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揭陽縣

(廣東省粵東地區揭陽縣)

鎖定
揭陽縣,歷史地名,是粵東古邑,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是廣東最古老的縣份之一,是宋元潮州三陽之一和明清潮州八邑之一。揭陽縣自設置以來隸屬南海郡義安郡潮州府,新中國成立以來隸屬廣東汕頭市,今屬廣東揭陽市。 [1-2]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揭陽縣,屬南海郡 [1]  ,位於廣東省東部,得名於古五嶺之一揭陽嶺,揭陽縣境包括今廣東省揭陽、潮州、汕頭三市全境、梅州大部、福建省漳州南部一帶。
揭陽縣秦朝至三國時期隸屬南海郡,粵東地區秦末及兩漢四百餘年間之歷史沿革,無論其稱縣稱城,概屬古揭陽地,故粵東古時被稱作揭陽,見諸史載。 [3] 
揭陽縣晉朝至清朝時期隸屬義安郡潮州府。潮州府揭陽縣境今揭陽市揭西縣榕城區揭東縣梅州豐順縣大部。 [3]  清朝年間潮州府揭陽縣析出部分置潮州府豐順縣。
當代1965年揭陽縣析出西部置揭西縣。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陽縣升格為地級揭陽市,揭西縣、普寧縣、惠來縣、揭陽縣歸揭陽市管轄。 [3-4] 
中文名
揭陽縣
外文名
Jieyang County(英),Kityall / Kekyon(當地方言)
行政區劃代碼
440525
行政區類別
已撤銷的縣
所屬地區
廣東省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部沿海的粵東地區
下轄地區
潮汕地區、梅州、閩南漳州大部一帶
郵政編碼
522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機    場
揭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
揭陽南站
方    言
潮汕方言、客家方言

揭陽縣縣域變化

揭陽縣的歷史上的行政區域是不同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設戍所於五嶺之一的揭陽嶺,後設置揭陽縣,揭陽縣隸南海郡。西漢元鼎六年(前 111),漢平南越,揭陽縣令史定歸漢,被封為安道侯,仍任揭陽縣令,揭陽縣隸屬南海郡。王莽篡漢後,改揭陽縣為南海亭,隸屬交州。東漢時又稱為揭陽城 [16]  ,東漢複稱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1]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從南海郡分設東官郡,析漢揭陽縣地為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隸屬東官郡 [1]  東晉義熙九年(413),分東官郡立義安郡,這是潮地郡一級建制之始。 [5] 
隋開皇十一年, 在原義安郡境立潮州。這是潮州得名之始。這時潮州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一説當時的海陽縣境稱義安縣)等6縣。唐天寶元年(742),潮州改稱潮陽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復潮州。以後一直稱潮州。 [5] 
揭陽縣 揭陽縣
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潮州海陽縣(今潮安區)永寧、延德、崇義三鄉置潮州揭陽縣, [6]  揭陽縣域今揭陽市榕城區揭東縣全境、揭西縣大部、梅州豐順縣大部。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潮州府海陽、揭陽、大埔三縣地合置豐順縣,揭陽縣域今揭陽市榕城區、揭東縣全境、揭西縣大部。
1965年7月,揭陽縣析出河婆、良田、坪上、龍潭、灰寨鳳江、東園、五經富京溪園錢坑、金和、塔頭公社和棉湖鎮陸豐縣劃出上砂公社和五雲公社,設置揭西縣 [1]  ,揭陽縣域包括今揭陽市榕城區、揭東縣。
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陽縣升格為揭陽市,揭西縣、普寧縣、惠來縣、揭陽縣地域歸揭陽市管轄。 [1] 

揭陽縣大記事

先秦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最古老的縣份之一。 [1]  人文歷史悠久,八千年前已留下人類文明足跡。通過專家鑑定,採集到史前古文物,把揭陽的史前文化上溯至距今八千年。 [7]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揭陽已有一萬年以上的人類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舊石器時代,揭陽已有人類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時代,揭陽文明已與中原文明實現同步。 [8] 
夏商周三代屬百越地,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
秦朝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朝至三國,隸屬南海郡揭陽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揭陽縣,屬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區始有正式行政建制 [1] 
漢朝
西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南越國,隸屬南越國。 [9]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揭陽縣 揭陽縣
王莽代漢後,改揭陽為南海亭,隸屬交州(今廣州)。
東漢複稱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1] 
晉朝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從南海郡分設東官郡,析漢揭陽縣地為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隸屬東官郡 [1]  東晉義熙九年(413),分東官郡立義安郡,這是潮地郡一級建制之始。 [5] 
隋朝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 在原義安郡境立潮州。這是潮州得名之始。這時潮州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一説當時的海陽縣境稱義安縣)等6縣。唐天寶元年(742),潮 州改稱潮陽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復潮州。以後一直稱潮州。 [5] 
資治通鑑·隋紀五》、《陳稜傳》和《東夷傳·流求國》明確記載了陳稜、張鎮周率領萬餘隋軍從義安郡海域揚帆出發經略流求,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成功拓展海洋生存空間,挺進第一島鏈的出發地,義安郡在諸地方誌中是最耀眼的亮點。
宋朝
宋朝重置潮州揭陽縣,宋朝至清朝,隸屬廣東潮州府。潮州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海陽、潮陽、揭陽3縣史稱“三陽”。 [10]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割海陽縣之永寧、崇義二鄉和延德鄉之龍溪、鮀江、鱷浦、蓬州四都復置揭陽縣。海陽縣永寧鄉,今揭陽榕城及以東地方;海陽縣延德鄉,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包括潮安庵埠鎮海陽縣崇義鄉,今揭西大洋、五經富、金和、塔頭、鳳江及揭東霖磐、玉湖,包括豐順縣湯坑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併入海陽縣。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海陽縣復置揭陽縣,隸屬潮州。紹興十年(1140年),建縣治於玉滘村(今榕城區),揭陽縣建制自此至1991年12月不變。 [1] 
宋紹興十年(1140年),僧人法山於雙山(今桂嶺區)創建雙峯寺,是揭陽縣最早的佛寺。明洪武年間,僧人石山將雙峯寺遷至榕城馬山巷。
潮州人重視文化,講究風水,“三陽”正寓“三陽開泰”之意,有吉亨之象。即便潮州在該時期,多天災人禍,仍誕生了潮州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與此同時展開了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活動,形成於唐朝後期的潮汕商幫,開始興盛起來。素有“吾邦文獻”、“嶺南名邦”、“海濱鄒魯”美譽的潮州,是一個人才輩出、英才薈萃的地方。
元朝揭陽縣屬潮州路
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率宋軍到揭,元兵窮追至此,陷城後,縱火焚城,縣署和學宮被毀;屠殺三日,屍積如山,全城剩下六户八口人。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仍轄“三陽”,屬廣東道宣慰使司
元貞元年(1295年)梅州隸入潮州路。與此同時潮汕商幫仍興盛發展,該時期東南亞逐漸成為潮人移民的第一陣地。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漳州陳遂,又名陳吊眼,踞揭陽,自稱“定王”,至明洪武初始降。後逃入黃岐山北面嶺的石穴中,後人稱此山為陳吊嶺
明朝
明洪武二年(1369年)潮州路改稱潮州府,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
明朝以來,潮州府南澳島成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全中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對與台灣合作發展意義深遠。 [11]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月,大毀寺觀。1392年,揭陽境內的寧福寺、花果寺豐化寺、寶福寺、雙山寺、資福寺、福成寺等田地產歸併於雙峯寺,號稱叢林。
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海賊黃壽山,曾必長聚眾作亂,劫掠揭陽縣境,不久被討平。
嘉靖元年(1522年),廣東提學副使魏校,通令全省盡毀淫祠。揭陽將所毀淫祠建為西隅大館、魁元坊等城鄉小學。
明嘉靖三年(1524年),設置惠來縣,隸屬潮州府。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月,倭寇自漳、泉二州入侵揭陽,掠奪大川、蓬州、錢崗、鳳山諸村,後被官軍擊敗逃去。二月,倭寇該從潮州坨埔進犯蓬州,千户所襝事萬仲部署水陸兵馬東南哨攻之。交戰時,哨兵潰敗,領哨千户魏嶽、高洪陣亡。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倭寇肆掠鳳山、錢崗諸村。十二月,掠擾棉湖寨。駐守潮州的軍門派遣肇慶同知呂天恩和襝事經彥米率鄉兵合擊倭寇,斬賊首領一人,俘獲多人,寇大敗。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設置普寧縣,隸屬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一月,海賊林國顯、吳平等引倭寇進犯海陽,不久入侵揭陽官溪,直逼縣城南關,駐紮於潮尾村,窺城數月。守兵日夜防守,等候援兵,直至調大井鄉勇才擊敗賊兵,倭寇轉犯潮陽。
明萬曆年間南澳成為鄭成功東征驅逐荷夷、收復祖國寶島台灣的重要基地,是他一生光輝的發祥地。 [12-14] 
明萬曆九年(1581年)秋,隕星墜於霖田都南塘山,落地成馬面狀石塊,當地農民拾得,稱重六斤八兩,送貯縣庫。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四五月,蝗蟲食苗,殆盡。
明天啓七年(1627年)二月,海寇褚採老率賊船百餘隻,分兵沿南北二河犯揭陽,燒殺劫掠無數。五六月再犯,七月復入縣境。
明莊烈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知縣陳鼎新為抗禦倭寇與流賊,在曲腳松闢閲武場訓練士兵。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置鎮平縣(今蕉嶺縣)。至此,潮州府共轄11縣,即: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與此同時,明王朝實施的嚴厲禁海政策,迫使長期海販為生計的潮汕商幫,武裝反抗,潮人在嚴厲禁海政策打壓的政治背景下,繼續大量移民,與此同時海外的潮人潮商不斷壯大,奠定了今後潮商的華人世界格局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十月二十四日夜,地大震,有聲如雷,先西北後東南,傾牆壞屋。桃山、鄒堂等處,地裂山崩,壓死人畜。以後連震,至十一月十九日方止。
清朝
清沿明制,揭陽縣仍屬潮州府,潮州府屬廣東布政使司嶺東分守道、海防兵備道。潮州府析出客語3縣另置嘉應州,潮州府置豐順縣,隸屬潮州府,豐順縣與潮州府轄的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一起,史稱潮州八邑。明清潮州府形成的潮州八邑,今海外潮人更多以此為潮汕人的界定標準。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閩寇閻王老帶數千人進犯揭陽,兵至西關時,見城中有準備,遂退去。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澄海復縣,潮州府仍轄11縣: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大埔縣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海陽、揭陽、大埔3縣地合置豐順縣後,潮州府共轄九縣,潮州府九縣,均是從宋元潮州三陽析置,均有“陽”之稱,有著名的海陽縣、揭陽縣、潮陽縣潮州三陽,此外有饒平別稱饒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惠來別稱葵陽、大埔別稱茶陽、豐順別稱新陽。因大埔縣聚居客家人,故潮州府的海陽、揭陽潮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8縣合稱潮州八邑,也稱潮州八陽,潮州八邑境今汕頭、潮州、揭陽3市和豐順縣。
清乾隆三年(1738年)潮州府析海陽、揭陽、大埔三縣部分,合置豐順縣,屬潮州府,潮州府所轄增至9縣: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大埔縣,除大埔以外的8縣後隨着大批潮人移民海外謀生經商而揚名海內外,被稱潮州八邑。潮州府大埔縣全縣操客語故未歸入潮州文化圈。之所以不含大埔,是因為大埔籍人非常在意自己的民系身份,很早就比較積極地、較多地與嘉應五邑結成同鄉組織,故當時不改稱九邑,而仍以八邑為主。(注:汕頭時為澄海縣屬地,南澳縣時為饒平縣屬地,揭西縣時為揭陽縣屬地)
與此同時,海外的尤其東南亞的潮汕商幫影響力與日倍增,歷經唐、宋、元、明歷代的潮商,很多潮州商人成為了當地經濟精命脈的掌控着。因為潮州(潮汕)簡稱“潮”,所以有時又以“潮屬八邑”代稱。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九日,揭陽武生劉公顯聚兵於藍、林二都,建營南塘山,號“九軍”。起義後,舉反清復明大旗,聯合明閩軍鄭鴻逵、鄭成功、陳豹等,克縣城,攻府城,與府、縣官兵及地方鄉兵轉戰六七年。
順治八年(1651年)四月,劉公顯密入府城,對清總兵進行策反,為總鎮郝尚久發覺,於五月六日被擒殺。十六日,清官兵會同鄉兵數萬人,圍攻九軍根據地——鴛鴦寨。被圍八個月,雖糧盡援絕,仍堅持死戰。九軍的主力被剿後,餘部繼續在各地活動,長達十餘年之久。
順治六年(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三日,每晚九時至十時,東方出現彗星,長約三尺。十二月二十七日,鄭成功與叔父鴻逵及林勝、楊才、甘輝等合兵,共24鎮(每鎮500人)至揭陽。
順治十六年(1659年)是年,全縣多處發現虎羣,最多有十餘隻,傷害人畜;山村人家,午後閉門,以防其害。
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二十一日,有一虎羣自埔寨來,寨眾協力打死三隻,餘逃走。
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十一日凌晨,東方出現異星,長數尺,左右朝拱向上,如船狀。不久消逝,有聲駭然。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東方有一星,形如紅燭,下有芒。
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八日,踞桑普山的陳玉友與潮陽的丘輝聯兵襲擊揭陽。陳被知縣龔元英用重金募丁壯捕斬裂屍,其部被殺二百人,溺死三百人。丘輝則破棉湖寨,紮營一月後撤走。
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春至夏,夜間常有虎羣闖入縣城,但未發現傷害人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正月不雨,至四月四日才雨,田園大部分不能種植。當時老農説:“去年除夕雷鳴,定有新春百日之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早禾豐收在望,一夕蛺蝶擁田,致使穀粒多秕,遂歉收。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榕城人林得鏞,獲武闈第二名。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會試獲第九名,殿試第一名,被授予二等侍衞。林為揭陽曆史上唯一的武狀元,後稱其府第之巷為“狀元巷”。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大雪,早稻豐收;秋,桃李開花;冬,百國結實。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北洋鄉楊祥坤在榕城首設醬油作坊,為“楊財合”號。
道光二十年(1840年),法國人侵佔龍尾新寮山銅礦,所採礦產在白塔馬丘幼浦碼頭裝載外運。
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揭陽林元剴在太平天國影響下,聚眾據險抗拒官府。十二月,惠潮嘉道曹履泰、澄海營守備曾建相、潮鎮右營遊擊忠和、揭陽知縣王皆春等帶兵合剿。元剴寡不敵眾,敗退。1854年二月被捕,殺於潮州府,餘黨遂散。
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七日,太平天國北伐軍將領林鳳祥(榕城西門人)轉戰河北,在連鎮失陷時被俘。十五日,於北京英勇就義。十月,太平天國冬官正丞相羅大綱(藍田都人)與石達開分兵湘軍後,在安徽蕪湖敗於清軍,受重傷,回天京(南京)後身亡。
咸豐八年(1858年),闢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
咸豐十年(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此後,縣境部分貧苦大眾陸續被招買到海外當苦力工(俗稱賣豬仔)。基督教傳入揭陽,在今龍尾區門口嶺村建教堂傳教。
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新亨人倪世庭等與松合興號,用木船首次販運菜脯安南(今越南)。
同治四年(1865年),喬林人林毓瑞往印度尼西亞謀生,後創辦蘭香公司。
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六月五日,有星大如盂,尾指向西方。此星與同治四年七月四日晚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晚也曾出現。
光緒三年(1877年),丁日昌自購小汽輪一隻,為航行榕江的第一艘汽船。
光緒五年(1879年),揭陽往南洋謀生的達1933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廣州“巧明”牌火柴開始傳入揭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春旱饑荒,鼠疫流行全縣。四月疫情更加嚴重,全縣死亡六萬多人。榕城疫前總人口4.2萬多人,疫後僅存2.3萬多人。二年後,棉湖又開始流行鼠疫,死一千多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揭陽、海豐等縣有三點會組織,會印鐫“反清復明”字樣,並取“洪”字旁為活動暗號。四月,河婆發生會員衝擊教堂事件,潮州官吏奉令赴河婆查辦。冬,榕江書院改為榕江高等小學堂;民國三年(1914年)又改為榕江中學;民國十九年(1930年)再改為揭陽縣立第一中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陳寶蓮於榕城西門昭武第創辦揭陽昔期女子學校,名為閨秀女子學堂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陽曆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九月二十日(陽曆11月10日)汕頭光復。揭陽人何子因原在汕頭擁有舊商團餘眾,遂擴設兩個營,於九月二十一日(陽曆11月11日)偕同劉任臣等進據揭陽,縣城光復,設安民局,以邑人周易為民政長(相當縣知事)。美國人護士偉利濟創辦私立真理護士學院。
民國
民國年間揭陽縣屬廣東潮循道。該時期形成的潮州八邑,仍含豐順,潮州八邑之一揭陽隨粵東行政更名而隸屬潮循道未變,仍同一個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初潮州設安撫使,四月改設潮州軍務督辦、後改為潮梅鎮守使署,駐所設汕頭,屬廣東都督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在廣東省東部東江、韓江流域設立潮循道,駐潮安縣;同年10月,南澳縣原屬福建省的雲澳、青澳等處劃歸廣東省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南澳縣合共九縣,設立為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通稱潮汕地區。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政府初駐豐順縣,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遷回潮安縣。
現代
1949年12月3日成立潮汕臨時專署,駐潮安縣城(潮州城)。潮汕一詞作為行政區名詞出現在廣東省的行政區劃版圖上(1949年至1952年)。
1950年2月成立廣東省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撤銷潮汕臨時專署,駐汕頭市。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0月改名廣東省人民政府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揭陽、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8縣。
1951年6月成立中共粵東區委員會,駐潮安縣城。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粵東辦事處在潮安縣彩塘鄉林塢村成立。轄潮汕、興梅、東江3個專區和汕頭市。
1952年5月,粵東辦事處與潮汕專署合併,駐汕頭。5月,中共粵東區委與中共潮汕地委合併。駐潮安縣城。8月遷潮安縣華橋村
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州、揭陽、汕頭、汕尾、梅州五市。汕頭專區轄潮陽、潮安、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其中包含豐順和大埔2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至今梅州市。由於潮州八邑成員豐順劃歸梅州,潮人被迫排豐順、改南澳的潮州八邑:澄海、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南澳(替代豐順)。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68年3月成立汕頭專區革命委員會,行使全區黨政一切權力。轄揭陽、潮安、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海豐、陸豐、揭西11縣和汕頭市。駐汕頭市。1970年9月19日改稱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2月,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普寧縣的貢山、湖西、四鄉等3個村劃歸揭西縣,普寧縣面積為1591.55平方公里
1983年7月汕頭地市合併,汕頭市為省直轄市,轄今潮州、揭陽、汕頭、汕尾四市。汕頭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金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所屬海豐、陸豐2縣劃歸惠陽地區,餘8縣1市併入汕頭市。
199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2月汕頭市行政區域拆分成現今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饒平縣歸潮州市管轄,揭西縣、普寧縣、惠來縣、揭陽縣地域歸揭陽市管轄,南澳縣、澄海縣、潮陽縣、經濟特區等歸汕頭市管轄。出現了三個互不統屬的省下次一級行政區。這樣,有史以來未曾離分的核心潮汕地區瞬間分道揚鑣。這可視為潮汕正式從近2000年同一個行政區劃拆分為三個的標誌性事件。
2012年12月,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揭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揭東縣,設立揭陽市揭東區,將揭陽市榕城區的磐東街道劃歸揭東區管理,以原揭東縣(不含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和榕城區磐東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揭東區的行政區域;將原揭東縣的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劃歸榕城區管理。 [4] 

揭陽縣宗教勝地

揭陽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雲:“揭陽山在縣西北150裏,秦名揭嶺。”《潮州志》載:揭陽山在揭陽縣城兩北48公里,東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豐順陸河境,形勢巖嶠,縣之主山也,或以此為揭陽嶺。
揭陽縣三山祖廟歷史非常悠久,約有1400年的歷史。廟內供奉三山神,指的是揭西縣境內巾、明、獨三座名山之神。傳説由於三山神屢屢護國庇民、助唐扶宋、“大有功於國”,而被宋太宗詔封。三山祖廟現廟為1984年重建,1988年竣工,建築面積1378平方米。揭西三山祖廟凝集了三山國王崇拜的各種歷史信息和民俗信息,成為了三山國王文化的物化代表性建築。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