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野雲

鎖定
相傳元末起義軍陳友諒軍師。元朝末年,陳友諒兵敗,其軍師‘何野雲’為避過朱元璋軍隊的追殺,化妝成乞丐一樣,向潮汕一帶逃亡。
何野雲者,據説是湖北人 [3]  ,世稱“跳蚤仙”(潮汕話叫“蝨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其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風水五行,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本    名
何野雲
別    名
龍尾爺,蝨母仙,鄒普勝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出生地
湖北 [3] 
出生日期
1325年
逝世日期
1393年
主要成就
反抗元軍強暴統治
信    仰
道教
相關作品
《潮陽縣誌》
特    點
上知天文、下識地理
民    族
職    業
軍師、道士、風水師

何野雲文獻記載

何野雲潮陽縣誌

據光緒十三年《潮陽縣誌》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 [12] 
“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12] 
光緒《潮陽縣誌》 光緒《潮陽縣誌》
蝨母仙何野雲 蝨母仙何野雲

何野雲潮陽姓氏叢談

據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2] 
蝨母仙何野雲,據説是湖北人,元末任陳友諒軍師。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陽湖之役與朱元璋決戰,兵敗逃亡入潮,隱姓埋名。
《潮陽縣誌》稱他“精烏精之術”,即堪輿術,潮陽民間稱相地理。“明初佯狂來此”(指潮陽),“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野冢壘然,傳為所葬處”。
當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對“勝國遺臣”多加迫害,何況對死敵陳友諒的軍師呢。何野雲深明此理,故韜隱裝瘋,不事修飾,儼然是一個髒瘋子,人稱“蝨母仙”。 [2] 
至於民間流傳的他相中的“名墓”與獨具一格的建築物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相傳有一日,盧家主人見其衣服生滿蝨子,燒開水燙洗,不意竟把何野雲的本命物-蝨母通通燙死,結束了他的生命。
據傳何野雲臨終遺詩終於公開他的行藏: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於斯。 [2] 
蝨母仙何野雲臨終遺詩 蝨母仙何野雲臨終遺詩 [2]
並囑死後葬於鳳港江邊,東家盧寬如囑立碑江滸,文為“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古山字與仙字通),碑文刻“元”,不刻“明‘’,據説“元”字寓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屈服之意。 [2] 
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 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 [2]
蝨母仙墓碑文 蝨母仙墓碑文

何野雲人物生平

龍尾聖王像(何野雲未出家像) 龍尾聖王像(何野雲未出家像)
何野雲,原是一名生於元末、活動於明初的道人——鄒普勝。他精通玄學,善卜天機。元末時他下山參加了紅巾軍陳友諒的隊伍,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温當軍師的起義軍,互相爭奪天下。兩軍相爭,鄒普勝為陳友諒出謀獻策,打了99次勝仗,但最後一次,即1363年4月至7月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卻戰敗中箭身亡。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之後,劉伯温曾極力推薦鄒普勝入朝當官。但鄒普勝自兵敗之後,早就看淡仕途,雲遊各地。他隱姓埋名,取野鶴雲之意,自名為何野雲,以其青年時期所習天文、地理、土木建築技術謀生。
洪武年間,何野雲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陽,為人營造陰宅,指導建築風水,成為名噪一時的地師。何野雲雖然技術高超,在民間做了許多好事,但因其性格乖僻,師傅不隨主人意,所以有時主顧不多,衣食難保。據説他有時候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里愁……國山河在……”等詞句,窮困潦倒地地各處流浪。
相傳,何野雲有一次在山邊破廟避雷雨,想起當初他下山時,師父曾吩咐:“有光者,可輔助之”,他投友諒時 把友諒理解為“月亮”(即“光”);直到朱元璋扯起大明旗號,他才知:“明”者,日月齊輝,才是真正的“光”。此時,恰遇一仙女從天而降,他遂向其傾訴錯投陳友諒致敗,天下為朱元璋所得的懊喪情緒。仙女正色道:“陳友諒得勝之後,只思榮華,你身為軍師未能諫阻即為失責,豈能怨為天道不公?”説着將一襲仙衣披於何野雲身上。
從此,何野雲披上仙衣,繼續他的道家營生,且屢有靈異傳説。外人見其衣上蝨母跳, 便稱他為“蝨母仙”。據説蝨母仙逝後,被玉皇上帝封為水神、管理潮州江河。就這樣,從鄒普勝到何野雲,再到蝨母仙——一個由人到仙的過程就完整形成了。這就是潮汕民間崇拜“蝨母仙”的由來。 [1] 

何野雲洪武元年事蹟

潮南隴田鎮溪西鄉五皈寺,俗稱“五保寺”,肇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釋續開擴建,相傳文天祥前來禮住持並步上沙丘望幼主,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蝨母仙”何野雲也到此。 [4] 
寺中現存明洪武二年(1369年)僧想念所立及清咸豐十年(1860年)鄭森等所立的兩塊古碑記,又有近年重興碑記等。
附:碑記
五皈寺,後倚兩髻峯,前朝雙石尖。北宋仁宗天聖五年,僧人淨心此開創,茅蓬靜修,帶民開荒。南宋景炎三年,志定最和尚續開擴建。師特長農、林、水、建,承先師志,帶諸氏眾墾耕,引灌排洪,莊嚴戒行。文天祥承聞前來禮師,步上沙丘望幼主。明何野雲至此,效宋相登丘觀帝。寺雖於平洋叢中靜寂,近遠眺秀清瑞,堪高僧參禪矣。
明洪武二年貧僧想念承先碑記續立。 [5] 
潮陽文史叢書 潮陽文史叢書
不可移動文物 五皈寺 不可移動文物 五皈寺
五皈寺碑記 五皈寺碑記

何野雲重修金徑古寺

汕頭市潮陽區棉城鎮鳳崗鄉兩山狹縫徑門的金徑古寺,位於棉城至海門半途新華大道之東2.5公里山間,原稱“白雲岩”,因觀音娘娘“顯靈”而俗稱“徑門娘”,相傳創自宋或元朝,明初蝨母仙重修,“文革”後由曾光心女居士為首歷經20年重修擴建,於2002年12月20日開光,倚山臨徑,古榕參天。 [6] 
明朝剛立的洪武十三年(1380),著名地理師蝨母仙何野雲來此,重修歷代祖師廟、南天門伯公廟和全寺。 [6] 

何野雲建欹寨門

洪武十四年(1381),鳳港寨外建欹寨門。 [9] 
欹寨門位於貴嶼鳳港村東面約0.5公里處,坐南向北,傳説是明初何野雲所建。寨門東西兩根石柱,西邊柱高1. 4米,內角傾斜60度;東邊柱高2.1米,內角傾斜105度。原來兩根石柱上橫架一石條,構成奇特的“欹”(傾斜)寨門。若以手輕推兩柱,則柱上的石條會擺動,併發出嘎嘎嘎的響聲。幾百年來,經受颱風、地震的考驗,始終安然屹立。在“文化大革命”中橫石條被砸碎,現僅殘存兩根斜石柱。 [10] 

何野雲指點建寨取泉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何野雲指點建仙門城寨仙泉井。
據《潮陽市志(1979~2003)》版,第四節中記載:
“仙泉井位於仙城仙門城安樂宮,創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據傳,明洪武初年間,元末起義軍之軍師何野雲(人稱蝨母仙),軍事失敗後,流轉潮陽縣,曾為仙門城建寨,並掘地取泉。井口約1平方米,水深只有數尺,遇下雨,井水不盈,遇天旱,井水不涸。可供全寨上千人飲用。後人為紀念何野雲之功德,取名“仙泉井”。 2000年4月18日,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7] 
文物保護單位 仙城仙泉井 文物保護單位 仙城仙泉井

何野雲何野雲墓

據1997年版《潮陽縣誌》第930頁記載: [8] 
何野雲墓位於貴嶼區鳳港鄉鳳頸下手砂,坐東北向西南,墓區佔地面積6600平方 米,碑髙1.15米、寬0. 34米,碑文為“元地仙蝨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立,光緒十三年 (1887年)重修”。何野雲,俗稱蝨母仙,相傳元末曾為陳友諒軍師,因陳兵敗,便隱姓埋名,明洪武初流落潮陽,常在鳳港盧氏四世祖以鵠(1343〜1394年)家。盧氏依其遺矚葬之於此。 [8] 
蝨母仙何野雲終老於1393年(即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享年68歲。
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 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 [2]
何野雲墓 何野雲墓
文物保護單位 何野雲墓 文物保護單位 何野雲墓

何野雲化名的含義

陳友諒軍師,蝨母仙當年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逃亡流浪期間,為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化名,分別是“何野雲”和“柯逸”。
《蝨母仙的傳説》(廣東省揭陽市民俗博物館出版)認為:“柯逸”也很可能是“蝨母仙”的另一個化名。為什麼呢?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殺,“蝨母仙”化名“何野雲”逃亡邊遠蠻荒之地潮汕。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説“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卷人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閒情逸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脱。” [11] 

何野雲個人作品

按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居士。……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一名飛鳳地;氏葬臨崑山石壁嶺,土名雞母石。此二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鳳港鄉親至今還留傳蝨母仙的遺詩:
何人知我贊帝乩,
野鶴高飛到此地。
雲開見出龜眼像,
逝後方知吾是仙。 [1] 

何野雲民間傳説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何野雲從江西徒步到潮汕,隱居海陽縣揭陽縣潮陽縣一帶。流傳許多為民做好事,還替人看風水,治病,懲治“地方惡霸、神棍”,戲弄俗僧等傳説故事。
紅泥傳説
時達仲夏之際,酷熱難當,肚飢口渴。行至‘下尾’之地,向村民求水解渴,遇求者皆不給,甚者斥之趕之。
至路口,見兩母子于田間忙活,收成卻顆粒可計,奇之?母曰:命賤,辛苦作物果無幾。雲曰:遠處紅泥可作物,取之,自是豐收也。
母隨雲所指,果見遠處七座紅色泥土。來年果見大豐收,村民問之,後爭先取之遠方紅泥。無知愚民,焉知此乃七星伴月之局,故之,局破也。

何野雲杭美傳説

野雲延路至杭美邊界處(現杭美一組近水庫處),遇一婦人挑食物,故向其討水解飢。婦人曰:現正中午,杯水焉能充得飢,此有食物,儘量充飢。雲問:不知家住何處?婦人指向杭美方向答之:前面乃賤婦之家,夫姓陳(古時女子以夫為大,必報夫姓)。雲至杭美,益覺此村民風古僕,又念與之故主同姓,時覺應益此村。
觀天象,測風水,終至杭美龍脈處建成一座祠堂,祠堂前挖五個池塘,一片平原,對‘頭勁山’案牀石(子孫必能出將入侯)。取意:明堂容萬馬,聲名甲天下。時祠堂正門一開,‘仙埔’雞犬難出聲。並察知杭美乃為牛地,故於‘坑仔’處建一座庵堂,時刻敲鐘醒牛,取意:晨牛聽鍾。後於四組處(現佳偉新家外邊的小水溝)安之牛心肝,現局已破。祠堂成之,雲遊至‘趕尾(坂美)’後無蹤。

何野雲兵營傳説

相傳何野雲曾雲遊至惠來縣兵營村(原名登瀛村),恰巧村裏正給村寨安裝寨門,明明已選好“分金”,卻如何都按不上去,這時有一老者路過,且衣衫襤褸,滿身跳蝨,討要一碗水喝,村老熱情款待。喝完水之後,老者搬一交椅放在門前,邊走邊雲:照此分金按門,若我有回則要重謝土神,若我沒回,世代不需敬土神。説也奇怪,照交椅的分金,門很快就裝好了。之後,兵營村民建房從不謝土神,亦可邊建邊住。從此村民將其供奉為保護神,且建有神廟,歷時幾百年,建築猶存,香火旺盛。
相傳某日午後,澄城一藥行老闆正在修葺他的藥店,他正想擇一個吉日良辰新開張。正在這時候,一個遊方道士踏進藥店內,身上披着一件滿是跳蝨的道袍,正是蝨母仙。藥行老闆激動得幾乎説不出話來,連忙招呼道長上坐並泡茶奉飲。三杯茶後,老闆懇請蝨母仙為其藥店開張選時擇日。蝨母仙答應了,他環視四周,説了一句話“日照蕭牆(照壁)便為藥店開張之時!”即刻飄然而去。
藥行老闆大喜之後卻是大失所望,因為藥行附近有一棵百年古榕,樹葉茂密繁盛,遮擋陽光,日頭照不到照壁!但老闆轉念一想,既然蝨母仙説了,自然有他的仙機。即叫家人備好鞭炮,隨時準備燃炮開張。連等幾天,無動無靜。有一日,正是黃道吉日,街坊們都在這個日子做好事。巳時時分,一客人扛一銅鏡給親戚娶媳婦相賀,打從藥行門口經過。時已近午,陽光猛烈,一映射,一束陽光竟然照到照壁上!老闆大喜:“此乃天意也!”立即吩咐鳴炮開張!此家藥行經營的是“雞肝散”,雞肝散乃滇香薷、四稜蒿磨粉製成,因顏色有點像雞肝,故稱雞肝散,有清熱解毒,止血鎮痛的功效,能治咽喉炎,扁桃腺炎,感冒,風火牙痛等炎症,對治療小兒疳積有特效。
據老輩人相傳,澄海此家藥行的雞肝散療效顯著,其全盛時期,奴仔疳積,其父母將其抱至藥行門口,即愈,甚是神奇。百姓皆雲此乃蝨母仙注意到海陽縣小孩多此病症,特出手相助!
坑水變酒嫌無糟
傳説明代洪武初年,揭陽地美都大湖村,地居海陽、揭陽、潮陽三縣官道經過之交叉口,村裏有個姓柳的大姆在這裏開了間小食店。這柳大姆雖然手腳利索勤快,可生活卻十分清苦。
一天晌午,來了一個邋遢老道,頭戴斗笠,身披破襖,肩背漁鼓,來到食店不遠處,便坐在一塊大石上彈起漁鼓,唱起道曲來,引得小孩們都來圍觀。那老道唱完道曲之後便喝起坑水來。柳大姆十分可憐他,盛了一碗粥給他吃。老道吃完後笑着説:“好!好!好人必有好報。”隨後,便脱下破襖來捉蝨子,送入口中啃得嗶嗶響,引得小孩子們一陣鬨笑。
自此,這怪老道兩三天便來一次,每次都是坐在大石上吃柳大姆給的粥,吃後便捉蝨。
有一天中午,老道吃了柳大姆的粥之後竟問起柳大姆要不要賣酒食?柳大姆説要是要,只是無本錢可販酒來賣。
老道見説,便叫大姆取來一個大水缸,隨後到後面山坑引來清水,流進水缸裏就變成香噴噴的水酒。從此,柳大姆便賣起好酒來了。家境漸漸寬裕起來。
家境一富裕,柳大姆也就不象從前那麼勤快了,竟買奴使婢起來。
有一天,村裏有人來向她買酒糟養豬,而她卻無酒糟可賣,便埋怨起老頭單給酒,不給糟。要是兩件都有就更好賺錢。
第二年春天,怪老道從這裏經過,柳大姆一見,急忙走過去拉住他,要他給酒糟。老頭笑着説:“好!你要糟就糟。”説完便向後山坑走去。
老道去後卻不見轉來,柳大姆忙叫人到後山去看看。只見石側堆着一堆酒糟,石上留着一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變酒嫌無糟。”下邊寫着“蝨母仙”三字。這時,人們才知那怪老道原來是蝨母仙。
從此,柳大姆酒缸的酒就依然成了坑水,一點酒味也沒有了。因此,“婆心比天高,坑水變酒嫌無糟”這句話,就成為諷刺貪心之人的俗語。
仙泉
蝨母仙建仙城未竣工離開之後,躑躅來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際,猛然見林中有一婦女正往樹上結繩,準備上吊。蝨母仙一見,非同小可,急急趕到樹下,輕輕喊了一聲:
“大嫂你這是——”
那婦人聞得背後有人喚她,猛地回首,見是一個衣着邋遢老道士,不得不轉身回來答應:
“道長,我可沒法活下去了!”
蝨母仙細問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兒,耕種數畝水田。因天久乾旱,禾苗將枯,水源被強人霸佔,看看此造收成無望,便尋短見:蝨母仙曉得勸説不易,心生一計,説:
“大嫂,我口渴難耐,煩你燒碗開水解渴”。
那婦人看這邋遢男子在旁,短見已尋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轉身上山寮燒開水去了。
等到那婦人捧着開水來到田邊時,滿田灌滿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道長!道長,開水燒好了!”
任憑婦人叫喊、尋找,不見邋遢道士身影。他放下碗,到田邊一看,田塍一個小眼裏清水汩汩冒出。婦女恍然大悟剛才這是遇見神仙來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來泉眼是蝨母仙趁大嫂燒開水之時,用枴杖捅開的!後人便稱此泉眼為仙泉!
戲弄忘恩僧人
相傳有一次蝨母仙,雲遊到了達濠某深山佛寺。見佛寺因隱居深山僧人生活十分貧瘠,便在寺廟附近山頭的石縫上畫了圈,此後每日都從石縫裏流出大米來,僧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蝨母仙也在此小住起來。每日在潮州府各地雲遊,但一到寺廟早、午開膳的時候他就憑空出現在寺廟的齋堂上用膳。久而久着寺廟裏的和尚開始討厭起了蝨母仙,有一天和尚們商量起來錯開時候提早開膳,當蝨母仙回到寺廟齋堂用膳的時候,和尚們早已吃飽了。這時候和尚暗地裏偷笑,誰知蝨母仙居然走到大殿前的放生池釣起魚來,把釣起來的魚架在香爐上烤。佛門可是清規之地,哪可在此殺生,更怎能在供佛的香爐上烤魚,那可是大罪過。和尚馬上跑上前阻止,誰知這時候蝨母仙居然憑空飛走了。等和尚回過神來,卻看到架在香爐上的原來是幾塊番薯。
此後達濠寺廟裏石縫也不再出米了,據説是被蝨母仙帶到關埠石井村前石井巖三峯古寺,但後來有僧人貪心而把石縫挖大想多流一些,結果適得其反,米也出米了。
雙溪嘴沉船,石井巖出米
俗語“雙溪嘴沉船,石井巖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卻因此而發財;有的虧損,而有的因此而得益。
傳説何野雲羽仙后,被任命為潮州府三江(韓江、榕江、練江)水神,他決心除霸懲強,救濟貧民,管好榕江。何野雲首先觀察了榕江地形,安頓水族,任命獅、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鎮守雙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條不紊。
不久,人們就發覺一個奇怪的現象,財主、豪紳的船隻常常在雙溪嘴沉沒,而關埠石井村前石井巖三峯古寺卻每日都從石縫裏流出大米來。因而就有了“雙溪嘴沉船,石井巖出米”之説。原來,凡是過往的船隻,何野雲都要調查一番,凡運載的是不義之財者都沒收。特別是掠奪敲榨農民而得來的大米,帆船運載到雙溪嘴,何野雲就令鎮守的神龜將其翻沉,並將大米儲積起來,每日計算着從石縫流出,以賑濟瀕臨死亡的貧苦村民。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一些人遭殃,一些人發財;有人虧敗,有人得益的事,稱為“雙溪嘴沉船,石井巖出米”,並作為一句俗諺而流傳下來。

何野雲民間崇拜

潮汕人為紀念何野雲,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仙陵、仙湖福天宮、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等,澄海港口龍爺廟等。在古澄海縣一帶(包括汕頭市區)一直為鄉村社團保護神凡有義社(父母會)、義莊(鄉村太平房)都要供奉龍尾爺,汕頭下蓬、外砂、新溪、廣廈、東墩、岐山一帶也多供奉龍尾爺為家門神(家庭保護神),認為供奉龍尾爺能夠鎮宅保風水。潮陽人建家宅也愛供奉龍尾爺
做為工程的監督神。泰國萬佛歲府攀通縣本頭媽埠清峯洞供奉着何野雲的金身。
野雲廟(三仙廟)
野雲廟(三仙廟)(6張)
廣東省揭東縣炮台鎮石牌村的一處自然風景區叫風門古徑。內有風格獨特的風門古廟,供奉何野雲。有六百多年樹齡的古榕,枝葉滿蓋,老幹參天。還有常年不竭、清洌甘甜的仙泉井。古廟、老榕、清泉、碑廊、石刻、龍柱……融匯成一體,形成一處優美的自然景觀。
現潮汕祭何野雲(龍尾聖王)的廟宇達60餘座,義社(父母會)龍尾聖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聖王就多達近百座。

何野雲紀念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活動

澄海港口鄉何野雲龍爺盛會
澄海港口龍爺盛會神前 澄海港口龍爺盛會神前
相傳龍爺身為元末起義軍陳友諒軍師何野雲,陳兵敗後,流落民間,為民做了大量的善事,,深受民眾敬仰,羽仙后即被賜為龍尾爺,這一文化傳統一直留芳。
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港口鄉人到岐山古廟拜請龍爺,並在港口施建廟宇,農曆四月初三為龍爺公生並定於每逢馬年,即每12年的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盛會。十社神前與十台潮劇大戲演起戲來,相互爭豔。舞龍、舞獅、鰲魚舞、龍蝦舞、布馬舞、鬥雞舞、雙咬鵝舞、麒麟舞鯉魚舞腰鼓舞、塗戲隊、潮州大鑼鼓、花籃隊、標旗隊、彩旗十幾個表演團體伴駕巡遊連綿數公里,還有晚上舉行煙花煙花。岐山古廟“兄弟會”
汕頭岐山古廟 汕頭岐山古廟
岐山古廟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記載於清嘉慶《澄海縣誌》。清同治七年,澄海港口村民恭請龍尾爺到本村建廟供奉。清道光十二年,下蓬鎮金港村民到岐山古廟恭請龍尾爺到本村建廟供奉。何野雲曾做為陳友諒軍師,陳兵敗後,流落民間。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曾多次招安何野雲,但何野雲仙師卻認為“忠臣不事二主”,寧可流落民間,也不做明朝官。因他這種忠肝義膽也得到人民的傳誦,所以潮汕設立社團都願意供奉龍尾爺為保護神,兄弟結義也願意到龍尾廟請龍尾聖王做見證。
汕頭岐山鎮有個習俗,年輕男子都喜歡結拜為義兄弟,也就是俗稱的“兄弟會”。因何野雲仙師的忠肝義膽精神,也符合“兄弟會”的本意。所以他們都喜歡到岐山古廟結拜,請龍尾聖王做他們見證人。每年的農曆二月廿五龍尾聖誕,也是他們的“兄弟會”的會日,平時忙於打拼的義兄弟們會在今天一起相聚前往岐山古廟祭拜龍尾聖王,隨後一起會餐聚會,重温兄弟之情。新津六社龍尾爺燈首
新津街道六社燈首 新津街道六社燈首
代道光十二年,汕頭市龍湖區新津街道紀社、辛社、東社、西社、南社、北社民眾,到“岐山古廟”恭請龍尾聖王香火,前往本鄉修建龍尾爺廟供奉,做為本鄉六社保護神。
從此由金港、高埕、南畔寮、公婆爺等村分成紀社、辛社、東社、西社、南社、北社(分上股、中股、下股)共六社三股,成立理事會共同管理。定以每六年由其中一社作為主辦方即“燈首”,以每年正月廿一承辦遊神慶典。輪值社份要聘請潮劇團到神前演戲,白天聘請鑼鼓隊、英歌舞、標旗隊、花籃隊、彩旗隊等陪同龍尾聖王爺和各社老爺一起巡遊六社和擺神前敬神儀式,晚上由各社在理事會領導下自發在本社舉行花燈巡遊習俗。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即始於1832年。
參考資料
  • 1.    潮汕聽濤:“蝨母仙”探源  .廣東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5-26]
  • 2.    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潮陽姓氏叢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5頁
  • 3.    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潮陽姓氏叢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5頁,第二行:蝨母仙原名何野雲,據説是湖北人......
  • 4.    政協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委員會.《佛教在潮陽》:汕頭大學出版社,2016年:124頁
  • 5.    政協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委員會.《佛教在潮陽》:汕頭大學出版社,2016年:125-126頁
  • 6.    政協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委員會.《佛教在潮陽》:汕頭大學出版社,2016年:107-108頁
  • 7.    《潮陽市志》編纂委員會.《潮陽市志》下冊 (1979~200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816頁
  • 8.    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潮陽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930
  • 9.    潮陽縣貴嶼鎮志編纂小組.《潮陽縣貴嶼鎮志》:潮陽縣貴嶼鎮志編纂組,1992:2
  • 10.    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潮陽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924
  • 11.    曾秀斌.《蝨母仙的傳説》:廣東省揭陽市民俗博物館,2007:93
  • 12.    潮州日報數字報·潮州新聞網:何方神聖“蝨母仙”  .潮州新聞網.2018-12-25[引用日期2022-12-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