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鎖定
唐武宗李炎 [10]  (814年7月2日 [101]  -846年4月22日 [102]  ),曾名李瀍。唐文宗之弟, [95]  唐穆宗宣懿皇后韋氏之子, [96]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97] 
李炎於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穎王。 [97]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疾重,李炎被詔立為皇太弟,廢太子。唐文宗去世後,李炎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李炎即位後,貶逐牛黨,召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為相。李黨陳夷行李讓夷等亦先後為相,一時形成李黨獨掌朝柄的局面。李炎對宦官亦稍加挫抑,擁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會昌三年(843年),其命諸道平定昭義劉稹叛亂。 [95]  會昌五年(845年),李炎下令拆毀全國佛寺,沒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財產,史稱“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滅佛共稱佛教“三武之禍”。 [98]  晚年因服用方士所煉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會昌六年(846年),李炎去世,葬於端陵(今陝西三原東北大程鎮桃溝村)。 [95]  [103] 
李炎統治期間對宦官的權力進行了剝奪,有力打擊了宦官勢力,收復昭義鎮,削弱了藩鎮割據勢力,這對安定社會、鞏固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 [99]  其中“平昭義之亂”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鎮割據的最後一次勝利,對於提高唐中央朝廷的權威和增強對地方藩鎮的控制力有着積極的意義。戰爭結束後,各地的割據藩鎮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勢上獲得了統一。除了藩鎮,李炎還派兵擊敗了回鶻,穩定了漠北,謀劃了西域,穩定了邊疆。 [100] 
全    名
李炎
別    名
李瀍、唐武宗、昭肅皇帝
諡    號
至道昭肅孝皇帝
封    號
潁王(即位前) [10] 
尊    號
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18] 
廟    號
武宗
年    號
會昌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814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846年4月22日
逝世地
大明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1] 
陵    墓
端陵
在位時間
840年2月10日 至 846年4月22日
前    任
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
繼    任
唐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
主要成就
平定澤潞鎮,擊敗回鶻
會昌中興

李炎人物生平

李炎早年經歷

李炎(原名李瀍,改名事見“服丹而崩”目錄)於唐憲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 [19]  (814年7月2日 [17]  )生於長安東宮,是唐穆宗李恆的第五子,母為宣懿皇后韋氏,是唐文宗李昂之弟。
長慶元年(821年),封為潁王。
開成年間(836年—840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 [10] 
文宗即位以後,一度想立長兄敬宗之子、晉王李普為嗣,可是李普於太和二年(828年)六月五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為皇太子。一直到了太和六年(832年)十月,他立兒子、魯王李永為太子。
開成三年(838年)十月,李永暴死。文宗很是傷感,從此抑鬱成疾。
開成四年(839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寵妃楊氏立弟弟、安王李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爭也由此開始。 [11] 

李炎幸登帝位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 [11]  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貪圖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李珏據理力爭,奈何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將李炎立為皇太弟。當天夜間,仇士良便統兵從十六宅迎李炎赴大明宮少陽院,百官則在東宮思賢殿謁見李炎。同月四日(2月10日 [17]  ),文宗駕崩,李炎在靈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唐武宗。十四日,受冊於正殿,時年二十七歲。 [12]  李炎即位後,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宣懿皇太后。 [14]  其生日被定為慶陽節。 [18]  [19]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羣臣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18] 

李炎即位之初

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勸説下,將文宗的楊妃、陳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賜死。 [2]  [13]  在開成五年(840年)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殺死,以解除對李炎構成的威脅。 [15] 
與李炎君臣相得的宰相李德裕 與李炎君臣相得的宰相李德裕
李炎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更能知人善任。在即位當年(840年)的九月,召素有幹才的淮南節度使李德裕入朝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門下侍郎 [39]  他有志於革除弊政,對李德裕極其倚重。君臣二人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着應對,度過難關。
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珏、楊嗣復被罷相貶往外地,李炎本來已經下詔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將二人赦免。仇士良企圖煽動禁軍驅逐李德裕,但被李炎震懾。仇士良惶惑不自安,在會昌三年(843年)以老病為由提出退職,李炎順勢解除了仇士良的軍權。仇士良退職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這樣,李炎暫時剪除了宮中的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 [3] 
李炎性喜行獵遊宴,與武士角力,允許五坊小兒讓其出入宮禁。有一天,他問候祖母郭太皇太后(即懿安皇后)起居之狀,並從容請教説:“怎樣做才能成為盛德天子呢?”郭氏説:“諫臣所上章疏應當留心閲覽,覺得可行的就採用,如有不妥之處,可以徵詢宰相的意見。不得拒受直言,不要聽信讒言,要以忠良之士作為心腹。這樣就能成為盛德天子。”李炎再拜致謝,還宮後索取大臣諫章閲覽,多是勸諫遊獵之事,從此後便很少出遊行獵,五坊小兒與角力武士等人不再享受大量賞賜。 [67]  另一次,李炎前往涇陽縣圍獵。不久後,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紫宸殿勸阻説:“陛下近來遊獵逐漸頻繁,出離京城也太遠,早出晚歸,荒廢了朝政。”李炎臉色一變,承認錯誤。高少逸等人退出後,李炎對宰相們説:“朝廷設置諫官的本意,就是讓他們直言朝政得失,朕願常常聽到。”李德裕等宰相齊聲祝賀。數日後,李炎擢拔高少逸為給事中,鄭郎為左諫議大夫。 [90] 
李炎早在做藩王時,便已迷信道教,勤於“道術修攝之事”。到他即位後,馬上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在三殿修建金籙道場。李炎還親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壇親受法籙。即使臣下上疏勸諫,他也置於一旁。 [40] 

李炎會昌中興

主詞條:會昌中興
  • 收服藩鎮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亂,牙將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稱留後。隨後盧龍士卒殺陳行泰,立牙將張絳。在此期間,李炎採納李德裕的建議,沉着應對,不隨意授予節鉞。 [66]  最後選定了恭順朝命的雄武軍使張仲武,成功平定了盧龍軍亂。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意圖割據,不聽朝旨,李炎與李德裕力排眾議,派兵征討,成功平叛。 [36] 
會昌五年(845年)正月,因澤潞平定,羣臣為李炎上尊號為“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18] 
  • 大破回鶻
會昌二年(842年),回鶻南侵,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奉詔討擊,大破回鶻軍,殺戮收擒近九萬人;又派兵趁勝進入契丹、奚兩部,殺回鶻監使,從而恢復了唐王朝對兩個部落民族的管轄。
會昌二年(842年)八月,唐廷發兵三路,北伐回鶻(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至會昌三年(843年)二月,石雄大敗回鶻於殺胡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烏介可汗負傷,遠遁西域。此後,唐北部邊境安定三十餘年。 [6]  會昌年間,黠戛斯也向唐稱臣。
  • 開源、節流
鑑於佛教勢力的膨脹,及李炎寵信的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人的勸説 [27]  ,李炎於會昌五年(845年)下詔拆毀佛寺,令僧尼二十六萬餘人還俗,沒收奴婢十五萬人及大量寺院土地。 [29]  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在拆毀寺院的過程中,經濟損失也不小。特別是不久之後唐懿宗復法,使政府損失更大,難以估量。 [28] 
除了開源,還要節流。李德裕大刀闊斧地裁撤冗官,會昌四年(844年),他一下裁掉官吏兩千多人,大大縮減了有關開支。 [89]  這段唐朝中後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

李炎服丹而崩

李炎長期服食長生丹藥,性格愈加急躁,喜怒失常。
會昌五年(845年)十月,李炎召李德裕詢問朝外之事,李德裕回答:“陛下的嚴厲決斷讓人們難以猜測,朝外之人感到很驚恐。以前賊寇叛逆專橫暴虐,當然應該用嚴厲的威邢來制服他們;但如今天下既已平定,希望您能以寬容理政,如能使犯罪的人服罪無怨言,為善的人不感到驚恐,那就能稱得上寬容了。”自此年秋冬以來,李炎開始患病,但道士聲稱這是成仙前的“換骨”。李炎隱瞞患病之事,外臣只是奇怪他很少進行遊獵,宰相入朝奏事也不敢停留太久。同時,李炎又下詔停罷第二年元旦的大朝會。 [44] 
會昌六年(846年)二月,鑑於党項部落屢次擾邊,李炎任命夏州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党項使,派兵征討。 [45]  三月一日(3月31日 [102]  ),久病未愈的李炎認為漢朝屬火德,光武帝劉秀因而改洛陽的“洛”為“雒”;唐屬土德,不可以王氣勝過君主之名,於是正式下詔改名為李炎(瀍的偏旁從“水”,唐的“土”德剋制“水”;改名從“火”的炎,“火能生土”,便可以“以君名生王氣”)。 [18]  [46]  而自正月十三日起,李炎就不再上朝視事,宰相求見,也不獲允許。朝廷內外都深感憂懼。 [47]  不久後,李炎的病情迅速惡化,以至十來天説不出話來。 [48]  三月二十三日(4月22日 [102]  [17]  ),李炎在長安大明宮崩駕崩,年僅三十三歲。 [1]  [4]  同日,由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等擁立的光王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李炎成為唐朝自太宗、憲宗、穆宗之後,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八月,獲諡號為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於京兆府三原縣的端陵 [28] 

李炎為政舉措

李炎政治

  • 削弱宦官勢力
仇士良 仇士良
李炎在位期間,任用宰相李德裕,使中書省能發揮其職能,削弱了宦官的勢力。
會昌二年(842年),宦官首領仇士良煽動神策軍聲討宰相,其陰謀被挫敗後,李炎沒有乘勢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領神策左、右二軍。 [3]  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基於大勢已去,仇士良被迫致仕,不久後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會昌三年(843年),李炎派人以貪瀆為由在仇士良家中查出數千件兵器,藉機下詔削除仇士良的官爵,籍沒其家。 [5] 
  • 加強相權
宰相在封建國家的中樞體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88]  ,因此,宰相輔佐的好壞,其權力行使的充分與否,對中央集權制的封建政治影響很大。而在唐朝中後期,相權漸遭削弱。“甘露之變”後,“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 [77]  ,文宗開成時期的宰相更是近乎宦官專權的附屬品。因此,會昌時期李德裕加強相權的做法,對於抑制宦官權力擴張,提高朝官的聲威,保證政令統一出自宰相府,就有很明顯的積極作用。
開成五年(840年)九月,李德裕入相不久,即向李炎進言為政之要,其中很重要的兩點就同相權有關。他認為應該政歸中書,保證宰相確有輔弼之權,但同時他又建議限制宰相的任期,同時強調:“政去宰相則不治矣。在德宗最甚,晚節宰相惟奉行詔書,所與國事者,李齊運裴延齡韋渠牟等,迄今謂之亂政。夫輔相有欺罔不忠,當亟免,忠而材者屬任之。政無它門,天下安有不治?先帝任人始皆回容,積纖微以至誅貶。誠使小過必知而改之,君臣無猜,則讒邪不幹其間矣。……開元初,輔相率三考輒去,雖姚崇、宋璟不能逾。至李林甫權乃十九年,遂及禍敗。是知亟進罷宰相,使政在中書,誠治本也。” [68]  通過這種既切實保證相權,又加以一定限制的做法,就可以使宰相很好地行使自己的參政大權,幹好統率百官的工作。
會昌末年,李炎恢復了中書舍人參與台閣常務的權力。 [55]  這也可以視作加強相權的另一項重要舉措。
  • 清理入仕門徑
唐末劉允章曾上言,陳述唐後期的弊政,指責仕途太濫 [56]  ;範祖禹也認為唐末仕途太濫,實系當時一大弊端,其禍不在割據之藩鎮和專權的宦官之下。因此,整頓吏治就必須追根溯源,找出腐敗的根由,然後施以救治之方。會昌年間,對選拔官吏進行了較為嚴格的控制,企圖從官吏來源入手,加強官僚隊伍建設。為此,在李德裕的主持下,李炎主要採取了以下對策:
首先是嚴格進士覆試制度,提高銓選質量,選拔真才實學。進士科是唐代選拔官吏的一個重要門徑,曾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隨時間的流轉,“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為浮薄,世所共患也” [57]  ,其弊端也日趨明顯。有鑑於此,會昌三年(843年)正月下敕文,“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已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每年止於二十五人” [58]  。這種做法,雖難避免依權弄法,徇私舞弊的現象,但也能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考生,史言“李德裕抑退浮薄,獎拔孤寒” [59]  即此謂也。又如,會昌四年(844年),尚書左僕射王起貢舉,放及第二十五人,續奏五人才堪及第,結果由於覆試,只錄取一人;會昌五年(845年)二月,諫議大夫陳商知貢舉,放及第三十七人。三月,户部侍郎白敏中奉敕覆試,結果覆落七人。這樣嚴格選舉,自然有助於官僚隊伍素質的改善。 [60] 
其次是對新科進士的實授,作了較為嚴格的規定。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下敕:“準太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進士初合格,並令授諸州府參軍,及緊縣尉,未經兩考,不許奏職。” [61]  按,進士中舉以前,由於經年苦讀,無暇過問閭里疾苦,故對民情並不諳熟,像從前那樣輒及第即除授正職,就難免出現“苟從知己,不念蒸民”的情況 [61]  。針對這個實情,規定須經兩考,方可實授,則多少可以避免敕文所説的弊端。另外,從敕文中可以看出,對諸道奏授官也作了一定的限制,關於這一點尚有更為詳備的規定,“近日諸道奏官,其數至廣,非惟有侵選部,實亦頗啓幸門。向後淮南、兩浙、宣、鄂、洪、潭、荊、襄等道,並不得奏請。其三川邊鎮、河南北地遠官,無選人肯去,闕員稍多處,即任量切奏請,仍每道一歲不得過七員”。諸道奏授官過多,不僅造成“料錢虛佔”,“供費不少”,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同時也“頗啓幸門”,使得恩非出於朝廷,權則歸於私門,容易形成地方集團勢力,影響朝廷威信。對此加以限制,不僅可以避免上述情況,也可以增強中央政府的凝聚力。 [62] 
對策之二是,對官宦的門蔭特權進行了限制,並嚴格控制官員的兼職範圍,防止墮政害民,提高官吏隊伍的素質。唐人入仕之途甚多,除通過科考以外,利用門蔭特權入仕者,其數亦不在少。科舉取仕固不免流弊,但較門蔭取仕,則其優點十分明顯。在會昌二年(842年)四月的敕令中,李炎指出門蔭特權的濫用、冒用已成為中晚唐社會一大弊病,因為那些豪門子弟往往是“自幼授官,多不求學,未詳典法,頗有愆違”,不僅造成“吏途太濫”,而且還由於“一身屬太常金吾,一門盡免雜差役”,使許多人得免差役賦税,這樣勢必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對門蔭特權加以限制,不但能提高官僚隊伍的素質,還可以擴大國家的財源,增加國家控制的編户齊民,。因此,可以説,會昌年間明令限制門蔭特權,規定必須嚴格執行用蔭標準,對於避免或減少“其中亦有影庇,真偽難分” [63]  ,肅淨官吏隊伍有着積極的意義。
  • 嚴刑峻法
李炎繼位後,在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最突出的表現是,以嚴刑峻法為中心,對貪腐現象進行嚴懲,並。會昌四年(844年),李炎聽從李德裕之言,裁汰冗官兩千多人。 [89] 
李炎立法極其嚴峻,尤其對官吏貪贓枉法的懲治,更是從重從嚴。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李炎在即位赦文中宣佈:“在開成五年二月八日之前,除了十惡不赦、背叛國家、故意殺人、官員貪贓枉法,這些人不予釋放,其他罪犯不管罪行輕重,全部釋放。” [91]  李德裕入相後,肅貪廉政建設就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內展開了。
會昌元年(841年)正月,李炎下詔:“朝廷刑罰,理當一視同仁,官吏貪贓枉法,不應該有特殊待遇,內外文武官如果收入髒物絲絹三十匹,全部處以極刑。” [94]  二月,他再次下敕,對官吏貪污滿千錢的,即處以死刑。這樣以詔敕的形式,規定嚴懲貪污的標準,不難看出武宗君相對廉政建設的決心。
考諸史籍,會昌一朝對官吏貪污的懲治,始終沒有放鬆。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李炎加尊號後,又宣佈大赦,但仍將“官典犯贓”與十惡、叛逆、故意殺人等罪行並列,不在赦宥之限。 [92] 
會昌五年(845年)正月,再次大赦,但對官吏犯贓依然不予寬宥,並説:“除去惡人,進賢納士,將命令執行起來,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吏與罪犯,這好比天降神靈,廉政建設也有所成效。” [93]  顯然是對會昌年間嚴懲貪官政策的肯定和自譽。
  • 吏治建設
關於會昌時期的廉政建設,舉措值得稱讚的尚有以下事,會昌元年(841年)十一月,御史台奏請調整京城文武百官及庶人喪葬事,以為官員大辦喪事,難免藉機變相受賄行賄,墮敗政風,對此進行限制,無疑有助於政風的廉潔。唐代官俸不高,許多官吏的薪俸收入,尚不能養家餬口,還有許多地方薪俸發放不及時,這樣就難免心生他念,轉而刻剝於民以自奉。另外唐人重內輕外,多個願到外地為官,特別是不願到邊鄙之鄉或氣候等條件惡劣之地任職,結果造成了京師及一些繁華之地官吏冗多,而有些地方則缺官少吏。為解決這個問題,開成五年(840年)三月,李炎即位不久,就下制調整百官俸料。李德裕入相後,這項工作就具體展開了。
會昌元年(841年),李炎採納中書門下的建議,下詔保證官員的薪水及其按時發。這項措施,乃是穩定官吏隊伍至關重要的環節,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官員能否安心於本職工作。會昌時期嚴格薪俸發放的管理,就是試圖從最基本的問題入手,來加強官僚隊伍的建設。
又據史載,李炎君相面臨這樣一個問題,“赴京趕考的的官人都有債務,上任是才還債,以至於他們貪贓,罔不如此。……債務的積累,古時便亦是這樣,和現在的也都差不多”。單靠嚴刑峻法,是不能完全解決的。既然貪污的產生與俸祿的產生有密切的聯繫,那麼就必須從他們的實情出發解決其實際的困難,如為解決官吏的京債問題,會昌時增加了他們的薪俸,同時國家借款給他們以償債,“月選官允許借錢,可加給兩月俸料,待遇優厚”,這種方法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貪贓枉法問題,但一定有其積極的作用。會昌年間的吏治建設,雖然沒能最終扼制唐朝漸近衰落的趨勢,但會昌朝局在整個中後期,還算相對景氣的一個時期,其間所以能取得對回鶻戰爭的勝利,並平定了澤潞鎮,與此都不無關係。
為整肅政風,會昌時期嚴禁官員無節制的遊宴,並取締了進士曲江集宴。李炎在會昌元年(841年)三月所下的一道詔書中説,“州縣官,比聞縱情杯酒之間,施行喜怒之際,致使簿書停廢,獄訟滯冤。其縣令每月暇日,不得輒會賓客遊宴。其刺史除暇日外,有賓客須申宴錢者聽之,仍須簡省。諸道觀察使任居廉察,表率一方,宜自勵清規,以為程法。” [65]  唐代官吏按規定都有宴會錢 [78]  ,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不正常的消費活動,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官員往往遊宴無度,如此不僅造成物質財富的巨大浪費,也助長了奢侈之風,墮敗社會風氣,在民眾中造成惡劣影響。而更重要的是,官吏因嗜酒貪杯,耽誤辦公,嚴重影響了政府機構的辦事效能。因此,李炎下詔禁止官員遊宴,其意旨就在於促進政風的廉潔和政府形象的改善。而李德裕奏罷曲江宴,主要是為了防止官僚小集團的形成。 [64] 

李炎軍事

  • 處置盧龍鎮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亂,牙將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派監軍以軍中大將名義上表朝廷求節鉞。李德裕不允,他對李炎説:“河朔事勢,臣所熟諳。比來朝廷遣使賜詔常太速,故軍情遂固。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留監軍傔,勿遣使以觀之。”果然不出李德裕所料,軍中殺陳行泰,立張絳,再求節鉞,朝廷仍故意拖延。 [66]  後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李炎恩准,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盧龍軍亂。
  • 平定昭義
在平定了盧龍軍亂不久,又發生了昭義鎮對抗朝廷的事件。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當時反擊回鶻侵擾的戰事剛剛結束,在李炎與宰相討論此事時,宰相多認為回鶻餘燼未盡,邊境還要加強警備,再討伐澤、潞,恐怕國力難以支持,主張同意劉稹的請求。諫官和羣臣也都表示贊成。李德裕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討伐。他説:“澤潞事體與河朔三鎮不同。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是故累朝以來,置之度外。澤潞近處心腹,一軍素稱忠義,嘗破走朱滔,擒盧從史。”他還進一步分析説:“從諫跋扈難制,累上表迫脅朝廷,今垂死之際,復以兵權擅付豎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則四方諸鎮誰不思效其所為,天子威令不復行矣!”李德裕還向李炎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胸有成竹地説:“稹所恃者河朔三鎮。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也。……苟兩鎮聽命,不從旁沮橈官軍,則稹必成擒矣!”李炎聽了,高興地説:“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後悔。”於是決定對昭義鎮用兵。 [36] 
李德裕奉命起草詔書,派李回出使,宣諭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為朝廷立功,二鎮節帥都到城外迎接,接待極為恭敬。 [36]  接着便命王元逵為澤潞北面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面招討使,與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合力討伐,並決定於七月中旬,各道兵馬一齊進發。
平昭義鎮叛亂前形勢圖,柏楊繪 平昭義鎮叛亂前形勢圖,柏楊繪
李德裕總結了貞元、太和年間朝廷伐叛的經驗教訓,一是各藩鎮出兵才離開邊境,軍餉便由國家負擔,則藩帥遷延不再進軍;或是取得一縣或一柵寨,都以為勝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無功。這次剛一進兵,李德裕即奏請命王元逵徑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澤州,李彥佐劉沔取潞州,不攻取縣邑。 [37]  因此,各路兵馬似尖刀一樣,直插入叛鎮的心臟地區。二是監軍干預軍政,束縛了將帥的手腳,指揮不力。李德裕又和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商定,監軍不得干預軍事,只取少數兵自衞,賞罰與將帥一視同仁。這樣“號令既簡,將帥得以施其謀略,故所向有功”。魏博何弘敬出兵遲緩,李炎命忠武軍王茂元向魏博方向移動,何弘敬大驚,怕引起內部軍變,倉皇出師與劉稹開戰。
李德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隨時注意前線作戰的進展情況,善於抓住薄弱環節,及時正確地處理一些軍務。當他發現晉絳行營節度使李彥佐從徐州出發以後,行動遲緩,尚未交戰,便立即上奏李炎,認為李彥佐顧望不前,沒有討叛的意思,及時改派驍將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彥佐後第二天,即進擊烏嶺,連破五寨,俘殺叛軍數以千計。王元逵進擊堯山,又擊敗了劉稹的救兵,立了戰功,李德裕則立即奏請李炎,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勞,以激勵他將。八月,昭義大將李丕前來投降官軍,當時有人懷疑他是詐降,李德裕對李炎説:“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問誠之與詐!且須厚賞以勸將來,但不要置之要地耳。”這一做法,有利於分化瓦解叛軍。九月,叛將薛茂卿攻破科斗寨,俘虜官軍河陽大將馬繼等,劫掠並焚燒了十七個小寨。當時,人情洶洶,有人揚言昭義鎮蓄養了精兵十萬,糧草足用十年,難以攻取,李炎也有些動搖。但經李德裕勸説,李炎堅定了信心,當即對宰相説:“為我語朝士,有上疏沮議者,我必於賊境上斬之!”朝官們於是安定下來。 [69] 
李德裕感到河陽兵力較弱,一旦被叛軍擊潰,將影響整個戰局。他奏請李炎,馬上從忠武軍調撥五千人,增援河陽軍,並請求李炎賜甲一千副,弓三千張,弦箭三萬支,陌刀二千口,絹三萬匹,及時補足了軍事裝備,很快穩住了陣腳。 [70] 
在討伐昭義鎮的過程中,李德裕還善於聽從部下的正確建議,加快了討叛戰爭的進度。 [71]  會昌三年(843年)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後投降。劉稹的部將郭誼、王協見勢不妙,遂謀殺了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李德裕認為昭義鎮之所以敢對抗朝廷,郭誼等是罪魁禍首,應該加以懲治,李炎贊同,命石雄將郭誼、王協等禍首械送京城。 [72] 
李炎平昭義之亂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鎮割據的最後一次勝利,對於提高唐中央朝廷權威和增強對地方藩鎮的控制力有着很大的積極意義,戰爭結束後各路割據藩鎮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
  • 平河東亂
正當官軍大舉討伐昭義鎮時,會昌三年(843年)十二月,在調動太原橫水戍卒時,因賞賜不足,軍士譁變,他們推都將楊弁為首,攻佔了太原。這時,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建議兩地都要停止進兵。
會昌四年(844年)正月,被李炎派往太原以觀察虛實的中使馬元實,接受楊弁的賄賂,回朝危言聳聽,大肆為楊弁虛張聲勢,説楊弁兵多將廣,列隊長達十五里,盔甲刀戈,耀眼奪目,且物資充足,揚言不可討伐。李德裕明察善斷,當場詰問得馬元實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李德裕上奏李炎説:“楊弁微賤,決不可恕。如國力不及,寧舍劉稹。”即時請下詔,調兵進擊楊弁。最終河東監軍呂義忠擒獲楊弁,將其檻送京師處斬。楊弁的兵變失敗,堅定了朝廷對討伐昭義鎮的信心。 [38] 
  • 安定北疆
回鶻內遷及對唐邊境的襲擾,柏楊繪 回鶻內遷及對唐邊境的襲擾,柏楊繪
開成四年(839年),回鶻宰相安允合、特勒柴革密謀作亂,被彰信可汗覺察後誅殺。另一宰相掘羅勿正率兵在外征戰,恐被株連,以馬三百匹賄賂沙陀酋長朱邪赤心,借沙陀兵共攻彰信可汗。彰信戰敗自殺,國人立<廠盍>馺特勒為可汗。時草原發生疾疫,遇大雪,羊馬多死,回鶻遂衰。
開成五年(840年)秋,回鶻別將句錄莫賀為彰信復仇,引黠戛斯騎兵十萬進攻掘羅勿,大敗其眾,殺掘羅勿和馺可汗,焚燒可汗牙帳,回鶻諸部四散逃亡。可汗弟咀沒斯和宰相赤心、僕固、特勒那頡啜各率其眾抵天德軍(治大同川,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駐地,請求歸附內地,十月,天德軍使奏報回鶻兵侵逼西受降城(今內蒙河套地區),連綿六十里,不見其尾,邊民恐懼不安。李炎乃詔命振武節度使劉沔屯兵雲迦關。
劉沔等大破回鶻,柏楊繪 劉沔等大破回鶻,柏楊繪
南遷回鶻分為兩支,一支是牙帳附近的十三個部落擁立王子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南保錯子山。另一支由可汗兄弟嗢沒斯等及其相赤心、僕固、特勤那頡啜等統率。兩支南遷回鶻共二十七個部落,多達三十萬人。南遷回鶻內部除彰信可汗之叔烏介特勒(後被立為可汗),尚有宰相八人,將軍八人,尚書兩人,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沒斯,可汗姊一人,回鶻公主一人。而西遷的一支只有宰相一人,可汗外甥龐特勤一人。九月,唐廷詔命河東、振武軍隊嚴加防範,並給烏介穀米2萬斛,助其度荒。十一月,回鶻烏介可汗帶兵劫殺了送唐太和公主南歸的達乾等人,把公主作為人質,向南穿過戈壁,屯兵天德軍境上。烏介可汗又派人上表唐廷,提出暫借振武軍一城居住。十二月,李炎命右金吾大將軍王會等人前往慰問,賑濟米兩萬斛,委婉拒絕其借城要求。不久回鶻再次奏請賑濟糧食,要求尋回被吐谷渾、党項掠奪的人口,並再次請借振武城。李炎詔諭城不能借,其他可以應接處理。為防備回鶻突然入侵,李炎命劉沔為河東節度使,金吾上將軍李忠順為振武節度使。會昌二年(842年)三月,回鶻咀沒斯誘殺了內部勁敵赤心和僕固。那頡啜收留赤心之眾七千帳向東逃去,侵掠唐邊。四月,咀沒斯率特勒、宰相等二千二百餘人歸順唐廷,被任命為左金吾大將軍、懷化郡王。 那頡啜率其部至幽州境,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奉密詔討擊回鶻,遣其弟張仲至率兵三萬迎戰,大破回鶻軍,全部收降其七千帳。張仲武殺戮收擒近九萬回鶻人,那頡啜逃遁,後被烏介可汗擒獲斬殺。挾戰勝餘威,張仲武派大將石公緒兵進契丹、奚兩部,盡殺回鶻監使八百餘人,從而恢復了唐王朝對兩個部落民族的管轄。
烏介可汗雖勢力衰微,但仍號稱有兵十萬。牙帳設在河東大同軍以北的閶門山。八月,烏介可汗率兵南下,突然進入大同川,掠奪雜居在河東的戎狄各族牛馬數萬頭,轉戰至雲州城下,雲州刺史張獻節閉城自守。李炎徵發各地屯兵進屯太原和振武軍、天德軍等地,待來春再出兵驅逐回鶻。九月,李炎命劉沔兼任招撫回鶻使,張仲武為東面招撫回鶻使。各道兵馬集結於太原,劉沔率兵屯防雁門關。烏介可汗兵臨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率前鋒襲擊回鶻牙帳,烏介可汗驚慌失措,棄輜重逃走。石雄率兵追擊,在殺胡山大勝。回鶻兵被斬首萬人,收降二萬餘人,烏介向東北方向逃去,歸附黑車子族,其潰散部隊三萬多人向盧龍鎮投降。三年後,烏介可汗被黠戛斯追擊時,被部下所殺。回鶻汗國自此衰散四迸,再也不成氣候。此後,唐北部邊境一直安定了三十多年。 [6] 
  • 謀劃西域
唐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李炎遂以給事中劉蒙為巡邊使,命其儲備兵器、軍糧,偵察吐蕃邊防屯兵眾寡,以為收復之備。
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力逐漸退出西域。回鶻汗國覆亡後,黠戛斯佔據了安西和北庭都護府,有意將安西和北庭交還給唐朝,而李炎也想借機光復西域,命趙蕃出使黠戛斯商議此事。李德裕等進諫説:“安西離京城長安七千多里,北庭五千多里,假如黠戛斯歸還,朝廷就必須重新設置都護府,徵發一萬名唐兵防守。不知道這麼多的兵力從哪裏徵發,軍需物資從哪條路打通運輸。這實在是耗費大量的錢財去換取一個收復失地的好名聲,恐怕不妥。”李炎於是擱置此議。此事直到唐宣宗時張議潮收復河西才告完成。 [35] 

李炎經濟

  • 禁止官吏經營質庫
李炎在位時,下詔禁止官吏經營質庫業,不準與民爭利。在會昌五年(845年)赦文中,他説:“古代享受俸祿的家庭,僅僅實用俸祿就好,不和別人爭奪就業的機會,這樣大家都可以獲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貸,與老百姓爭奪利益。今後將會被禁止。仍委御史台察訪上奏。”當然,官吏私營高利貸業,影響了政府的高利貸收入,可能是李炎下敕斷禁的主要原因。總而言之,此舉在客觀上起到了廉潔官僚隊伍的作用。會昌年間,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亂期間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漸出現了恢復的趨勢。
  • 設置備邊庫
為了儲備物資,加強邊防,會昌五年(845年)九月,李炎經李德裕建議而設置了“備邊庫”,要户部每年從賦税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從鹽鐵税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第二年減少三分之一;凡是各道進奉的助軍財貨也一概儲入,並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87] 

李炎文化

主詞條:三武滅佛
從會昌元年(841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請,先後沙汰了部分僧尼,拆毀了天下小寺山房蘭若等,對僧尼的一些活動也進行種種限制。
會昌二年(842年),曾下令發遣“保外無名僧”,不許置“童子沙彌”,並令原是“雜工巧”和不修戒行的僧尼還俗;同時,還下令不許僧尼無限止地佔有奴婢,規定僧限留奴一人,尼留婢二人。
會昌三年(843年),廢除了摩尼大慈恩寺,殺摩尼師,財產沒入官府。翌年,下令各寺院禁供奉佛牙,並拆毀天下山房、蘭若、普通佛堂和村邑齋堂,凡所拆毀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還俗,送歸原籍等等。 [87] 
從會昌二年(842年)十月起,李炎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此後,李炎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
會昌四年(844年)二月,李炎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同時規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台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到會昌五年(845年),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50歲以下,很快連50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 根據武宗的旨意,這年秋七月裁併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長安和洛陽開始允許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師左街留慈恩寺和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莊嚴寺。天下各地拆廢寺院和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的納税户。如是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 [87] 
李炎這次大規模的滅佛,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税户,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税户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 [87]  此次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税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在“廢佛”的過程中,對其它外來的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廢除手段。凡國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併撤毀;斥逐回鶻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無從棲身,統統自盡;景僧,祆僧二千餘人,並放還俗。
李炎滅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種:
  • 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李炎在他的旨意中説,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税,對國家財務是一個重大損失,同時僧人過多亦會影響生產活動,造成田荒民飢等後果,影響國家穩定。
  • 另一原因是李炎本人更加信奉道教。 [7]  他在即位之初便“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脩金籙道場”,還前往道場“親受法籙” [8]  。趙歸真等道士趁機鼓動滅佛,並提出“孔子説雲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的讖言,而黑衣者正是僧人,這促使李炎下決心滅佛。 [49]  [25] 
  • 也有説法認為,李炎以弒殺太子的非常手段謀得皇位,由於道教具有皇家宗教的特質,崇道有敬宗法祖的雙重功能,李炎通過崇道抑佛將自身形塑為李唐正統形象,以謀求皇位的合法性。 [26] 
然而,會昌毀佛並沒有徹底消滅佛教勢力,只是以行政手段嚴加限制,仍給佛教留下了狹小的生存空間。毀佛高潮過後,朝廷仍允許兩京和地方節度、觀察使治所以及同、華、商、汝等州,保留少量的寺院和僧人。而且毀佛的範圍主要限於朝廷政令所及的區域,一些半割據的藩鎮並沒有認真推行,從而使佛教勢力在這些地區得以保存,成為宣宗以後佛教勢力再度滋長的基礎。到李炎死後,宣宗李忱杖殺道士趙歸真等人,復興佛教。因此,嚴格意義説,會昌法難是毀佛,而遠未達到滅佛的程度。 [49] 

李炎民族與對外關係

會昌二年(842年)二月,牂柯、南詔遣使朝貢。 [24]  九月,契丹首領屈戍始內附,被拜為雲麾將軍、守右武衞將軍,盧龍節度使張仲武收回回鶻給予契丹的舊印,改賜唐朝所鑄新印,名為“奉國契丹之印”。 [79]  十月,因贊普朗達瑪逝世,吐蕃使者論贊等來告哀,李炎派將作少監李璟前往吐蕃弔祭。 [23] 
會昌四年(844年)二月,黠戛斯可汗派將軍諦德伊斯難珠等人入朝進貢,可汗打算遷居原回鶻國可汗居住的牙帳;同時請示出兵平定回鶻烏介可汗的日期,以及和唐兵會合的地點。李炎賜黠戛斯可汗詔書説:“今年秋季,可汗出兵攻擊回鶻和黑車子族的時候,朕下令,讓幽州、河東、振武、天德四鎮出兵屯守於要道,攔擊回鶻和黑車子族的逃亡人員,冊封為可汗,按照過去冊封回鶻的慣例。” [80] 
會昌六年(846年)正月,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牁、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十七日,李炎於麟德殿接見各國、族使者。二十三日,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 [22] 

李炎歷史評價

李德裕:①今春澤潞未平,太原復擾,自非聖斷堅定,二寇何由可平! [71] 資治通鑑》引)②唐運中興,天授大君。軒耀其武,堯煥其文。北伐獫狁,朔漠銷氛。西伏堅昆,稽首稱臣。祲生壺關,盜起河汾。沉機先物,雄斷解紛。克定羣慝,竟全大勳。八表既寧,萬機益勤。爰命彩繪,載模天真。昆閬仙岑,峻極秋旻。蓬瀛白日,光照清晨。涵育如天,尊嚴若神。輝赫絪緼,為龍為雲。聖作物睹,禎祥以臻。宣光孕靈,虞熙載甄。政建中和,金聲玉振。太階既平,廟器乃陳。化下以德,持盈以仁。四瀆宗海,眾星拱辰。億萬斯年,藻朗日新。 [73] 《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
在總結李炎執政生涯的《遺詔》中,唐朝廷對他的功績做出了官方評價:朕以寡備,祗守丕業,恭臨萬宇,迨茲七年。夙夜憂勤,聿修大政,剗除黠虜,通款堅昆,誅稹壺關,擒弁並部。去摩尼壞法,革釋氏邪風,免蠹生人,式資正教,漸移時俗,庶及和平。撫育黎元,冀成理道,行化逾切,親政益勤。 [65] 
李商隱昭肅皇帝輓歌辭三首》:九縣懷雄武,三靈仰睿文。周王傳叔父,漢後重神君。玉律朝驚露,金莖夜切雲。笳簫悽欲斷,無復詠橫汾。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始巢阿閣鳳,旋駕鼎湖龍。門咽通神鼓,樓凝警夜鍾。小臣觀吉從,猶誤欲東封。莫驗昭華琯,虛傳甲帳神。海迷求藥使,雪隔獻桃人。桂寢青雲斷,松扉白露新。萬方同象鳥,舉慟滿秋塵。 [20] 
劉昫趙瑩主編《舊唐書》:開成中,王室浸卑,政由閽寺。及綴衣將變,儲位遽移。昭肅以孤立維城,副茲當璧。而能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傑。屬天驕失國,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獨納大臣之計。戎車既駕,亂略底寧,紀律再張,聲名復振,足以章武出師之跡,繼元和戡亂之功。然後迂訪道之車,築禮神之館,棲心玄牝,物色幽人,將致俗於大庭,欲希蹤於姑射。於是削浮圖之法,懲遊惰之民,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見蕭衍、姚興之謬學,不悟秦皇、漢武之非求,蓋惑於左道之言,偏斥異方之説。況身毒西來之教,向欲千祀,蚩蚩之民,習以成俗,畏其教甚於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如文身祝髮之鄉,久習而莫知其醜;以吐火吞刀之戲,乍觀而便以為神。安可正以《鹹》《韶》,律之以章甫。加以笮融、何充之佞,代不乏人,非荀卿、孟子之賢,誰興正論。一朝隳殘金狄,燔棄胡書,結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鄙夫之口。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而勿論,實為中道。欲革斯弊,以俟河清,昭肅明照,聽斯弊矣。 [8] 
宋祁新唐書》: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奮然除去浮圖之法甚鋭,而躬受道家之籙,服藥以求長年。以此見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有不同爾。 [9] 
孫之翰唐史論斷》:①武宗殺陳王、安王,又欲殺李珏等,不惟褊很之過,乃不思召後代之亂也。 [74]  ②李德裕自穆宗至文宗朝,歷內外職任,奏議忠直,政績彰顯,遂當輔相之任。然為邪佞所排,不克就功業。及相武宗英主,始盡其才。 [74]  ③武宗用李德裕,頗得委任之道,故德裕盡其才,謀獨當國事。時之威令大振者,委任之至也。但武宗性雄毅,觀前朝法令不行,紀綱衰替,將大振威令,知德裕才,首命作相。……武宗英主,知賢相而任之,不能駕馭尚致太專之弊。……君臣之性皆雄毅,則鋭於行事,而或不思,則喜怒有時而過行事,不無不平。武宗自未免此累,安能察德裕之情。 [74] 
石介:在有唐時,憲宗迎佛骨,刑部侍郎韓愈上疏切諫。至於武宗皇帝,遂拆天下寺,盡去天下僧尼,盡毀天下佛像。武皇帝英威如此,諡之曰武,宜哉。古之帝王以干戈而定天下而人服,則有周武王;以征伐而威四夷以來朝,則有漢武帝;以睿智英斷,聰明正直而去佛教以殄滅,則有唐武宗。……至於佛者,深根固蒂七八百年,為天下大患,如唐太宗之聖神,明皇之仁勇,憲宗之英睿,皆不能除之,而武宗皇帝奮於百王之下,斷自宸智,挺然不疑,一旦盡除去之,其功過於周武王、漢武帝遠甚矣。 [75] 
歐陽修《論乞諭陝西將官札子》:臣見唐武宗英武之主,所任宰相李德裕最號有材,當時用兵征伐,指揮將帥,處置事宜,動以詔書約束勸厲,故終成功業。 [33] 
範祖禹:李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鎮,如運諸掌,使武宗享國長久,天下豈有不平者乎? [75] 
完顏璟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皆賢君,其壽不永,雖曰偶然,似亦有因也。 [34] 《金史》引
丘濬大學衍義補》:如唐武宗時李德裕為相,君臣契合莫能間之,近幸帖息畏伏,誠若無能為者……。 [32] 
楊慎廿一史彈詞》:①唐武宗,任賢相,藩鎮幾清。 [76]  ②受元籙,廢僧尼,難稱純德。 [76]  ③餌金丹,成大病,喑啞而崩。 [76] 
王夫之《讀通鑑論》:①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 [16]  ②武宗聽道士趙歸真之説而闢佛,以邪止邪,非貞勝之道,固也;未幾而武宗崩,李德裕逐,宣宗忌武宗君相而悉反其政,浮屠因緣以復進,其勢為之也。 [16] 
馮浩玉谿生詩集箋註》:武宗大有武功,篤信仙術,絕類西漢武帝。 [21] 

李炎軼事典故

李炎十玩圖

李炎在做穎王時,在邸中豢養各種動物。他將這些動物中的“可人者”列為“十玩”,繪成了《十玩圖》流傳後世。李炎給這些動物都取了外號,如鶴被稱為“九皋處士”,白鷳被稱為“玄素先生”,雞被稱為“長鳴都尉”,龜被稱為“靈壽子”,猴被稱為“惺惺奴”,犬被稱為“守門使”,驢被稱為“長耳公”,貓被稱為“鼠將”,鹿被稱為“茸客”,鸚鵡被稱為“辨哥”。 [52] 

李炎心熱病

據《普濟方》等書記載,李炎曾患心熱病,羣醫束手無策。青城山一位姓刑的道人獻上紫花梨,絞汁服後,這才病癒。 [31] 

李炎震懾神策軍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首領仇士良見李炎日益親重宰相李德裕,非常恐懼,便散佈流言蜚語,稱“宰相作赦書,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後,立即向李炎面奏此事。李炎派使者到神策軍去宣佈御旨:“赦令是朕的意思,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你們敢這樣?”將士們被震懾住了,恢復了平靜。仇士良惶惑不自安。 [3] 

李炎與王才人

邯鄲人王氏十三歲的時候,因擅長表演歌舞,得入宮中。唐穆宗將她賜給當時還是藩王的李炎。王氏性情機智,在唐文宗病重時,協助李炎取得帝位。李炎即位後,王氏進號才人,深得恩寵。她身材纖頎,很像李炎。李炎每次在苑中游獵,王才人必然跟從,着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李炎的形象。李炎和王才人相馳出入,旁觀者不知道誰是皇帝。李炎曾想立王才人為皇后,但宰相李德裕説:“才人無子,家族又不顯貴,恐怕使天下議論。”李炎這才放棄。 [43] 
李炎因修煉道術,長年服食丹藥而患病。王才人經常對親近的人説:“陛下天天煉丹,説我要長生不死。現在皮膚枯槁,我私下非常憂慮。”不久李炎病重,王才人侍於左右。李炎看着她説:“我氣息奄奄,情慮耗盡,要與你訣別。”王才人回答:“陛下大福未盡,怎麼説如此不祥的話呢?”李炎問:“真如我言,如何?”王才人回答:“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葬。”李炎不再説。到李炎病危時,王才人取出所積蓄的財物分送給宮人。李炎駕崩後,她在幄下自盡。當時嬪妃雖常妒才人專寵,但都感動她的義節。唐宣宗即位後,表彰王才人的節義,贈她為賢妃,葬在李炎端陵旁的柏城。 [42] 

李炎人際關係

李炎父母

姓名
廟號/諡號
穆宗
韋氏
表格參考資料 [8] 

李炎后妃

姓名
稱號/諡號
王氏
劉氏
王氏
楊氏
楊妃
孟氏
注:《唐會要》卷3還記有“武宗皇后鄭氏” [50]  ,但《舊唐書·后妃列傳》和《新唐書·后妃列傳》皆未載。
表格參考資料 [30]  [41] 

李炎子女

  • 皇子
姓名
王號、諡號
長子
杞王
次子
益王
三子
兗王
四子
德王
五子
昌王
因武宗諸子生母不詳,故不展示此欄。
表格參考資料 [83-84] 
  • 皇女
姓名
封號
長女
李氏
昌樂公主
次女
李氏
三女
李氏
永寧公主(一作永清公主
四女
李氏
五女
李氏
靖樂公主(一作靜樂公主)
六女
李氏
七女
李氏
注:因李炎諸女生母、駙馬均不詳,故本表不展示此二欄。
表格參考資料 [81-82] 

李炎後世紀念

主詞條:端陵
端陵位於陝西省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大程鎮桃溝村東北 [103]  ),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李炎死後,唐宣宗李忱命宰相李德裕任山陵使,主持修建其陵墓,歷時四個月,在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建成。 [28] 
端陵
端陵(2張)
端陵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鬥型,陵台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陵台位於陵園中央。自唐亡以後,屢遭損毀,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仆地。 [28]  陵園東西540、南北593米。陵園四個角闕址雖均已平掉,但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角闕址遺蹟尚可看出,下宮離陵2公里。
1956年8月6日,端陵被陝西省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端陵作為“唐代帝陵”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 

李炎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18上《武宗紀》 [8] 
新唐書》卷8《武宗紀》 [9] 
資治通鑑》卷246 [53]  ~卷248 [54] 

李炎影視形象

2009年電視劇《宮心計》:蕭正楠飾演李炎; [86] 
2021年電視劇《與君歌》:成毅飾李炎。 [51]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武宗紀》:六年二月癸酉,以旱降死罪以下,免今歲夏税。庚辰,夏綏銀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党項使。三月壬戌,不豫。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立光王怡為皇太叔,權句當軍國政事。甲子,皇帝崩於大明宮,年三十三。
  • 2.    《新唐書》卷207《仇士良傳》:初,莊恪太子薨,楊賢妃謀引安王,不克。武宗已立,士良發其事,勸帝除之以絕人望,故王、妃皆死。
  • 3.    《新唐書》卷207《仇士良傳》:帝明斷,雖士良有援立功,內實嫌之,陽示尊寵。李德裕得君,士良愈恐。會昌二年,上尊號,士良宣言"宰相作赦書,減禁軍縑糧芻菽"以搖怨,語兩軍曰:"審有是,樓前可爭。"德裕以白帝,命使者諭神策軍曰:"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士乃怗然。士良惶惑不自安。
  • 4.    《舊唐書》卷18《武宗紀》: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們。是日崩,時年三十三。
  • 5.    《新唐書》卷207《仇士良傳》:死之明年,有發其家藏兵數千物,詔削官爵,籍其家。
  • 6.    《資治通鑑》卷247:(會昌三年)春,正月,回鶻烏介可汗帥眾侵逼振武,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帥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拓跋三千騎襲其牙帳,沔自以大軍繼之。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鶻之眾寡,見氈車數十乘,從者皆衣朱碧,類華人;使謀問之,曰:“公主帳也。”雄使諜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當求歸路!今將出兵擊可汗,請公主潛與侍從相保,駐車勿動!”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至其帳下,虜乃覺之。可汗大驚,不知所為,棄輜重走,雄追擊之;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歸。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丙午,劉沔捷奏至。
  • 7.    李文才,試論會昌時期的吏治建設[J], 《中國史研究》,1997年01期
  • 8.    《舊唐書·卷十八上·本紀第十八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5]
  • 9.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4-17]
  • 10.    《舊唐書》卷18《武宗紀》: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韋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於東宮。長慶元年三月,封潁王,本名瀍。開成中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依百官例,逐月給俸料。
  • 11.    《舊唐書》卷18《武宗紀》: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冊禮。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珏、知樞密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監國。
  • 12.    《舊唐書》卷18《武宗紀》:(開成五年正月二日)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於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疹,有加無瘳,懼不能躬總萬機,日釐庶政。稽於謨訓,謀及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親弟潁王瀍昔在籓邸,與朕常同師訓,動成儀矩,性稟寬仁。俾奉昌圖,必諧人慾。可立為皇太弟,應軍國政事,便令權勾當。百辟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為皇太子,以其年尚衝幼,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遑冊命,回踐硃邸,式協至公,可復封陳王。”是夜,士良統兵士於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陽院,百官謁見於東宮思賢殿。三日,仇士良收捕仙韶院副使尉遲璋殺之,屠其家。四日,文宗崩,宣遺詔:皇太弟宜於柩前即皇帝位,宰相楊嗣復攝冢宰。十四日,受冊於正殿,時年二十七。
  • 13.    《舊唐書》卷18《武宗紀》:陳王成美、安王溶殂於邸第。初,楊賢妃有寵於文宗,而莊恪太子母王妃失寵怨望,為楊妃所譖,王妃死,太子廢。及開成未年,帝多疾無嗣,賢妃請以安王溶嗣,帝謀於宰臣李珏,珏非之,乃立陳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歸功於己,乃發安王舊事,故二王與賢妃皆死。
  • 14.    《舊唐書》卷18《武宗紀》:二月,制穆宗妃韋氏追諡宣懿皇太后,帝之母也。
  • 15.    《舊唐書》卷18《武宗紀》:八月十七日,葬文宗皇帝於章陵。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率禁軍護靈駕至陵所,二人素為文宗獎過,仇士良惡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誅士良、弘志。鹵簿使兵部尚書王起、山陵使崔稜覺其謀,先諭鹵簿諸軍。是日弘逸、季稜伏誅。
  • 16.    (清)王夫之 原著;勾利軍,劉海文 主編.讀通鑑論 文白對照全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9:875
  • 17.    據《舊唐書》卷18《武宗紀》,李炎生於“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即位為“(開成)五年正月……四日”,崩於“(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以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進行換算,其生年、即位時間、卒年分別為儒略曆814年7月2日、840年2月10日、846年4月22日。
  • 18.    《唐會要》卷2《帝號下》: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韋氏。)元和九年甲午歲六月十一日。生於東宮。(以其日為慶陽節。)長慶元年三月封穎王。名澧。開成五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其年。即位。(年二十七。)會昌二年正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六年三月。改名炎。其月二十三日。崩。(年三十三。)八月。葬端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諡議。(禮部侍郎陳商撰。)年號一。(會昌盡六年。)
  • 19.    《舊唐書》卷18《武宗紀》:五月,中書奏:六月十二日,皇帝載誕之辰,請以其日為慶陽節。
  • 20.    周振甫 主編.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10冊:黃山書社,1999:4040
  • 21.    (唐)李商隱 著;(清)馮浩 注;王步高,劉林 輯校匯評.李商隱全集 上:珠海出版社,2002-01:261
  • 22.    《舊唐書》卷18《武宗紀》:六年春正月……己未,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柯、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對於麟德殿。……己丑,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
  • 23.    《舊唐書》卷18《武宗紀》:十月,吐蕃贊普卒,遣使論普熱入朝告哀,詔將作少監李璟入蕃弔祭。
  • 24.    《舊唐書》卷18《武宗紀》:(會昌)二年……二月……牂柯、南詔蠻遣使入朝。
  • 25.    孫亦平.李德裕與中晚唐茅山道教.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宗教學研究. 2020,(04):9-16
  • 26.    秦中亮,陳勇.皇權與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上海大學歷史系.史林.2014,(03):36-43+189
  • 27.    《唐語林》卷1《政事上》:武宗好神仙,道士趙歸真者,出入禁中,自言數百歲,上頗敬之。與道士劉元靖力排釋氏,上惑其説,遂有廢寺之詔。
  • 28.    徐衞民 主編;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 編.陝西帝王陵墓誌:三秦出版社,2017-10:496-498
  • 29.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384
  • 30.    唐·康軿《劇談錄》“孟才人善歌”:孟才人善歌,有寵於武宗皇帝,嬪御之中,莫與為比。一旦,龍體不豫,召而問曰:“我若不諱,汝將何之?”對曰:“以微眇之身,受君王之寵,若陛下萬歲之後,無復生焉!”是日,俾於御榻前歌《河滿子》一曲,聲調悽切,聞者莫不涕零。及宮中晏駕,哀慟數日而殞。禁掖近臣以小棺殯於殿側。山陵之際,梓宮重莫能舉,識者曰:“得非候才人乎?”於是輿櫬以殉,遂窆於端陵之側。是歲,攻文之士或為賦題,或為詩,目以為馮媛、班姬無以過也。所知者張祜有詩云:“偶因清唱詠歌頻,奏入宮中二十春。卻為一聲河滿子,下泉須吊孟才人。”
  • 31.    以紫花梨,絞汁飲之。昔唐武宗有此疾,百醫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而進,帝疾遂愈。後復求,苦無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緘實以進,帝多食之,解煩躁殊效。
  • 32.    (明)丘浚 著.丘浚集 第1冊:海南出版社,2006-03:32
  • 33.    《文忠集·卷九十八·奏議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5-05]
  • 34.    《金史·卷一百六·列傳第四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6-24]
  • 35.    《舊唐書》卷174《李德裕傳》:三年二月,趙蕃奏黠戛斯攻安西、北庭都護府,宜出師應援。德裕奏曰:據地誌,安西去京七千一百里,北庭去京五千二百里。承平時,向西路自河西、隴右出玉門關,迤邐是國家州縣,所在皆有重兵。其安西、北庭要兵,便於側近徵發。自艱難已後,河、隴盡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須取回紇路去。今回紇破滅,又不知的屬黠戛斯否。縱令救得,便須卻置都護,須以漢兵鎮守。每處不下萬人,萬人從何徵發?饋運取何道路?今天德、振武去京至近,兵力常苦不足。無事時貯糧不支得三年,朝廷力猶不及,況保七千裏安西哉!臣所以謂縱令得之,實昔無用也。昔漢宣帝時,魏相請罷車師之田;漢元帝時,賈捐之請棄珠崖郡;國朝賢相狄仁傑亦請棄四鎮,立斛瑟羅為可汗,又請棄安東,卻立高氏。蓋不欲貪外虛內,耗竭生靈。此三臣者,當自有之時,尚欲棄之,以肥中國,況隔越萬里,安能救之哉!臣恐蕃戎多計,知國力不及,偽且許之,邀求中國金帛。陛下不可中悔,此則將實費以換虛事,即是滅一回紇而又生之,恐計非便。乃止。
  • 36.    《舊唐書》卷174《李德裕傳》:四月,澤潞節度使劉從諫卒,軍人以其侄稹擅總留後,三軍請降旄鉞。帝與宰臣議可否,德裕曰:“澤潞國家內地,不同河朔。前後命帥,皆用儒臣。頃者李抱真成立此軍,身歿之後,德宗尚不許繼襲,令李緘護喪歸洛。洎劉悟作鎮,長慶中頗亦自專。屬敬宗因循,遂許從諫繼襲。開成初,於長子屯軍,欲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與鄭注、李訓交結至深,外託效忠,實懷窺伺。自疾病之初,便令劉稹管兵馬。若不加討伐,何以號令四方?若因循授之,則籓鎮相效,自茲威令去矣!”帝曰:“卿算用兵必克否?”對曰:“劉稹所恃者,河朔三鎮耳。但得魏鎮不與稹同,破之必矣。請遣重臣一人,傳達聖旨,言澤潞命帥,不同三鎮。自艱難已來,列聖皆許三鎮嗣襲,已成故事。今國家欲加兵誅稹,禁軍不欲出山東。其山東三州,委鎮魏出兵攻取。”上然之,乃令御史中丞李回使三鎮諭旨,賜魏鎮詔書雲:“卿勿為子孫之謀,欲存輔車之勢。”何弘敬、王元逵承詔,聳然從命。初議出兵,朝官上疏相繼,請依從諫例,許之繼襲,而宰臣四人,亦有以出師非便者。
  • 37.    《舊唐書》卷174《李德裕傳》:及弘敬、元逵出兵,德裕又奏曰:“貞元、太和之間,朝廷伐叛,詔諸道會兵,才出界便費度支供餉,遲留逗撓,以困國力。或密與賊商量,取一縣一柵以為勝捷,所以師出無功。今請處分元逵、弘敬,只令收州,勿攻縣邑。”帝然之。及王宰、石雄進討,經年未拔澤潞。及弘敬、元逵收邢、洺、磁三州,稹黨遂離,以至平殄,皆如其算。
  • 38.    《舊唐書》卷174《李德裕傳》:時王師方討澤潞。三年十二月,太原橫水戍兵因移戍榆社。乃倒戈入太原城,逐節度使李石,推其都將楊弁為留後。武宗以賊稹未殄,又起太原之亂,心頗憂之。遣中使馬元貫往太原宣諭,覘其所為。元貫受楊弁賂,欲保祐之。四年正月,使還,奏曰:“楊弁兵馬極多,自牙門列隊至柳子,十五餘裏,明光甲曳地。”德裕奏曰:“李石比以城內無兵,抽橫水兵一千五百人赴榆社,安能朝夕間便致十五里兵甲耶?”元貫曰:“晉人驍敢,儘可為兵,重賞招致耳。”德裕曰:“招召須財,昨橫水兵亂,止為欠絹一匹。李石無處得,楊弁從何致耶?又太原有一聯甲,並在行營,安致十五里明光耶?”元貫詞屈。德裕奏曰:“楊弁微賊,決不可恕!如國力不及,寧舍劉稹。”即時請降詔,令王逢起榆社軍,又令王元逵兵自土門入,會於太原。河東監軍呂義忠聞之,即日召榆社本道兵,誅楊弁以聞。
  • 39.    《舊唐書》卷18《武宗紀》:(開成五年)九月,以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李德裕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兼門下侍郎;以宣武軍節度使、檢校吏部尚書、汴州刺史李紳代德裕鎮淮南。
  • 40.    《舊唐書》卷18《武宗紀》:帝在藩時,頗好道術修攝之事,是秋。召道士越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脩金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右拾遺王哲上疏,言王業之初,不宜崇信過當,疏奏不省。
  • 41.    《新唐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5-05]
  • 42.    《新唐書》卷77《后妃傳下》:帝稍惑方士説,欲餌藥長年,後寢不豫。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憂之。”俄而疾侵,才人侍左右,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語不祥?”帝曰:“脱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帝不復言。及大漸,才人悉取所常貯散遺宮中,審帝已崩,即自經幄下。當時嬪媛雖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宗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
  • 43.    《新唐書》卷77《后妃傳下》:武宗賢妃王氏,邯鄲人,失其世。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宮中。穆宗以賜潁王。性機悟。開成末,王嗣帝位,妃陰為助畫,故進號才人,遂有寵。狀纖頎,頗類帝。每畋苑中,才人必從,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與馳出入,觀者莫知孰為帝也。帝欲立為後,宰相李德裕曰:“才人無子,且家不素顯,恐詒天下議。”乃止。
  • 44.    《資治通鑑》卷248:上餌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會昌五年)冬,十月,上問李德裕以外事,對曰:“陛下威斷不測,外人頗驚懼。曏者寇逆暴橫,固宜以威制之;今天下既平,願陛下以寬理之,但使得罪者無怨,為善者不驚,則為寬矣。”……上自秋冬以來,覺有疾,而道士以為換骨。上秘其事,外人但怪上希復遊獵,宰相奏事者亦不敢久留。詔罷來年正旦朝會。”
  • 45.    《資治通鑑》卷248:朝廷雖為党項置使,党項侵盜不已,攻陷邠、寧、鹽州界城堡,屯叱利寨。宰相請遣使宣慰;上決意討之。……(會昌六年)春,二月,庚辰,以夏州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党項使。
  • 46.    《資治通鑑》卷248:上疾久未平,以為漢火德,改“洛”為“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氣勝君名,(會昌五年)三月,下詔改名炎。(胡三省注:唐以土德王,而帝名瀍,瀍旁從水,土勝水,故言以王氣勝君名。今改名炎,炎從火,火能生土,取以君名生王氣也。)
  • 47.    《資治通鑑》卷248:上自正月乙卯不視朝,宰相請見,不許;中外憂懼。
  • 48.    《資治通鑑》卷248:及上疾篤,旬日不能言。
  • 49.    俞鋼 著.唐代制度文化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326-327
  • 50.    王雲五 主編;王溥 撰.萬有文庫 第二集七百種 138 唐會要 1:商務印書館,1935-09:30
  • 51.    與君歌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1-08-13]
  • 52.    《清異錄》捲上“靈壽子”:武宗為穎王時,邸園畜食獸之可人者以備十玩。繪十玩圖,於今傳播:九皋處士(鶴。)玄素先生(白鷳。)長鳴都尉(雞。)靈壽子(龜。)惺惺奴(猴。)守門使(犬。)長耳公(驢。)鼠將(貓。)茸客(鹿。)辨哥(鸚鵡。)。
  • 5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7]
  • 5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7]
  • 55.    《新唐書》卷47《百官志二》“中書省”:會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議:台閣常務、州縣奏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
  • 56.    《全唐文·卷八百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5]
  • 57.    《新唐書》卷44《選舉志上》:然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為浮薄,世所共患也。
  • 58.    《唐會要》卷76《貢舉中》:會昌三年正月敕。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每年止於二十五人。
  • 59.    《北夢瑣言·卷三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5]
  • 60.    《唐會要》卷76《貢舉中》:(會昌)四年二月,權知貢舉左僕射太常卿王起,放及第二十五人。續奏五人堪放及第:楊質至、竇緘、楊嚴、鄭樸、源重。奉敕,祗放楊嚴及第,餘並落下。五年二月,諫議大夫權知貢舉陳商,放及第三十七人。其年三月,敕户部侍郎翰林學士白敏中重試,覆落七人。其月,中書門下奏,貢舉人並不許於兩府取解,仰於兩都國子監就試。
  • 61.    《唐會要》卷75《選部下》:會昌二年四月赦文,準太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進士初合格,並令授諸州府參軍及緊縣尉。未經兩考,不許奏職。蓋以科第之人,必宏理化,黎元之弊,欲使諳詳。近者諸州長史,漸不遵承,雖注縣寮,多縻使職。苟從知己,不念蒸民。流例寖成,供費不少。況去年選格,改更新條,許本郡奏官,便當府充職一人。從事兩請,料錢虛佔。吏曹正員,不親本任公事。其進士宜至合選年,許諸道依資奏授,試官充職。如奏授州縣官,即不在兼職之限。
  • 62.    《全唐文》卷78《加尊號後郊天赦文》:近日諸道奏官,其數至廣,非惟有侵選部,實亦頗啓幸門。向後淮南、兩浙、宣、鄂、洪、潭、荊、襄等道,並不得更有奏請。其三川邊鎮河南北地遠官,無選人肯去闕員稍多處,即任量要切奏請,仍每道一歲不得過七員。
  • 63.    《全唐文·卷七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5]
  • 64.    《新唐書·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5]
  • 65.    《全唐文·卷七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5]
  • 66.    《資治通鑑》卷246:(會昌元年)初,陳行泰逐史元忠,遣監軍傔以軍中大將表來求節鉞。李德裕曰:“河朔事勢,臣所熟諳。比來朝廷遣使賜詔常太速,故軍情遂固。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留監軍傔,勿遣仗以觀之。”既而軍中果殺行泰,立張絳,復求節鉞,朝廷亦不問。
  • 67.    《新唐書》卷77《后妃傳下》:武宗喜畋遊,角武抃,擇五坊小兒得出入禁中。它日問後起居,從容請曰:“如何可為盛天子?”後曰:“諫巨章疏宜審覽,度可用用之,有不可,以詢宰相。毋拒直言,勿納偏言,以忠良為腹心,此盛天子也。”帝再拜,還索諫章閲之,往往道遊獵事,自是畋幸稀,小兒武抃等不復橫賜矣。
  • 68.    《新唐書》卷180《李德裕傳》:……“太、玄、德、憲四宗皆盛朝,其始臨御,自視若堯、舜,浸久則不及初,陛下知其然乎?始一委輔相,故賢者得盡心。久則小人並進,造黨與,亂視聽,故上疑而不專。政去宰相則不治矣。在德宗最甚,晚節宰相惟奉行詔書,所與圖事者,李齊運、裴延齡、韋渠牟等,訖今謂之亂政。夫輔相有欺罔不忠,當亟免,忠而材者屬任之。政無它門,天下安有不治?先帝任人,始皆回容,積纖微以至誅貶。誠使雖小過必知而改之,君臣無猜,則讒邪不幹其間矣。又言:“開元初,輔相率三考輒去,雖姚崇、宋璟不能逾。至李林甫,秉權乃十九年,遂及禍敗。是知亟進罷宰相,使政在中書,誠治本也。”
  • 69.    《資治通鑑》卷247:王元逵前鋒入邢州境已逾月,何弘敬猶未出師,元逵屢有密表,稱弘敬懷兩端。丁卯,李德裕上言:“忠武累戰有功,軍聲頗振。王宰年力方壯,謀略可稱。請賜弘敬詔,以‘河陽、河東皆閡山險,未能進軍,賊屢出兵焚掠晉、絳。今遣王宰將忠武全軍徑魏博,直抵磁州,以分賊勢。’弘敬必懼,此攻心伐謀之術也。”從之。詔宰悉選步騎精兵自相、魏趣磁州。甲戌,薛茂卿破科斗寨,擒河陽大將馬繼等,焚掠小寨一十七,距懷州才十餘裏。茂卿以無劉稹之命,故不敢入。時議者鼎沸,以為劉悟有功,不可絕其嗣。又,從諫養精兵十萬,糧支十年,如何可取!上亦疑之,以問李德裕,對曰:“小小進退,兵家之常。願陛下勿聽外議,則成功必矣!”上乃謂宰相曰:“為我語朝士:有上疏沮議者,我必於賊境上斬之!”議者乃止。何弘敬聞王宰將至,恐忠武兵入魏境,軍中有變,蒼黃出師。丙子,弘敬奏,已自將全軍渡漳水,趣磁州。
  • 70.    《資治通鑑》卷247:庚辰,李德裕上言:“河陽兵力寡弱,自科斗店之敗,賊勢愈熾。王茂元復有疾,人情危怯,欲退保懷州。臣竊見元和以來諸賊,常視官軍寡弱之處,併力攻之,一軍不支,然後更攻它處。今魏博未與賊戰,西軍閡險不進,故賊得併力南下。若河陽退縮,不惟虧沮軍聲,兼恐震驚洛師。望詔王宰更不之磁州,亟以忠武軍應援河陽;不惟扞蔽東都,兼可臨制魏博。若慮全軍供餉難給,且令發先鋒五千人赴河陽,亦足張聲勢。”甲申,又奏請敕王宰以全軍繼進,仍急以器械繒帛助河陽窘乏。上皆從之。
  • 7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2.    《資治通鑑》卷248:(會昌三年八月)乙未,宰以狀聞。丙申,宰相入賀。李德裕奏:“今不須復置邢、洺、磁留後,但遣盧弘止宣慰三州及成德、魏博兩道。”上曰:“郭誼宜如何處之?”德裕對曰:“劉稹騃孺子耳,阻兵拒命,皆誼為之謀主。及勢孤力屈,又賣稹以求賞。此而不誅,何以懲惡!宜及諸軍在境,並誼等誅之!”上曰:“朕意亦以為然。”乃詔石雄將七千人入潞州,以應謠言。杜悰以饋運不給,謂誼等可赦,上熟視不應。德裕曰:“今春澤潞未平,太原復擾,自非聖斷堅定,二寇何由可平!外議以為若在先朝,赦之久矣。”上曰:“卿不知文宗心地不與卿合,安能議乎!”罷盧鈞山南東道,專為昭義節度使。戊戌,劉稹傳首至京師。
  • 73.    《全唐文·卷七百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4.    《唐史論斷》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5.    《歷代名賢確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6.    《廿一史彈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7.    《資治通鑑》卷245: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 78.    《舊唐書》卷13《德宗本紀》:二月庚戌朔。先是宰相以三節賜宴,府縣有供帳之弊,請以宴錢分給,各令諸司選勝宴會,從之。是日中和節宰相宴於曲江亭,諸司隨便,自是分宴焉。
  • 79.    《新唐書》卷219《北狄傳》:至德、寶應時再朝獻,大曆中十三,貞元間三,元和中七,大和、開成間凡四。然天子惡其外附回鶻,不復官爵渠長。會昌二年,回鶻破,契丹酋屈戍始復內附,拜雲麾將軍、守右武衞將軍。於是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為易回鶻所與舊印,賜唐新印,曰“奉國契丹之印”。
  • 80.    《資治通鑑》卷247:(會昌)四年……黠戛斯遣將軍諦德伊斯難珠等入貢,言欲徙居回鶻牙帳,請發兵之期,集會之地。上賜詔,諭以“今秋可汗擊回鶻、黑車子之時,當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其亡逸,便申冊命,並依回鶻故事。”
  • 81.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13]
  • 82.    《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八·帝系考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2-13]
  • 8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13]
  • 84.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13]
  • 85.    注:《舊唐書》記“德妃王氏”陪葬端陵,但《唐會要》中陪葬端陵的僅“賢妃王氏”一人。“德妃王氏”可能是“賢妃王氏”的筆誤。
  • 86.    《宮心計》角色介紹:蕭正楠飾唐武宗  .網易娛樂.2009-10-15[引用日期2022-01-14]
  • 87.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594-1596
  • 88.    《新唐書·卷四十六·志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01]
  • 89.    《資治通鑑》卷247:李德裕以州縣佐官太冗,奏令吏部郎中柳仲郢裁減。六月,仲郢奏減一千二百一十四員。
  • 90.    《資治通鑑》卷246:上幸涇陽校獵。乙卯,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於閣中諫曰:“陛下比來遊獵稍頻,出城太遠,侵星夜歸,萬機曠廢。”上改容謝之。少逸等出,上謂宰相曰:“本置諫官使之論事,朕欲時時聞之。”宰相皆賀。己未,以少逸為給事中,朗為左諫議大夫。
  • 91.    《全唐文》卷78《即位赦文》:朕粵自藩邸,來握乾符,銜哀受遺,當寧興感。永惟我高祖太宗,艱難創業,其後列聖,奕葉重光,英睿相繼,洎於先帝,秉文之德,光闡皇猷,將洽理平,甫臻仁壽。顧予沖昧,叨承大統,祗命若臨於泉谷,思理未詳於政刑,空懷濟物之心,將纘已成之業。所尚者節儉,所寶者忠良,肆眚法解網之仁,厚生敷流澤之惠,上憑靈祉,下便物情,期中外以葉心,冀遐邇而鹹乂。爰遵典訓,特沛鴻恩,諒表政於惟新,敢忘憂於馭朽。可大赦天下,自開成五年二月八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輕重,鹹赦除之。惟十惡叛逆故殺人官典犯贓,不在此限。
  • 92.    《全唐文》卷78《加尊號赦文》:自會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罪無輕重,鹹赦除之。惟犯十惡叛逆已上故殺人及官典犯贓,不在此限,應左降官恩赦後未經量移者,與量移近處。
  • 93.    《全唐文》卷78《加尊號後郊天赦文》:翦逆弁而故都底定,竄摩尼而壞法永除,由是退惡進賢,化行令舉,刑奸贓之吏,破黷貨之家。此皆宗社降靈,助成時政,豈朕涼德,獨擅厥功。……自會昌五年正月三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惟犯十惡反逆已上,及故殺人,官典犯入己贓,持仗行劫,縱不殺人,並不在免限。
  • 94.    《全唐文》卷76《定鹽鐵度支等官贓罪詔》:朝廷典刑,理當畫一,官吏贓坐,不宜有殊。內外文武官犯入已贓絹三十匹,盡處極法,惟鹽鐵度支户部等司官吏,破使物數雖多,只遣填納,盜使之罪,一切不論。所以天下官錢,悉為應在,奸吏贓污,多則轉安。此弊最深,切要杜塞。自今已後,度支鹽鐵户部等司官吏及行綱腳家等,如隱使官錢計贓至三十匹,並處極法。除估納家產外,並不使徵納,其取受贓,亦准此一條。
  • 95.    唐武宗李炎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96.    許嘉璐主編;黃永年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1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01.第181頁
  • 97.    喜子編著.中國皇帝[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08.第199頁
  • 98.    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遠古至唐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421頁
  • 99.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帝.中[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412頁
  • 100.    謝國計著.不忍細看的大唐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11.第241頁
  • 101.    《舊唐書》: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於東宮。
  • 102.    《舊唐書》:(會昌六年)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們。是日崩,時年三十三。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其年八月,葬於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 103.    陝西省發佈撤鄉並鎮及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公告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3-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