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從諫

鎖定
劉從諫 (803-843年),字號不詳,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人。唐朝中後期藩鎮將領,昭義節度使劉悟之子。 [1] 
生性狡猾 [2]  ,憑藉父蔭,年少得名。初為將作監主簿,累遷檢校司空,御史大夫、金吾上將軍、昭義節度副使。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父親病卒,以父遺表求留後。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入朝為官,累拜司空,封沛國公。 [3]  本想歸順中央,目睹京城政令混亂後,暗生不臣之心 [4-5]  。次年,返回昭義軍,拜同平章事 [6] 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為參與甘露之變的宰相王涯上書鳴冤 [7]  ,矛頭直指權宦仇士良。此後,欲效河北三鎮,謀求節度使世襲 [8]  慮及諸子年幼,任命弟弟右驍衞將軍劉從素之子劉稹為牙內都知兵馬使。 [8]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四月,劉從諫病卒,時年四十一,追贈太傅 [9]  會昌伐叛劉稹反叛敗亡後,劉從諫諸子悉數賜死 [10]  ,所厚待甘露之變大臣家屬全部遇害。劉從諫慘遭掘墓,暴屍潞州三日後剁碎。 [11] 
本    名
劉從諫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
出生日期
803年
逝世日期
843年
主要成就
擒殺李師道、替王涯伸冤
官    銜
御史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太傅
爵    位
沛國公

劉從諫人物生平

劉從諫隨父征戰

劉從諫,祖籍懷州武陟(今河南武陟縣),唐朝藩鎮割據將領,曾任昭義節度使,以忠義自許。劉進諫的父親劉悟原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的都知兵馬使。年輕的時候生性狡猾,他母親的地位卑微。由於父親的緣故,幼年即得功名。李師道擔任淄青節度使的時候,曾跟隨擔任都知兵馬使的父親劉悟出兵防守,劉從諫被任命為劉悟的門下別奏。 [2]  劉從諫每天與李師道家奴們遊玩並廣泛交往,因此完全知道他們的暗中機密,把他知道的機密消息全部寫信轉告給父親劉悟。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憲宗下令討伐平盧軍,劉悟襲殺李師道,得以立功,授為義成軍節度使,轉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昭義節度使劉悟當初離開鄆州時,率鄆州兵二千人作為劉從諫的隨從親兵。 [12]  [13-14] 

劉從諫秘不發喪

公元825年(寶曆元年)八月初十,劉悟突患急病去世。劉從諫在擔任作監主簿的時候,隱瞞父親去世的消息,拒不向朝廷報喪。他和大將劉武德以及親兵密謀,打算以父親的遺書上奏朝廷,請求任命自己為留後。 [12]  這時,司馬賈直言責備劉從諫道:“您的父親當年殺死李師道,率淄青十二州歸順朝廷,功勞不小。只是由於擅殺磁州刺史張汶的緣故,自認為沾染上不乾淨的惡名,以至羞恥而死。您不過是個晚輩,怎敢如此大膽,欺騙朝廷!父親死了不趕快弔喪哭泣,今後還怎樣做人!”劉從諫恐懼,無言以答,於是,公開父親死亡的消息,為他弔喪。 [12] 

劉從諫追認留後

公元825年(寶曆元年),劉悟死後,軍中擁立劉從諫為昭義節度使。劉從諫請求朝廷任命自己為留後,經常拿着金幣賄賂當權的人。朝廷接到劉悟的遺書後,大臣們商議認為:上黨屬於朝廷內部的藩鎮,與河朔三鎮長期割據不同,不能讓他割據一方,因此不應答應劉從諫繼承父位而為留後 [15-16] 
左僕射李絳上奏朝廷卻表示:“劉悟隱秘的死亡,他的部屬們不會一同作亂,作戰用兵的關鍵在於軍事行動的速度要快,建立威權的關鍵在於對任何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只有當人心尚未統一的時候,才可使用謀略而制敵取勝。劉悟已死去幾個月了,朝廷未對昭義的人事安排作出決定。這樣,在軍心浮動不定的時候,如果有人給劉從諫出謀劃策,虛張聲勢,宣稱要賞賜軍士若干錢,軍士貪圖錢財,到了那時,朝廷再任命節度使前往,就很難指揮得手。劉從諫的威嚴和恩惠對下屬們還沒有彰顯,如果命令昭義周邊的藩鎮大將領為昭義節度使,驅車馬兼程赴任,在從諫未及時佈置時,新使已至潞州,使得軍心得以統一,從諫必定會自謀屈服於朝廷。劉從諫已禁止太行山東的、磁、三州將士,不許他們私自儲備兵器,可見其內部貌合神離,並不統一。如果他仍然頑固不化拒絕聽從朝廷和新使的任命,則他所管轄的磁、等三州就必定大亂,難以各自依存,幾個月就可以覆滅。劉從諫的帳下親兵中也定會有人離心離德,甚至擒殺劉從諫而歸順朝廷,考慮到各方面的利害得失,決沒有任命劉從諫為昭義留後的任何理由。“ [17-18] 
當時李逢吉王守澄接受劉從諫的賄賂,加之劉從諫多次請求,唐敬宗最終任命晉王李普為節度大使,下詔任命劉從諫主持昭義留後事務。善於賄賂,因為晉王受皇帝寵愛,所以劉從諫源源不斷地以禮相送。從將作監主簿, [19]  後不斷升遷,歷任雲麾將軍,守金吾衞大將軍同正、檢校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兼任昭義節度副大使,知節度觀察使,後又加授為金吾上將軍、檢校工部尚書。
公元825年(寶曆元年),夏季四月十一日,唐敬宗任命昭義留後劉從諫為昭義節度使。 [20] 
公元826年(寶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來京城朝拜。 [21] 
公元827年(大和初年),唐文宗繼位後,大將李聽館陶兵敗。回到淺口的時候,劉從諫親率騎兵黃頭郎救他,得到了大將李聽的信任不久,劉從諫拜檢校尚書左僕射,遷司空,封為沛國公。 [3] 

劉從諫入朝為官

公元832年(大和六年),請求入朝,文宗給他加倍的待遇。昭義軍節度自劉悟時一直駐紮在邢州,而部下們則想念上黨,因此劉從諫把駐地遷移回潞州。劉悟對屬下苛刻,而劉從諫則寬厚,所以部下則更加依附於劉從諫。此時正是劉壯年之時,一心想要立大功。 [4] 
公元833年(大和七年)春正月初六,唐文宗賜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兼任同平章事的榮譽職務,讓他返回本鎮。 [6]  劉從諫以忠義為己任,來京城朝拜文宗,本來打算請求朝廷把自己調到其它藩鎮。但抵達京城後,發現朝廷政出多門,事權不一,士大夫大多通過行賄走門路才能做官升遷,於是,從心底裏輕視朝廷。回到昭義後,更加驕橫跋扈。 [4-5] 

劉從諫宦官專權

公元833年(大和七年)春季,正月初六,最初,宣武節度使楊元卿身體患病,朝廷商議由其他人前往替代,李德裕請求任命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為宣武節度使,這樣,就可以把劉從諫從昭義調出,以免他和崤山以東的割據藩鎮相互交結。文宗認為不可。三月二十八日,任命左僕射李程為宣武節度使。 [22]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大臣李訓等人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謀誅殺宦官鄭注,事敗,宰相王涯等人被滅九族(傳説無罪而死),史稱甘露事件 [23]  事變後,閹宦氣焰更加囂張,“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當時唐朝宦官專權,天子弱,南衙與北司矛盾尖鋭。劉從諫素來與王涯關係很好,又痛恨宦官當權。
公元836年(開成元年),劉從諫三次上書為王涯等人鳴冤,請求赦免他們的罪行,並譏諷宦官。由於劉從諫手握重兵,又有威名。因此,掌權宦官仇士良等人,對他也非常忌憚。宰相鄭覃李石等人得以繼續掌權,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以重新樹立朝廷的威信。因此,招致仇士良的害怕而怨恨他。 [7] 
此後,劉從諫與仇士良翻臉。劉從諫又奏彈劾蕭本不是蕭太后的弟弟。仇士良越發對他恨之入骨,聲言劉從諫窺伺朝廷,倡言要密切監視劉從諫。劉從諫上表指責仇士良的罪惡,打算清君側,於是引起了朝廷的不信任。 [24-25] 

劉從諫會昌伐叛

公元840年(會昌元年),唐武宗即位後,劉從諫兼任太子太師,更加肆無忌憚。為了對抗仇士良,劉從諫招納亡命,修整兵械,與昭義軍鄰接的藩鎮都秘密地防備他。為人生性奢侈,裝飾自己的居室與車馬。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是擅長經商做買賣。把從長子進入潞州的道路改道,每年賣馬併為商人徵税,又做熬鹽、倒賣銅鐵的生意,因此每年累積十萬緡錢的資產。某些商人的兒子獻駿馬金幣給劉從諫,立即任命為牙將,讓他們在自己管轄的州縣經商,劉從諫在任節度使時殘暴貪婪,常常命他的兒子幫他貸款,官吏有敢不從命的,就立即向劉從諫彙報。想上奏稟告朝廷,劉從諫就派刺客行刺,所以天下人對劉從進諫都心懷怨憤。 [26-27]  [28]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劉從諫把自己養了九尺高的寶馬,獻給了唐武宗,唐武宗不接納。劉從諫懷疑這是仇士良從中作梗,大發脾氣,怒殺了寶馬,從此不再信任朝廷。聽説仇士良恩寵方渥,更加憂慮困惑,想入朝理論,又害怕自己得罪了別人脱不了干係,因此憂鬱生病。 [27]  [9]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重,對妻子裴氏説:“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諸道皆不我與。我死,它人主此軍,則吾家無炊火矣!”因其長期與朝廷對抗,擔心死後被誅滅九族,乃與幕僚張谷、陳揚庭密謀:欲效法河北諸鎮,以其侄劉稹為牙內都知兵馬使,從子劉匡周為中軍兵馬使,孔目王協為押牙親事兵馬使,家奴李士貴為使宅十將兵馬使,親信劉守義、劉守忠、董可武、崔玄度分別統轄親兵,企圖割據一方、對抗朝廷。 [8]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劉從諫憂鬱病死,時年四十一歲,追贈為太傅。劉從諫的妻子裴氏召集軍中大將的妻子飲酒,以酒款待,淚流不止,許多婦女請求命令,裴氏説:“新媳婦都從你丈夫的字,不要忘記先公的提拔,不要仿效李丕忘恩負義,背叛國家。讓自己的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這使我情不自主的就要悲傷。“許多婦孺也都流下眼淚,表示願為劉氏效力,於是大將郭誼等人秘不發喪,接受劉稹繼續擔任昭義節度使。 [9-10]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四月,劉稹接受昭義兵馬使郭誼的建議,秘不發喪,自領軍務。上書朝廷:“亡父劉從諫為李訓雪冤,言仇士良罪惡,由此為權幸所疾。臣父潛懷異志,臣所以不敢舉族歸朝。乞陛下稍垂寬察,活臣一方!”。朝廷不聽。 [29] 
公元844年(會昌四年),李德裕組織成德、魏博、河中等藩鎮兵力進攻昭義軍,由劉沔王茂元一起攻討劉稹,史稱“會昌伐叛”,石雄入潞州,有七千人隨行,過烏嶺(在沁水與翼城交界),破昭義軍五寨。劉稹軍心漸怠,將士愈覺離心,邢州洺州磁州相繼倒戈。董可武將劉稹騙至別院,被郭誼、王協殺死,屠其族,出降,澤潞亂平。 [30] 
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唐武宗下詔命令掘劉從諫墓,將劉從諫屍首暴露於潞州街市三天;石雄又取劉從諫屍放置於場斬殺並剁成碎塊。 [11] 

劉從諫歷史評價

李德裕:劉從諫據上黨十年。太和中,入朝。牛僧孺李宗閔執政,不留之。加宰相縱去,以成今日之患,竭天下力乃能取之,皆二人之罪也。 [31] 
李德裕:汝趣白本使,五台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閒人,竟有何益! [32] 

劉從諫家族成員

劉從諫曾祖

劉正臣,左驍衞將軍,數有戰功

劉從諫父親

劉悟,劉正臣之孫,都知兵馬使,盧龍節度使。

劉從諫弟弟

劉從素,右驍衞將軍。

劉從諫妻子

裴氏,宰相裴冕的從孫女。

劉從諫侄子

劉稹,昭義節度使。
劉匡周,中軍兵馬使。

劉從諫史書記載

《新唐書 卷二百二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19]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34]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三》 [35]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 [36]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 [37]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 [38]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2.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從諫,母微賤,少狡獪。師道時,使悟出屯,署從諫門下別奏。
  • 3.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時李逢吉、王守澄納其賂,數為請,敬宗乃以晉王為節度大使,詔從諫主留事,起將作監主簿,檢校左散騎常侍。晉王帝所愛,從諫饋獻相望,未幾,拜節度使。大和初,李聽敗館陶,走淺口,從諫引鐵騎黃頭郎救之,聽免。進檢校尚書左僕射,拜司空,封沛國公。
  • 4.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昭義自悟時治邢州,而人思上黨,從諫還治潞。悟苛擾,從諫寬厚,故下益附。方年壯,思立功。六年,請入朝,文宗待遇加等。明年,還籓,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卿多託以私,又見事柄不一,遂心輕朝廷,有驕色。
  • 5.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從諫以忠義自任,入朝,欲請他鎮;既至,見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請託,心輕朝廷,故歸而益驕。
  • 6.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加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同平章事,遣歸鎮
  • 7.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從諫不平,三上書請王涯等罪,譏切中人。時宦豎得志,天子弱,鄭覃、李石新執政,藉其論執以立權綱,中人憚而怨之。
  • 8.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從諫疾病,謂妻裴氏曰:“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諸道皆不我與。我死,他人主此軍,是吾家無炊火矣!”乃與幕客張谷、陳揚庭謀效河北諸鎮,以弟右驍衞將軍從素之子稹為牙內都知兵馬使,從子匡周為中軍兵馬使,孔目官王協為押牙親事兵馬使,以奴李士貴為使宅十將兵馬使,劉守義、劉守忠、董可武、崔玄度分將牙兵。谷,鄆州人;揚庭,洪州人也。
  • 9.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從諫畜馬高九尺,獻之帝,帝不納,疑士良所沮,怒殺馬,益不平。又聞士良寵方渥,愈憂惑,欲自入朝,恐不脱禍,因被病,卒,年四十一,贈太傅。
  • 10.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大從諫妻裴氏。初,稹拒命,裴氏召集大將妻同宴,以酒為壽,泣下不能已。諸婦請命,裴曰:“新婦各與汝夫文字,勿忘先相公之拔擢,莫效李丕背恩,走投國家。子母為託,故悲不能已也。”諸婦亦泣下,故潞將叛志益堅。稹死,裴亦以此極刑。稹族屬昆仲九人,皆誅。齋
  • 11.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八》丁未,詔發劉從諫屍,暴於潞州市三日;石雄取其屍置場斬之。
  • 12.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三》昭義節度使劉悟之去鄆州也,以鄆兵二千自隨為親兵。八月,庚戌,悟暴疾薨,子將作監主簿從諫匿其喪,與大將劉武德及親兵謀,以悟遺表求知留後。司馬賈直言入貴從諫曰:“爾父提十二州地歸朝廷,其功非細,只以張汶之故,自謂不潔淋頭,竟至羞死。爾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為人!”從諫恐悚不能對,乃發喪。
  • 13.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從諫與師道諸奴日戲博交通,具知其陰密事,悉疏於悟,故悟得立功。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師道以悟將兵在外,署悟子從諫門下別奏。從諫與師道諸奴日遊戲,頗得其陰謀,密疏以白父。
  • 15.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四十三》朝廷得劉悟遺表,議者多言上黨內鎮,與河朔異,不可許。
  • 16.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悟卒,從諫知留後,持金幣賂當權者。朝議謂上黨內鎮,與河朔異,不可許。
  • 17.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四十三》左僕射李絳上疏,以為:“兵機尚速,威斷貴定,人情未一,乃可伐謀。劉悟死已數月,朝廷尚未處分,中外人意,共惜事機。今昭義兵眾,必不盡與從諫同謀,縱使其半葉同,尚有其半效順。從諫未嘗久典兵馬,威惠未加於人。又此道素貧,非時必無優賞。今朝廷但速除近澤潞一將充昭義節度使,令兼程赴鎮,從諫未及佈置,新使已至潞州,所謂‘先人奪人之心’也。
  • 18.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左僕射李絳奏言:“悟匿死,眾不必同亂,從諫威惠未着,若詔比鎮大將領節度,馳入軍,笮其未備,使軍情有屬,謀自屈矣。有如拒命,三州勢難獨存,數月可覆。”
  • 19.    新唐書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20.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三》夏季,四月,戊申,以昭義留後劉從諫為節度使。
  • 21.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乙亥,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入朝。
  • 22.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四》宣武節度使楊元卿有疾,朝廷議除代,李德裕請徙劉從諫於宣武,因拔出上黨,不使與山東連結;上以為未可。癸丑,以左僕射李程為宣武節度使。
  • 23.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李訓約從諫誅鄭注,及甘露事,宰相皆夷族,傳言死非其罪。
  • 24.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初,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累表言仇士良罪惡,士良亦言從諫窺伺朝廷。
  • 25.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又劾奏蕭本非太后弟。仇士良積怒,倡言從諫志窺伺。從諫亦妄言清君側,因與朝廷猜貳。
  • 26.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從諫榷馬牧及商旅,歲入錢五萬緡,又賣鐵、煮鹽亦數萬緡。大商皆假以牙職,使通好諸道,因為販易。商人倚從諫勢,所至多陵轢將吏,諸道皆惡之。
  • 27.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及上即位,從諫有馬高九尺,獻之,上不受。從諫以為士良所為,怒殺其馬,由是與朝廷相猜恨。遂招納亡命,繕完兵械,鄰境皆潛為之備。
  • 28.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武宗立,兼太子太師。性奢侈,飾居室輿馬。無遠略,善貿易之算。徙長子道入潞,歲榷馬徵商人,又熬鹽,貨銅鐵,收緡十萬。賈人子獻口馬金幣,即署牙將,使行賈州縣,所在暴橫沓貪,責子貸錢,吏不應命,即訴於從諫。欲論奏,或遣客遊刺,故天下怨怒。
  • 29.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從諫尋薨,稹秘不發喪。王協為稹謀曰:“正當如寶曆年樣為之,不出百日,旌節自至。但嚴奉監軍,厚遺敕使,四境勿出兵,城中暗為備而已。”使押牙姜奏求國醫,上遣中使解朝政以醫問疾。稹又逼監軍崔士康奏稱從諫疾病,請命其子稹為留後。上遣供奉官薛士幹往諭指雲:“恐從諫疾未平,宜且就東都療之;俟稍瘳,別有任使。仍遣稹入朝,必厚加官爵。”
  • 30.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七》上命德裕草詔賜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其略曰:“澤潞一鎮,與卿事體不同,勿為子孫之謀,欲存輔車之勢。但能顯立功效,自然福及後昆。”丁丑,上臨朝,稱其語要切,曰:“當如此直告之是也!”又賜張仲武詔,以“回鶻餘燼未滅,塞上多虞,專委卿禦侮。”元逵、弘敬得詔,悚息聽命。
  • 3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李德裕怨太子太傅·東都留守牛僧孺、湖州刺史李宗閔,言於上曰:“劉從諫據 上黨十年,太和中入朝,僧孺、宗閔執政,不留之,加宰相縱去,以成今日之患,竭天下力乃能取之,皆二人之罪也。”德裕又使人於潞州求僧孺、宗閔與縱諫交通 書疏,無所得,乃令孔目官鄭慶言從諫每得僧孺、宗閔書疏,皆自焚燬。詔追慶下御史台按問,中丞李回、知雜鄭亞以為信然。河南少尹呂述與德裕書,言稹破報 至,僧孺出聲嘆恨。德裕奏述書,上大怒,以僧孺為太子少保、分司,宗閔為漳州刺史;戊子,再貶僧孺汀州刺史,宗閔漳州長史。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五台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進奏官謂曰:“汝趣白本使,五台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閒人,竟有何益!”張仲武乃封二刀付居庸關曰:“有遊僧入境則斬之。”
  • 33.    舊唐書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3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35.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3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37.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 3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