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常侍之亂

鎖定
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長子劉辯繼立為帝,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於是外戚同宦官的鬥爭又重新激烈起來。太后兄大將軍何進為了一舉殺盡宦官,召幷州牧董卓帶兵入京,董卓還沒有趕到,何進已為宦官所誘殺,官僚世族袁紹等又大殺宦官。持續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鬥爭至此最終結束。但身擁強兵、驕縱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從此,皇帝被挾制於強臣之手,東漢王朝也就名存實亡了。
中文名
十常侍之亂
發生時間
189年
主要人物
張讓、董卓、何進、何太后
結    果
外戚宦官同歸於盡,董卓掌權
在位皇帝
漢靈帝
所處時期
東漢末年

十常侍之亂背景

十常侍指東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所以被稱為“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他們玩漢靈帝於股掌之上,以致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郎中張鈞在給漢靈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説:“張角所以能夠興兵作亂,成千上萬的人願意跟着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們的父兄、子弟、親戚、賓客放到各州郡,獨佔財利,侵奪百姓,百姓的冤屈無處申訴,所以圖謀不軌,聚積成為盜賊。應該殺了十常侍,把他們的腦袋懸掛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請罪。再派使者佈告天下,這樣可以不須用兵,而大寇自會消散。” [1] 

十常侍之亂過程

十常侍之亂何進專權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得病,靈帝有皇子劉辯劉協兩人,漢靈帝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想立劉協,但猶豫未決。於是在病重之際,把劉協託付給西園軍首領宦官蹇碩。
四月十一日,漢靈帝在南宮嘉德殿逝世。蹇碩當時在皇宮中,想先殺皇后之兄大將軍何進,然後立劉協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進要與他商議事情,何進即刻乘車前往。蹇碩的司馬潘隱與何進早有交誼,在迎接他時用眼神示意。何進大驚,馳車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軍營,率軍進駐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聲稱有病,不再進宮。 [2] 
四月十三日,何進擁皇子劉辯即帝位,是為漢少帝。當時劉辯年僅十四歲。尊其母何皇后為皇太后。何太后臨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 [3]  實權落在何進手中。
何進既已掌握朝政大權,怨恨蹇碩想謀害自己,暗中計劃欲將他殺死。中軍校尉袁紹通過何進的親信門客張津,勸説何進將所有的宦官一網打盡。何進因袁氏歷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紹與其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又為天下豪傑所擁戴,因此相信並任用他們。又廣泛徵聘有智謀的人士何顒荀攸及河南人鄭泰等二十人,何顒被任為北軍中侯,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把他們都作為自己的心腹。
蹇碩心裏疑慮不安,寫信給中常侍趙忠、宋典等人説:“大將軍何進兄弟控制朝政,獨斷專行,如今與天下的黨人策劃要誅殺先帝左右的親信,消滅我們。只是因為我統率禁軍,所以暫且遲疑。現在應該一起動手,關閉宮門,趕快將何進逮捕處死。”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進能有貴寵的地位,他幫了很大的忙,因此他親近信賴何氏。郭勝與趙忠等人商議後,拒絕蹇碩的提議,而把蹇碩的信送給何進看。四月二十五日,何進令黃門令逮捕蹇碩,將他處死,於是把禁軍全部置於自己指揮之下。 [4] 
驃騎將軍董重與何進互爭權力,宦官們依靠董重做為黨援。靈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預國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憤恨,罵道:“你現在氣焰囂張,是依仗你的哥哥何進!我如命令驃騎將軍董重砍下何進的人頭,只是舉手之勞!”何太后聽到後,告訴給何進。五月,何進與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官府相互勾結,搜刮財物,都存在她所住永樂宮。按照過去的慣例,藩國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請把她遷回本國。”何太后批准了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進舉兵包圍了驃騎將軍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職務,董重自殺。六月初七,董太后又憂又怕,突然死去。從此以後,何進一家失去民心。 [5] 

十常侍之亂謀誅宦官

袁紹向何進建議説:“從前竇武他們想要消滅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殺害,只是因為消息泄露。五營兵士一向畏懼宦官的權勢,而竇氏反而利用他們,所以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兄弟同時統帥禁軍勁族,部下將領官吏都是俊傑名士,樂於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這是天賜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後世,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何進於是向太后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但何太后不答應,説:“從古至今,都是由宦官來管理皇宮內的事情,這條漢朝的傳統制度,不能廢掉。何況先帝剛剛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齊地與士人相對共事呢!”何進難以違背太后的意思,打算暫且誅殺最跋扈的宦官。袁紹認為宦官最親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詔命都由他們來回傳遞,現在如果不徹底除掉,將來一定會有後患。但是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們的賄賂,知道何進要消滅宦官,屢次向何太后進言阻止,又説:“大將軍擅自殺害左右近臣,專權獨斷,削弱國家。”何太后心中疑慮,認為他們的話有理。何進新近掌握重權,但他一向對宦官們既尊敬又畏懼,雖然羨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當機立斷,因此事情拖下來,久久不能決定。 [6] 

十常侍之亂招攬外軍

袁紹又為何進出謀劃策,勸他多召各地的猛將和英雄豪傑,讓他們都率軍向京城洛陽進發,以此來威脅何太后,何進同意了這一計劃。主簿陳琳勸阻説:“民間有一句諺語,叫‘閉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樣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詐手段達到目的,何況國家大事,怎麼可以用欺詐辦成呢?如今將軍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權,龍行虎步,為所欲為。這樣對付宦官,好比是用爐火去燒毛髮。只要您發動,用雷霆萬鈞之勢當機立斷,發號施令,那麼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很容易達到目的。然而如今反而放棄手中的權柄,去徵求外援。等到各地大軍聚集時,強大者就將稱雄,這樣做就是所謂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給別人一樣,必定不會成功,只會帶來大亂罷了。”何進不聽。典軍校尉曹操聽説後笑着説:“在宮中服務的宦官,古今都應該有,只是君王不應該給予大權和寵信,使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應當除去首惡,只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至於紛紛攘攘地徵召各地部隊呢!假如要想將他們一網打盡,事情必然會泄露,我將看到此事的失敗。” [7] 
侍御史鄭泰也勸諫説:“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無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您作為皇帝國戚,掌握國家大權,可以依照本意獨斷獨行,懲治那些罪人,實在不應該依靠董卓作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會起變化,先前竇武之事的教訓並不久遠,應該趕快決斷。”尚書盧植也認為不應當召董卓,何進都不接受。鄭泰於是辭職而去,告訴荀攸説:“何進是個不容易輔佐的人。” [8] 
何進的僚屬王匡與騎都尉鮑信都是泰山人,何進讓他們回鄉去召募軍隊。又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兵成,讓武猛都尉丁原率領數千人進軍河內郡,焚燒黃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陽城中。這些行動都以消滅宦官作為口號。 [9] 
董卓這邊接到何進召他進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發。同時上書説:“中常侍張讓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寵幸之機,擾亂天下。我曾聽説,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瘡癰潰爛雖然疼痛,但勝於向內侵蝕臟腑。從前趙鞅統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何太后仍然不答應。何苗對何進説:“我們當初一起從南陽來,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國家大事,又談何容易,覆水難收,應該多加考慮。應暫且與宦官們和解。”董卓到澠池時,何進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着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詔命,一直進軍到河南。種邵迎接慰勞他的軍隊,並勸令他退軍。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種邵大怒,用皇帝的名義叱責他們,士兵都害怕地散開。於是種邵上前當面責問董卓,董卓理屈詞窮,只好撤軍回到夕陽亭。 [10] 

十常侍之亂宦官反擊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
袁紹怕何進改變主意,便威脅他説:“矛盾已經形成,行動跡象已經顯露,將軍還想等待什麼,而不早作決斷?事情拖得太久會發生變化,就要重演竇武被害的慘劇了!”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又任命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命屬下的方略武吏去偵察宦官動靜,又催促董卓等人,讓他們派驛使緊急上奏,在奏章上聲稱要進軍到平樂觀。於是何太后大為恐懼,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罷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進所親信的人守在宮中。諸常侍、小黃門都去向何進請罪,表示一切聽從他的處置。何進對他們説:“天下動盪不定,只是由於厭恨你們。如今董卓馬上就要來了,你們為什麼還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去!”袁紹勸何進乘此機會一網打盡,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進不許。袁紹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 [11] 
何進的密謀因時間太長,泄露了不少。宦官們感到恐懼,想改變局勢。張讓的兒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張讓向她叩頭請求説:“我現在犯下罪責,理應全家回到家鄉。想到我家幾代蒙受皇恩,如今要遠離宮殿,心中戀戀不捨。我願再入宮侍候一次,得以暫時見到太后,趨承顏色,然後退到溝壑,死也沒有遺恨了!”這位兒媳向母親舞陽君説情,舞陽君又入宮向何太后説情。於是何太后下詔,讓諸常侍全都重新入宮服侍。 [12]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后,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
張讓、段珪等商議説:“大將軍何進自稱有病,不參加先帝的喪禮,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宮,這是什麼意圖?難道竇武事件竟要重演嗎?”派人去竊聽何進兄妹的談話,獲知全部談話內容。於是率領自己的黨羽數十人,手持武器,偷偷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等何進出來,就假傳太后的旨意召他。
何進入宮,坐在省。於是張讓等人責問何進説:“天下大亂,也不單是我們宦官的罪過。先帝曾經跟太后生氣,幾乎廢黜太后,我們流着淚進行解救,各人都獻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使先帝緩和下來,只是要託身於你的門下罷了。如今你竟想把我們殺死滅族,不也太過分了嗎!”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出劍來,在喜德殿前殺死何進。張讓、段珪等寫下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看到詔書,覺得可疑,説:“請大將軍何進出來共同商議。”中黃門將何進的人頭扔給尚書,説:“何進謀反,已被處死了!” [13] 

十常侍之亂破宮殺宦

何進部下的軍官吳匡、張璋在皇宮外,聽到何進被殺害,打算率軍入宮,但宮門已關閉。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吳匡等共同進攻皇宮,用刀劈砍宮門,中黃門等則手持武器,防住宮門。適逢黃昏,袁術於是縱火燒南宮的青瑣門,想以此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張讓等人到後宮稟告何太后,説:“大將軍何進的部下謀反,縱火燒宮,並進攻尚書門。”他們裹脅着何太后、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劫持宮內的其他官員從天橋閣道逃向北宮。尚書盧植手持長戈站在閣道的窗下,仰頭斥責段,段驚恐害怕,於是放開何太后,何太后從窗口跳下,得以倖免。袁紹與他叔父袁隗假傳聖旨,召來樊陵、許相,把他們處斬。袁紹與何苗等率兵駐紮在朱譽門下,捉住趙忠等人處斬。吳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而且懷疑他與宦官有勾結,於是號令軍中説:“殺死大將軍的人就是車騎將軍何苗,將士們能為大將軍報仇嗎?何進部下都流着淚説:“願拼死為大將軍報仇!”於是吳匡就率兵與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一起攻殺何苗,把他的屍體扔在宮苑裏。於是袁紹關上北宮門,派兵捉拿宦官,不論老少,一律殺死,共二千餘人斃命,有人因為未長鬍須而被誤殺。袁紹乘勢率軍進攻,掃蕩宮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門屋,向宮內衝擊。 [14] 

十常侍之亂結果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只好帶着劉辯、劉協等數十人步行出門。夜裏,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御璽沒有隨身帶上,沒有公卿跟隨,只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裏到達黃河岸邊。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而且説:“你們如今還不快死,我就要來殺你們!”於是用手中的劍砍死數名宦官,張讓等又驚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劉辯叩頭辭別説:“我們死了,請陛下自己保重!”於是投河而死。 [15] 
至此,十常侍之亂結束。

十常侍之亂影響

十常侍之亂中,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從涼州而來的軍閥董卓率先一步找到劉辯與劉協,並起了廢立之意。昭寧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改立劉協為帝,不久又弒殺劉辯與何太后,袁紹袁術曹操鮑信紛紛逃離洛陽,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從此,各路諸侯並起,漢王朝名存實亡。 [16] 

十常侍之亂評價

後漢書》:“自古喪大業絕宗禋者,其所漸有由矣。三代以嬖色取禍,嬴氏以奢虐致災,西京自外戚失祚,東都緣閹尹傾國。成敗之來,先史商之久矣。至於釁起宦夫,其略猶或可言。何者?刑餘之醜,理謝全生,聲榮無輝於門閥,肌膚莫傳於來體,推情未鑑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漸染朝事,頗識典物,故少主憑謹舊之庸,女君資出內之命,顧訪無猜憚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亦有忠厚平端,懷術糾邪;或敏才給對,飾巧亂實;或借譽貞良,先時薦譽。非直苟恣凶德,止於暴橫而已。然莫邪並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視聽,蓋亦有其理焉。詐利既滋,朋徒日廣,直臣抗議,必漏先言之間,至戚發憤,方啓專奪之隙,斯忠賢所以智屈,社稷故其為墟。《易》曰:‘履霜堅冰至。’雲所從來久矣。今跡其所以,亦豈一朝一夕哉!“ [17]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黃巾既作,盜賊糜沸,郎中中山張鈞上書曰:“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佈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 2.    《資治通鑑》:初,帝數失皇子,何皇后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后自養之,號曰“董侯”。羣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屬協於蹇碩。丙辰,帝崩於嘉德殿。碩時在內,欲先誅何進而立協,使人迎進,欲與計事;進即駕往。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道歸營,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稱疾不入。
  • 3.    《資治通鑑》: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勃海王。協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 4.    《資治通鑑》: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宋典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親信何氏;與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庚午,進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悉領其屯兵。
  • 5.    《資治通鑑》: 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權勢相害,中官挾重以為黨助。董太后每欲參干政事,何太后輒相禁塞,董後忿恚,詈曰:“汝今張,怙汝史耶!吾敕票騎斷何進頭,如反手耳!”何太后聞之,以告進。五月,進與三公共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惲等交通州郡,辜較財利,悉入西省。故事,蓄後不得留京師;請遷宮本國。”奏可。辛巳,進舉兵圍票騎府,收董重,免官,自殺。六月,辛亥,董太后憂怖,暴崩。民間由是不附何氏。
  • 6.    《資治通鑑》:袁紹復説何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但坐言語漏泄;五營兵士皆畏服中人,而竇氏反用之,自取禍滅。今將軍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以垂名後世,不可失也!”進乃白太后,請盡罷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補其處。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事乎!”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何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進新貴,素敬憚中官,雖外慕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 7.    《資治通鑑》: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主簿廣陵陳琳諫曰:“諺稱‘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進不聽。典軍校尉曹操聞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 8.    《資治通鑑》:何進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兇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鑑不遠,宜在速決。”尚書盧植亦言不宜召卓,進畢不從。泰乃棄官去,謂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
  • 9.    《資治通鑑》:進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皆泰山人,進使還鄉里募兵;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成,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 10.    《資治通鑑》:董卓聞召,即時就道,並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漬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鐘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太后猶不從。何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富貴,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卓到澠池,而進更狐疑,使諫議大夫種邵宣詔止之。卓不受詔,遂前至河南;邵迎勞之,因譬令還軍。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邵。邵怒,稱詔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邵,之孫也。
  • 11.    《資治通鑑》:袁紹懼進變計,因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旱決之乎?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進於是以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紹使雒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奏,欲進兵平樂觀。太后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唯留進所私人以守省中。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進謂曰:“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靠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按中官親屬。
  • 12.    《資治通鑑》:進謀積日,頗泄,中官懼而思變。張讓子婦,太后之妹也,讓向子婦叩頭曰:“老臣得罪,當與新婦俱歸私門。唯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願復一入直,得暫奉望太后陛下顏色,然後退就溝壑,死不恨矣!”子婦言於舞陽君,入白太后;乃詔諸常侍皆復入下。
  • 13.    《資治通鑑》:八月,戊辰,進入長樂宮,白太后,請盡誅諸常侍。中常侍張讓、段相謂曰:“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入省,此意何為?竇氏事竟復起邪?”使潛聽,具聞其語。乃率其黨數十人持兵竊自側闥入,伏省户下,進出,因詐以太后詔召進,入坐省。讓等詰進曰:“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悦上意,但欲託卿門户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大甚乎!”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於嘉德殿前。讓、等為詔,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得詔版,疑之,曰:“請大將軍出共議。”中黃門以進頭擲與尚書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
  • 14.    《資治通鑑》: 進部曲將吳匡、張璋在外,聞進被害,欲引兵入宮,宮門閉。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客。會日暮,術因燒南宮青瑣門,欲以脅出讓等。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后、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內官屬,從複道走北宮。尚書盧植執戈於閣道窗下,仰數段;懼,乃釋太后,太后投閣,乃免。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紹及何苗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報讎乎?”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
  • 15.    《資治通鑑》: 庚午,張讓、段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門,夜,至小平津,六璽不自隨,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貢厲聲質責讓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將殺汝!”因手劍斬數人。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向帝辭曰:“臣等死,陛下自愛!”遂投河而死。
  • 16.    東漢王朝的衰落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4-03-01]
  • 17.    《後漢書·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