説至樂,其胸中鬱結則一也。柳子之答賀者,曰:“庸詎知吾之浩浩非慼慼之尤者乎?”讀此文可解此詩。每見評者曰近陶,或曰達,餘以《山樞》之笞《蟋蟀》,猶謂其憂深音蹙,然即陶詩“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意也。 [5]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語語是獨遊。東坡謂柳儀曹《南澗》詩,憂中有樂,妙絕古今。得其旨矣。 [5]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閲歷語(“始至”二句下)。 [5] 
清代施補華峴傭説詩》:柳子厚幽怨有得《騷》旨而不甚似陶公,益怡曠氣少、沈至語少也。《南澗》一作,氣清神斂,宜為坡公所激賞。 [5] 
清代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始至若有得”網句,覺得有精神,詩之蒼勁在此。 [5]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起語最清峭(“獨遊”句下)。着此十字遂覺一篇蒼然(“始至”二句下)。 [5] 

南澗中題作者簡介

柳宗元畫像 柳宗元畫像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裏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説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
  • 2.    王松齡 楊立揚 等.柳宗元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3
  • 3.    尹佔華 解讀.柳宗元集(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313-315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27-928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778-1779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