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好問墓

鎖定
元好問墓在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7.5公里韓巖村側。附近楊柳葱蘢,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獸分列。倚後為享廳,五開間,內碑碣嵌刻甚多。東側院有亭,六角攢尖結構。全部建築簡而不陋,樸而不俗。元好問(1190─1257)號遺山。幼聰慧,擅詩詞,後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專政著作,有《遺山集》,並造輯成《中州集》十卷,樂府一卷。現在進入元陵,松柏夾道,林木遮蔭,蒔花競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樸肅穆的陵園氛圍。
中文名
元好問墓
年    代
出生日期
1190年
逝世日期
1257年
民    族
面    積
4096 m²

元好問墓元好問

元好問墓人物簡介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市韓巖村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歲能詩,20歲寫下《箕山》、《琴台》等詩,名震京師。31歲中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不再做官,專事著述。 元好問的突出貢獻,一在文學方面,一在史學方面。
文學方面,人稱他為金、元之際的文壇巨匠。他的詩歌創作頗豐,流傳至今的即有1360多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因為《神鵰俠侶》的引用而廣為流傳。這些待繼承了我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疾苦,跟杜甫的詩一脈相承,被稱作“杜陵嫡派”,他的許多詩被認為是“少陵(杜甫)之後無此作”。史學方面,金滅亡後,他作為金朝元老,以史事為己任,廣泛蒐集歷史資料,編成了野史《壬辰雜編》、《中州集》等,成為後來編纂金史的重要史料

元好問墓作品特點

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他的同時代人和後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他的朋友徐世隆説他:“作為詩文,皆有法度可觀,文體粹然為之一變。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閒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二李(李白李邕)後身”。《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
元好問有4子5女。長子元拊,字叔儀,仕元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開,太原路參佐;三子元總,字叔綱,都省監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女中次女元儼後為女道士。
蒙古憲宗七年(1257),元好問逝世,葬於忻州韓巖村元氏先塋。同他的曾祖父元春、祖父元滋善、父元德明、叔父元格,以及長子元撫、長孫元若祖,構成了元氏家族龐大的墓羣。距今七百多年來,經過歷代修葺,元墓保存完好。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維修,使元塋成為周長680米,面積為44畝的大型陵園

元好問墓簡介

時代:
地址:忻府區西張鄉韓巖村北一公里處
元好問墓景觀 元好問墓景觀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忻府區)人,金元時期著名詩人,曾任鎮平、內鄉、南陽縣縣令,後入朝為左司都事,編著有《壬辰雜編》等。墓區分墓地和野史亭兩部分,坐北朝南,面積約4096平方米。另墓地保存有元、明、清歷代碑碣25通。
位於忻州市以南。墓地東西長33米,南北67米,墓前有三間享堂,元好問,字裕之,祖籍忻州,是金元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曾任金朝的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史亭”,相傳這裏就是元好問寫書的地方。亭高12米,正中有元好問畫像。該亭設計精巧,古色古香。

元好問墓格局

墓地東西長33米,南北67米,墓周砌石,墓前有三間享堂,碑碣嵌刻很多。東側院有亭,亭高12米,六角攢尖結構,正中有元好問畫像,相傳這裏就是元好問寫書的地方。
陵園內有野史亭,傳説系先生編纂野史的地方,民國十三年重建,高三丈六尺,為六角攢尖頂形。野史亭設計奇特,構築精巧,雕樑畫棟,陰刻斗拱。整個亭子用六根木柱支撐。亭內正壁是元好門石刻畫像,左兩邊是遺山墨跡六種,或楷或草,頗具功力。
進入元陵,松柏夾道,林木遮蔭,蒔花競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樸肅穆的陵園氛圍。

元好問墓野史亭

元好問塑像 元好問塑像
又名青來軒,創建於元代,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修,東西寬144米,南北長171.7米,佔地面積2.47萬平方米。亭高12米,底座2米,匾額“野史亭”三字為徐繼畲所書,亭內正壁有元好問畫像石刻,左右各錄其生前墨跡。亭北建大廳三間,號“春來軒”,壁間嵌有元明清以來名人詩文石刻。大廳兩側各建屋宇4間,可供憑弔者棲止。
“野史亭”雖屬近代建築,但設計奇巧,在傳統木建結構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雕樑畫棟,頗為精緻,與整個墓地相配,顯得十分合理。 1962年,元好問墓及所屬“野史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經過多年的維修整理,這裏綠蔭掩映,更顯幽靜肅穆。自墓地作為旅遊區開放以來,中外遊客來此者絡繹不絕,他們仰慕遺山先生之風範,追懷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業績,使這位中國古代的詩人、文學家的英名流芳千古。
一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大門、野史亭、正廳(青來軒),東西建有廂房。野史亭築於高1.7米的高台上,六角攢尖頂,亭內正中有線刻元好問像,兩側有元好問親筆書寫的石碣2方。野史亭主要是元好問當時編史時為存放資料在其庭院中所建的一座房間,原址原建築已不復存在,六角亭是後人為了紀念元好問先生,在墓地旁新建的一座亭子。因他編史不是政府行為,而是以先朝遺民,在野文人的身份,編纂了金代史料《壬辰雜編》和金詩總集《中州集》等,因冠以“野”字。亭內外有金、元、明、清乃至民國以來大量的詩文石刻,涉及名家三十人之多。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體裁詳細地介紹了元好問先生的家世變遷,生平年譜,以及眾多騷人墨客對先生的評價等,均系珍貴文物資料。

元好問墓詩人元好問之墓

先生享年68歲,故佔地面積取6.8畝,設計構思之用心,實可為精而善耶。坐北朝南,墓地東西長33米,南北67米,封土高3米,直徑6米,墓前設有捲棚頂享堂三間,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對。墓地的享堂中保存有元、明、清歷代碑碣25通。其中一塊是當地文管所從農民耕種的田裏搶救回來的三尺墓碑,碑雖破損殘缺,然“詩人元遺山之墓”的字樣尚可辨認。碑文六字系先生臨終親囑。此中藴意只能從行間字外去解讀。它是七百年前的歷史的見證,是研究元好問先生近750年以來的真實史料。

元好問墓歷史背景

全景 全景
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巖村西北。元陵磚砌拱形大門門額上書以“元墓”兩個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跡。元墓一側,碑碣林立,詳細記載着元好問的生平業績。元氏家族龐大的墓羣距今七百多年,經過歷代修葺,保存完好,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好問墓所在地

忻州市有“晉北鎖鑰”之稱。北鄰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黃河陝西、內蒙相望,東以太行山河北接壤。位於山西省北中部,轄忻府區、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縣、繁峙、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12個縣,185個鄉鎮,4971個行政村,總面積25472平方公里
2007年底總人口306.9萬,其中城鎮人口約102.7萬,農業人口204.2萬。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總人口的99%以上。
忻州市 忻州市
境內山地較多,其中平原0.27萬平方公里,約佔10.5%,丘陵0.92萬平方公里,約佔36%,山地1.36萬平方公里,約佔53.5%。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
忻州歷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
忻州文化積澱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地靈人傑,也養育了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戰爭年代,曾經是晉察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發祥地與中心腹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五台縣創建了“模範病室”。著名的“忻口戰役”、“平型關大戰”、火燒陽明堡飛機場等戰鬥就發生在忻州。這片土地還誕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忻州古稱“秀容”,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始活動,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
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脱追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成立忻縣專區。1970年更名為忻縣地區。1978年改名為忻縣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縣級市),改稱忻州行署。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忻州行署改為忻州市地級市)。

元好問墓交通

忻州交通十分便利。京原、北同蒲鐵路幹線縱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地處大運線(108線山西段)中軸,具有承南接北,輻射東西的區位優勢。南距省城僅75公里,驅車直下,不到半小時即可抵達,是省城的郊區衞星城市。特別是隨着忻州到五台山,五台山到河北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忻州到河曲、內蒙高速公路的延伸,忻州將成為連通西部能源區和東部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且將拉近忻州與首都的距離,京津唐冀在2—4小時可以抵達忻州。
元好問墓的交通基本是四通八達的。簡捷,方便。

元好問墓當地特產

蘑菇 蘑菇
台蘑台蘑即五台山蘑菇,集食用、營養、保健為一體的優良純天然食品。台蘑主要生長在五台山山頂、山腰的野生草叢、樹林裏,品種有銀盤、香蕈等11種,是純天然無污染,不需要進行任何加工,自然採集,自然乾燥,保持其原有營養價值的高檔土特產品,1994年獲全國林業名特優產品博覽會“銀質獎”。
台蘑菌肉細嫩,味道鬱香、濃厚,烹調簡單,有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能夠解肉膩,舒胃腸,提高智力指數,增強體質,延年益壽,並且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冠心病、腎臟病、糖尿病、膽結石、肝硬化等療效。據專家鑑定,對抗癌具有一定作用。台蘑年產5000公斤,運銷北京,上海等地。
原平中陽木瓜杏中陽杏栽培始於明代。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中陽杏的品種繁多尤以木瓜杏為最。其特點是個大、形圓、肉厚、核小、汁多,香甜濃郁、裏外透黃。瓤帶金絲,屬粘核甜仁,果實陽面有紅暈。單果重46——62克,大的可達70多克。中陽杏營養豐富,是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佳品。在醫藥上具有祛痰平喘、止渴生津、開胃潤腸的作用。中陽共有杏樹800多畝,年產量1000噸左右,是大杏的定點生產基地。在中陽鄉辦起了果脯加工廠,主要加工杏幹、杏醬、杏脯、杏罐頭等。這些加工品不僅國內走俏,而且遠銷西歐、日本、蒙古、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元好問墓氣候

元好問墓所在的忻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屬於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温在4.3-9.2℃之間。年降水量為345-58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