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倒流壺

鎖定
倒流壺,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稱內管壺,是始於春秋時期,流行於唐宋,完善於明清的壺式之一。倒裝壺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中文名
倒流壺
外文名
Reflux pot
又    稱
倒灌壺、倒裝壺
實    質
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
始    於
宋、遼時期

倒流壺簡介

倒流壺
倒流壺(20張)
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製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3道工序燒製好後,然後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裏,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註釋:圖為“北宋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

倒流壺歷史淵源

倒流壺最早產生於何時,仍沒有定論。
唐代白釉倒裝瓷壺 唐代白釉倒裝瓷壺
宋、遼、金時期,倒流壺較為流行。宋代制瓷業有較大發展,當時窯口林立,瓷器品種繁多,北方定窯的白瓷,耀州窯刻花青瓷,磁州窯的白釉黑花瓷,鈞窯的窯變瓷等,以其豐富的裝飾技法構成了北方瓷器的獨特風格。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的一件五代耀州窯青釉剔刻花獅流倒裝瓷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土於陝西彬縣,該壺集捏塑、剔刻、模印裝飾於一體,技法運用純熟老練,紋飾疏密有致,過渡自然。壺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深沉,素雅潤澤,展示了五代耀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
明清時期,制瓷業更加繁榮昌盛,制瓷工藝又有了改革創新,器形燒造富於變化,裝飾技法與題材更為豐富多彩,釉色品種繁多,色彩紛呈,開創了中國製瓷史的新篇章。元明清時期,倒流壺一直都有製作,保留下來的實物尤以清代為多,其質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錫壺等,較前代有較大發展。清代倒裝壺很少再有早期帶提樑的樣式,而是將提樑改為執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葉壽桃形,壺上多裝飾蝙蝠、鹿、壽星、童子、松樹等圖案。
在現代社會,倒裝壺仍在普通百姓家中發揮着它的作用,並以其頗具趣味的獨特使用方法引人入勝。

倒流壺原理

倒流壺倒流壺之謎

當專家們觀賞了魔壺的美之後,發現了一些“謎”。這些謎曾讓當今的專家們一度百思不得其解。
各種經典倒流壺
各種經典倒流壺(7張)
謎1:這個精美的器物,如果是一個壺,無論是用來盛水還是用來盛酒,它總應該有一個入口吧。可此壺雖然有“蓋”,但壺蓋與壺身設計製作為一體,根本無法打開。古人總不可能將酒或水從壺嘴注入再倒出來吧。
謎2: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壺的底座有一個除壺嘴外惟一能進入壺的內部的通道。於是專家試着將水順着梅花孔注入壺內,這時水並沒有從壺嘴流出來。可是令專家沒有想到的是:將壺身正過來以後,水也並沒有從壺底的梅花孔泄露出來,如果此時將壺身輕輕傾斜,水反而能從壺嘴正常的流出。
這是一隻什麼壺?在這隻神秘的壺中到底藏有什麼樣“暗道機關”呢?

倒流壺倒流壺原理

倒流壺解剖面 倒流壺解剖面
倒流壺運用了物理原理。倒流壺的原理為連通器原理
為了解開魔壺的秘密,專家們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魔壺進行了X光“透視”。於是,他們領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偉大。
通過魔壺的剖面圖,專家看到壺裏面有兩個導管,以此可以判斷出,魔壺實際上是一隻倒流壺。倒流壺是一種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並從壺嘴正常倒出的壺。是根據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麪等高”的原理做成的。這個原理是: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麪總保持相平。
因此,魔壺之所以沒有可以掀開的壺蓋,卻在壺底留有一個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謎就迎刃而解了。
據史料記載,這種壺在我國的唐宋時期就已出現。隨着時間的推移,倒流壺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後來還可以被做成具有多個內膽的,可以從一隻壺內倒出不同液體的形式。由此看來,很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們就已經瞭解和會運用這個液麪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制作出倒流壺的呢?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和現場示範,原來倒流壺在製作過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壺形;再將準備好的導管放進壺胎內部,然後再將成型壺口封上,進爐燒製。
結構原理 結構原理
就是這個燒製陶瓷的窯爐,當時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進技術。根據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窯的燒窯温度就已經達到了1310℃。能達到這樣一種高温主要歸功於一種窯頂完全封閉的馬蹄窯。這種窯的先進之處在於,當火從火塘升起後先到窯頂,因為窯頂是封閉的,火只能沿着窯牀往下運動。這樣在火焰從窯底到窯頂的運動過程中,就可以對窯內的產品進行均勻燒製。最後的火從底部煙道排除。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衞生。好多外國人在參觀了倒流壺後欽佩地説:一千多年前,你們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講衞生,真了不起。
其實倒流壺的“玄機”並不完全在這裏,它的出現,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設計、製造、燒製等各個環節上具有的先進工藝和高超水平。

倒流壺人生啓迪

關於這種壺的現代叫法有好幾種,比如倒流壺、倒灌壺、倒裝壺等等。實際上它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給我們現代人一個啓示。這就是倒流壺在利用了一個科學原理製成後,同時還説明了一個生活哲理。這就是:倒既正,正是倒,倒的終點為正,正的終點為倒。這樣一個看起來匪夷所思道理,其實就是告訴眾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要超越限度。
通過對壺的花紋、雕刻技法以及過去在耀州出土的古陶瓷的對比研究後,專家確認,這個精美的陶瓷壺是耀州陶瓷發展之初的作品。
在我國的五代時期,陝西銅川市一帶被稱為京兆華原。從那時起,當地就開始生產陶瓷,被稱為耀州陶瓷。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萬户工匠燒窯作瓷。耀州窯與宋代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享有同樣的聲譽。它的青瓷釉色光潔明亮,胎體玲瓏多變,是我國古瓷藝苑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元代後期,耀州窯一躍成為西北地區的瓷業基地和最大的燒造區。明清時期,耀州的陶瓷業達到鼎盛,爐火晝夜不熄,故有“爐山不夜”之稱。
如今這個被稱為國寶的倒流壺,作為銅川市的榮譽象徵,永遠鑲嵌在了這塊土地上。如果有機會,希望你能親臨銅川,一睹“魔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